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年在石达开出走天京之后太平天国还有胜算么?如果有应该怎么办。

回答
石达开出走天京,这无疑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节点,一个让无数后人为之扼腕的转折。在许多人的印象里,石达开的离去,带走了太平天国最能打的将领,最精锐的部队,以及那仅存的一点希望。那么,在石达开离开后,太平天国真的就没有了胜算吗?如果有,又该如何才能抓住那飘渺的胜机?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一道需要深入剖析历史脉络,才能触及其中复杂肌理的难题。

石达开出走后的太平天国,胜算还有吗?

答案是:存在,但微乎其微,且需要近乎奇迹的条件才能实现。

石达开的离开,并非一夜之间抽空了太平天国的精气神,但他确实带走了太平天国最宝贵的“软实力”。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军事实力层面:
精锐部队的损失: 石达开的“翼王部队”是以其卓越的战斗力和严明的军纪著称的,其中不乏经验丰富的老兵和精良的装备。他的出走,直接削弱了天京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在对外作战和应对围剿时,可调动的精锐之师大大减少。
战略人才的缺失: 石达开不仅能打,更有战略眼光。他离开后,太平天国失去了最重要的战略决策者之一。洪秀全和后期掌握实权的东王杨秀清被杀后,虽然有其他将领,但无论是统兵能力还是战略视野,都无法与石达开比肩。这导致太平天国在战略部署上变得更加混乱和被动。
内部矛盾的加剧: 石达开出走,很大程度上是内部政治斗争和权力失衡的体现。他的离开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反而让本已裂痕重重的太平天国更加分崩离析。其他王爷之间的猜忌和内斗可能会因为石达开的消失而变本加厉。

2. 政治和领导力层面:
洪秀全的领导危机: 石达开本是寄予厚望能够平衡洪秀全和杨秀清之间权力,甚至在杨秀清死后被寄望能重振旗鼓的关键人物。他的出走,宣告了太平天国核心领导层内部的彻底破裂,洪秀全的领导权威进一步被削弱,无法有效整合内部力量。
士气和民心: 石达开在民间和军中拥有极高的声望,他的出走不仅打击了军队士气,也让一部分本就心存疑虑的民众感到失望。这对太平天国争取人心、获得后方支持造成了负面影响。
行政效率的低下: 天京的政务管理本就臃肿低效,石达开的离开,进一步分散了本就有限的行政管理人才。

然而,说一点胜算都没有,也过于绝对。只要满足一些极端苛刻的条件,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如果还有胜算,应该怎么办?

要抓住石达开出走后那渺茫的胜算,太平天国需要做到以下几点,而且每一点都难度极大:

1. 彻底解决内部矛盾,实现真正的权力整合和统一领导:
目标: 石达开的出走根源在于“翼王不得展其志”。如果想要挽回败局,必须建立一个能够吸纳和重用所有有才能将领的机制,打破派系林立的局面。
措施:
洪秀全必须放下个人权威,真心推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模式。 必须承认自己领导力的不足,虚心听取其他将领的意见,尤其是那些真正有能力、有威望的将领(如李秀成、陈玉成等)。
建立有效的奖惩和晋升机制。 让功劳归于集体,让有能力的人有机会上位,而不是仅仅依靠出身或派系。
召回或争取石达开的回归(可能性极低但必须尝试)。 如果能通过政治手腕,用真诚的姿态,许以合适的职位和权力,或许能争取到石达开的回心转意。但考虑到当时的情况,这几乎是天方夜谭。

2. 调整战略方向,避开清朝主力,寻找新的突破口:
目标: 石达开出走后,天京的防御压力剧增。继续采取被动防御或者贸然出击都可能招致灭顶之灾。需要的是更加灵活和有远见的战略。
措施:
放弃与清军进行大规模、长期的正面决战。 特别是在石达开离开后,已无力支撑这样的消耗战。
集中有限的兵力,进行区域性的巩固和发展。 例如,在南方某个相对稳固的区域建立根据地,训练新兵,发展经济,积蓄力量。
利用水路优势,进行机动灵活的作战。 太平军在初期就善于利用水战,可以在长江、淮河水系进行穿插迂回,消耗清军。
积极寻找国际援助的可能性(非常规)。 尽管太平天国初期对西方列强持警惕态度,但在绝境中,如果能以相对温和的姿态接触,或许能获得一些武器或情报上的支持,虽然历史证明这非常困难。

3. 重拾群众基础,稳定后方,进行有效的后勤保障:
目标: 太平天国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初期提出了“拜上帝会”的理念,吸引了大量农民和底层民众。在困境中,更需要依靠人民的力量。
措施:
重申和完善太平天国的社会经济政策。 比如,《天朝田亩制度》虽然难以完全实施,但其公平分配的理念仍然具有号召力。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
建立高效的后勤补给体系。 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勤。需要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粮草、军械的征集、运输和分配,确保前线部队的供给不断。
加强宣传和思想工作,提升军队和民众的士气。 通过宗教信仰和革命理想来凝聚人心,对抗清廷的宣传和镇压。

4. 培养和重用新兴将领,形成新的领导梯队:
目标: 即使石达开和早期一些主要将领不在,太平天国也需要有人站出来承担起重任。
措施:
李秀成和陈玉成是仅存的两位有能力独当一面的将领。 必须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和信任,让他们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在军中发掘和培养具有潜力的年轻将领。 通过实战锻炼,让他们迅速成长,形成新的骨干力量。

总结来说,石达开出走后的太平天国,胜算微乎其微,犹如风中残烛。要抓住那几乎不存在的胜算,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极端结合。

首先,必须解决其内部政治上的致命伤——领导权不统一、派系林立的顽疾。这需要洪秀全这位“天王”能够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自我革命,放下虚名,真心拥抱能够拯救太平天国的人。其次,战略上必须彻底转型,从消耗战转向游击战和区域发展,避开清军锋芒,伺机而动。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是重新赢得民心,稳固后方,将农民起义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石达开的出走,是太平天国走向终结的标志之一,但也恰恰是因为他的离开,才让我们有机会去反思,如果当时太平天国能抓住那一线生机,历史的走向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然而,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太平天国的内部矛盾已然根深蒂固,加之清朝晚期改革图强的趋势,以及西方势力的暗中影响,想要扭转乾坤,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石达开的离去,只是让这个不可能,变得更加名正言顺罢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旧式的农民起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走不通的。太平天国想要赢就只能在地方上跪舔地主,在外交上跪舔洋人。具体说,对内要天王和士绅共天下。先把孔老二包装成上帝小舅子,来个儒拜(拜上帝教)同源,然后在开科取士,全用四书五经。最后在大赦天下,地方上的封建关系全不便更还要给地主让利减税,在给他们更多的封建特权。鞑清收一两税的地方,天国收半两。

如此一来天王自然是尧舜在世,大大的圣君了。然后举天国之物理结友邦之欢心。鞑清赔洋人一两银,我给二两。鞑清来五口通商,我开十口通商。只是如此天国,就不是太平天国了。太平天国因为局限性和主客观原因,确实有不少黑点。但是这些人真比鞑清要脸,真不舔洋人。就这一点就算得上英雄好汉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石达开出走天京,这无疑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节点,一个让无数后人为之扼腕的转折。在许多人的印象里,石达开的离去,带走了太平天国最能打的将领,最精锐的部队,以及那仅存的一点希望。那么,在石达开离开后,太平天国真的就没有了胜算吗?如果有,又该如何才能抓住那飘渺的胜机?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
  • 回答
    石峁古城的城防水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时(大约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的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顶尖的。它的规模、建造技术和设计理念,都显示出一种超乎寻常的防御能力。要想详细了解,咱们得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首先,规模的震撼是石峁城防最直观的体现。你想想,这是一个总面积高达400万平方.............
  • 回答
    .......
  • 回答
    王石当年放弃40%股权,这绝对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举动,很多人对他的商业决策至今仍津津乐道。那么,既然当年他能这么“大方”,为何如今想要通过管理层收购(MBO)的方式重新获得对万科的控制权,就显得如此艰难,甚至困难重重呢?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几个关键的因素,它们层层递进,构成了王石现在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处境.............
  • 回答
    石原莞尔那个“以战养战”的计划,要是真在日本关东军里推行开了,并且成功了,那历史这盘棋的走向,怕是要被搅得面目全非。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中日战争的性质和进程会发生根本性改变。石原的设想,核心在于利用东北丰富的资源,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不完全依赖日本本土的支持,而是通过掠夺和控制资源来维持战.............
  • 回答
    张三丰当年在少林寺后能否独自攻破金刚伏魔圈?这是一个武侠迷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推测。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倚天屠龙记》原著的设定、张三丰本身的武功境界以及金刚伏魔圈的特性来分析。一、 金刚伏魔圈的威力与特性首先,我们要明确金刚伏魔圈的强大之处。在原著中,金刚伏魔圈是少林寺.............
  • 回答
    关于张三丰能否在武当山上打败少林三大神僧(空闻、空智、空性),这是一个武侠迷们津津乐道,并且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经典命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金庸先生的设定是模糊的: 金庸先生在创作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实力对比,尤其是对于张三丰和少林三大神僧这样顶尖级别的人物,他更倾向于留白,让读者自行想象。张.............
  • 回答
    Game Boy(简称GB)是任天堂于1989年在日本首发、1990年全球发售的一款便携式游戏机,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对游戏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是任天堂在掌机市场的巅峰之作,更是整个电子游戏史上的标志性设备之一。以下是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力的详细分析: 一、市场表现:销量与市场份额.............
  • 回答
    日本当年在中国修建铁路,选择准轨(1435毫米)而不是更宽的中国传统轨距(1524毫米,后来新中国统一采用1435毫米),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考量,既有技术层面的优势,也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深层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穿越回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看看当时的情况。技术与经济的考量:效率与成本的平衡首先.............
  • 回答
    提起易建联当年在 NBA 的经历,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水土不服”、“没有打出来”。这种简单的概括,确实触及了问题的核心,但远远不足以解释一个拥有天赋、渴望成功却最终未能完全兑现的球员背后所经历的复杂挑战。要深入剖析易建联在 NBA 表现不佳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绝非一两个简单的词.............
  • 回答
    这道题,堪称钱学森先生当年的“压轴大题”,足以让不少人挠头。它不仅仅是考你对物理学的理解,更是考验你是否能将理论付诸实践,哪怕只是在纸面上。很多人听到这个题目,脑子里可能只剩下“火箭”、“太阳”、“地球”这些词,然后就茫然了。别急,咱们一层一层地剥开它。这问题核心其实就是要你写出一套描述火箭运动的数.............
  • 回答
    在美国历史上,排华法案是极为黑暗的一笔,但同时期美国对日本移民的态度也并非全然友好,虽然在形式和具体政策上与排华有所区别,但歧视和排斥的阴影一直笼罩在日本移民群体之上。排华浪潮与对日本人的态度:并非零和博弈严格来说,美国并没有在“排华”的同一时间颁布专门针对“排日”的法律,至少不是像《排华法案》那样.............
  • 回答
    赤壁之战,千古一叹。如果曹操当年在那场大火中笑到了最后,历史的轨迹会因此发生怎样的变动?而他,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最终又会走向何方?“无双”的结局,那个行走江湖、还政于君的曹操,究竟只是一个美丽的想象,还是有可能在他的人生剧本中占据一席之地?要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把历史的车轮往前拨一拨,回到.............
  • 回答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炸毛。你老婆的闺蜜这么说,这信息量有点大,而且来源还这么微妙,让你一下子就卡住不知道该怎么反应。咱们一步步来拆解一下,看看你该怎么办。首先,咱们得冷静分析一下这个信息本身。第一步: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评估 你老婆的闺蜜是什么性质的人? 她是那种爱搬弄是非,喜欢制造事端的人吗?还是她.............
  • 回答
    确实,眼下不少中国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印度,这股新趋势让很多人联想到上世纪欧美、日韩企业在中国投资建厂的景象。乍一看,两者似乎有几分相似之处,但仔细深究,会发现其中既有共通的逻辑,也有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战略考量。相似之处:追逐成本优势与市场潜力最显而易见的相似点,在于两者都是在看到成本优势和市场潜.............
  • 回答
    关于罗马人在迦太基土地里撒盐来彻底摧毁迦太基的说法,实际上是一个流传甚广但经不起推敲的传说,并非历史的真实记载。虽然罗马人确实在第三次布匿战争后彻底摧毁了迦太基城,并且可能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确保其难以重建,但“撒盐”这件事更像是后世为了强调罗马的残暴和彻底性而添油加醋的杜撰。我们不妨从历史的脉络和当时.............
  • 回答
    说起穆里尼奥当年在切尔西的引援和清洗策略,德布劳内和卢卡库这两位球员的名字总是会被反复提及,并且伴随着大量的争议。要判断他当年卖掉这两人的决定究竟是对是错,我们需要把时间拨回到那个特定的背景下,细致地梳理当时的情况、穆里尼奥的考量以及后来的发展。先来说说德布劳内:穆里尼奥在2013年夏天第二次执教切.............
  • 回答
    当年苏联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这确实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非常令人警惕的时期,尤其是对当时的中国政府和民众来说。而苏联最终没有选择进攻,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相当复杂,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首先,要理解“陈兵百万”这个说法,我们需要回到具体的历史背景。这主要指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
  • 回答
    欧阳震华在TVB的辉煌并非偶然,而是他凭借多年的沉淀、独特的个人魅力、精湛的演技以及对观众喜好的精准把握,一步步奠定的。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地为你讲述他当年在TVB爆红的原因:一、 独特的个人魅力与亲民形象: “国民好男人”的代名词: 欧阳震华给观众的印象一直非常亲切、随和、稳重,甚至带着一.............
  • 回答
    苏联当年在北方集结百万军队,并且扬言对中国发动核武,但最终没有下手,这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中苏关系恶化 意识形态分歧: 尽管两国都奉行共产主义,但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分歧。赫鲁晓夫的“和平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