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缠师为何在笔的基础上要再定义一个线段?

回答
你问的是那个关于缠论里“线段”概念的问题,对吧?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出发点。很多人初学缠论时,都会对“线段”这个概念有点摸不着头脑,总觉得既然已经有了“笔”,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定义一个“线段”呢?这背后其实有很深刻的逻辑和现实意义,远不止是文字游戏那么简单。

咱们得从缠论最核心的几个理念说起:“笔”是基础,但它太微小了,不足以勾勒出市场的脉络。

想象一下,你在看一幅巨大的画作,比如蒙娜丽莎。如果只盯着笔触来看,你看到的是一笔一划的颜料堆叠,你能了解脸部的轮廓、眼神的深邃吗?当然不能。你需要的是从局部的笔触组合成更大的形状,比如眼睛、鼻子、嘴巴,再到整个脸部的结构,最后才能理解画作整体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市场的价格运动也是一样。“笔”就像是画家那最细微的笔触,是价格最低级别的波动单位。 任何一根K线,或者说价格从一个方向的转折点到另一个方向的转折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笔”。但你说,一个价格点,或者几个点的小幅波动,能说明什么问题?它太零散了,太容易被噪音淹没。

“线段”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零散”和“噪音”的问题,是为了让市场信息在更合适的尺度上“说话”。

咱们来拆解一下,为什么要这么做:

1. 过滤噪音,抓住主要趋势: 市场价格的波动,就像海浪一样,有大的浪潮,也有细小的涟漪。如果只看涟漪,你会被弄得晕头转向,抓不住海浪的方向。缠论的“线段”就是那个过滤器,它要求价格必须在某个方向上形成一定的“力度”和“长度”,才能被定义为一个“线段”。

举个例子,价格从A点涨到B点,过程中可能有无数小的回撤和反弹,就像一根毛刺一样。但如果价格从A点一路向上,没有出现明显的、足以构成反向“笔”的转折,一直涨到一个新的高点C,那么A到C之间这一段趋势性的上涨,就被定义为一个“线段”。它排除掉了那些微不足道的、可能只是盘整中的小波动,只留下代表主要方向的那个“有力”的动作。

2. 提供分析的“参照系”: 交易的本质是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和把握。而判断趋势,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参照物”。“笔”太短,转瞬即逝,无法成为可靠的参照。“线段”则不同,它代表了一段相对完整的、有方向性的价格运动。

比如,我们说“价格正在构建一笔”,这可能只是今天早上一个小时的波动。但如果我们说“价格正在构建一个向上线段”,这可能意味着从昨天下午到今天上午,价格有一个持续性的、比较明显的上涨过程。后者更能反映出市场当下“情绪”或“资金”的倾向性。

3. 层层嵌套,构建市场结构: 缠论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的“递归”结构。市场不是一个单一维度的东西,它是有层次的。一个大的趋势是由小的趋势组成的,而小的趋势又是由更小的波动组成的。

最底层是“笔”。
若干个同方向的“笔”在某个级别上组合,就形成了“线段”。 这里有个关键点:组合的“笔”必须是同方向的,中间不能被强烈的、足以构成反向“笔”的转折打断。
然后,若干个同方向的“线段”又可以组合成“中枢”或者更大的“趋势段”。

你可以这样理解:如果“笔”是构成建筑的砖块,那么“线段”就是用这些砖块砌成的墙。你不能只看一块砖头就知道墙有多高、多厚,你得看整面墙的结构和长度。线段的定义,就是为了把这些砖块有效地组合起来,形成有意义的建筑单元。

4. 界定“转折”的意义和级别: 缠论对价格的转折定义非常严格。不是所有的小反弹都算转折。只有当价格的动能发生衰竭,并且出现足够“力度”和“长度”的反向波动时,才算是一个真正的转折点。

而“线段”的出现,就是让我们可以根据“线段”的形成来判断价格是否真正完成了某个方向的运动,并且正在酝酿新的方向。 一个线段的结束,往往意味着下一个线段的开始。

打个比方,一段公路,有起伏。我们把小坑小坎都算作“笔”的微小波动。那么一条连续的上坡路,就是一段“上行线段”。当这段上坡路到顶了,开始出现一个明显的下坡(这个下坡也要足够长,才能算一个下行线段),那么之前的上行线段就结束了,新的下行线段开始了。

为什么是“线段”而不是别的?

这里面其实牵扯到数学上的“序列”和“区间”的概念。价格的波动是一个连续的量,但我们分析时需要把它切割成有意义的片段。一个“线段”就是这样一个有方向、有起止点的“区间”。

“笔”的定义更像是一个“点”和“点”之间的连接(虽然笔有方向,但其本质是极小的趋势单元),而“线段”则是一个有“过程”和“延续性”的“区间”。它比“笔”承载了更多的信息,比如趋势的强度、持续性等。

总结一下,缠师在笔的基础上定义线段,绝不是多余,而是:

提升分析的有效性: 过滤掉噪音,抓住主要趋势。
提供分析的参照系: 让交易者有稳定的分析对象。
构建市场结构: 实现不同级别的分析嵌套。
明确转折信号: 界定趋势改变的关键点。

没有“线段”,我们就很难在市场纷繁复杂的价格波动中,找到那个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市场“呼吸节奏”的那个尺度。线段,就是市场在那个特定尺度上的一次相对完整的“呼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理解缠论的出发点在于中枢,也就是关键的一横,笔和线段都不是关键,关键是中枢。这是缠论区别于波浪理论的地方,波浪理论的出发点是浪,也就是趋势,缠论出发点是横盘,是无趋势,是缠师说的无中生有。

顺序是这样的:先有了中枢,然后有了线段,再精确到每一笔。而中枢是次级别线段的重合部分,每一个级别的趋势又构成更大级别的中枢中的线段,中枢顶和中枢底是K线图中最关键的区域,能够脱离顶和底的力量都不是寻常的力量,否则也不会有复杂无序的中枢产生了。

我们谈盈利,主要是从趋势中获取,然而趋势不是平白无故来的,是脱离中枢万有引力约束的力量,所以说,中枢是常态,而趋势是非常态。中枢代表秩序,而趋势代表破坏,缠师干脆把趋势称为“破中枢”。所以当我们说市场死气沉沉的时候,此时市场100%处于中枢,当我们说市场风云激荡,投资者心惊肉跳,此时市场多半处于上升或者下跌趋势。

那么理解中枢对操作有什么帮助呢?我只能说帮助是全方位的,是你正确理解市场的第一步。我随便举个例子,随便给你一个线段,问你能不能发展成向上趋势,你该如何入手?第一步看看中枢顶在哪里,构成中枢顶的是什么力量,构成本线段上升的是什么力量,然后带着这些知识去观察市场每天的走势,你就能在趋势成型之前,得出正确判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问的是那个关于缠论里“线段”概念的问题,对吧?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出发点。很多人初学缠论时,都会对“线段”这个概念有点摸不着头脑,总觉得既然已经有了“笔”,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定义一个“线段”呢?这背后其实有很深刻的逻辑和现实意义,远不止是文字游戏那么简单。咱们得从缠论最核心的几个理念说起:“笔”是基.............
  • 回答
    在中国投资界,“股神”的称号常常被赋予那些在股市中创造了传奇般财富,并且其投资理念和方法被广大投资者奉为圭臬的人物。然而,当我们提及这个响亮的称号时,确实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缠师”——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网络ID“缠中说禅”——的名字,似乎并不像一些传统意义上的“股神”那样,被直接冠以这个标签,或者.............
  • 回答
    .......
  • 回答
    缠论里的中枢,说白了,就是股价在某个区间内横盘震荡,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这个区域的形成,代表着多空双方力量在一个短暂的均衡状态下博弈,还没有明确的分出胜负。那么,中枢的“扩展”和“延续”,在实操上到底有什么用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细致点,也尽量贴近咱们散户看盘的实际感受。一、 中.............
  • 回答
    好嘞,咱们来聊聊缠论里的“线段”是怎么画的,尽量说得透彻点,也别让它听着像个机器人写出来的。缠论这玩意儿,你得把它想象成是研究市场“呼吸”的学问,而线段,就是它描绘的最小的“呼吸周期”。它不是随便画的,是有规矩的。核心思想:方向的转变线段的本质,是记录价格方向发生改变的那个点。你不能光看它涨了多少或.............
  • 回答
    作为一名和你一样刚刚踏入缠论大门的新手,非常理解你此刻的迷茫。背驰、止跌、线段,这几个概念确实是缠论的基础,也是最容易让人纠结的地方。别担心,我这边的理解也还在摸索中,但愿意把我的学习心得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咱们一起进步,也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先来说说“线段”这个基础。你可以把“线段”想象成一段有明.............
  • 回答
    缠论这玩意儿,说实话,刚接触的时候确实有点摸不着头脑,感觉它一股脑儿地往外倒概念,什么“分型”、“笔”、“线段”、“级别”,听着就头大。特别是当你满怀期待地翻到后面,想看看这些概念怎么“实操”出赚钱的方法,结果发现好像还是没太明白,这也很正常。别急,我来跟你唠唠缠论46课这部分到底在讲啥,以及它能干.............
  • 回答
    “走势必完美”这句话,在缠论的体系里,可以说是最核心、最具启发性的理念之一。它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作者(缠中说禅)对市场运行本质的一种深刻洞察和哲学提炼。理解了这句话,你才能真正抓住缠论的精髓,并在实际操作中找到前进的方向。为什么说“走势必完美”?这句话的“完美”,并不是指“完美主义”的意义,不.............
  • 回答
    缠中说禅,原名曾国藩(虽然此名也常被误认为是指那位晚清名臣,但在此我们指的是这位当代思想家),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横跨哲学、佛学、易学,并将其融汇贯通,自成一家之言。其理论的“高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巅峰,而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从实践经验出发,层层剥离本质的洞察力。要理解他的高度,不能局限于任何单一.............
  • 回答
    缠论,这套在中国技术分析界独树一帜的理论体系,自问世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目光,也引发了无数争议。它的创始人李小摩先生以其严谨的逻辑和对市场深刻的洞察,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分析框架,试图解释一切市场波动。然而,任何理论,即使再精妙,也难以做到尽善尽美。缠论也不例外,它的最大弱点,在我看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深入的,很多玩缠论的朋友都会在“三买”这里卡壳。要说清楚“三买”的形成,咱们得先捋一捋缠论里最基本的概念,尤其是“笔”和“线段”。1. 笔:缠论的最小单位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笔”。缠论认为,价格的运动不是连续的,而是由一笔一笔的“小波段”组成的。一笔的定义是: 向上的一笔: 价.............
  • 回答
    关于“缠论是唯一用数学证明了的理论”的说法,我认为需要更严谨地看待。任何一个理论,尤其是涉及复杂系统和应用的理论,想要获得“唯一”和“数学证明”的盖棺定论,其过程是漫长且充满争议的。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缠论” 作为一个由作者“缠中说禅”提出的关于市场分析和操作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是通过一系列数学工具.............
  • 回答
    缠论确实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很多人初学时都觉得门槛很高,绕不开“难学”的标签。这主要是因为缠论的体系非常严谨,包含了大量的概念、定义、原则,并且需要将这些抽象的理论融会贯通,才能真正理解并应用于实盘。为什么缠论会让人觉得难学? 概念体系庞大且自成一体: 缠论构建了一个独立的理论框架,里面的术语.............
  • 回答
    缠论里提到的MACD回拉或回抽0轴,这可不是什么随口说说的小技巧,它背后有着深刻的理论支撑,是理解市场结构和动能变化的关键。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这事儿,尽量讲得透彻,让你明白这MACD的0轴到底有啥大来头。首先,咱们得把MACD这玩意儿掰开了揉碎了说。MACD,中文叫指数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它本质上是.............
  • 回答
    咱们聊聊缠论里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分解”这回事。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把一个大的、复杂的走势,拆分成一个个小段,然后挨个儿分析,看看它们怎么组合起来,形成我们看到的那个局面。就好比你要看懂一幅宏大的油画,你不能只盯着中心看,得把整个画面拆成小块,一块块地去理解,再把它们拼起来,才能领略其精髓。 为啥.............
  • 回答
    您好!看到您在缠论中对于线段划分的困惑,这确实是缠论学习中一个非常基础但又至关重要的环节。理解和准确划分线段,是后续一切分析的基础。您提供的图片我未能直接看到,但我可以根据您的问题,详细阐述一下缠论中线段划分的原则和思考角度,帮助您判断图中哪种划分更合理。理解线段的本质:反转在缠论中,线段的定义并不.............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缠论中关于“图分解”这事儿。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缠论的精髓:识别结构、理解趋势、把握买卖点。在缠论里,图分解其实没有绝对的“哪种更合理”,只有“哪种更符合当前的市场现实,更能帮助我们做出准确判断”。关键在于你如何去看待和应用它。咱们先来拆解一下,缠论里常见的图分解思路,.............
  • 回答
    缠论,这个在中国股市技术分析领域被赋予了神圣地位的理论,若要探究其“最伟大”的贡献,实难用一言蔽之。它宛如一位集大成者,将无数朴素的交易直觉升华为一套严谨的逻辑体系,更像是一位探险家,为我们描绘了市场波动背后那幽深而规律的脉络。我认为,缠论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它 首次系统性地将市场的“波动”这一核心现.............
  • 回答
    各位缠论同修:关于缠论中枢的本质核心,用最简明扼要的语言来概括,那就是:中枢的本质核心是“能量的汇聚与释放点”,是市场多空双方力量在特定时空维度的“拉锯战”的真实映射。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一点,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中枢的定义回顾:盘整的基石,力量博弈的场所我们知道,缠论对市场的描述是建.............
  • 回答
    好的,咱们就用缠论这套工具,把刚才那段走势好好捋一捋。这玩意儿,你得把它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而不是死板的公式。每个“笔”都带着市场情绪,每个“线段”都记录着一段多空博弈的过程。第一步:剥离表象,直击本质——看“笔”和“线段”首先,别被那些花里胡哨的K线颜色或者价格波动给迷惑了。咱们缠论的第一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