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住建部等 8 部门发布通知:力争用 3 年左右时间,实现房地产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回答
住建部联合发改委、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发文,提出了一个颇具分量的目标: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房地产市场秩序明显好转。这释放出的信号绝不简单,背后牵扯着行业发展、民生福祉以及经济稳定等多个层面的考量。仔细拆解这份通知,其中有不少值得我们深入关注的细节。

首先,“房地产市场秩序明显好转”这个表述本身就值得玩味。它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预示着将有一系列聚焦于解决当前市场痛点、规范市场行为的组合拳要落地。这意味着,过去一些存在的、扰乱市场公平竞争,侵害购房者和从业者合法权益的乱象,将是治理的重点。比如,我们常听到的“捂盘惜售”、“虚假宣传”、“不明码标价”、“违规收取费用”、“恶意降价扰乱市场”等等行为,都可能进入重点整治名单。

其次,“3年左右时间”这个时间表,给政策的落地和效果显现设定了一个相对明确的区间。这不像一些短期内的紧急措施,而是着眼于一个中长期的系统性治理过程。这意味着相关的部门将会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持续发力,不断巩固和深化治理成果,而不是一阵风后就草草收场。同时,也给市场参与者一个相对稳定的预期,有助于他们调整策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再来看参与部门的“规格”。住建部作为牵头单位,房地产业的监管是其核心职责。但此次联合发文的,还有发改委(宏观经济调控)、公安部(维护社会治安、打击欺诈)、市场监管总局(价格监管、反垄断、广告监管)、人民银行(金融风险防控)、银保监会(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自然资源部(土地供应和审批)以及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征管)。这种跨部门的协同作战,显示出国家层面对房地产市场乱象的重视程度之高,以及解决问题的决心之大。这不仅仅是房地产行业内部的事情,而是触及金融、土地、税收等多个关键领域。

具体到值得关注的几个层面:

1. 从业人员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提升: 房地产经纪人、开发商销售人员等,是市场交易的直接接触者。通知的出台,很可能意味着对从业人员的资质、培训、执业操守等方面会有更严格的要求。比如,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打击“黑中介”和不诚信行为,建立从业人员的信用评价体系等。这对于购房者来说,能够获得更专业、更可靠的服务,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2. 销售行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一些开发商和中介机构在销售过程中存在的误导性宣传、捆绑销售、价外加价、隐藏合同条款等问题,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此次通知的出台,必将进一步规范这些销售行为,要求明码标价、一房一价,禁止虚假宣传和欺诈销售。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严格的广告审查,以及对违规销售行为的严厉处罚。

3. 房源信息和交易流程的公开透明: 当前市场中,房源信息不准确、交易流程不透明也是突出问题。比如,虚假房源信息充斥网络,二手房交易中的“坐地起价”、“一房多卖”等现象。通知可能会推动建立更完善的房源信息发布平台,实现房源的真实性、可查性,并规范二手房交易流程,保障交易安全和效率。

4. 金融领域的风险防范与监管: 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与金融体系息息相关。通知的背后,必然涉及对房地产融资的审慎监管,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以及防范金融机构因房地产风险而引发的系统性风险。这可能体现在对开发商融资的“三道红线”等政策的延续和细化,以及对个人购房贷款的合理引导。

5. 物业管理和售后服务的强化: 除了交易环节的规范,购房者在收房入住后,也可能面临物业服务不到位、房屋质量问题等。此次通知的“市场秩序”概念,或许也包含对开发商售后服务责任的强调,以及对物业管理行业的服务规范和监管的加强。这对于提升购房者的居住体验和满意度至关重要。

6. 行业的健康发展与创新激励: 表面上看是“治理”,但其深层目标是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一个有序的市场,才能吸引更多优质的开发商和投资,才能为城市发展提供更扎实的支撑。同时,在规范市场的同时,也可能会为那些真正注重产品质量、服务创新、诚信经营的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而言之,这份通知不是一个孤立的政策文件,而是国家层面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障购房者合法权益的重大战略部署。它预示着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将进入一个更加精细化、系统化、协同化的新阶段。未来几年,房地产市场的参与者都需要密切关注相关细则的出台和落地情况,积极适应新的市场规则。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这将是购买更安心、更放心的房产的重要保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开始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了解房地产改革阻力在哪里?

首先排除房企和投资者,没有什么大而不倒,即便大而不倒也轮不到房企,这也是各房企纷纷陷入现金流压力的原因。投资者,本身并不能形成阻力,且现在持有的主力军就在身边,富人群体持有的面积大,但体量终归有限,真正的投资持有者是有一定经济实体的中上普通家庭,而且政策更期待这种财富以纸上形式存储,而不是让大家都去变现,房子并不是蓄水池,而是单向的泵,将居民储蓄和负债吸入到特定领域,并不希望持有主力军真的变现。

以前房地产改革的阻力主要是地方和银行:

先说银行,银行承担落实宽松货币政策的职能,进而形成路径依赖,你去银行贷款,什么生产设备机器之类的都不要,即便要,能贷出来的钱相比于抵押物价格也是大打折扣,1000万的设备只能贷出来几十万都是很正常的。房子不一样,银行抵押品的硬通货,利率低(相对)、放款快、折损小,即便这几年天天喊着要给实体经济补血,最终企业你去申请,抵押物还是这些土地房子,当然站在银行角度确实如此,有自己的风险考虑。货币供应十几年翻了五六倍,都要靠这些金融机构把钱放出去,经手必然有油水,房地产有没有泡沫取决于债务的支撑力度,没有债务的资产泡沫不能称为泡沫。形成了一个循环,房子方向流入的贷款越多,支撑房价涨的越快,房价涨得越快,银行更喜欢以房地产作为抵押放贷,或者围绕房地产推出金融产品,是不是很熟悉?美国次贷危机的路子。

金融体系内在不稳定性表现在,从业者依靠房地产相关产业放更多的贷款来维持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风险积累,房企贷款、地方贷款、购房者贷款都是重要的利润来源,最终的承担者是资源积累不足的群体负更多债接盘才能维持,直至系统性的债务违约,这就是所谓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一部分。那么这个阻力来源于内部绩效的压力,从结果上来说,不管内部阻力如何,现在直接给银行体系划了几条红线,对房企的三道红线,对购房者的房贷存量红线,三条赚钱的大腿砍掉了(或者限制)两条大腿,剩下的就是地方债,这个在下一部分讨论。银行这个阻力也要辩证的看,毕竟除了收益以外银行自己也要考虑风险,房地产所创造的债务逐渐失控,至少从央行角度是要限制的,金融体系自断两条大腿虽然影响了绩效,单反过来说降低了自身风险,投资的房子首付占到60%以上的时候风险早就不在银行了,银行对于房地产方向的贷款红线明显是在为将来的不确定性造围墙,就像读者评论的那样,死道友不死贫道。此外,金融扩张已经明显的抑制了,作为水源都开始防风险了,下游的金融资产波动那也是必然的结果,而且很可能是组合拳。

第二个阻力暂时还没抑制住,那就是地方最为仰仗的土地财政,2020年受疫情冲击的一年地方卖地就实现了8.4万亿的收入,面粉都这么贵了,难道让厨师贴钱卖便宜的馒头吗?是不现实的,这也是房地产改革中现存的最大阻力。当然也在尝试,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土地转让金交由税务部门负责,让这笔巨额收入的性质更加明确,就是税收!如果是税收,那就有办法规范征收、监管以及使用。解决办法也就很明显的,要么开源,要么节流,节流如前端时间的公务员绩效奖励的停止,减缓地方的非必要支出,限制修建水司楼和关公像这样的大项目。

根本上还是要寻找大额稳定税源来替代土地财政作为新的收入支撑,有几个可能的方向:

1)严查个税,提高个税占比,这个是有参考模板的,多数发达经济体个税都是主要税种,与其借助土地财政这样的隐性手段收税,不如执行透明度更高的个税作为补偿。目标群体当然不是中下层,而是中高收入群体,尤其是极高收入群体,按照最高标准超出部分税率应该在45%,也不是说专门给他们加税出新的政策,而是让他们依法纳税,不能每次高收入群体逃税漏税曝光都靠私人恩怨。

2)第二个则是房地产税、资本利得税,现在的客观事实是资本收益压过劳动收益,快速拉开贫富差距的中房地产必然是重要的一环,也是居民财富的最大占比,约70%左右,持有成本几乎没有,那投机热情必然高涨,涨的就是赚的,宁可闲置也不出租,空置率走一走交付两三年的小区看一下,反正有人负更多的债来接盘,非必要需求挤压刚性需求,用中下层群体的钱补贴中上层,那不可能有消费能力的。

3)第三个是践行内循环,良性发展的经济体一定是一个生产、交换和消耗共同发挥作用的整体,缺一不可,我们经济体居民劳动时间长,产出多,但消费能力与发展速度极度不符,商品和钱流动不起来,那自然税收和就业就不能保证,即便能依赖国际出口消化产能稳定就业,但你还要给出口型企业税收优惠,内部商品运转不开交不上税,出口又要动用资源主动贬值,又要税收优惠,那谁来交税呢?解决办法还是内循环,其实你仔细看最近的动的硬骨头都与推动内循环有关,让居民有钱消费,敢于消费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之计,期待真的如规划所说,打破最难的阻力,能从根源上解决房地产的相关问题。

user avatar

狼来了好多次了,不过这次是真的狼来了,狼再不来年轻人就真的快过不下去了,过不下去大家就会躺平,整体进入低欲望时代,这对国家发展是致命的打击,国家发展需要奋斗者。

从最近打压学区房、取缔课外培训、调控房价一系列政策来看是国家真怕大家都躺平了,在之前这种高度内卷中结婚年龄开始滞后,生育率说是悬崖式下跌都不过,再不进行调整大家真的是要躺平了。

从去年开始一些列的政策可以看的出来,国家在房地产行业的逐步收紧,现在房企的日子都普遍不好过。

三条红线的管控:防止房企无线放大杠杆,最后在强大的管控下破产留下一堆鸡毛,就在管控政策之前先出一个指导政策,逼迫大型房企降低负债率,万一那天在强大的政策管控下不会出去资不抵债的情况。

集中拍地:一年三次集中拍地,减少土拍中的灰色地带,同时让小房企尽快退出市场。

集中供地还有一个细节很容易被大家忽视,就是单列租赁用房用地。“住建部要求22个重点城市将集中发布出让公告、集中组织出让活动,且2021年发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过三次,要求重点城市单列租赁住房用地,占比一般不低于10%。”

这个10%的租赁用地指标你可以单独拍卖,也可以搭售出卖,反正当年出让土地总面积的10%必须用来做租赁用房,单独出让开发商都不愿意接盘,所以从今年集中供地的经验来看都是搭售,而且是竞自持,在限制最高平均房价和楼面价的同时,在达到土地限价之后让各开发商来竞争自持比例。

从目前出让的土地来看凡是参与自持竞拍的,整个项目从现金流角度来说开发商基本上收不回一分钱,还得倒贴钱,最后得到的就是一批不能卖的租赁用房,这种模式下开发商不能拿走项目的一分钱的利润。对于开发商来说就是两难,拿地没有钱赚,不拿地自己的规模会快速下降,庞大的团队没办法养,今年我接触的几个开发商比较鸡贼的不去拿竞自持的项目,转而去收购小开发商的项目,但这也仅仅是权宜之计。只要这种政策还继续,开发商还想继续做项目,就得乖乖把之前自己赚的钱逐步转化成房子,由开发商变成包租婆。

这种逼开发商做运营的模式个人觉得比之前的公租房模式要好,开发商为了自己的利益就得想办法做产品、做设计、做运营,而且这种把租赁用房和商品用房混合在一个地块上,整体租赁用房的品质也会得到提升。

从这个政策可以看出国家的思路是通过限价稳定房价,让中高收入群体能够继续怀揣买房的希望继续奋斗,通过一系列手段提供一批高质量的租赁房,让中低收入群体就算是买不起房也能过下去,也能结婚生小孩,总之所有手段的目的是让年轻人继续满怀希望,不要躺下,该996的就996,该结婚结婚,该生小孩的多生小孩,继续为中国梦奋斗。

其实国家还有两个控制房价的杀手锏一直没有使用

一是房产税,这个大杀器要留在最后,我相信总有一天会使上;

二是真正的“租售同权”,前些年的“租售同权”和“住房不吵”是欺负老实人,根本没落到实处,那天我租在一个小区的租赁用房所享受的权益和旁边买房的销售的权益一样就真正做到了“租售同权”,孩子一样可以参与同一个学校的摇号,享受一样的福利待遇。

user avatar

怎么好多人又讨论房价了,这个文件里整治什么说的很清楚,压根和遏制房价没啥关系。主要是房屋按期按质交付,加价炒作,规范租赁和物业这些方面。

  二、因城施策突出整治重点
  (一)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企业违法违规开工建设;未按施工图设计文件开发建设;未按房屋买卖合同约定如期交付;房屋渗漏、开裂、空鼓等质量问题突出;未按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建设配套设施。
  (二)房屋买卖。发布虚假违法房地产广告,发布虚假房源信息;捂盘惜售,囤积房源;挪用交易监管资金;套取或协助套取“经营贷”“消费贷”等非个人住房贷款用于购房;协助购房人非法规避房屋交易税费;违规收取预付款、“茶水费”等费用,变相涨价;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捆绑销售车位、储藏室;捏造、散布不实信息,扰乱市场秩序。
  (三)住房租赁。未提交开业报告即开展经营;未按规定如实完整报送相关租赁信息;网络信息平台未履行信息发布主体资格核验责任;克扣租金押金;采取暴力、威胁等手段强制驱赶租户;违规开展住房租赁消费贷款业务;存在“高进低出”“长收短付”等高风险经营行为;未按规定办理租金监管。
  (四)物业服务。未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内容和标准提供服务;未按规定公示物业服务收费项目标准、业主共有部分的经营与收益情况、维修资金使用情况等相关信息;超出合同约定或公示收费项目标准收取费用;擅自利用业主共有部分开展经营活动,侵占、挪用业主共有部分经营收益;物业服务合同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后,无正当理由拒不退出物业服务项目。

user avatar

争取三年以后终结房价无序上涨的现象,实现房价有序上涨。

user avatar

说什么其实不重要

要看做了什么

不然总是赢麻了,然后该涨价涨价可不行。

九龙治水也好,一家独断也好。

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如何在全球放水的情况下,遏制房地产快速上涨,努力让老百姓买的起房子,这才是最主要的。

而不是年年喊调控,年年买不起。

恕我直言,这种风声我听的多了。

user avatar

战报可以骗人,但战线不会。

我从不关心房地产市场秩序问题,也从来不看各种口号,我就只看俩数据:

1、土地出让金收入是否增长。

2、全国范围商品房价格是否上涨。

相信实践,相信数据,相信事实。

user avatar

在全民内卷和躺平之后,我国从顶层开始反思很多不合理的事情。房地产的三代吸血模式,互联网大厂的加班吸血模式,儿童的补习吸血模式,都在被整肃。

所有的政策串在一起分析,都指向一个共同目标——提高出生率,提高社会活力。以前对底层收割太狠了,现在出台这些政策无非是缓和社会矛盾,抑富扶贫。让底层看到希望,不再躺平而奋斗,缓解底层生存压力,才能提高生育率。

user avatar

强烈建议就像刚出的40号文件整治教培行业一样,也管管租房中介这个行业吧,一模一样的套餐给来一套,起码以后打工的租房不用那么难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