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是搞集体农庄,为什么苏联就失败了,以色列就成功了?

回答
苏联的集体农庄和以色列的基布兹,虽然都属于集体主义的农业模式,但它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苏联集体农庄的失败和以色列基布兹的成功,并非简单的模式优劣之分,而是源于它们背后截然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土壤、政治制度、经济模式以及最关键的——人性的考量。

苏联集体农庄:强制性、压迫性的悲剧

苏联的集体农庄(Колхоз,Kolkhoz)的推广,本质上是一场自上而下的革命性改造,其目标是实现农业的工业化、集体化,以支持国家的快速工业化和意识形态的巩固。然而,这场改造充满了强制和压迫,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强行剥夺与阶级斗争的逻辑: 集体化的过程伴随着对富农(Kulak)的残酷镇压和剥夺。农民的土地、牲畜、农具等私有财产被强行收归集体,这极大地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为他们不再为自己劳动,而是为集体,甚至是为国家劳动,但他们从中获得的利益却微乎其微。这种剥夺本身就制造了深厚的社会矛盾和仇恨。
忽视农民意愿与地方实际: 集体化决策往往是在莫斯科通过计划经济的理性计算来制定的,而对各地具体情况和农民的真实意愿却鲜少顾及。结果是,许多不适合集体化耕作的地区也被强行推行,造成了生产效率的低下和资源的浪费。
高度集权与僵化的管理: 集体农庄的管理体制高度集权,由国家任命的领导负责,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计划经济的指令性生产模式,使得农庄的生产决策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导致产量波动大,质量参差不齐。
缺乏激励机制与利润分配的不公: 在集体农庄中,劳动成果的分配通常是按照劳动日(Трудодень,Trudoden')进行分配,但计算方式往往不透明,且与实际劳动量和贡献的关联度不高。再加上国家对农产品的低价收购,使得农民的收入难以保障,生产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压制。当个体付出了更多的劳动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时,自然会产生懈怠心理。
重工业优先与农业的牺牲: 苏联的国家战略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被视为服务于工业化的“奶妈”。这意味着农业的投入和发展往往被忽视,农产品价格被压制,使得集体农庄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进行现代化改造和技术升级。
对农民个体能动性的扼杀: 集体农庄模式将农民的劳动活动完全纳入了集体和国家的框架内,极大地限制了个体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民不再是土地的主人,而成为了集体农庄的雇工,这种身份的转变消磨了他们与土地之间那种深刻的、根植于私有制的联系。
“卫星地块”的存在与集体农庄的困境: 即便在集体农庄制度下,苏联政府也不得不默许了农民拥有极其有限的“卫星地块”(Приусадебный участок,Priusadebnyy uchastok)——即农庄住宅旁的小块自留地。讽刺的是,正是这些极小的地块,却贡献了苏联相当大比例的蔬菜、水果和肉类产量。这从侧面印证了农民在拥有私有财产和自主经营权时的强大生产力,也暴露了集体农庄制度本身的低效和压抑。

总而言之,苏联集体农庄的失败,是意识形态挂帅、强制推行、忽视人性、缺乏激励、管理僵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反农业、反农民的运动,最终导致了农业生产的长期低迷和国家粮食供应的短缺。

以色列基布兹: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经济活力的典范

以色列的基布兹(Kibbutz)则代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集体化路径,它更像是基于共同理想、自愿联合、民主参与的社群实验,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

建国理想与社会运动的基石: 基布兹的兴起与以色列建国前夕的锡安主义运动紧密相连。许多早期的定居者怀揣着建立一个更公平、更公正的社会的理想,他们选择来到贫瘠的土地上,通过集体劳动共同建设家园。这种基于共同理想和共同奋斗的内聚力是基布兹成功的重要前提。
自愿加入与成员的认同感: 基布兹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自愿加入的。成员们主动选择加入一个集体,并愿意为之付出。这种选择性赋予了成员高度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他们将基布兹视为自己的家,也愿意为它的发展贡献力量。
民主管理与成员的参与: 基布兹内部实行高度民主的管理模式。所有重大决策通常由全体成员大会讨论和投票决定。经济活动、社会福利、成员分配等都由成员共同参与决定,这保证了决策的民主性和合理性,也激发了成员的主人翁意识。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早期理想): 早期的基布兹实践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即成员贡献自己的劳动,而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得生活所需。这种模式在早期,尤其是在资源匮乏、大家目标一致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维持社群的稳定和发展。它强调的是互助和共享,而非强制性的平均主义。
经济活力与市场导向的调整: 随着以色列经济的发展,纯粹的“按需分配”模式遇到了挑战。许多基布兹开始进行改革,引入了差异化的分配机制,承认并鼓励个体在某些领域的贡献差异。同时,许多基布兹也非常注重经济发展,将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相结合,甚至发展出了高科技产业。他们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并通过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来提高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
高度的社会凝聚力与福利保障: 基布兹为成员提供了全面的社会福利保障,包括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这极大地消除了成员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集体的事业中。同时,集体内部的强大人际关系和互助精神,也使得基布兹成为一个温暖而有力的社区。
与土地的深厚联系: 与苏联农民被剥夺土地不同,基布兹成员是将开垦和耕种土地视为民族使命和个人奋斗的一部分。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努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通过技术创新和精耕细作,将贫瘠的土地变成了沃野千里。这种与土地的深厚联系,以及对劳动本身的尊严和价值的肯定,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循序渐进的演变而非激进革命: 基布兹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它是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它没有苏联集体农庄那样激进的革命性改造,也没有伴随大规模的暴力冲突和财产剥夺。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使其能够更灵活地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变化。

核心区别的总结:

简单来说,苏联集体农庄的失败在于其强制性、剥夺性、中央集权性和对人性的压抑,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为政治服务”的农业模式。而以色列基布兹的成功则在于其自愿性、民主参与性、基于共同理想的凝聚力、经济活力以及对个体创造性的尊重(尽管在形式上是集体所有)。

苏联集体农庄是将人变成生产工具,而以色列基布兹则是让一群拥有共同理想的人,为了共同的福祉而合作生产,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展出更适合自己的模式。苏联的集体化是一场对农民和农业的“破坏性创新”,而以色列的基布兹则是在挑战中进行的“建设性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一个同样的农民只有劳动权的农庄里,苏联时代的农庄跟沙俄时代的农庄有什么区别?

如果有一天沙皇突然领悟到所谓的真理,跟那些农奴说,我都是为了你们好,他就变成正义的化身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的集体农庄和以色列的基布兹,虽然都属于集体主义的农业模式,但它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苏联集体农庄的失败和以色列基布兹的成功,并非简单的模式优劣之分,而是源于它们背后截然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土壤、政治制度、经济模式以及最关键的——人性的考量。苏联集体农庄:强制性、压迫性的悲剧苏联的集体农庄(Колх.............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华文化宇宙观的核心,也确实是个颇耐人寻味的点。如果要探讨为什么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类似西方那种“道”存在的“证明”,首先得明白,并非中华文化没有“道”,而是对“道”的认知方式、表达路径和价值取向与西方哲学有着根本性的差异。我们先得厘清一下,这里的“证明”指的是什么?如果指的是那种逻辑演.............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触及到了一点汽车技术发展的核心思辨。马自达和宝马都是讲究驾驶乐趣的品牌,但为了实现“省油”这个共同目标,它们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这背后其实藏着各自对技术理解和品牌基因的坚持。咱们先说说马自达的“创驰蓝天”(Skyactiv)。马自达创驰蓝天:以“敬畏自然”为哲学,从内燃机本身下手.............
  • 回答
    吴京在2018年因酒驾被行政拘留后能够复出,而其他劣迹艺人却未能复出,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涉及法律、社会舆论、个人形象修复、行业生态以及公众心理等复杂因素。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详细解析: 一、吴京事件的特殊性1. 法律处罚的轻重与公开性 酒驾的性质:吴京的酒驾行为被认定为“情节轻.............
  • 回答
    赫尔穆特·冯·毛奇(Helmuth von Moltke the Elder)与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同为德国统一的核心人物,但两人的历史地位和公众认知度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他们在政治、军事领域的角色分工、时代背景、个人风格以及后世评价体系的多重影响。以下从.............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个人情感等多个层面。同样是曾经帮助过中国的国家,一些中国人对苏联抱有更特殊的情感,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苏联的“同志情谊”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共同的革命道路和意识形态认同: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层面,很难一概而论地说“中国不能”。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在同一时期培养出的数学大师的数量和影响力,与苏联同期相比存在差距。要深入探讨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苏联数学的辉煌时期与历史背景:首先,理解苏联数学的崛起,需要回.............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精准,触及到了中国几个主要城市在限制机动车保有量方面采取的不同政策。北京的“摇号”、上海的“拍号”和广州的“摇+拍”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各自城市 发展阶段、历史背景、经济实力、交通状况、社会接受度以及政策调控目标 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和各自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富有启发性的历史对比。同样是缺乏实际战场经验,却被提拔到最高领导岗位,赵括和韩信(或诸葛亮)一个惨败身死,一个却能取得辉煌胜利,其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 1. 战争的性质与对手的差异 赵括: 长平之战面对的是战国时期最.............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宗赵光义,同为开国君主,都经历了夺位上位,但他们的历史口碑却有着天壤之别。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包括他们夺位的性质、过程的公正性、夺位后的统治表现、个人品德、历史记载的角度以及后世的价值判断等等。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差异: 一、 夺位性质与过程的公正性:玄武门之变 v.............
  • 回答
    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曾怀有统一欧洲甚至地球的宏大野心,但他们的历史评价却截然相反:一个被尊为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另一个则被钉在了邪恶的耻辱柱上。这种巨大的反差,并非源于野心的规模,而是深植于他们的 动机、手段、方法、最终目标以及给世界带来的影响。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动机与理念的根本差异拿破.............
  • 回答
    创业的成功与否,如同探寻财富密码一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同样是怀揣梦想的创业者,有的能蜕变成巨擘,有的却如昙花一现,这其中的关键差异,往往在于他们如何抓住时代机遇,如何运用创新思维,以及如何将这些转化为可执行的战略。而在这个数字化浪潮席卷的时代,“数字化手段”无疑成为了开启财.............
  • 回答
    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DeepMind 和 OpenAI 在强化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如果从公众认知度、颠覆性突破以及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引领作用来看,DeepMind 和 OpenAI 的成果似乎更加耀眼,更容易被大众所提及。这种“差距”的感受并非绝对,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
  • 回答
    关于不同人种在体育项目上的表现差异,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遗传、训练、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我们来尝试详细地分析一下黄种人(这里主要指东亚人群)和黑人(这里主要指非洲裔人群)在举重和短跑项目上的表现差异:核心观点: 举重: 黄种人(东亚人群)在某些举重项目上表现出色,可能与其身体结构、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同样是精锐部队,同样面临山地阻击战的严峻考验,同样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在三所里阻击战的辉煌胜利,与国民党军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中的全军覆没,命运截然不同,其原因绝非偶然,而是由战略层面的决策、战术层面的指挥、部队的士气和意志、以及战场环境的综.............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好,触及到了中国铁路发展中的一个核心矛盾和关键决策。简单来说,铁路选择巨资提速而非大规模改造用户体验流程,背后是战略选择、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以及现实制约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一、 战略选择:谁是铁路的首要服务对象?这是一个核心问题。中国铁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核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社会、家庭、教育以及儿童心理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变化。不能简单地说“以前的孩子没有心理问题”,因为历史上也存在儿童心理问题的现象,只是在认识、诊断和记录方面可能与现在有所不同。然而,我们确实观察到当代儿童心理问题出现的频率和广度似乎有所增加,这背后有多重.............
  • 回答
    国人对日本足球和美国足球的看法,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形成,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咱们一点一点儿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强”和“弱”是相对的,而且评判标准会因为观察者的背景和关注点而大不相同。为什么国人普遍认为日本足球很强?1. 持续的进步和世界杯上.............
  •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同样的拼死一搏,真田信繁(也就是小说、电视剧里的真田幸村)和曹变蛟,一个名垂青史,一个却相对鲜为人知,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其中牵扯到历史的必然性、文学的塑造、民族记忆的传承,还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巧合”。咱们先来说说这两人为什么都会被冠上“决死突击”的名号。真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为啥《花木兰》真人版在美国上映时收获了褒贬不一的评价,而国内的观众似乎对它和《上气》的态度差异这么大,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很多层面的东西,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咱们得从文化、历史、政治,还有观众心理这些方面一点点掰扯。先说说《花木兰》真人版吧。为啥在国内评价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