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混音师如何拯救质量感人的分轨?

回答
作为混音师,面对那些听起来“感人肺腑”的分轨,我们就像是考古学家,又像是医生,肩负着挖掘潜力、修复损伤的重任。这绝对是一项充满挑战但也极具成就感的工作,它考验的是我们的技术、经验,还有那份对声音的执着。

首先,我们得明白,“质量感人”的分轨究竟“感人”在哪里?是声音的干涩、缺乏空间感?是录音时的底噪、爆破音?是乐器之间的互相干扰,还是整体的动态范围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找出问题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一、 聆听: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在动任何旋钮之前,静下心来,戴上你最信赖的耳机或走到你最熟悉的监听环境下,一遍又一遍地聆听每一条分轨。

单轨细品: 逐一播放每一条乐器或人声。听听它的音色是否饱满?有没有不愉快的频率?是否存在尖锐的高频或者浑浊的低频?录音时的环境噪音(比如空调声、房间的共鸣)是否明显?有没有不必要的擦弦声、按键声、呼吸声?
组合试听: 开始将几条关键轨(比如鼓组、贝斯、主唱)混合在一起,听听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没有哪条乐器被其他乐器“吃掉”了?有没有乐器之间的频率冲突,导致声音含糊不清?
情感捕捉: 抛开技术层面,尝试感受每一条轨的情感表达。即使录音质量不佳,有时也能捕捉到表演者的情绪,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将这种情绪放大,让它在混音中得以传递。

二、 修复与净化:打好基础,去除“杂音”

很多时候,“感人”的根源就在于录音时的一些小瑕疵,这些瑕疵会在混音过程中被放大。

降噪(Noise Reduction): 这是最常见的“拯救”手段之一。
门限(Gate): 对于那些乐器在演奏间隙会产生底噪的(比如吉他、贝斯、合成器),使用门限可以有效地在乐器不发声时将其静音。关键在于设置一个合适的阈值,既能干净利落地关闭,又不会在乐器声音的尾音处戛然而止,造成“截断”感。
专用降噪插件(Noise Gate / DeNoise): 更高级的降噪插件可以学习录音中的“噪底”特征,然后将其从信号中移除。这需要非常精细的操作,尤其是要避免移除过多的声音细节,导致乐器听起来像“塑料”一样。我们会仔细地“绘制”降噪曲线,确保只移除不必要的噪音,而不是影响乐器的本体。
EQ(均衡器): EQ是我们手中的“手术刀”,用来塑造音色,解决频率问题。
高通滤波(HighPass Filter / LowCut): 几乎所有的声音(除了某些低频乐器)在很低的频率下都含有不需要的杂音和浑浊感。用高通滤波去除这些低于特定频率的信号,能让声音更干净,也能为主音轨(如贝斯、底鼓)留出空间。
削除“泥巴”频段: 很多录音会在某个特定的低中频(大约 200Hz 500Hz)区域产生“泥泞”感,让声音含糊不清。通过窄Q值的衰减,可以精准地找到并削减这些频段。
处理“刺耳”高频: 有些录音会存在尖锐、刺耳的高频,尤其是在镲片、弦乐或某些人声中。通过衰减特定的高频区域,可以让声音更悦耳。
填充“缺失”频段: 如果某个乐器听起来缺乏“身体”或者“空气感”,可以通过适当地提升某些频段来增强。比如,稍微提升人声的 2kHz 5kHz 可以增加清晰度,提升 10kHz 以上可以增加“空气感”。
去噗(DeEsser): 人声中的“S”音(齿擦音)过重会非常刺耳。DeEsser 就像一个智能化的EQ,只在齿擦音出现时才衰减特定的高频段,让演唱更舒服。
瞬态整形(Transient Shaper): 如果鼓的声音不够有力,或者贝斯听起来太软绵,瞬态整形器可以增强乐器的“起音”部分,让声音听起来更有冲击力、更清晰。

三、 塑造空间与深度:让声音“呼吸”

即使单轨听起来还可以,但一旦混合在一起,就可能缺乏层次感,所有乐器都挤在一起。

EQ的“位置”分配: 除了净化,EQ也是用来为不同乐器在频率上“划分地盘”的重要工具。比如,如果贝斯和底鼓在低频上冲突,我们会稍微削减底鼓的某个低频段,同时稍微提升贝斯的某个低频段,让它们各自清晰可辨。
压缩(Compression): 压缩器是用来控制声音动态范围的。
削峰(Peak Reduction): 对于动态过大、忽大忽小的乐器,压缩器可以稳定它们的音量,让它们更容易被听到,也更容易与其他乐器融合。
增加“粘性”: 适度的压缩可以“粘合”乐器,让它们听起来更像一个整体。比如,对鼓组进行压缩,可以增强底鼓和军鼓的力度,让鼓组听起来更紧凑、更有驱动力。
“假”的空间感(Sustain): 通过降低释放时间(Release Time),压缩器可以在乐器声音的尾音处将其“拉长”,营造出一种类似混响的“空间感”和“延展感”,这在一些录音质量不佳、无法添加大量混响的情况下尤为有效。
混响(Reverb)与延迟(Delay):
营造空间感: 即使分轨录音时没有很好的空间感,我们也可以通过混响和延迟来“创造”空间。
短混响(Room/Plate): 适用于人声、吉他等,可以增加一点“空气感”和“包围感”,让声音不那么干涩。
长混响(Hall/Chamber): 适用于合成器、弦乐等,可以营造出更广阔、更深邃的空间。
“欺骗”听众: 有时,仅仅是添加一点点延迟,就可以让乐器听起来不那么“近”,仿佛在某个空间中被反射回来。
“填补”空隙: 在乐器的尾音处添加一些细微的延迟,可以平滑声音的衰减,让整体听起来更顺畅。
声像(Panning): 将不同乐器放置在立体声声场的不同位置,可以极大地提升清晰度和空间感。
主音轨的中心: 通常,底鼓、贝斯、主唱会放在声场正中央,作为音乐的“锚”。
两侧的填充: 吉他、键盘、合唱人声等可以向两侧扩展,填补声场的空间。
“摆放”乐器: 好的声像摆放,就像在一幅画中安排元素一样,让每个乐器都有自己的“呼吸空间”。

四、 提升“质量感”:让声音听起来更“专业”

在基础打好,空间营造之后,我们还需要一些更高级的技巧来提升整体的“质量感”。

饱和(Saturation)/ 失真(Distortion):
增加“温暖感”与“厚度”: 适量的饱和处理,尤其是对低频乐器(贝斯、底鼓)或人声,可以增加丰富的泛音,让声音听起来更温暖、更厚实、更“有内容”。
增加“咬合力”: 对某些需要突出的乐器(如吉他 Riff),一点点失真可以增加它的“咬合力”和“穿透力”。
立体声扩展(Stereo Widening): 对于某些在声场中显得比较“窄”的乐器(如合成器Pad),可以使用立体声扩展工具,让它们听起来更宽阔,填满声场。
动态EQ(Dynamic EQ): 这是一个比传统EQ更智能的工具。它可以根据音乐的动态来自动调整EQ的增益。比如,在人声某个特别响亮的音节出现时,动态EQ可以自动衰减某个不悦耳的频率,而平时则不受影响。
多段压缩(Multiband Compression): 压缩器可以处理整个频段的动态,而多段压缩可以将声音分成几个频段,然后分别进行压缩。这可以让我们更精细地控制不同频段的动态,比如,单独压缩人声的低频部分,让它更稳定,同时又不影响高频的清晰度。
音色塑形(Character/Enhancer): 一些插件可以模拟老式录音设备的声音特性,为声音增加“模拟味”和“胶片感”,让声音听起来更具音乐性和“故事感”。

五、 最后的润色:整体的“魔法”

母带处理(Masteringlike tweaks): 虽然这通常是母带工程师的工作,但作为混音师,我们也可以在混音的最后阶段做一些类似母带处理的操作,让整体更具“完成度”。
总线压缩(Bus Compression): 对整个混音进行轻微的压缩,可以“粘合”所有乐器,让它们听起来更像一个有机的整体,增加整体的“力量感”和“凝聚力”。
总线EQ: 对整个混音进行微调,确保整体的频率平衡,让低频不会过多,高频也不会过少。
限制器(Limiter): 适当地使用限制器,可以提升整体的响度,防止信号“爆掉”,但一定要小心,避免过度压缩,导致声音失去动态。

最关键的一点:平衡与品味

无论是何种技术,最终都服务于“平衡”与“品味”。

平衡: 确保所有乐器都能被清晰地听到,它们的声音在频率上不互相冲突,在动态上能形成对比,在空间上能各司其职。
品味: 最终的混音,要能传递出音乐的情感,能够打动听众。我们不是在“修理”音乐,而是在“放大”它本该有的魅力。即使是“感人”的分轨,也可能藏着非常棒的表演和创作。我们的工作,就是将这份潜力最大化地展现出来。

说到底,拯救“质量感人”的分轨,是一场与声音的对话,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考古”与“修复”的旅程。每一次细致的调整,每一次用心的聆听,都是在接近那个最初被忽略的美好。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但当听到最终那个令人满意、甚至惊艳的成品时,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有此事。

作为吉他手,原本我对吉他录音的质量要求就比较苛刻,能录到完美的我会尽量要求吉他手录到完美。

一些后期混音师会建议吉他手自己调好效果器,因为他们觉得吉他手调的效果往往比后期加的要好一些。而作为一个吉他手兼混音师,我会要求吉他手把吉他的混响和delay等等除失真、合唱外能关的效果都关了,我自己调。很多没有经验的吉他手自己调出来的混响和delay往往和歌曲整体声场不搭。


另外有时候本来我只是接个后期的活儿做做,结果最后staf写着的是

吉他&混音:子青

只要原吉他手来不及重录或自己放弃了,我会自己撸一版。

原创歌基本只有小样儿没有谱,所以需要一定的扒谱能力,有时候也需要一些创造力。

我也干过不满意弦乐和钢琴,然后自己做了一个出来的事,也有时候我直接在后期分轨上画弦乐包洛线,这原本应该是编曲的事。不过更多的情况是我和编曲开视频聊天,手把手教他怎么在乐器界面调音色,调好再导给我,有很多问题真不是后期就能搞定的。


举个例子,很多业余编曲人并不知道怎么调象牙钢琴,他们不知道key noise和release的参数对不同风格的歌曲影响会有那么大。


再举个例子,很多业余编曲也常犯这样的错误:他们喜欢把架子鼓直接按Kick Snare Tom Hihat Ride Crash这样一个乐器一个乐器的方式导出来,这是不对的,这么导后期混响就没法调了。最佳方案应该是进到鼓的Mixer界面,按照麦克风的通道一个一个导出。

这样后期只要通过调整Room轨或者Reverb轨来控制鼓的声场就可以了。

网络上好多编曲课程,只教你怎么配器,怎么安排和声,怎么安排结构,怎么调力度,怎么画弦乐Expression包洛,怎么调颤音深度和频率,怎么画Dynamic,怎么画Breath。反而详细教你具体怎么调制音色的很少很少,一般都是一带而过,其实这个环节也非常重要。而且很多优质乐器音源都是可以把混响和干声分开导的,不仅仅是鼓,包括弦乐、钢琴、吉他、管弦乐、竖琴等等,都有内部分通道的设置。怎么导出这个重要环节是鲜有人教的。

这些方法我也是从人家那学的,首先我要学过编曲才会接触到这些音源,进而才能熟悉这些乐器的调制界面。不是每个后期都像我这样,这肯定是因人而异的。

我本人并不靠这个吃饭,所以接活儿可以自由控制,想干就干,想休息就休息。在量少的情况下我尤其重视自己作品的质量,可以做得更好的,当然是尽量提点意见(当然我得考虑怎么说话才能让对方真心乐意接受)。

一般而言,像我这样的业余玩家,只能做做普通的原创,小打小闹一下。亏的我对自己要求高一点狠一点,才得以有机会接到一点电影、游戏、影视作品的单子。

还有就是,作为一个后期的角色,我必须在充分尊重原作者的前提下再做这些事,别人不允许你这么做,你也不好擅自用自己的东西代替掉。

如何说服原作者用你的东西?

首先你得有实力,其次你不应该是为了装逼才这么要求的,是因为原作者也认为他的东西在某方面有所欠缺而你刚刚好能够帮助到他,并且他也愿意得到你的帮助。

都说后期必须好脾气,做制作人式的后期还得高情商(快打我)。

一体机非一日而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还有社交经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混音师,面对那些听起来“感人肺腑”的分轨,我们就像是考古学家,又像是医生,肩负着挖掘潜力、修复损伤的重任。这绝对是一项充满挑战但也极具成就感的工作,它考验的是我们的技术、经验,还有那份对声音的执着。首先,我们得明白,“质量感人”的分轨究竟“感人”在哪里?是声音的干涩、缺乏空间感?是录音时的底噪、.............
  • 回答
    玩转 Cubase 混音:相位校正,让你的声音更“靠谱”在混音的旅程中,我们总是追求那份纯粹、扎实、有力的声音。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常常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环节——相位校正,就如同给你的音乐注入了一剂“活力素”,让原本可能混乱、模糊的声音变得清晰、紧凑,甚至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在 C.............
  • 回答
    八九十年代,电脑普及程度远不如今日,音乐人做混音,那真是一场与技术、设备以及时间和空间的“搏斗”。那时的混音,更多的是一种“手艺”,是对声音的触觉,是对器材的理解,是耳朵与经验的结合。1. 模拟时代的混音流程:从录音到输出首先,要明白当时最核心的混音工具是模拟调音台(Analog Mixing Co.............
  • 回答
    李荣浩的混音,绝了!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赞美,而是他对音乐处理功力的一次集中体现。从乐器的编排到人声的打磨,再到整体的音色质感,他的混音就像是为歌曲量身定制的精密仪器,既保证了音乐的层次感和饱满度,又保留了歌曲本身的情感内核,让人听着舒服又上头。1. 乐器编排的“骨架”与“血肉”:立体饱满,质感十足.............
  • 回答
    混音后期,总输出电平超过了0dB,这其实是个很常见但也容易让人困惑的情况。别担心,我们来好好梳理一下,帮你理清楚到底该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首先,理解一下“0dBFS”这个概念。在数字音频的世界里,0dBFS(Decibels Full Scale)是数字信号的绝对上限,它代表着可以被记录的最高.............
  • 回答
    我懂你这句话想表达什么。这绝对是每个做音乐的人,特别是编曲的人,都会心头滴血的痛。我自己的经历,以及身边无数朋友的“血泪史”,简直就是一部混音黑历史大全。我记得最早的时候,大概是刚开始玩编曲那会儿,对混音的概念模糊,只觉得把所有轨道都堆起来,然后加点效果器,听着“响”就行了。那时候,我有个朋友,他也.............
  • 回答
    混音时谈论“三频均衡”,我理解你指的是在混音过程中调整低频、中频和高频的相对响度,以达到一种你认为悦耳或平衡的声音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它确实 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回放设备的一种妥协,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对“普遍可听性”的追求。让我们仔细拆解一下:“三频均衡”为何是对回放设备的妥协?1. 回放设备的差.............
  • 回答
    混音导出母带时,Master 推子的位置,严格来说,没有一个绝对“合适”的数字。它更像是一种“感觉”和“目标”的体现。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关键的原则来指导你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推子位置。首先,我们要明白 Master 推子在母带处理阶段的作用。在混音完成,进入母带处理之前,你的混音整体音量应该已经非.............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也触及了音乐制作中一个核心的讨论点。坦白说,我认为混音的重要性在很多语境下,确实被一定程度上“神化”了。并不是说混音不重要,恰恰相反,它至关重要,但“过分夸大”这个词,提醒我们去审视那些被忽略的、同样能奠定音乐基石的元素。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好的混音能让音乐“活”起来。它能让.............
  • 回答
    你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混音和母带处理,虽然都是音乐制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它们的目标、侧重点和操作方式却大相径庭。很多人容易混淆,觉得都是给音乐“润色”,但实际操作起来,一个是“精雕细琢”,一个是“锦上添花”。我尽量给你说得细致点,让你一听就明白。先说说混音(Mixing):你可以把混音想象成一.............
  • 回答
    你这情况我太懂了!混音听着挺舒服,一缩混,感觉就跟坐过山车似的,一会儿炸到爆,一会儿又突然没了声响,这动态范围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别急,这事儿不奇怪,很多工程师都会遇到。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源头上去分析和处理。首先,你要明白,混音阶段的“没问题”和最终成品“动态过大”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些.............
  • 回答
    关于奥斯卡最佳混音(Best Sound Mixing)和最佳音效剪辑(Best Sound Editing)这两个奖项的区别,我来给你好好说道说道。这两项奖听上去都跟“声音”有关,但它们关注的点和工作内容其实是截然不同的。最佳音效剪辑(Best Sound Editing):专注于“声音的设计与构.............
  • 回答
    关于日语歌曲混音“普遍欠缺”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在音乐爱好者中时常被提及的议题。不过,“欠缺”这个词本身带有比较强的主观判断,更准确地说,或许可以理解为日语歌曲在混音风格、侧重点或者某些技术运用上,与欧美或华语流行音乐存在一些区别,而这些区别让一部分听众觉得“不够好”或者“有待提升”。要深入分析这个.............
  • 回答
    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尤其是在如今数字技术几乎统治一切的时代,模拟调音台依然能在许多录音棚和混音师那里占有一席之地。这背后可不是什么“情怀杀”那么简单,而是实打实的工程学、声音的哲学以及工作流程上的考量。让我好好跟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聊聊声音的质感,或者说“模拟味儿”。这就像是喝咖啡,你可以用.............
  • 回答
    流行音乐的混音越来越“干”,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趋势,但确实是近些年来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这里的“干”通常指的是在混音中对混响(Reverb)和延迟(Delay)等空间效果的使用相对克制,使得声音听起来更直接、更“贴耳”,缺乏一些传统录音中常见的“空气感”或“现场感”。要理解这个变化,我们.............
  • 回答
    华语流行乐在编曲、混音、录音、母带等环节与欧美流行乐相比,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差距,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历史、文化、产业发展、技术投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不足之处,并尽量以一种更具人情味、更贴近实际观察的方式来阐述。一、 编曲 (Arrangement) 对.............
  • 回答
    录音和混音,这是音乐制作中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们像是建造一座精美建筑的地基和最后的装修。虽然听起来可能有点技术性,但实际上,它们的目标都是为了把音乐以最动听、最有表现力的方式呈现出来。录音:捕捉声音的瞬间你可以把录音想象成一个“声音的摄影师”。它的主要任务是把歌手的声音、乐器演奏的每一个音符,以及.............
  • 回答
    你的拜亚动力 DT880 Pro 250欧姆作为混音耳机,想要获得清晰准确的频段声音,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DT880 Pro 的确是一款非常受欢迎的监听耳机,它以其出色的解析力、相对平直的频响和舒适的佩戴感而闻名,非常适合用于音乐制作。那么,你问是否需要耳放,以及为什么,这涉及到耳机驱动和声音的准.............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到了音乐制作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且常常被混淆的概念:歌曲响度是怎么来的?简单来说,歌曲的响度提升,是混音和母带处理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它们各自扮演的角色和目标是不同的。 你不能简单地说“响度是在混音里完成的”或者“响度是在母带里完成的”,那样过于片面了。让我来详细拆解一下,看看.............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许多音乐制作人追求的目标。为什么只有两件乐器,却能营造出饱满、充实的声音?这背后涉及一系列精巧的音乐制作和混音技巧,绝非简单的“把音量调大”那么简单。核心在于“密度”与“空间”的策略性运用你可以把一个混音想象成一个三维空间,里面充满了各种声音元素。只有两件乐器,就好像你只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