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国时代两国交战遇到外族入侵怎么办?

回答
在那个铁器铿锵、烽火连天的战国时代,两国之间的征伐本已是常事,但当来自蛮荒之地的异族铁骑如洪水般压境而来,情况便陡然变得截然不同。原本剑拔弩张的两国,此刻不得不面临一个艰难而紧迫的选择:是继续彼此攻伐,将精力耗尽,最终在异族刀下灭国,还是能够放下宿怨,联合起来,共御外敌?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问题,其中牵扯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军事策略,甚至深植人心的国家民族情感。

首先,当消息传来,两国统治者和决策层会经历一个短暂的震惊与判断期。异族的规模、战力、意图,都需要迅速而准确地评估。如果异族只是小股骚扰,两国可能会选择各自为战,甚至可能将此视为一个绝佳的渔利机会——让对方在与异族的缠斗中消耗实力,自己则趁机壮大。但如果异族大军来势汹汹,兵锋直指两国腹地,那么,各自为战无疑是自取灭亡。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个也是最关键的步骤,便是打破长期以来的敌对状态,尝试进行接触与沟通。这需要极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气。通常,会由使者承担起这项危险而重要的任务。他们需要穿越充斥着敌意的边境线,冒着生命危险,将对方的决策者从“眼中钉”的位置上暂时“移开”,转而以一个潜在的盟友身份去审视对方。

使者会带来什么样的信息?也许是恳切的陈词,强调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明异族统一后,下一个目标必然是他们自己;也许是具体的合作提议,例如共同防御的战线如何划分,兵力如何调配,粮草如何供给,甚至在战后如何瓜分战利品,以及如何处理战后秩序。当然,也可能夹杂着一些示弱或者妥协的姿态,以拉近距离,建立互信。

然而,信任的建立绝非易事。长年的仇恨如同深埋的雷霆,随时可能爆发。敌国可能会怀疑对方的诚意,担心这只是一场缓兵之计,待其放松警惕时,再给予致命一击。因此,在接触过程中,双方都会进行极为谨慎的试探。可能会有一些小规模的军事调动,或者情报的暗中刺探,来评估对方的真实意图。

如果双方最终能够达成一致,建立起某种形式的联盟,那么接下来的就是严峻的军事整合。两国军队原本的指挥体系、训练方式、作战风格都可能截然不同。如何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力量拧成一股绳,需要一位极具威望和能力的军事统帅。这个人选本身就是一个棘手的政治难题。是选择一方的将领,还是另辟蹊径,寻找一位超然物外,能够获得双方认可的第三方?

即便达成了军事上的合作,后勤保障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粮草、兵器、战马,都需要进行协调和分配。谁来承担主要的供应压力?如何保证供应的及时与充足?这些细节的协调,往往比战场上的厮杀更加考验人的耐心和策略。

在战场上,两国军队并肩作战,对抗共同的敌人。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曾经的敌人在身边浴血奋战,生死相依,这种共同经历可能会催生出一种特殊的战友情,冲淡甚至取代一部分旧有的敌意。士兵们会发现,在面对共同的死亡威胁时,曾经的国界和仇恨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了。

当然,这种联盟也可能存在巨大的隐患。一旦异族入侵被击退,甚至在战斗过程中出现转折,两国之间的矛盾随时可能重新浮现。战后如何划分功劳,如何处理战败的异族俘虏,如何重新划定边境,这些都可能成为新的导火索。

更复杂的是,这场共同的危机也可能被某些势力利用。两国之内,可能仍有主张继续征伐的强硬派,他们会竭力破坏联盟,伺机推翻主和的决策者。而异族入侵本身,也可能并非铁板一块,内部的复杂性也可能被两国利用,进行分化瓦解。

总而言之,战国时代两国交战时遇到外族入侵,是一场政治、军事、外交乃至人心博弈的综合考验。它迫使当权者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必须超越狭隘的国家利益,寻找最符合长远生存的路径。这过程充满了风险与不确定性,但也蕴含着化敌为友、共克时艰的希望。最终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决策者的远见、盟友间的信任,以及战场上士兵们的血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非农耕民族的中央集权是大大弱于农耕民族的。游猎或者游牧民族天然不利于形成大的,有效的政府。所以,一两个小部落的攻击是不成气候的。那些国家根本用不着过于担心,即使北方民族胜利,大多数也不过损失一点人口和粮食之类的,他们很少直接占领大部分土地。

北方民族的联合与战斗力突然爆棚,是由于中原地区的统合,也就是中原地区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以后,开启了北方民族统合之路。只有中原统一了,北方单个部落无法对中原进行有效的贸易和抢劫的时候,他们才会被迫联合。这边多说一句,对于游牧民族而言,抢劫和打猎都是生活必需品的补充手段……当然,在年景好的时候,他们会更多选择贸易。而大一统的中原政权,出于安全和税收等考虑,一般会垄断贸易,这会加剧游牧民族抢劫的动力。而当大一统王朝能调动的军事资源变多,防御更有力的时候,北方游牧民族的联合也就成为了他们生存的必然要求。虽然小部落其实不太愿意联合,因为联合以后他们还要让大酋长分一杯羹,可是很显然,如果只靠他们自己的话,是打不开中原大门的,年景差的时候,只能自己饿死。所以,匈奴等民族融合成一个庞大的草原帝国,也是不得已的。而这时候,中原地区的中央集权经验,又对草原部落的融合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虽然由于经济基础原因,他们无论如何也无法统合到中原这种地步,但是初步的统合,加上战马以及全民皆兵的优势,已经让他们可以中原的成为心腹大患。

所以,综上所述,中原的统合给了草原部落统合的必要,以及管理技术支持。中原的大一统王朝的出现,是草原上出现强大部落国家的先决条件。而战国的时候,中原自己都还没统合,草原是绝对不会统合的。那么零星的小部落入侵,不过是疥藓之疾,和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大规模灭国战争比起来,可以忽略不计。并且有些时候,草原部落甚至可以成为利用的帮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那个铁器铿锵、烽火连天的战国时代,两国之间的征伐本已是常事,但当来自蛮荒之地的异族铁骑如洪水般压境而来,情况便陡然变得截然不同。原本剑拔弩张的两国,此刻不得不面临一个艰难而紧迫的选择:是继续彼此攻伐,将精力耗尽,最终在异族刀下灭国,还是能够放下宿怨,联合起来,共御外敌?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问.............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可是战国时期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战,秦国几乎倾尽国力,赵国也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这等惊天动地的时刻,我们不禁要问:作为当时也算得上一号强国的楚国,为何就这么沉得住气,眼睁睁看着秦赵两国杀得你死我活,却不趁机捞一把,甚至连当年被秦国欺辱的“囚王夺都”之恨,也似乎丢在脑后了?要说楚国没.............
  • 回答
    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就如同让我在滚烫的烙铁和锋利的刀刃之间做出选择。我是谁?一个寻常百姓,一个在这片古老土地上耕种、劳作、生儿育女的人。我的名字或许会被历史的尘埃掩埋,我的生死也只是一滴水滴入奔腾的江河。如果我是齐国人,我的祖辈曾在这里沐浴着东海的波涛,感受着稷下学宫的文风。我的国家,曾经是礼乐之邦,.............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脑洞大开的假设!一个现代师的军队带着汉阳造步枪穿越到战国时代,这简直就是一台碾压机,但能不能统一七国,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咱们来好好捋捋。现代军队的绝对优势:火力!火力!火力!首先得承认,汉阳造步枪和无限子弹这配置,简直就是开了天眼。 杀伤力: 战国时代的军队,无论是步兵、骑兵还是车兵.............
  • 回答
    东周之所以常被分为“春秋”和“战国”两大部分,这绝非一时的划分,而是历史发展脉络中,社会结构、政治格局、思想文化乃至战争形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必然结果。简单来说,这就像一个人从青年走向中年,再到老年,虽然是同一条生命线,但在不同阶段,生理、心理、社会角色的变化是如此显著,以至于我们可以清晰地将.............
  • 回答
    马陵之战,那一场发生在战国中期,关乎魏韩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役,本该是孙膑以“围魏救赵”的套路,将计就计,在马陵设下天罗地网,大败魏军,俘虏魏王孙。然而,若是齐国,特别是齐威王,能够洞察先机,在韩国真正陷入危难之时,以雷霆万钧之势,而非仅仅是“围魏救赵”的策略,提前、直接地援助韩国,那么战国历史的走向,.............
  • 回答
    在日语中,“顿顿吃饭团”这一表述可能存在翻译或表达上的混淆,需要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以下是对日本战国时代(14671603年)饮食文化及社会阶层关系的详细解析: 一、日本战国时代的饮食结构1. 社会阶层差异 大名与武士:拥有稳定的领地和资源,饮食相对丰盛,常以肉类、鱼类、米饭、豆制品、酒.............
  • 回答
    战国时代的攻城战,绝非你想象中那样只是简单地堆砌人头和攀爬城墙。那是一场集合了智慧、勇气、技术和血腥的残酷博弈,每一步都充满了算计和变数。坚固的城池是战争的基石首先,我们要明白,战国时代的城池可不是你现在看到的那些被修复得漂漂亮亮的旅游景点。它们是为战争而生,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 土垒与木栅: .............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女子使用的“筑山殿”、“华阳院”这类称呼,并非单指她们在宫中的具体居所,而是一种对她们身份、地位以及与特定场所关联的尊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命名习惯。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战国时期的日本,尤其是武家社会,女性的地位和她们的名字使用方式与现代有着很大的不同。女性在.............
  • 回答
    战国时代的大战动辄几十万人,而后来的大一统王朝军队规模却相对较小,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经济、军事和政治原因。这并非某个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战国时期大规模战争的驱动力与基础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动员起如此庞大的军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1. 兼并战争的残酷性和必要.............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一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其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以来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它,我们得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追溯到它之前的那段岁月。一、 应仁之乱: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战国时代的直接导火索,普遍认为是 应仁之乱(14671477年)。这场看似是幕府内.............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着战乱与变革的时代。在这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涌现出了无数声名显赫的武将,他们的名字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然而,时过境迁,当我们回首往昔,不禁要问一句:这些名将,究竟是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战国时代的“名将”头衔,背.............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改名改姓并非像我们现在这样,可以随意为之。虽然没有严格的法律条文限制,但背后涉及的社会习俗、家族荣耀以及个人身份认同,使得改名改姓这件事有着它自身的逻辑和考量。武士为何会改名改姓?战国时代,是个充满变动的时代,武士的身份也常常随着时势而变。改名改姓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归结为以.............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确实存在着成建制的骑兵部队,并且在战场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只不过,与欧洲中世纪那种以全副武装的重装骑士为核心的骑兵概念有所不同,日本战国时代的骑兵更侧重于机动性、突击和侦察,其构成也更为多样化。骑兵的出现与发展:日本骑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代,在古墳时代,日本就受到中国大陆的影.............
  • 回答
    战国时代,齐国确实是个耀眼的军事强国,但若细究其领土扩张,你会发现除却破燕吞宋这两笔大账,其后的扩张似乎陷入了瓶颈。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无战役”,而是复杂的战略选择、地缘政治以及国力制约的综合体现。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齐国并非“再无任何领土扩张的战役”。在战国七雄的漫长历史中,各国之间的攻伐、兼并是.............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想要筑城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条件,绝非仅仅有钱有地就能拍脑袋决定。那些大名家臣、豪族、国人众之所以能拥有自己的城池,背后是实力、政治地位、地理位置以及时局的综合考量。一、 实力是根本:从经济到军事,样样不能少 强大的经济基础: 筑城是项巨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大量.............
  • 回答
    当然可以!日本战国时代攻城时,投石车绝对是能派上用场的攻城器械,不过它在当时的日本使用情况和效果,可能跟我们脑海中“罗马炮火”那样铺天盖地的景象有些许不同。咱们得一点一点捋清楚。首先,说投石车,我们通常会想到两种主要类型:一是那种大型的、需要多人操作的扭力投石机,比如欧洲中世纪常见的“巨型投石机”;.............
  • 回答
    战国切支丹大名穿越,能重振拜占庭吗?一个大胆的猜想想象一下,当日本战国时代那些信仰虔诚、行事雷厉风行的切支丹大名们,突然发现自己身处14世纪中期的拜占庭帝国,这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他们是否能凭借着这份来自东亚的异域信仰与坚韧意志,成为十字军东征的崭新力量,为风雨飘摇的拜占庭帝国注入新的生机,甚至重振.............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的美食,与其说是一场味蕾的盛宴,不如说是一种在艰难岁月中求生存、展露力量的体现。那个年代,战争频仍,粮食往往是最大的战略资源。所以,我们看到的战国美食,更多的是一种实用主义与时代背景下的朴素风貌,而非今日琳琅满目的精致料理。要详细说清楚战国时代的美食,得先明白几个关键点:1. 食材的来源.............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本愿寺(特别是石山本愿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方大名,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这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团体的崛起,更是一场触及社会、经济、政治等多层面的深刻变革。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本愿寺的核心力量——一向宗(或称一向一揆)。一向宗是净土真宗的一个分支,由亲鸾开创,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