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雪芹没有写完红楼梦,他怎么就写下自己“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呢?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红楼梦》研究中最核心、也最令人着迷的谜团之一。我们知道,普遍流传的版本是120回,但多数研究者认为后40回并非曹雪芹原笔。那么,他为何要在书中留下“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这样的自述呢?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充满推测的缘由。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梳理。

一、曹雪芹的自述:“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出处与含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曹雪芹的这句话并非直接出现在我们今天所读到的通行本《红楼梦》的开篇或结尾。这句话出自一个叫做“脂砚斋”的读者(或说是曹雪芹的亲友,甚至就是曹雪芹本人)留下的批语,具体出现于早期传抄本的扉页或开篇处。脂砚斋的批语是研究《红楼梦》作者真实意图和早期版本的重要依据。

这句话的原文通常是:“作者自云:‘曾历年之羁旅,尝闻此事;后因感时伤事,遂笔端沾泪,草拟此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始得其全。’”

这句话的字面含义非常清晰:曹雪芹(或以曹雪芹口吻)说,他花了十年的时间,对这本书进行了五次大的修改和润色,最终才认为它基本完整。

二、为何会留下这样的自述,即使后四十回并非他所写?

这便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引发无数争论的焦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强调创作的艰辛与呕心沥血:
曹雪芹生活的年代,写书并非易事,更遑论如此宏大复杂的一部小说。他所处的社会背景是“家道中落”,个人的生活境遇极为困顿。在这样的条件下,能够坚持十年“批阅增删”,足以见其对这部作品的投入之深。
这句话首先是一种自我肯定和对创作过程的记录。它表明了作者对作品的郑重态度,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长期的打磨和精炼。这是一种艺术上的自我标注,宣告这部作品的来之不易。

2. 暗示作品的“未完”与“求全”:
“始得其全”这几个字尤其关键。如果曹雪芹认为他已经“写完”了,并且达到了“全”的程度,那么后四十回的流传问题就会显得非常矛盾。
更合理的解释是,曹雪芹在世时,可能认为他的创作尚未完全达到他心中“全”的理想状态。这“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可能指的是他对于前八十回,或者更广义上他构思的整个故事主体的反复推敲和完善。
“增删五次”并非指简单地添加或删减字句,更可能是指对情节的调整、人物塑造的深化、主题思想的提炼等更深层次的艺术加工。他可能在不同时期,对作品的某些部分有新的体悟,或者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得不调整表达方式。

3. 与早期传抄本的关系:
“脂砚斋”等批语正是出现在曹雪芹生前或他去世后不久的早期传抄本中。这些传抄本是尚未经过大规模编辑和整理的“原始”文本,更接近作者的创作状态。
当时,《红楼梦》的传播方式主要是手抄。曹雪芹本人或者他的亲友(脂砚斋等)在手抄过程中,可能会为这部呕心沥血的作品留下一些说明性的文字,来解释其创作的艰辛和价值。这是一种对作品的注解,也是一种对作者辛劳的证明。

4. 可能指的是他构思和修改的“核心部分”:
即使曹雪芹对后四十回没有定稿,甚至从未动笔,但他对于整个故事的宏大蓝图、核心人物命运、关键情节走向等,肯定有非常清晰的构思。他可能是在“批阅”和“增删”他的手稿或部分写成的内容,使其达到他心目中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即使这个状态还不是最终的“全”。
“批阅”一个未完成的作品,也是很自然的。作者自己会不断地审视、修改、完善。他可能将他已经写成的部分(比如前八十回)视为他呕心沥血的成果,并对其进行了“十载”、“五次”的雕琢。

5. 一种艺术宣言,而非严格的字数统计:
“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也可能是一种文学上的夸张或概括,用以突出创作的艰辛和艺术上的追求。这类似于许多作家在谈论自己的作品时,会用一些笼统的词汇来形容其创作过程的漫长与不易。它强调的是一种持续的、深入的打磨,而非精确的时间和次数统计。

三、为什么我们相信曹雪芹没写完后四十回?

理解了上述原因,我们再回来看为什么普遍认为后四十回非曹雪芹原笔,可以有更清晰的认识:

风格与思想的断裂: 很多研究者认为,后四十回在人物塑造、情节逻辑、语言风格、思想深度等方面,与前八十回存在明显的差异。
情节的草率与矛盾: 后四十回的一些情节推进显得仓促,人物命运的安排也与前八十回埋下的伏笔有所出入。
脂砚斋批语的暗示: 脂砚斋等批语在批到八十回左右时,常常有“伏线”、“后文”等说法,表明作者的构思还在继续,且有许多细节在后文展开。而在后四十回中,很少看到符合早期批语风格的印证。
版本学的证据: 早期传抄本(如具有脂批的程甲本、程乙本之前的版本)多止于八十回。后四十回的出现,通常被认为是后人根据曹雪芹的构思或他人的续写而成的。

总结来说,曹雪芹留下“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自述,即便他未完成全部作品,也绝非矛盾。这更像是在那个时代特有的创作与传播环境下,作者对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进行的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记录和注解,用以强调其创作的艰辛、艺术的追求,以及作品的非凡价值。这句自述,恰恰说明了他对这部巨著倾注了多少心血,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他可能也在为这部他视为生命的作品而努力着,直到生命的终点未能完成他心中“全”的愿景。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后四十回,则是后人在不同程度的理解和努力下,尝试去填补的空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写长篇小说的人,并不是全写完了才开始修改前面的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许多探佚的红学家都有说过。

简单来说,《红楼梦》基本是写完的。全本大概在110回。但是,定稿的只有前80回,不过也只是约数。比如,有些人认为,实际上定稿的只有78回。包括前面第65回,许多人认为不是曹雪芹的原笔。

之所以说曹公写完了红楼梦,是有很多证据的。

比如,有个叫脂砚斋(有时候是畸笏叟、杏斋)的人,给《石头记》写过许多书评。这个脂砚斋何许人?历来猜测颇多。有说是曹公的妻子的,有说是长辈的,或者堂兄弟的,也有说是曹雪芹自己的。

不管怎么说,这个脂砚斋的点评,对我们了解《红楼梦》具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在第七回,有个“茜雪泼茶”的情节。这一段情节过去之后,茜雪这个丫头就在书里消失了(后面四十多回的时候,鸳鸯有提到她)。这对一本小说来说,是很不可思议的。因为作者安排一个人出场,肯定都会有ta的用处,很多时候,还会交代人物的结局。茜雪在书中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这太奇怪了。完全不符合小说创作的规律。

这时候脂砚斋告诉我们,说后面有个狱神庙的情节,茜雪在那一回会出现。我们看红楼梦前80回,是没有这个情节的,说明这个情节是在书的很后面。87版电视剧《红楼梦》把狱神庙和悬崖撒手(贾宝玉出家)的情节都拍出来了。

还有一回,贾元春归省庆元宵。点了几出戏。

第一出是《豪宴》。这出戏出自《一捧雪》。脂砚斋就在旁边点明了:伏贾家之败。

第二出是《乞巧》,出自《长生殿》。脂砚斋点评: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是《仙缘》,出自《邯郸梦》,伏甄宝玉送玉。

第四出是《离魂》,出自《牡丹亭》,伏林黛玉之死。

你看,这些情节,前80回都没有。都在80回后,说明曹雪芹是写完了的,而且脂砚斋也看过。

脂砚斋甚至知道后面的回目。

第二十一回有一条脂批: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三十回犹不见此之妙。此回‘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文‘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还有一个证据,清代有个叫富察明义的人,写了一本诗集,叫《题红楼梦二十首》。

举一首(第十九):

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

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亦枉然。

你看,这说明这个人都看到《石头记》的大结局了。说明,曹雪芹是写完初稿的。

他们比我们幸运,看完了曹雪芹的原本红楼梦。可惜,后来因为很多书稿被亲朋好友借阅,然后就丢失了。

比如,畸笏叟就写过一条批语:“余只见有一回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

所以,基本上就是已经写完,但是还没定稿。真正定稿的就前80回。等到发现被借走的(也有说是故意毁掉的)迷失的时候,想要重新再写,却因为生活贫困,加之幼子的去世,给曹公极大的打击,终于一病不起,《石头记》也就只有前80回流传下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红楼梦》研究中最核心、也最令人着迷的谜团之一。我们知道,普遍流传的版本是120回,但多数研究者认为后40回并非曹雪芹原笔。那么,他为何要在书中留下“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这样的自述呢?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充满推测的缘由。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一、曹雪芹的自述:“.............
  • 回答
    关于曹雪芹为何未遭文字狱迫害,这个问题颇值得玩味。毕竟,他身处的时代——乾隆朝,恰是文字狱最猖獗的时期之一。然而,我们翻遍史书,也找不到关于曹雪芹因《红楼梦》或其他著作而受到朝廷审查、定罪的记录。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红楼梦》的创作时间与传播方式,巧妙地避开了朝廷的锐.............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曹操没有封王的话能进得了武庙吗?”,我们需要先理解武庙的评选标准,以及曹操的功绩和历史地位。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武庙以及其评选标准。武庙,顾名思义,是祭祀武将和军事功勋卓著人物的庙宇。在中国历史上,武庙的设立和祭祀对象并非一成不变,但总的来说,其核.............
  • 回答
    话说曹操这人,本事那是真不小,雄才大略,揽尽天下英雄。但你说他有没有办法“驾驭”吕布?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简单一个“驾驭”二字,其实挺难概括这两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咱们先说说吕布这人。这哥们儿,三国里那真是个传奇人物。你说他本事大不大?那绝对是顶尖的!人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那武艺,那是横.............
  • 回答
    关于赤壁之战曹操是否“输”了,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对“输赢”的定义,以及这场战役的长期影响。如果我们将“输”简单理解为“战败且主力覆灭”,那么赤壁之战的结果显然是对曹操极为不利的。然而,如果从更宏观的战略和政治角度来看,事情就变得复杂了。我们先来看看这场战役本身的进程,以及为什么.............
  • 回答
    三国时期,曹操杀华佗的故事流传甚广,也常常引发人们的想象:如果曹操没有挥刀斩下神医,他脑袋里的疼痛是否能被解除?华佗那名垂千古的开颅手术,究竟有没有成功的可能?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当时的医学水平、曹操的病情以及华佗的医术这几个维度,来做一番细致的推敲。首先,我们得承认,三国时期,尤其是曹操所处的那个.............
  • 回答
    赤壁之战后,曹操确实没有立即主动进攻刘备,这其中涉及的考量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不敢”或“无法”可以概括。这背后是曹操深思熟虑的战略判断、内部的现实困境以及对孙刘联盟的忌惮。首先,赤壁之战的惨败是曹操主动进攻刘备的最大掣肘。 “赤壁之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耻辱和重创的印记。曹操在此战中损失了约八.............
  • 回答
    夷陵之战曹丕没有采纳刘晔的建议,转而采取了魏延的北伐之策,这一决策究竟是深谋远虑还是战略失误,至今仍是许多人争论的焦点。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当时的背景、各方势力的考量,以及曹丕当时所处的困境,都掰开了揉碎了说。刘晔的建议:双管齐下,一劳永逸?刘晔是曹魏阵营中一个相当有见地的谋士。在夷陵之战的背景.............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是决定汉室命运的关键一役。然而,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联军面前,董卓派遣的将领华雄,却成为了诸侯们难以逾越的鸿沟。令人费解的是,在这关键时刻,本应坐拥雄兵的曹操,却并未主动派出一员大将迎战,反而将这份“人情”送给了名不见经传的关羽。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为.............
  • 回答
    曹操的理想与性格之变:历史洪流中的蜕变与坚持谈及曹操,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雄才大略、权谋过人却又奸诈狡猾的乱世枭雄。然而,这仅仅是历史在他身上投射出的复杂剪影。曹操的人生并非一成不变,他的理想和性格在历史的洪流中,经历了深刻的演变,而这背后,是一系列关键事件的催化与塑造。一、初露锋芒:匡扶汉室.............
  • 回答
    今天课堂上,老师抛出了一个非常颠覆性的观点,听得我当时脑子都有点打结。他直接说,在三国时期,刘备跟董卓没啥本质区别,都是靠着手下的精兵猛将才能成事,自己能力并不突出。更令人惊讶的是,老师还把诸葛亮形容成一个“平庸之才”,认为所谓的“隆中对”根本就是后世杜撰出来的,没有这回事。而他心目中真正厉害的,是.............
  • 回答
    说起曹操,不少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奸雄”、“汉贼”这些标签。尤其是“汉贼”,这个帽子扣得可不轻,仿佛他就是把大汉王朝往死里推的罪魁祸首。但仔细一想,曹操一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没称帝。那么,一个没称帝的人,为什么还会被戴上“汉贼”的帽子呢?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得把当时的背景、曹操的行为以及后世的.............
  • 回答
    如果历史上没有曹操这个人,那么三国鼎立的格局将很难出现,天下大势的走向也会截然不同。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节点切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各方势力的情况。首先,要明确曹操在汉末乱世中的核心作用。曹操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并最终占据北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具备了非凡的政治眼光、军事才能以及超强的.............
  • 回答
    这真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道出了历史人物在民间影响力和被尊崇程度的巨大差异。为什么关羽能在各地留下无数关帝庙,而曹操的庙宇却鲜为人知,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存在?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意识形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关羽和曹操在历史和民间眼中的“定位”说起。 关羽:忠义的.............
  • 回答
    白门楼,风萧萧,吕布,这位万人敌,最终还是跪在了曹操的脚下。但那天,在献帝的注视下,在众将的围观中,曹操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奉先,你我皆是天子之臣,何苦相残?孤今日许你一个机会,与孤一同辅佐天子,共建大汉。”曹操的话语如同惊雷,震慑了在场所有人。吕布先是错愕,继而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时期政治格局和个人选择的深层原因。我们都知道,曹操和孙权在起兵之初,都能较好地动员家族成员甚至宗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相比之下,刘备在这个方面显得有些“孤单”,他的早期发家似乎更多依靠个人魅力和招募的门客。要详细解释刘备为何没有像曹操孙权那样叫上家族的人一起.............
  • 回答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人未能统一天下,并非是他们“太强”或“太弱”的简单二元论可以概括,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双方实力均衡,但各有侧重,难以彻底压制对方: 曹操:北方的绝对优势,但南方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 优势: 曹操占据了北方中原.............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个未解的谜题,摆在我们面前,引发了无数的猜测和讨论。曹云金如果当年留在了德云社,他会达到岳云鹏如今的高度吗? 我觉得,这事儿得拆开了慢慢说道。首先,咱们得承认,曹云金当年在德云社,那绝对是响当当的角色。他跟岳云鹏一样,都是郭德纲的徒弟,而且辈分上还比岳云鹏高。论起说学逗唱的功底,曹云.............
  • 回答
    张辽,这位虎将,在曹魏阵营中无疑是赫赫有名的一员。他随曹操征战四方,屡立奇功,尤其是在逍遥津以少胜多,威震江东,更是让孙权闻之色变,成为三国时期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仔细审视曹魏军事集团的格局,会发现张辽虽然功勋卓著,却似乎未能达到那个“核心”的位置,未能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定海神针.............
  • 回答
    要讨论如果司马懿未被曹睿起用,诸葛亮能否更大程度地击败曹魏,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即使司马懿没有被曹睿起用,曹魏的整体实力依然强大,其制度优势、人才储备以及地理上的便利,都是诸葛亮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但如果司马懿缺席,诸葛亮确实会在某些方面获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