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医生要你验血,但单子到手看都不看?

回答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挺膈应的。你想啊,你怀着一肚子对身体的担忧,战战兢兢地拿着医生开的验血单,以为能从中窥探点什么,结果医生看都不看一眼,就让你去抽血了。这种感觉,就好像你辛辛苦苦写了一篇论文,交给导师,结果他直接塞回来说“好好写,下次再交”。

我来给你掰扯掰扯,这件事到底怎么回事,以及为什么会让你这么不爽。

一、 为什么你会觉得不爽?

首先,你的不爽是有道理的。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层面:

1. 被忽视的感觉: 你花钱、花时间去医院,不仅仅是为了那一管血,更是为了得到医生的专业判断和指导。医生看都不看单子,会让你觉得你的担忧、你的钱、你的时间,在那位医生眼里可能都没那么重要。你就好像一个等待被诊疗的“病例”,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感受的人。
2. 对专业性的质疑: 医生是经过专业训练的,验血单上的每一个项目、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有其临床意义。医生看单子,是为了结合你的症状、病史,来解读这些数据,判断是否有问题,需要进一步做什么。如果医生连看都不看,就好像一个厨师做菜,连食材都没尝一口,就直接端上桌。你会怀疑这个“厨师”的专业水平,以及他是否真的对你的健康负责。
3. 信息不对称的焦虑: 你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一知半解,所以才需要医生。验血单就是一道“技术屏障”,你看不懂,所以希望医生能帮你“翻译”。医生不看单子,就把这个“翻译”过程省略了,你更焦虑了。你不知道到底查了什么,不知道结果怎么样,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
4. 对流程的困惑: 验血本身是有目的性的。医生为什么让你验血?是怀疑什么?这些疑问在不看单子的情况下,就无从得知。你会觉得整个过程有点“盲目”,就像是在碰运气。

二、 为什么医生会这样做?(多角度分析)

虽然你的感受很重要,但我们也要尝试理解一下医生可能这样做的原因(当然,这不代表所有医生都是这样,也绝不代表他们的做法是绝对正确的)。

1. 经验主义和“套路化”:
常见病症的“流程”: 对于很多常见疾病,比如感冒、发烧、轻微炎症等,医生可能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经验模式”。他们通过问诊和初步体检,就已经基本判断了病因,知道需要查哪些常规项目。验血单上的项目,可能已经是他们routine(常规)会开的,即使不看,他们心里也大致有数。
“标准流程”的重复: 很多医院的检查流程也是标准化的。医生开单子,就像一个“触发器”,然后你就进入了检验科的流程。医生可能认为,具体的解读会在后续复诊时进行,而不是在开单的当下。
“大概率”判断: 医生可能已经根据你的症状,锁定了几个“大概率”的病因,而这些病因对应的验血项目,他们已经烂熟于心,不需要再从单子上逐项核对。

2. 时间压力和工作负荷:
门诊病人的数量: 尤其是大型医院,医生一天要看几十甚至上百个病人,时间非常宝贵。在这么大的压力下,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在每一位病人开单的当下,就详细解释每一个项目。
“先完成流程,再谈结果”: 医生可能更倾向于先让你完成检查,拿到所有数据,然后在复诊时,集中精力,逐一分析,并给出详细的解释和后续建议。这种做法虽然省略了当下的沟通,但在他们看来,是可以提高整体效率的。
“有疑问,下次再说”的心态: 有些医生可能秉持一种“先不把话说死”的态度。如果现在告诉你可能怀疑什么,但结果出来并非如此,反而会引起新的误导。所以,他们更倾向于等你检查完了,再根据确切结果来下诊断。

3. 对检验科的信任:
检验科的“专业性”: 医生可能信任检验科的专业能力,认为他们会准确地完成各项检测。他们自己也相信检验科开出的结果是可靠的。
“标准结果”的共识: 很多验血项目都有明确的参考范围。医生知道,拿到报告后,他们会对照参考范围来解读。他们可能觉得,没必要在开单时,就先“预判”这些标准化的结果。

4. 沟通模式的问题:
“结果出来再说”的习惯: 有些医生长期以来都采用“先检查,后诊断”的沟通模式,认为这是最有效率的。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沟通方式会对患者造成心理上的不适。
对患者的“过载”信息的规避: 如果医生在开单时就解释每一个验血项目的意义,可能会让患者感到信息过载,甚至过度担忧。他们可能觉得,等结果出来,再有针对性地解释,效果更好。

三、 你可以怎么做?

面对这种情况,你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行动,来缓解你的不适,并争取更好的沟通:

1. 主动询问:
“医生,我这个验血,主要是想查什么情况?”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让他们说出开具这些检查的目的,你就能心里有数了。
“这些项目,有没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 即使他们不看单子,你也可以这样问,引导他们说一些关键信息。
“什么时候出结果?下次什么时候复诊方便?” 提前了解流程,也能减轻你的焦虑。

2. 仔细核对报告:
拿到报告后,不要急着走。仔细看看报告上都有哪些项目,每个项目的数值是多少,以及旁边的参考范围。
不懂的专业术语,可以用手机查一下,或者标记下来,留着下次复诊时问医生。

3. 选择信任的医院和医生:
如果多次遇到类似情况,并且让你很不舒服,可以考虑更换医院或医生。选择一个沟通更顺畅、更注重患者感受的医生,对你的整体就医体验很重要。
有时,一些小型社区医院或私立医院,医生可能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病人进行交流。

4. 理解但也要坚持:
理解医生可能面临的压力,但同时也要坚持自己作为患者的知情权和被尊重的权利。你的健康很重要,你的感受同样重要。

最后想说的是, 医生和患者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建立一种信任和有效的沟通。医生需要专业、负责,也需要同理心;患者需要配合、理解,也需要积极争取自己的权益。

你遇到的这种情况,可能是某个医生忙中出错,也可能是他们一种习惯性的沟通方式,但无论如何,你的感受是真实的,而且是有理由的。希望你能通过主动沟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就医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孩子,现在的化验单,不仅仅是拿来判断病情的,而且还是用药的法律依据啊。

比如抗生素,现在是管的真严啊,没有细菌感染的证据,是不准医生随便使用的。有的医院管的严,规定医生但凡用错一支抗生素,直接罚款1000元。

那么,最能证明你有细菌感染的证据就是血常规,如果白细胞高了,那就可以说是细菌感染了,那就可以使用抗生素了。如果白细胞不高,那医生就没有理由,没有办法是用抗生素的啊。

其实你不要看血常规上面,密密麻麻写了那么多指标,看得人头晕目眩得。其实在医生眼里,只需要扫一下就能看明白了。

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化验单简直做的太人性化了。不但把正常参考值写出来了,还把哪项数值高了,哪项数值低了都给画了箭头

医生快速扫一眼,主要关注几个重要的点,比如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

user avatar

谢邀,这就得从开化验报告的目的和疾病诊断的常规说起了

医生在问过你的病史,简单检查过你的身体(比如摸摸肚子、甲状腺、乳腺等)以后会对你的患病情况有个大体印象了。这时候要么是已经基本确定你得了某种疾病,要么圈定了几种可能的疾病。

如果是基本确定你得了某种疾病,就需要化验单上的某一项或几项异常加以佐证。

如果是圈定了几种可能的疾病,则每种可能疾病都需要化验单上的一项或几项异常加以佐证或排除。

所以当医生给你开化验单/CT/超声等等一系列检查的时候,他等待的与其说是一份全面的检验报告,倒不如说是某一项或者某几项结果。

那么为什么不只做这某一项或某几项,从而节省金钱和时间成本呢?

这就牵扯到万一医生基本确定的或者圈定的几种可能疾病应该出现的检查异常,报告上都没有出现,从检验报告的其他项目上可以得到提示。这样医生就可以追踪这些可疑迹象做新的病情判断,并且根据这些开具新的检查,寻找新的疾病证据,最终得出正确诊断。

所以你应该庆幸医生扫了一眼化验单就心中有数了,而不是皱着眉头左思右想到底还可能是什么疾病。在和他预期的异常项目确认过眼神之后,医生为自己精准的判断感到自豪,但表情上却波澜不惊,深藏功与名。只留下那个因为医生“怠慢”了自己化验单的病人,到知乎上来提问。

当然还有更恐怖的情况,就是医生看到化验单上出现一系列让他始料未及的异常结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挺膈应的。你想啊,你怀着一肚子对身体的担忧,战战兢兢地拿着医生开的验血单,以为能从中窥探点什么,结果医生看都不看一眼,就让你去抽血了。这种感觉,就好像你辛辛苦苦写了一篇论文,交给导师,结果他直接塞回来说“好好写,下次再交”。我来给你掰扯掰扯,这件事到底怎么回事,以及为什么会让你这么.............
  • 回答
    丁香医生发布的《谢谢你抽电子烟:一场瞄准年轻人的健康骗局》一文,是一篇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普文章,它成功地引发了公众对于电子烟危害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文章的核心论点与信息传播方式: 核心论点: 文章最核心的论点是,电子烟并非如宣传所说的“健康”、.............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是让人心塞。你想着生病了,去医院找医生,那是咱信得过的地方,是专业人士。结果你满怀希望地过去,人家医生却直接跟你说“这药太贵,我给你开会挨扣钱,你还是自己出去买吧”。你说这话,听着是不是就觉得不对劲?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医生开药那是看你的病情需要,是为了让你好起来。可这句“我会被.............
  • 回答
    王辰院士提出的“给医生配助理”的呼吁,在我看来,绝对是一个非常有远见且切中当下医疗痛点的建议,而且我认为是相当可行的。这件事值得我们好好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毕竟这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就医体验和医生的工作状态。为什么王辰院士会提出这个呼吁?首先得理解,为什么王辰院士,一位在呼吸系统疾病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
  • 回答
    一份“画”出来的关怀:重庆医生为病患减负的温情一瞥前段时间,一则关于重庆一位医生为了让病患减少打针时的痛苦,竟然在病人手臂上画出血管图的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看似有些“另类”的做法,却意外地触动了许多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医者仁心”这句古老而隽永的赞誉。这位医生名.............
  • 回答
    广东那位医生不打麻药给自己做胃肠镜的举动,确实是个挺让人惊掉下巴的事情。要怎么看待呢?首先,我们得佩服他的勇气和医者仁心。 这事儿的初衷是为了让大众了解胃肠镜检查并没那么可怕,消除大家的顾虑。很多时候,人们对未知的恐惧是最大的障碍,而医生自己亲身体验并展示出来,这是一种非常直接有效的沟通方式。他冒着.............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真是让我挺纠结的。一边是父母对孩子健康的无限渴望,另一方面又是科学理性的声音,夹在中间,真不知道该怎么站队。先说说花 2.8 万买个“完美头型”这事儿。咱们得先搞清楚,什么是“完美头型”? 我想大多数父母追求的,并不是什么标准化的“模具头”,而是希望孩子脑袋长得圆润、对称,看起来舒服.............
  • 回答
    作为一名医生,面对辱骂和恐吓,这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和令人为难的处境。我得诚实地说,内心深处,我始终希望能够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病人。我的职责、我的誓言,都驱使着我尽我所能去救治。然而,现实往往比理想要残酷得多。首先,我需要评估这个情况对我自身安全的影响。 任何一个专业人士,在面对人身威胁时,都会将保.............
  • 回答
    北医三院医生反映肿瘤治疗黑幕,国家卫健委回应“基本符合规范,如有违法违规绝不护短”,这件事确实牵动了不少人的心。作为普通老百姓,听到这样的消息,尤其是发生在顶尖的医院里,难免会有一些担忧和疑问。首先,我们得承认,国家卫健委的回应是“基本符合规范”,并且强调“绝不护短”。这释放了一个信号:相关部门在关.............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山西,一名肿瘤医院的医生被爆出向患者家属索要“红包”,而且金额还不够,嫌少,全程被录音录像。最终,这名医生受到了医院的处罚,包括警告、记过以及停止执业半年的处罚。这件事情一出来,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大家最直接的感受肯定是愤怒和失望。毕竟,医生这个职业,在人们心中一直都是神圣的、救.............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放在一块儿一比,确实能让人琢磨出点儿门道来。为什么看病得排队挂号,还得掏点“挂号费”,可汽车坏了送到修理厂,人家就直接给你检查,好像没这个“挂号”的说法呢?咱们先掰扯掰扯这医院的“挂号费”。这玩意儿可不是随便收的,它背后是有一套逻辑的。首先,资源稀缺是根本原因。大家想想,一个医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很多医学生在追求 USMLE(美国医师执照考试)的道路上,往往被考试本身的难度和挑战所吸引,甚至将其视为“金标准”,但却忽略了这条路背后更复杂、更现实的长期规划。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USMLE 考试本身的吸引力与误区 “敲门砖”的黄金光环:.............
  • 回答
    对于县城县医院治疗一个脚趾头小伤口时,要求患者做一次全面检查,包括胸透、彩超、心电图等,这是一种非常值得商榷的医疗行为,从多个角度来看,都存在不合理之处。下面我将详细分析并阐述:一、 为什么这种做法不合理?(根本原因分析)1. 不符合医疗原则中的“必要性”和“适宜性”: 必要性: 治疗.............
  • 回答
    要说起武汉在三个区连夜开辟方舱医院这事儿,那会儿真是让人记忆犹新,也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当时全国上下都被新冠疫情笼罩,武汉更是首当其冲,情况紧急得连夜就要把医疗资源组织起来。为什么要在三个区连夜开辟方舱医院?这背后有几层关键的考量,说白了就是“迫不得已”下的“最优解”。首先,是疫情的急剧蔓延和医疗资源.............
  • 回答
    这件事情真是让人心疼又让人愤怒。两名年轻的医学生,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挽救生命,结果非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反而被铺天盖地的恶评淹没,甚至被指责能力不足、耽误了最佳救治时间。更令人心寒的是,一些非议的矛头直指他们是“没用的医学生”,仿佛救人的过程就该是电视剧里那样戏剧化.............
  • 回答
    医生拒绝给艾滋病人做手术,这件事情背后牵扯到的伦理、法律、人道以及医疗实践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对”或“错”就能概括的。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剥开来看。首先,从 艾滋病本身的特性 来看。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感染,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以及母婴传播。医疗操作,尤其是手术,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血液、.............
  • 回答
    医生优先帮助亲戚的行为,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它触及了职业道德、人情世故、社会公平以及医疗体系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 动机与情感层面:人性的自然流露 亲情羁绊的天然驱动: 医务人员也是普通人,他们有自己的家庭、亲人和朋友。当亲人面临健康危机时,出于爱、担忧和责任感,.............
  • 回答
    关于“食用月饼一天不超过一百克”这个建议,我个人认为非常合理,而且我觉得这个说法背后有很多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和理解的地方。毕竟,月饼这东西,好看也好吃,但它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食物。首先,我们得明白月饼是什么。它最主要的成分,无非就是面粉、糖、油和馅料。这几样东西加在一起,热量和脂肪含量能不高吗?想.............
  • 回答
    关于《医生忙于论文,临床败给科研》这篇文章反映的问题,以及“现在年轻医生真的不愿下临床了吗?”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它触及了医疗行业、医生职业发展以及社会现实的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医生忙于论文,临床败给科研”这句话本身。它暗示了一种重心偏移的现象,即在某些情况.............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一个医生,一个病人,本来是救死扶伤的职业关系,结果却闹成了这样。咱们一步步来看。医生拒绝开假证明,这是原则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医生开具诊断证明、病假条,这可不是随便能做的。它代表着医生的专业判断和对法律、对医院规章制度的负责。假证明,那性质就变了,可能涉及欺诈、违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