问题

二战前英法的「绥靖」政策是上策、中策、还是下策?

回答
关于二战前英法两国对纳粹德国的“绥靖”政策,历史学家们普遍将其定性为下策。尽管在当时存在一些支持或理解绥靖政策的论调,但从长远来看,其未能阻止战争,反而可能加速了战争的爆发,并且让战争的规模和残酷性变得更大。

为了更详细地解释为什么绥靖政策被视为下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绥靖政策的定义与背景

绥靖政策(Appeasement Policy)指的是英法两国政府在1930年代,特别是以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Neville Chamberlain)为代表,为了避免与德国发生直接冲突,对纳粹德国扩张性的侵略行为采取的一种姑息和退让政策。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满足德国部分合法或非法的要求,来换取欧洲的和平。

背景因素包括: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记忆: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巨大伤亡和破坏让英法两国社会对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感到极度恐惧和厌倦。
经济萧条(大萧条): 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削弱了英法两国的军事实力和财政能力,使其难以负担一场新的战争。
对德国复苏的误判: 一部分人认为,凡尔赛条约对德国过于严苛,德国的重整军备和领土要求有其合理性,并且认为希特勒的野心是有限的,可以通过满足其部分要求来达到平衡。
苏联的威胁感: 一部分英法政客认为,让德国与苏联对抗,可以削弱共产主义在欧洲的影响力。
军事准备不足: 相较于德国的快速重整军备,英法两国的军事准备相对滞后。

绥靖政策的具体表现

绥靖政策体现在一系列具体的事件和决策中:

1. 默许德国退出国际联盟(1933年): 尽管德国此举破坏了国际秩序,但英法两国并未采取强硬措施。
2. 容忍德国重返莱茵兰非军事区(1936年): 依据凡尔赛条约,莱茵兰被划为非军事区,德国此举是明确的违约行为,但英法两国仅仅进行了口头抗议,未采取军事行动。
3. 奥地利吞并(Anschluss,1938年): 德国吞并奥地利是明显违反国际法和凡尔赛条约的行为,英法两国再次选择容忍。
4. 慕尼黑协定(Munich Agreement,1938年): 这是绥靖政策的顶峰。英法两国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与的情况下,同意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以换取希特勒“不再提出其他领土要求”的保证。张伯伦甚至得意地宣称他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

为什么是下策?

绥靖政策被普遍认为是下策,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未能阻止战争,反而助长了侵略野心: 希特勒视英法的退让为软弱和胆怯,这非但没有让他满足并停止扩张,反而进一步刺激了他的野心。他认为英法不会真正阻止他,因此更加大胆地追求其征服欧洲的计划。
纵容了纳粹政权的扩张主义: 每一次妥协,都让纳粹德国获得了更多的资源、领土和战略优势,同时也削弱了反纳粹力量(如捷克斯洛伐克)的抵抗能力。
失去了道义和国际信誉: 绥靖政策牺牲了小国(如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损害了英法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道义形象和领导地位。它也表明了国际联盟在维护和平方面的无力。
为德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战略优势: 在英法两国进行绥靖的同时,德国却在抓紧时间进行军事建设和扩充。慕尼黑协定后,德国迅速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剩余的部分,获得了德国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军队装备,这使得德国在后来的战争中更加强大。
未能理解希特勒的根本目标: 绥靖政策的支持者误以为希特勒的诉求是有限的、可以谈判的。然而,希特勒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空间和欧洲霸权,这是一种基于意识形态的、无法通过妥协来满足的野心。
使战争的爆发更加不可避免且更加残酷: 当和平手段彻底失效后,战争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德国在绥靖期间获得了强大的实力和战略优势,使得战争一旦爆发,就更加难以迅速结束,并且付出了更加惨重的代价。当德国在1939年入侵波兰时,英法两国才被迫宣战,但此时的德国已经远比他们在1938年或1936年更有实力。

是否存在“上策”或“中策”的可能性?

一些历史学家也曾探讨过,是否存在替代绥靖政策的其他选择。

上策(理论上): 理论上的上策可能是坚决和及时的军事对抗。如果英法两国在德国重返莱茵兰时就联合起来采取强硬措施,甚至在德国吞并奥地利或苏台德地区时展现出坚定的抵抗决心,配合其他潜在的反纳粹力量(例如,在1938年,德国国内就有反对希特勒的军事将领,但他们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来推翻希特勒)。这种做法有可能在战争规模很小的时候就遏制住希特勒的扩张,或者甚至导致希特勒政权的垮台。然而,这种“上策”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和现实阻力,因为如前所述,当时的英法社会对战争的恐惧根深蒂固。
中策(更具争议): “中策”的概念更难界定。一些人认为,有条件的支持部分德国的合理诉求(如部分修改凡尔赛条约的条款)并同时加强军事威慑,并与法国、苏联等国建立更紧密的军事同盟,可能是一种更明智的做法。例如,在慕尼黑协定中,如果英法两国更加坚定地支持捷克斯洛伐克,并且与法国形成一致的军事行动计划,而不是仓促地签署协议,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然而,这种“中策”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需要克服国内的孤立主义和和平主义思潮。

结论

总而言之,英法的绥靖政策在实践中被证明是下策。它未能实现其预期的和平目标,反而助长了侵略者的野心,损害了国际信誉,并最终导致了一场规模更大、代价更惨重的世界大战。虽然在当时可能存在一些出于谨慎和对战争的恐惧而支持绥靖的理由,但从历史的长远视角来看,这种政策的失败是显而易见的。它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应对独裁者和扩张主义的深刻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站在英法的当时的情况上分析(也就是不要开上帝模式),有没有比绥靖政策更好的方式?
user avatar
站在英法的当时的情况上分析(也就是不要开上帝模式),有没有比绥靖政策更好的方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