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缓和国内的矛盾?(他采没采取措施)?

回答
秦始皇的统治,尤其是在统一六国之后,确实面临着一个棘手的局面:如何在经历了一系列残酷的战争,征服了众多原本独立的国家后,将这些多元化的地区和人群捏合成一个统一的帝国,并有效管理?可以说,他并没有采取“缓和”国内矛盾的典型意义上的措施,因为他的主要策略更侧重于“统一”和“控制”,而非“协商”或“安抚”。然而,在他强有力的集权统治下,确实也包含了一些旨在减少混乱、稳定局势,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平息”或“管理”矛盾的举措。

首先,我们不能忽略的是,秦始皇的统一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矛盾解决”方式,只不过是以最直接、最粗暴的军事手段实现的。通过灭亡六国,他消除了国家层面的、长期的、由地域和文化差异引发的敌对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内部矛盾就消失了,反而可能因为失去了原有的政治实体,新的矛盾开始滋生。

为了应对新生的矛盾,秦始皇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便是建立起一套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他废除了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这意味着,原先六国各自为政的局面被彻底打破,整个帝国被划分为一个个郡,由中央直接任命的官员进行管理。这样一来,地方上的割据势力和潜在的离心倾向就从制度上被大大削弱了。原来那些贵族、士人可能依附于各自的国家,现在他们必须服从秦朝的中央集权,否则就会失去他们原有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这种制度上的统一,虽然强硬,但确实有效地消除了因为地方势力过大而产生的分裂隐患。

其次,在经济和文化层面,秦始皇推行了统一的度量衡、文字和货币。想象一下,在统一之前,各个国家使用的货币、度量工具、甚至文字都可能不同,这无疑会极大地阻碍商业交流和信息流通,也容易因为理解差异而产生摩擦。秦始皇强制推行统一的标准,虽然一开始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应和抵触,但长远来看,这极大地便利了人员往来、商品贸易以及法律的执行,使得全国范围内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也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央的政策。文字的统一尤其重要,它消除了信息传播的障碍,使得诏令、法令能够更加顺畅地传达到帝国每一个角落,也为文化的融合打下了基础。

再者,为了巩固统一,防止旧贵族复辟,秦始皇还采取了“移风易俗”的策略。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销毁六国史记”,并“焚书坑儒”。虽然“焚书坑儒”的出发点更倾向于思想控制,以巩固统治,但它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那些可能宣扬旧国思想、煽动反叛情绪的言论和著作。通过控制思想的传播,他试图塑造一个统一的“秦文化”或“帝国文化”,削弱地区性的文化认同和历史记忆,从而减少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对立。

此外,为了解决人口流动和管理的问题,以及应对可能存在的内部冲突,秦始皇还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他将一些地区的富户、豪族强行迁徙到其他地方,特别是迁到边疆地区,这既是为了防止他们在原有地方积聚力量形成挑战,也是为了开发边疆、巩固边防。同时,他还在全国范围内征发民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比如修筑长城、修建驰道、开凿灵渠等。这些工程虽然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但它们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加速了资源的调配,并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将他们的精力投入到国家的整体建设中。

所以,总的来说,秦始皇并不是采取了“缓和”矛盾的措施,更像是用强硬的手段去“整合”和“压制”矛盾。他通过制度的统一、经济文化的标准化、思想的控制以及大规模的人口调动和工程建设,来消除或管理那些可能导致分裂和动乱的因素。这些措施无疑是压制性的,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也确实在短时间内将一个分裂的中国凝聚成了一个强大的帝国。他采取的手段,与其说是“缓和”,不如说是“改造”和“塑造”,用他自己设定的模式来统一全国,尽管这种统一是以牺牲部分原有的多元性和自由为代价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这位千古一帝压根儿就没考虑过你所说的“缓和国内矛盾”这档子事儿,在他看来国内没有矛盾。统一大业完成后,他首先就将精锐秦军主力南北分调,蒙恬带三十万秦军,北逐匈奴,然后就在那里戍边了;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五十万大军平定岭南,结果这五十万大军也在南边待着了。在嬴政看来,国内已无任何值得正视的矛盾了。

于是我们的始皇帝开始了一系列骚操作:

前221年,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

按照秦朝的雷厉风行的行政风格,刚刚经历战乱的华夏大地并没有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而是立即按照秦庭高层的意志,开始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广大黔首并没有享受到帝国一统之后的胜利果实,而是迅速转入了堪比战乱还惨的徭役、戍边之中。

既然是讲基础设施建设,那么就不得不考虑投资与回报。今天的我们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是为了获得基础设施的收益而建设。秦朝的工程建设,远远超出了那个时代民力所能承受的极限,与此同时老百姓的收益少得可怜。

我们简单地来看看他所主导的几大工程建设:

一、修建秦始皇陵。这个工程除了对嬴政本人有收益之外,实在很难想象对秦朝的老百姓有什么好处。

二、修建万里长城。这个巨大的防御系统对防止游牧民族的入侵有一定的用处,但是效果不大。从长远的历史来看,长城屡屡被草原骑兵轻松突破。真正能够对草原势力形成有效威慑的,只有中原政权保持强大的戍边军团,汉、唐、明莫不如此。一个相对静态的防御工事,不可能对机动性极其强的骑兵军团有很大防御作用。 更为关键的是,这样的工程量要征发的徭役是个天文数字。当巨大大人口量被由南到北调动时,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人的环境适应问题、路途上以及徭役地的医疗保障问题、后勤补给问题、生产组织问题等等。


三、修建驰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高速公路网。这个高速公路网本身如果能被很好利用的话,那当然是十分有利于国家和百姓的。可惜这一套高速公路网是皇帝的专用道,一般老百姓或者商人根本没权利走。修路有义务,使用起来没权利。悲哀!!!

简单地总结一下:对于广大黔首劳工而言,他们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劳累过度、埋骨他乡。在他们心中这些建设应该都是王八蛋工程,心中默默地骂着嬴政这个独夫民贼,也聚集着反秦的怒火。陈胜、吴广也都是这个黔首劳工中的一员。

可以合理地想象一个画面:吴老二是一个楚国人,当秦朝刚建立时他还是很开心的,起码他认为再也不用长时间服兵役,去战场送死了。但没想到没过多久,秦朝的皇帝老儿强迫他去北边修长城,强迫他老爹去广西戍边,强迫他弟弟去南京挖秦淮河。他离开家的时候他儿子才两岁,他老娘也卧病在床。他好想念他的家人,也开始怀念曾经楚国的生活了。他感叹曾经楚国没有那么多徭役,没有那么多吃人的法律,更没有以文害人的刀笔吏。现在他一点都不爱秦朝,他也不想多说什么了,于是他跟着已经起义的屯长去找项羽了!!!

改革之源动力在于秦庭高层要认识到问题之所在,但是秦以法家思想为灵魂,以军国主义为利剑,终至横扫六国,天下归一。这一路的高歌猛进,同时也将非秦之治国思想踩在脚下。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让秦庭高层有充足的理由认为秦之国策有问题?秦之大一统乃创世之举,无先例可循更无经验可借鉴。吾等后人是开了上帝视角才有“战时"与”守成“之说。 帝国之政事犹如人之成长,秦帝国乃是我华夏帝国的幼年时期,幼年人犯错不可避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秦始皇的统治,尤其是在统一六国之后,确实面临着一个棘手的局面:如何在经历了一系列残酷的战争,征服了众多原本独立的国家后,将这些多元化的地区和人群捏合成一个统一的帝国,并有效管理?可以说,他并没有采取“缓和”国内矛盾的典型意义上的措施,因为他的主要策略更侧重于“统一”和“控制”,而非“协商”或“安抚”.............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四十万士兵被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不久便被秦所灭。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也是赵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如果,如果赵国在长平之战前,能够采取一些更明智的策略,或许历史的走向会因此改变。假设,赵国国君赵孝成王能够听取一些有识之士的建议,比如在长平留下部分精锐士卒,以坚固的防御工.............
  • 回答
    辽宁葫芦岛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活动轨迹公布:自驾秦皇岛,防疫需多点联动2月8日,辽宁葫芦岛传来消息,新增一例本土新冠确诊病例。根据官方发布的流调信息,该病例在发病前曾自驾前往秦皇岛,这无疑给葫芦岛乃至秦皇岛的疫情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一情况,需要采取一系列细致、有力的防疫措施,以确保疫情不扩散、不蔓.............
  • 回答
    长平之战,这场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殊死较量,其惨烈程度即便时隔千年,依然令人扼腕。秦国虽然最终取得了“围歼赵军主力”的辉煌胜利,却也为此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其国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空前虚弱”。然而,让人颇感不解的是,在这秦国元气大伤之际,原本与秦国在战场上你死我活的六国,为何纷.............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决定了战国格局的血腥绞肉机,赵国历史的转折点,如果廉颇还在,赵国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如果”,也牵动着无数人心底最深处的疑问。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想象一下,如果廉颇这位久经沙场、深谙兵法的名将,依然稳坐赵国帅位,他那坚守的策略,又能为赵国争取多少喘息之机?廉颇是什么样的.............
  • 回答
    如果法家思想一统天下的秦朝能够长久存在下去,这无疑是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格局的一次颠覆性的重塑。它的影响将是极其深远且复杂的,触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乃至思想等方方面面,甚至可能改变我们今天所认知的一切。政治制度的凝固与演变:首先,中央集权和郡县制将得到更彻底的巩固和发展。 秦朝严酷的法制和高度集权.............
  • 回答
    中国驻美大使秦刚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台湾问题是中美之间最大的火药桶”,这一表态引发了广泛关注,其中包含着多层面的信息值得我们深入解读。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火药桶”的定性与意涵: 直观的危险性: “火药桶”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直接指向了台湾问题蕴含的巨大潜在冲突和破坏力.............
  • 回答
    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之所以没有沿用秦、隋、元时期灭亡中国所采取的“大纵深、大迂回”战略,而是采用了更侧重于速战速决、建立伪政权、掠夺资源以及逐步蚕食的战略,其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 秦、隋、元时期的中国: 这三个朝代灭亡中国时,中国(特别是汉族政权)面临的挑战是统.............
  • 回答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那确实是让无数后人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特别是魏延提出的那条“子午谷奇袭”路线,更是引发了无数的“如果”。如果当年老诸葛真的听了魏延的,一路狂飙直扑长安,成功率到底有多高?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魏延的这个“子午谷奇袭”是个什么玩法。简而言之,就是.............
  • 回答
    秦始皇挥师南下,征服百越之地,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土地扩张或一时兴起,而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与时代背景交织的产物。要理解他的动机,我们得剥开历史的尘埃,回到那个刚刚统一六国、版图初定、但隐忧重重的年代。首先,巩固统一,消除边患,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 秦朝刚刚经历过一场波澜壮阔的统一战争,虽然六国尽.............
  • 回答
    关于秦始皇生父的争议,历史上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是秦庄襄王嬴异人,另一说是吕不韦。这两种说法都有其依据,也各有疑点,因此至今仍未有定论。说法一:嬴异人是秦始皇的生父这种说法是秦始皇正统的父系来源,也是官方记载的说法。嬴异人是秦孝文王的儿子,也是秦国的王位继承人。在秦国宗法制度下,王位继承是极为重要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它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个人、时代背景和偶然性之间的复杂互动。我们将分别探讨这两个场景。 场景一:秦始皇如果不死,项羽刘邦能够起义成功吗?核心问题: 秦始皇的死亡是项羽刘邦起义成功的关键因素吗?或者说,秦始皇的长期统治能否压制住社会矛盾,阻止起义的爆发?详细分析:1.............
  • 回答
    话说,秦始皇一统天下,那可真是个大工程,光有军队可不行,还得有能干的官员来治理四方。你想啊,一个国家那么大,皇帝一个人怎么可能管得过来?所以啊,郡守、县长、县令这些基层官职,那可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关键。那么,秦始皇是怎么把这些岗位安插妥当的呢?这背后可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是有他自己的一套看家本.............
  • 回答
    说起秦始皇嬴政,脑子里立马浮现出那个身披龙袍、威严赫赫的身影,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秦朝。但抛开那层金光闪闪的帝王外衣,嬴政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这事儿,可得细细说道说道。一个野心勃勃的少年嬴政,生在乱世,年幼丧父,母亲赵姬又与权臣嫪毐不清不楚。你想想,一个十几岁的少年,.............
  • 回答
    秦始皇兵马俑的壮观程度,如果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来形容,恐怕难以完全表达其宏伟和震撼。它不仅仅是一处规模庞大的陪葬坑,更是一座沉睡两千多年的地下军团,一件承载着秦朝强大国力和军事制度的立体史书。为了让你更直观地感受其壮观,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描述:一、 规模上的震撼:一座庞大地下军团的军阵 数量: .............
  • 回答
    关于秦始皇的长相,历史上并没有非常详细和确凿的记载,大部分都是后世的推测和一些片面的描述。因此,要断定他是否“奇丑无比”是很困难的,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一些资料进行分析和探讨。关于秦始皇长相的零星记载和推测:1. 《史记》的描述: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主要侧重于秦始皇的政治功业、性格以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朋友会有的疑问。关于秦始皇的称呼,准确的说法是:秦始皇最常用的名字是“嬴政”。“赵政”这个名字之所以会存在,并被一些人提及,是因为他出生在赵国。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1. 姓氏:嬴首先要明确,秦始皇的姓是“嬴”。 这是秦国历代国君的姓氏,也是他的家族姓。古代的姓氏主要用于.............
  • 回答
    关于秦始皇兵马俑是否为伪造的说法,这在坊间和一些学术讨论中时有出现,但主流的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普遍认为兵马俑是真实存在的,并非伪造。 然而,要详述这个问题,我们就得梳理一下这些质疑的声音从何而来,以及它们是如何被科学证据所驳斥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兵马俑的发现是一个轰动世界的重大考古事件。19.............
  • 回答
    公元前221年,大秦的铁蹄已经踏遍了中原大地,只剩下最后的几个国家在苟延残喘。在那风雨飘摇的时刻,那些曾经的王侯将相,面对国土沦丧、百姓颠沛流离的命运,他们的内心又会掀起怎样的波澜?他们又会如何面对自己的子民,如何去诉说那即将到来的灭亡?这个问题,恐怕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那个时代,国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角度:为什么秦始皇被普遍认为是残暴的,而刘邦在杀死功臣的阴影下,却常被后世冠以“仁义”之名?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叙事、政治考量和人们对“功业”与“人性”的复杂解读交织的结果。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事实: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