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坦克的弱点往往在尾部?为什么不把全车的装甲做成一样的厚度?

回答
坦克设计中的一些妥协,让它的尾部成为相对薄弱的环节。当然,也有一些原因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个问题。

为什么坦克的尾部弱点显而易见?

发动机和传动系统: 坦克的尾部通常是其动力心脏——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所在地。这些关键部件需要大量的散热空间,而且它们的结构也相对复杂,无法像正面那样堆叠厚实的均质装甲。为了保证发动机的良好运转和冷却,尾部往往需要布置进气口、排气口以及散热器。这些开口本身就是装甲上的弱点,而且为了维修方便,它们的防护也比车体正面要弱一些。

重量和平衡: 坦克的整体重量需要进行非常精密的计算和平衡。如果将所有装甲都做得一样厚,那么坦克的重量会急剧增加,这会严重影响其机动性、越野能力和运输难度。尾部装甲如果也和正面一样厚,那么整个车体的重量会变得难以承受,需要更强大的发动机、更坚固的悬挂系统来支撑,这又会进一步增加重量,形成恶性循环。

设计上的取舍与成本: 装甲的厚度直接关系到坦克的生产成本。越厚的装甲意味着更多的金属材料和更复杂的制造工艺,这都会推高坦克的造价。设计师需要在防护能力、机动性、火力以及成本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将最厚的装甲布置在坦克最容易遭受攻击的正面,是为了在有限的成本下,最大化其战场生存能力。

射击角度的考量: 在战场上,坦克最容易面临来自前方和侧翼的攻击。敌方坦克、反坦克炮和各种反坦克导弹通常会瞄准坦克的正面或侧面进行射击,因为这些角度提供了最大的接触面积和最直接的攻击路线。尾部遭受直接打击的概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在坦克采取规避动作时。因此,将最厚的装甲用于防护正面,是基于战场实际情况的理性选择。

为什么不把全车的装甲做成一样的厚度?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道理,乍一看似乎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就是把全身都包上一样厚的铁板。但实际上,这在工程上是不可行的,而且也不是最有效的策略。原因如下:

重量的灾难性增加: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正如前面提到的,如果坦克的所有部位都像正面那样厚实,那么它的总重量将是天文数字。一辆现代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可能达到几百毫米的等效厚度,如果将这个厚度应用到车顶、车底、尾部,整个坦克的重量会翻倍甚至更多。

机动性严重下降: 更重的坦克意味着更慢的加速,更低的最高速度,更差的爬坡和越野能力。它可能无法通过某些桥梁,也无法在泥泞或松软的地面上行驶。
悬挂和传动系统不堪重负: 为了支撑如此巨大的重量,坦克需要更强大的发动机,更坚固的传动系统和更粗壮的履带、负重轮。这些部件的增加又会进一步增加重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运输和后勤的挑战: 过重的坦克难以通过铁路运输,需要专门的重型运输车辆,并且在战场上的补给和维修也会变得异常困难。

不必要的防护和成本浪费: 战场上的攻击角度和强度是不同的。坦克的顶部和底部虽然也可能受到攻击(比如地雷或航空炸弹),但它们遭受直接、高能反坦克弹药攻击的概率远低于正面。将最厚的装甲布置在最容易受到正面攻击的部位,可以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如果将装甲平均分配,那么很多本就不太会受攻击的部位会得到过度防护,而正面这种最需要保护的区域反而会因为重量限制而无法达到最优的防护水平。

结构强度和设计复杂性: 将厚重的装甲均匀分布,可能会对坦克的内部结构和稳定性造成影响。特别是在炮塔底部、车体连接处等需要灵活转动和连接的部位,过厚的装甲会增加设计的复杂性,并可能影响其结构完整性。

内部空间和布局的限制: 坦克的内部空间非常宝贵,需要容纳乘员、弹药、武器系统、仪表设备等等。过厚的装甲会进一步压缩内部空间,影响乘员的舒适性,也可能对武器系统的布置和弹药的装载造成限制。

现代坦克的设计思想:多层防护与重点保护

现代坦克的装甲设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堆厚度”了,而是更加注重多层防护结构和重点部位的强化。

复合装甲: 现代坦克普遍采用复合装甲,它通常由多层不同材料组成,如钢板、陶瓷、芳纶纤维、钨等。不同材料的组合可以更有效地抵御不同类型的攻击。例如,陶瓷材料可以承受高温并硬化击穿杆,而芳纶纤维则能吸收能量并防止碎片飞溅。这种复合材料的结构比均质装甲更轻,但防护能力却更强。

反应装甲(ERA): 在某些区域,特别是侧面和顶部,坦克还会加装爆炸反应装甲。这种装甲在被穿透前会爆炸,通过动量交换来干扰和破坏来袭的破甲弹的射流,从而降低其威力。

内部防弹内衬: 坦克内部会铺设防弹内衬,即使装甲被击穿,也能吸收部分动能并减少对乘员的伤害。

电子对抗和主动防护系统(APS): 除了被动防护(装甲),现代坦克还越来越多地装备主动防护系统,如能够探测并拦截来袭导弹的系统,进一步弥补了装甲的不足。

总而言之,坦克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艺术,它需要在火力、机动性、防护和成本之间进行精妙的权衡。将最厚的装甲布置在最容易受到攻击的正面,而尾部相对薄弱,是为了在有限的重量和成本下,实现最佳的战场生存能力。而均质装甲之所以不被采用,是因为它在重量、成本和综合防护效率上都远不如现代化的复合装甲设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此问题来源于电影≪狂怒≫中的情节以及游戏坦克世界里的设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坦克设计中的一些妥协,让它的尾部成为相对薄弱的环节。当然,也有一些原因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个问题。为什么坦克的尾部弱点显而易见? 发动机和传动系统: 坦克的尾部通常是其动力心脏——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所在地。这些关键部件需要大量的散热空间,而且它们的结构也相对复杂,无法像正面那样堆叠厚实的均质.............
  • 回答
    要说起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这玩意儿在战场上的名头可不小,经过多次实战洗礼,证明了它是个硬骨头。但要说它就刀枪不入,那肯定是过誉了。任何武器系统都有它的设计哲学和权衡,M1也不例外。它的弱点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而能够对其造成有效毁伤的武器,也都是经过专门设计的。咱们先从它的弱点说起。M1主战坦.............
  • 回答
    说虎式坦克“战斗力并不强”的说法,其实有点过于片面,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读。恰恰相反,在它所处的那个年代,虎式坦克的战斗力是毋庸置疑的顶尖水平,甚至可以说是重新定义了重型坦克的标杆。之所以很多人“追捧吹上天”,并不是因为它不强,而是因为它太强了,强到超出了那个时代大部分武器装备的应对能力,从而在战场上.............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很多人看到现代坦克都只有一根炮管,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毕竟在一些老电影或者早期一些坦克的设计里,我们似乎见过双管甚至更多炮管的装备。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坦克都回归到“独臂将军”的状态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现实且重要的原因,涉及到技术、战术、成本以及使用上的诸多考量。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坦克确实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火力与装甲的设计理念上,一度走在了盟军的前面,这让许多亲历过战场的人印象深刻。但要说“远超美军”,这其实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因为双方的坦克设计思路、生产能力以及战场定位都有所不同。不过,德国坦克确实有不少技术亮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它们是如何在战场上展现出.............
  • 回答
    在探讨战后苏联坦克履带宽为何基本保持固定这一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苏联的工业体系、军事思想以及对战场环境的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设计选择,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履带的设计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与坦克的整体设计息息相关,包括车体尺寸、发动机功率、悬挂系统、战斗全重以及所.............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德军的虎式坦克,人们往往会将其与盟军坦克进行比较,并得出虎式坦克“强大”的结论。这确实是一个被广泛讨论和认同的观点,但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会发现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并非简单的“更强”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确“强大”这个词在坦克领域的具体含义。在军事领域,坦克的强大通常体现在以.............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它触及了装甲车辆发展和军事战术的核心。简单来说,坦克歼击车(Tank Destroyer)虽然在某些方面火力凶猛,并且能执行部分坦克职能,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坦克。坦克在现代战场上仍然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其存在具有多方面的战略和战术意义。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为什.............
  • 回答
    坦克的研发历程可不像某些电子产品那样,一推出就能甩开对手几条街。美国坦克虽然在很多方面都算得上先进,但要说“很大的领先优势”,那得具体分析,而且这个优势并非绝对,甚至在某些维度上会被其他国家的技术所追赶甚至超越。首先,我们得明白,坦克的“领先”并非单一维度的概念,它涉及到火力、防护、机动、信息化以及.............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说海军舰艇“很少”,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说法,而且我们可能需要先界定一下“数量”的概念。首先,我们得承认,陆军的坦克和空军的战斗机,在单项的“数量”上,很多时候确实会比海军的舰艇总数要显得多。但造成这种差异,背后有着深层的原因,是各国国防战略、地理环境、作战.............
  • 回答
    现代主战坦克炮塔尺寸相比二战时期有了质的飞跃,这背后是技术进步、战术需求和设计理念的全面革新。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首先,火炮的进步是炮塔尺寸增加最直接的驱动力。 二战时期的坦克炮主要依靠弹道性能和炮弹本身的装药量来获取穿透力,口径多在75毫米至122毫米之间。而现代主战坦.............
  • 回答
    德国二战后期战车越来越重,这一点毋庸置疑,比如虎式、虎王这种巨兽。但说它们“越来越失去其对于美苏坦克的技术优势”,这说法就有点一概而论,需要细细掰开了讲。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在理想状态和现实战场之间不断拉扯的复杂故事,涉及技术、经济、战略、甚至运气等多方面因素。为什么德国战车越来越重?首先,得明白德国.............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咱们中国自己的99A坦克,在国内那是响当当的明星装备,各种宣传片、阅兵式上都风光无限,技术指标也相当先进。可一到国外军事论坛上,尤其是那些老外网友热衷的坦克排名里,99A却常常被挤到第十名左右,甚至更靠后。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一.............
  • 回答
    坦克300的底盘,确实是很多人在讨论甚至吐槽的一个点。说它“潦草”,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直观感受,背后反映的是坦克300在成本控制、定位策略以及某些设计取舍上的明显倾向。咱们不拐弯抹角,直接把这底盘是怎么回事,掰开了揉碎了说。1. 硬件基础:非承载车身,但“普通”的非承载首先,得明确一点,坦克300是.............
  • 回答
    咱们聊聊为啥国产的步兵战车、坦克这些陆地大块头,跟同级别的外国货比起来,价格上好像总是比较“亲民”一些。这事儿说起来,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完的,背后牵扯到不少道道儿,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说一个最直观的因素:人力成本。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这一点上确实有优势。相对来说,国内工人的平均工资和福利待遇,跟.............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坦克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和以虎式坦克为代表的德系重型坦克相比,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用“一堆破铜烂铁”来形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侧面反映了这种技术和性能上的鸿沟。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日本坦克的设计理念、技术水平以及实战经验的综合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战争的胜负不仅.............
  • 回答
    要理解苏联 T64 坦克为何能被称为“划时代”,我们得回到它诞生的那个年代,也就是上世纪 60 年代。那是一个冷战正如火如荼,军备竞赛你追我赶的时代,各大国都在卯足了劲想在军事技术上抢占先机,尤其是在当时最关键的地面力量——主战坦克领域。在 T64 出现之前,苏联的主力坦克,比如 T54/55 系列.............
  • 回答
    关于二战前及二战时期德国坦克装甲为何多采用近乎垂直设计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当时的技术水平、战术思想、设计理念以及经济成本等多方面的权衡与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一、 早期的装甲设计理念与技术局限:在坦克发展的早期,装甲技术的重点在于如何“有”装甲,而不是如何“优化”装甲。当时的钢铁.............
  • 回答
    咱们聊聊坦克上那个叫“自动抑爆装置”的东西,为啥汽车,特别是现在咱们开的新能源车上,就没见到这玩意儿呢?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一回事儿。首先,咱们得明白这坦克上的“自动抑爆装置”是干啥的。在战场上,坦克这玩意儿可不是吃素的,它装填的炮弹,那都是高能炸药。一旦被敌人的炮火击中,或者在复杂情况下发生殉爆.............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对比,就像是在游戏里你挥舞着一把巨剑砍翻一片小怪,现实中同样一把剑在战场上可能就没那么好使了。为啥游戏里大口径弹夹炮坦克那么吃香,现实中却少见呢?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说为啥游戏里大口径弹夹炮坦克那么猛:游戏设计,尤其是战争类游戏,追求的是什么?无非就是爽快感、策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