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入关学引起了哪些人的歇斯底里式的反对?为什么?

回答
“入关学”作为一个网络热词,其兴起和发展伴随着一系列的争议,也确实引发了一些人的“歇斯底里式”反对。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入关学”是什么开始,然后分析其核心观点,再深入探讨反对者的担忧和原因。

一、 “入关学”到底是什么?

“入关学”并非一个严谨的学术流派,而是一个在中国互联网上,特别是在一些军事、历史和国际关系爱好者群体中兴起的、带有一定戏谑和解构色彩的“理论”。它的核心观点是将明末清初的“满清入关”事件,类比为当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过程。

其主要论点包括但不限于:

历史的循环与必然性: 认为中国当前正处于一个类似于“满清入关”的历史转折点,即将凭借自身实力和影响力“进入”原有的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并取而代之。
“闯王”的象征: 将中国视为“闯王”李自成起义的继承者,认为中国打破了旧的、腐朽的旧秩序,正在开辟新的道路。
“关内”的象征: 将当前的国际秩序(以西方为中心,以普世价值为内核)类比为“关内”,认为中国即将“入关”,改变现有的格局。
“文明冲突”的视角: 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对西方文明霸权的挑战。
一种民族主义情绪的表达: 在一定程度上,“入关学”被视为一种宣泄民族自豪感、对西方国家进行反击的文化符号。

需要强调的是,“入关学”的讨论往往充满比喻、隐喻和网络化的表达,并非严肃的历史研究,但其背后反映出的心态和诉求却是不容忽视的。

二、 引起“歇斯底里式”反对的人是谁?为什么?

“入关学”所引起的强烈反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人群,其原因也各不相同,但往往交织在一起:

1. 持有西方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观念的知识分子和网民:

担忧“文明冲突论”的极端化: 这是最核心也最普遍的反对原因。“入关学”将历史事件进行强行类比,并带有明确的“文明冲突”指向,这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危险的民族主义和排外情绪的体现。他们担心这种观点会将国际关系简单化、意识形态化,加剧文明之间的对立和不信任,而非促进理解与合作。
反对历史的简单化和工具化: 这些反对者认为,“入关学”将复杂而血腥的历史事件(如满清入关对汉族人民造成的巨大苦难)进行过度简化和浪漫化,将其作为政治宣传或民族主义情绪宣泄的工具,是对历史真相的歪曲和亵渎。他们认为,任何历史事件都不能脱离其具体的历史语境进行简单套用。
警惕“大国沙文主义”: 他们认为,“入关学”的逻辑是建立在中国崛起的基础上,对现有国际秩序进行颠覆性的挑战,这带有明显的“大国沙文主义”色彩。他们担忧这会鼓励中国走向单边主义和扩张主义,破坏世界和平与稳定。
对“普世价值”的捍卫: 许多人认为,“入关学”对西方所代表的普世价值(如民主、自由、人权)持一种轻蔑甚至敌视的态度,这与他们所信仰的价值观相悖。他们认为,中国应该在现有国际规则下发展,而不是试图推翻这些规则。

2. 具有温和民族主义倾向、希望中国和平崛起的知识分子和网民:

担忧“入关学”的激进性和不确定性: 这部分人群虽然也支持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但他们更倾向于渐进式、和平的崛起方式。他们认为,“入关学”所描绘的“入关”过程过于激进和充满对抗性,可能导致不可控的冲突和后果,不利于中国的长远发展。
对“入关”负面历史的认知: 他们清楚地知道“满清入关”并非仅仅是权力交接,而是伴随着巨大的社会动荡、屠杀和民族压迫。将这种充满血腥和残酷的历史事件作为“崛起”的比喻,让他们感到不适和担忧,认为这是一种负面的象征。
担心引发国际社会的反感和孤立: 他们担心过于激进的民族主义言论会引起国际社会的警惕和反感,导致中国在国际上陷入孤立,不利于中国争取更广泛的国际支持和合作。

3. 历史研究者和专业历史学者:

对历史类比的严谨性要求: 专业的历史学者通常会对历史类比持非常审慎的态度。他们认为,即使是相似的历史事件,其具体的背景、参与者、动机和后果都有巨大差异。“入关学”将一个复杂的历史进程进行高度概括和类比,忽略了其中大量的细节和矛盾,显得过于简单化和粗暴。
反对历史的政治化解释: 学者们更倾向于从史料出发,客观分析历史事件,而不是将其作为政治论证的工具。他们认为,“入关学”的背后存在明显的政治目的,试图用历史来为当下的某些政治诉求进行背书,这违背了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原则。
对“入关”历史真相的担忧: 如前所述,清军入关对明朝汉族人民造成的苦难是历史事实,而“入关学”的讨论往往回避了这些负面因素,甚至对其进行美化,这让历史学者感到不安。

4. 一部分对网络流行文化和“饭圈”文化感到反感的普通网民:

反感语言的极端化和“魔怔化”: “入关学”在网络上的传播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些极端的、情绪化的表达,以及被“饭圈化”的讨论方式。一些普通网民可能对这种过于激进、缺乏理性探讨的氛围感到厌烦和不适。
认为其“博眼球”和“蹭流量”: 有些人认为“入关学”的流行是一种网络营销或“蹭流量”的现象,其本身缺乏实质内容,只是为了制造话题和吸引关注。

三、 “歇斯底里式”反对的具体表现和原因分析:

之所以用“歇斯底里式”来形容一些反对,是因为在一些讨论中,反对的声音确实显得非常强烈、情绪化,甚至有些失控。这背后可能的原因包括:

对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担忧与焦虑: 当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是客观事实,而这种崛起对原有的国际秩序和力量格局带来了冲击。一些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支持者)对这种变化感到不适应,甚至产生焦虑感,因此对任何可能加剧这种变化的声音都表现出过度的敏感和抵触。
对自身价值观的维护: 对于持有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的人来说,“入关学”的某些论调是对他们所珍视的普世价值的挑战,这种捍卫自己核心信仰的冲动,有时会表现得比较激烈。
对极端民族主义的恐惧: 历史上,极端民族主义曾带来过巨大的灾难。因此,当看到一些带有极端民族主义色彩的言论出现时,一些人会表现出强烈的警惕和恐惧,并试图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网络舆论环境的极化: 互联网本身就容易形成观点极化,当一个话题具有争议性时,往往会吸引两端观点的强烈碰撞,而中间温和的声音则容易被淹没。

总结来说,引起“入关学”歇斯底里式反对的主要人群是:持有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的人、担忧中国激进崛起的人、专业的历史学者以及一部分对网络极端言论反感的普通网民。

他们反对的核心原因在于:

对“文明冲突论”的警惕和对和平共处的追求。
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历史简单化、政治化解释的反感。
对中国崛起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如单边主义、扩张主义)的担忧。
对极端民族主义和排外情绪的恐惧。

“入关学”作为一个现象,其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应,反映了当前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大背景下,不同群体之间在价值观、历史观和对未来世界格局的想象上的深刻分歧和焦虑。理解这些反对的声音,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入关学”及其所处的舆论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肉体或精神的屁股已经坐到别人坑里的人。典型如已经肉身移民的人,和/或精神牢固皈依了的人。与这类人没必要进行任何讨论。平时相安无事就好,矛盾时那是妥妥的敌人。

2,明粉或清黑,以及一些皇汉(仇满)。于是单纯厌恶这个比喻,却始终不愿正视那么多人强调了无数遍,“比喻只是比喻而已”。对这类人,我的态度从来都是,直接摆出比喻所代表的具体意志和立场,问对方是否认同这些意志和立场。若对方认同,那就是一伙儿的。不喜欢这个比喻,让他自己换一个比喻就是了。如果不认同这些意志和立场,那么哪怕认同这个比喻,那也不是一伙儿的。

3,思想钢印被打得太牢固,想要展开反思或自我否定,会产生本能反感。可以称其为“殇派”或“跪派”,只不过动因会朴素得多。比如很多60-70年代生人,在他们的三观形成期,看到的确实就是中国的种种不堪,以及西方的无限美好。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又确实运作着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全球洗脑体系。对这种人,最佳的方法是用知识和眼界来碾压。他们的普遍认知,能到比如“三权分立”就不错了。只要多问几句,类似“大法官是怎么产生的?”,“为何不民选?”,“行为不端的话,如何被夺权?”对方也该很快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局限了。但终究,想让这类人解除思想钢印,可能性很小,只能期待他们的声音能被成体系压制,并等待他们的时代过去。

4,身处买办行业,或依托于中西关系友善的行业,利益绑定,很难自拔。典型如西方企业在华的利益代表,外贸行业,英语/出国/移民行业,等等。和这类人群也没有太多对话的必要,毕竟是人家的生计饭碗。非要怼的话,直接指出对方的屁股所在就是了。

5,一部分入门级“文人”学者们基于自负/自卑/清高而不自觉去刷睥睨众人和文人相轻的存在感。主体是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传媒学等学科的学者(博士在读起步,上不封顶),扩展开也包括这些专业的本科生,外加类似历史、艺术、影视等广义“人文艺术学科”的学生或从业者。或者再扩大一步,也可以定义为“自然科学 + 工程学”的补集。一方面,他们默认自己在这类话题上,理应有最高的发起权、定义权、定性权、解读权和公众影响力,另一方面,我国确实也长期存在对这类学科的或多或少的轻视甚至是鄙视。这种冲突自然容易造就一种诛心层面的性格和动机扭曲,进而指向找一切机会去自证最高话语权。恰好遇到了“入关”这种“民X”性质的网络meme,影响力还极大,就更捅了马蜂窝。对这类人,应对方法只有一个:如果想要讨论,可以,说人话,否则不参与讨论。当对方开始玩弄各种“主义”的话术,开始进行各种西方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学术引用的时候,最佳处理方法就是,连围观都不必围观,直接忽略即可。

6,对国内现状有很大不满者。于是容易坚持一个很扭曲的逻辑:当别人强调B的时候,一定是在反对A。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他们在A领域确实有太多的不满。哪怕别人都已经很不必要地解释了很多次“我们强调B,是因为过去没人强调B,而不是我们认为A不重要”,“我们同时支持A和B”了,可他们就是不听,就是认定了这个魔幻的逻辑。对这种人,如果对方态度比较友善,那可以耐着性子多解释几句。但如果对方明显有胡搅蛮缠的黑历史,处理方式同5:或者围观微笑,或者连围观都是浪费时间。

7,担心这种扩大化的网络meme会导致民粹,进而传递至上层,令中国极端民族主义化,军国化,FXS化......各种杞人忧天。这实在是很无解,思路类似与鲁迅写的那种“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属于脑洞太大,但确实只能表示无奈。应对办法?只能给他进行无限类比,试图让他们认清一个事实:如果这点儿声音就称得上是“极端民族主义”或“军国主义”或“fxs”的话,二战后的美国,哪怕在最liberal到全民乱交的时期,这些主义的浓度也浓稠到结晶硬度超过金刚石的程度了。但目测解释没什么效果,毕竟很多人的真实动因并非此,于是并不真这么觉得,或天真到真的相信中国网络上个别态度激烈点儿的年轻人的声音,可以向上传递到左右国家层面的对外扩张行动上去。他们只是拿此说辞做嘴炮话术罢了。


以上必然没有穷尽,但差不多覆盖了绝大多数情况。

多数人,必然不单符合以上的一种描述,而是属于以上几种情况的杂糅。比如说前面提到的7,我相信很多人其实很明白这是瞎担心,但他们仅是拿此作为攻击对方的说辞而已。背后的真正动因,123456都有可能。再比如1,为何要精神皈依?很可能本就是因为3或6。再比如5,不只是学术清高,同时也有可能本就在第4点上利益高度相关。

等等。

user avatar

不好意思,今天就得罪你们一下,我就敢放言,包括山高县和曹丰泽在内,所有关学家,没有一个能打的

就一个问题,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关学家能有逻辑的答出来,“入关成功和底层人民得利之间到底有何联系?”,换句话说“入关成功和住大豪斯、睡大洋马之间到底有什么逻辑关系?

说到底,“不辩经”是因为辩不过

要我说啊,要是玩梗入脑的话,玩入棺梗不如玩抬棺梗,毕竟人家是真专业团队。

user avatar

我对“入关”的最大反感是担心民众会倾向靠一次两次军事冒险改变当前国际秩序。

然而,当前这种“民意”对决策是没有影响的。所以我认为没必要一本正经的反对“入关”,毕竟嵩子和曹子都明白自己在玩梗逗趣。

可能反对者认为这种“民意”对决策有影响吧。

user avatar

我反对。

1,“乞活”不是大义,在原本的丛林法则中,弱者活的不好是活该。如果“乞活”是大义,非洲人早就入关了。这是“不义”。

2,用帝国主义指定的规则,和帝国主义的思维,去跟帝国主义对抗,以短击长,是“不智”。

3,冒险的速胜论,以为以军事强力可以博取全面胜利,对政治的理解很浅,是“幼稚”。

4,用“大house”“大洋马”去忽悠裹挟乌合之众,丧失理想信念,是“不仁”。

5,不敢辩经,不敢舆论输出,不敢制度自信民族自信,是“自卑”。

6,自甘蛮夷,放弃中央之国的天然法理,是“愚蠢”。

7,混淆国家利益和资本利益,以民族主义的包装,掩盖资本造成的内部问题,是“别有用心”。

在全球复制农村包围城市,抽离帝国主义剥削的基础,慢慢熬,必胜。

然后非要跟别人打阵地战,让包衣去冲帝国主义修的军事堡垒,以为占领几个城市就可以胜利,这个就是入关学。

明明有必然胜利的需要韧性的王道,然后就有人出来混淆事实,鼓吹冒险速胜和霸道。

听着好听,实则一无是处。

不多说了,你们继续举报吧。

user avatar

反对者歇斯底里不歇斯底里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这个问题提的挺歇斯底里的。

在这里我有些话要送给反对入关学的左翼人士。

入关学根本就不是值得正眼瞧的东西。

论话术,入关学的什么满洲大明的话术跟姨的诸夏淆把各省命名成一个个欧洲国家的话术没有本质区别,想象力匮乏的生草比喻而已。

论内涵,姨淆不过就是用生草话术包裹起来的新保守主义反康学说,系统性危机(大洪水)下面,统治者要联合起来(土豪共和),镇压张献忠(沙康),没啥新鲜的。入关学不过也就是用生草话术包裹起来的工业党的法西斯主义的延伸,企图弥合越来越明显的阶级矛盾,并且想外输出而已。

你反对,类似的所谓“学说”高端的低端的到处都有,反对的过来么,你有这个精力还不如看看中马库戴笠墨索里尼北一辉的著作,看看真正高端的反动话术是怎么蒙骗人的,除非你日常工作学习压力很大,需要找几个二洋壳撕释放一下压力,否则真的不值当的。

所以说能不能不要再给我时间线推送入棺学相关的内容了?

user avatar

请积极对号入座,总能命中一到两项:

1.或防左,或防右,但主要是防泥腿子翻天的禾苗人。一家实则在建州当熟番的那会跟着分了三瓜俩枣,因而对大明朝贡秩序有着深柜真爱, “诺森德必须得有个巫妖王!”,有着口嗨不砸锅的基本操守。

2.与第一类类似,内卷体系下好不容易挤上公交车的一群极端鲤鱼精做题家们。“没有大明和贝勒们把泥腿子们摁着,我阿玛和我这题不就白做了吗?鄙视链不就白爬了吗?”

3.对于智商优越感有刚需的立场家,“我只要往墙上稳稳当当地这么一骑,我不就永远比两边的泥腿子们高半头了吗?“ 果粉公知粉满地走的时候我是自干五钓鱼党,那兔火起来的时候我是药丸党,工业党火起来的时候我是inm梗和五共图的推手,而如今则是反入关让我们相会在一起。

总之,就像 @秦风白 说的这样

从shzy神学体系里找几个帽子往“入关论”头上一扣,然后拿出一套用shzy神学包装过的“入关论”。

“读书人的事情,能叫入关吗?”

4. 在同一生态位,眼睁睁看着入关学把自己生意抢了的鉴证家。“看都不看。”

5. 活跃于鉴证圈下沉市场的各类土嗨神汉们,欠缺基本的幽默感和理解能力:

“我们可是沃森认定的高智商民族,怎么能自认蛮夷呢?忘了剃发易服的仇了吗?”

0. 逆向民族主义者,当然啦。

user avatar

由于我上周失了自己的时、在知乎考研的答案底下抖了不该抖的机灵,最终在不到半分钟后领取了快乐七天礼包,错失了在若干本质上可以用同一模板回答的问题下抢前排的良机,而此刻再去数百个答案里凑热闹显得过于内卷。因此本答案不涉及深入的讨论,只是对 @Fan F 老师的答案进行简单补充或作为注释。


世界上有三种人主动表示自己反对战争/入关/民族自豪/反正意思差不多就是那个意思的东西。

第一种人真切地理解战争/入关/民族自豪/反正意思差不多就是那个意思的东西是如何轻而易举地摧毁无数个家庭,并以悲天悯人的胸怀对参与者和受害者们保持同情,不希望任何人陷入痛苦。

第二种人坚信大明带甲百万良将千员,关宁铁骑和三眼神铳无敌于天下,还有许多地下埋着油纸包和反应堆的盟友,吊锤野蛮人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衣大炮无压力,此诚不可与争锋,单纯出于悲观认为不应去效奋臂螳螂。

第三种人聪明睿智(托高等教育扩招的福拥有本科学历)、知识渊博(听说过利维坦/1984/动物庄园/斯德哥尔摩等众多高端词汇)、眼界非凡(在精英互联网社区有号,可能还参加过不少live)、卓尔不群(追过为少数人带盐的小众节目,甚至关注过只有4%的人才配关注的女神),唯二美中不足的缺憾是既没有基本的共情能力也没有足以理解“好话好听狗屁难闻”的智商。毕生的信条是自己比他人优越——由于时常找不出有说服力的佐证,只能以“跟大众观念不一致”来暗示自己擅长独立思考,进而咬定自己远远强于被洗脑的乌合之众。一旦被注入微量的武德,便如PTSD一般跳起来,接连排出“昭和”、“北韩”、“德三”、“尸骨累累”等形容词(暂时没有发现有谁提到腓特烈的普鲁士,不知道为啥),或者通过一堆我看过但你们肯定没看过的血呼啦哧的图片对意见相反者进行有罪推定(同时默认对方一定会被吓的怀疑人生),最终结论是你们懂个屁,只有我站在众生之巅看破迷雾洞悉真相,来下面是我的二维码,快扫。

user avatar

反对传销人人有责。

user avatar

入关学好就好在实事求是,坏也坏在实事求是,关键点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大明和建州,其实是势不两立、零和博弈的状况。

早在山高县的入关论时代,以下几点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1. 建州入关干翻大明,才能活;
  2. 中国是蛮夷后金,美帝是衣冠天朝;
  3. 所以,中国如果想活,要入关,也就是颠覆美帝为主导的国际秩序。

正因为这种零和博弈的意味,让妥协派没有了立足的余地;连给中美共存共荣这点点期望都没有。面对“太平洋够大,足以容得下明建两国”这种前些年的主流言论,入关论者笑出鬼叫。其实,我都确实怀疑,如果入关论者把以上的三段论说明明白白的话,现在支持入关论的还有没有十分之一。这种言论让已经肉身和精神移民美利坚的的勃学人士情何以堪?开uber都没地方了,能不骂街吗?

山高县殁后,入关论渐渐演化成了入关学,所谓入关学,已经默认了上面的三段论,无非就是着力论证一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即闯王在哪里?

结论就是建州不入寇京师,哪来的三饷?大明不征三饷,哪来的闯王?从一个马基雅维利主义角度看,建州的一切举动都是为了让大明不好,大明的一切举动也是为了杀努尔哈赤全家;这样也就是新冷战,国际秩序成为了一个充满猜疑链的黑暗森林,看的就是谁能承受降维后的宇宙。你要是接受了这个角度,也就难免看新冠也是闯王,看熔断也是闯王……更可怕的是,这些闯王如果不成器,还不妨自己造闯王。例如,据说山高县在的时候,谈到促进闯王的出现,那就有一条毒计,即大力从国家市场购进粮食,推高国际粮价。国际粮价一高,中东非洲就有饿殍;有饿殍,则一来中东局势不稳,二来产生新的移民潮冲击欧陆。这两者都将分散大明注意力,使之无暇犁庭。建州有几千年的谋略史,甩石头掺沙子挖墙脚,恐怕会无毒不丈夫,手段只会不会比美苏两强拿核武器相互吓人这种莽夫之举更阴狠毒辣?走到这一步,不得不说,全世界的平民肯定走上了双输的道路。

这无非就是比烂论的视角,有点像你扎我一刀,我捅你一下,咱都流血,看谁先倒下。这时候另一派伟光正理中客反对者的意见就出来了,这帮人抓住建州本身的分蛋糕问题,提出即使入关了,也是王爷贝勒的关,该是包衣的还是包衣。这一派反对者的意见不得不说是有建设性的,只是没有顾及大明当下就要犁庭扫穴的现实,大概他们是叶赫部的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入关学”作为一个网络热词,其兴起和发展伴随着一系列的争议,也确实引发了一些人的“歇斯底里式”反对。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入关学”是什么开始,然后分析其核心观点,再深入探讨反对者的担忧和原因。一、 “入关学”到底是什么?“入关学”并非一个严谨的学术流派,而是一个在中国互联网上,特别是在一些军事、历.............
  • 回答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这事儿啊,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里面牵扯的恩怨情仇、家国大义,那叫一个复杂。要说对不对,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用“对”或者“不对”来一概而论,得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吴三桂他个人的处境和动机来看。先说说当时的天下大势。明朝末年,那真是内忧外患,朝廷腐败,民不聊生。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
  • 回答
    关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根本原因,这个问题自古以来便是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焦点。如果非要给出一个“真正”的答案,我更倾向于认为,那是一个在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由多重因素交织、个人选择与大势裹挟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的“冲冠一怒为红颜”所能概括。首先,我们需要把视角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明末。当时的明.............
  • 回答
    “入关学”在军事上的逻辑与日本昭和时代的“国运一掷”确有可比之处,但其核心动因、历史背景以及最终诉求则存在显著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两者,我们需要剥开其表面的军事行动,去探究其深层的思想根源和战略考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入关学”在军事上的逻辑。所谓“入关”,最核心的意象便是“破关而入”,占据关隘以获.............
  • 回答
    入关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网络流行语和一种文化现象,其核心思想是借用明末清初“满清入关”的历史事件来比喻当代中国社会中某种“强势外来力量”对现有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等进行颠覆性改造或取代的过程。要理解入关学,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背景:“满清入关”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入关学.............
  • 回答
    入关学和翦商学作为近年来在中国网络上兴起、围绕历史与现实展开的学术思潮,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但如同许多新兴的解读方式一样,它们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隐患。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这些潜在的问题,力求语言自然,避免AI的痕迹。首先谈谈入关学。入关学最核心的论点是将明末清初的满洲人入关统治,类比于现代中国与.............
  • 回答
    入关学,一个最近几年在中国网络上讨论得沸沸扬扬的思潮,它的出现和流行,像一阵突然卷起的旋风,搅动了许多人的认知和情绪。要理解入关学,咱们得从它的名字说起。名字的由来:为什么叫“入关学”?“入关”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入关”,也就是清朝军队,从山海关入关,最终推翻明朝,建立清朝。这背后隐藏.............
  • 回答
    从“入关学”的视角审视,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西征的伟大功业,无疑可以被视为历史上极其成功且极具代表性的“入关”范例。但要断言其为“最成功”,则需要更细致地对比和界定“入关学”的核心内涵,以及这种比较的维度。首先,理解“入关学”的关键在于其核心驱动力、战略目标、执行手段以及最终产生的影响。这个概念并非严格.............
  • 回答
    我明白你对“入关学”感到不满,并且想找到有力的论据来反驳它。这是一种非常正常且值得鼓励的态度,毕竟对任何一种思潮都保持批判性思考是成熟的表现。入关学之所以能够吸引一部分人,往往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简单粗暴却极具煽动性的叙事,但细究之下,它的逻辑漏洞和现实偏差是相当明显的。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拆解”一下入.............
  • 回答
    “入关学”这个词,近几年在网络上可以说是相当活跃,引起了不少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争议。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对明末清初历史的一种解读方式,核心观点是将清朝灭明比作一次“入关”,认为清朝的建立是对明朝统治的一种“取代”和“整合”,并且将这一历史事件上升到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变迁模型。要评价“入关学”,咱们.............
  • 回答
    “入关学”近些年火爆网络,其核心在于一种“逆向思维”,将历史上“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推翻明朝统治的过程,类比为如今的考研。用这种视角去理解考研政治,可以帮助我们跳出枯燥的知识点,找到更生动、更有记忆点的切入点。一、 从“时代背景”入手:明朝末年的腐朽与农民起义的必然考研政治的很多知识点都建立在特定.............
  • 回答
    评价“入关学”的煽动性,确实需要剥离其表面的标签,深入探究其内在的逻辑、表达方式以及所触及的社会情绪。这并非易事,因为“煽动性”本身就带有情感色彩,且“入关学”的论述方式常常是巧妙地将历史、现实与民族情感编织在一起,从而产生强大的共鸣与驱动力。要客观地评价其煽动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 回答
    《入关学批判:极端自我对象化及其风险》这篇文章,坦白说,在我看来是一次颇有见地的、但也带着些许局限性的尝试。它试图拆解和反思当前网络上流传甚广的“入关学”,并将之置于一个更宏观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进行审视,这一点值得肯定。首先,文章的核心论点——“极端自我对象化”——抓得非常准。作者敏锐地捕捉到“入关学.............
  • 回答
    “山高县”这个人去世的消息,在一些圈子里算是一个不小的动静,尤其是那些曾经深度参与或关注“入关学”的人。怎么看待这件事,其实挺复杂的,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我们要知道“山高县”是谁,以及他代表的“入关学”到底是什么。在互联网上,山高县(本名可能不是这个)是“入关学”的早期鼓吹者和重要理论构建者之一.............
  • 回答
    很高兴您对“入关学”这一话题感兴趣,并希望结合历史事实来深入了解。入关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满族入主中原”的概念,它涉及到复杂的政治、军事、文化、民族关系等诸多层面,是理解清朝统治合法性、中华民族融合、以及近代中国历史走向的关键。要深入了解入关学,我们需要从明末的政治衰败、清朝的崛起、到清朝的统治巩.............
  • 回答
    “蛮夷入关学”是知乎用户山高县在知乎社区提出的一种关于中国历史的解读方式,尤其侧重于分析民族融合、政权更迭以及文化交流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这种理论虽然并非严谨的学术体系,但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并且有其独特的视角和启发意义。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评价山高县的“蛮夷入关学”:一、 核心观点与.............
  • 回答
    观察者网《懂点儿啥》第51期“入关学”节目评价:一场关于历史叙事的碰撞与反思观察者网的《懂点儿啥》系列节目以其对时事热点、历史文化等内容的深度解读而著称,而第51期聚焦于“入关学”,无疑又一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思考。本期节目通过梳理和阐释“入关学”这一新兴的史学视角,试图为观众提供一种理解明清易代的.............
  • 回答
    曹大佐突然被封,这无疑是入关学界一场不大不小的地震。虽然大佐神功盖世,但毕竟肉身凡胎,总有意外。一旦他真的“归隐”了,谁来接棒,撑起这面“入关”的大旗?这可不是件小事,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入关学”这玩意儿,本质上是一种思想的传承和实践的引领。它不是一套刻板的教条,而是对当下国际格局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曹操这个人,说实话,他的“入关学”也玩得挺溜的,多少人被他那套“先发制人,后发制人皆可”的理论忽悠得一愣一愣的。如今他这一走,这“入关学”的旗帜,说实话,还真不好说谁能接得住。这可不是随便喊两嗓子就能行的,这玩意儿得有思想,有魄力,还得有那么点“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劲儿。我琢.............
  • 回答
    关于“入关学”这个话题,以及您提到的“寒冰射手曹草草”(曹丰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什么是“入关学”?“入关学”并非一个严谨的历史学或社会学概念,而是一种在中国互联网上兴起、带有亚文化特征的讨论模式。它以一种戏谑、符号化的方式,重新解读明末清初满族入主中原的历史事件,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