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语翻译成中文后,阅读起来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在接触日语翻译过来的中文时,都会有种“怪怪的”感觉,但又说不清具体是哪里不对劲。这种感觉就像是吃一道菜,食材都很熟悉,但味道就是跟家里的味道不一样,少了那么点儿“对味儿”。

这背后其实涉及到语言的深层结构、文化习惯,以及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取舍。下面我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到底是什么让日语翻译成中文后,容易产生这种“怪怪的”阅读体验。

1. 语序的差异:主语的“藏匿”与宾语的“提前”

日语和中文在句子结构上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是语序。日语属于SOV(主语宾语谓语)结构,而中文是SVO(主语谓语宾语)结构。这个看似微小的差异,却会对阅读感受产生巨大的影响。

日语:把事情说完才告诉你“谁”做的,或者把“什么事”放在前面说。 举个例子,日语里“私はリンゴを食べます”(我 苹果 吃)是很自然的表达。而中文里,“我吃苹果”才是顺畅的。
翻译成中文时的“别扭”: 当日语的SOV结构直接套用中文的SVO结构时,如果不做调整,就会显得非常奇怪。比如,将“彼はおいしいケーキを食べた”(他 好吃的蛋糕 吃了)直译成“他 好吃的蛋糕 吃了”,就会显得不通顺。即使调整了语序,但因为日语习惯将宾语或修饰语提前,即使翻译成符合中文习惯的语序,那种“信息释放的节奏”也会有所不同。有时候为了追求更“日式”的忠实,翻译者可能会在中文里保留一些日语句子结构的痕迹,例如“那件事,他已经做过了”,这种句式在日文中很常见,但在中文里偶尔使用会显得有些刻意。

2. 助词与虚词的“存在感”:细微的差别,巨大的影响

日语之所以能够形成独特的语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发达的格助词系统。这些小小的助词(如「は」「が」「を」「に」「へ」「と」「から」「まで」等)承担着指示句子成分、区分语气等重要功能。

日语助词的作用: 「は」用来提示主题,「が」用来提示主语,「を」标记宾语,「に」表示方向、时间或对象等等。它们就像句子的“导航仪”,精确地指示着每个词的语法功能。
翻译成中文时的“缺失”或“过度解读”: 中文没有类似的格助词系统,我们依靠词语本身的位置和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丢失”信息: 当日语的助词明确指示的语法关系,在翻译成中文时,如果翻译者没有找到合适的中文表达方式来还原这种关系,信息就会有所丢失,导致理解上的模糊。例如,“先生が来た”(老师 来到)中的「が」强调了“老师”是动作的发出者,如果翻译成“来了老师”,会感觉信息不对称。
“累赘”或“不自然”: 有时候,为了清晰地表达日语助词所指示的意义,翻译者可能会在中文里添加一些介词或副词,例如将「~について」翻译成“关于……”,或者将「~という」翻译成“称为……”。这些词语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滥用或者在不必要的地方使用,就会让中文显得过于“学院派”或者过于“啰嗦”,失去了中文本身的简洁和灵动。比如,“关于他的事情,我不知道。”听起来比“他的事我不知道”要重那么一点儿,但多半是日语的习惯在作祟。

3. 词汇的“微妙”:词语的含义边界与文化语境

日语和中文虽然同属汉字文化圈,但很多词语的含义和使用习惯却存在着差异。

词义的细分与重叠: 有些日语词汇在中文里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或者同一个中文词在日语里有更细致的区分。
例如,“かわいい”(可爱)在日语里可以形容人、动物、物品,甚至是一些小巧或精致的事物,适用范围比中文的“可爱”要广一些。翻译成中文时,如果生硬地都译成“可爱”,可能会显得有些夸张或不贴切。
又比如,日语中有许多形容词和拟声拟态词,它们能够精准地描绘某种状态或声音,但在中文里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汇并不容易,翻译时常常需要意译或使用更通俗的说法。
敬语的“无形”影响: 日语有极其发达的敬语系统,不同级别的敬语能够精确地体现说话人与听话人、说话人与被提及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翻译成中文时,虽然中文也有谦虚、尊敬的说法,但远不如日语那样系统化和精细化。翻译者在处理敬语时,往往只能通过选择更委婉的词语、调整句式来尝试还原,但这种“温度”的差异是很难完全传递的。结果就是,即使翻译得很“礼貌”,但那种发自内心的、层层递进的尊敬感,在中文里可能会被稀释。
文化特定词汇: 一些日本特有的概念、习俗或事物,在翻译成中文时,如果找不到对应的中文词,就需要解释或者采用音译加注音的方式,这会打断阅读的流畅性。

4. 表达习惯的“含蓄”与“直白”:意会的艺术

日本文化往往偏向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这也会体现在语言上。

“空气阅读”的日本人: 日本人在交流中很擅长“读空气”,即通过非语言信息、语境和一些暗示来理解对方的意思,所以很多时候不需要把话说得太满。
翻译成中文时,如果将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直接翻译过来,可能会让习惯了更直接沟通的中文读者感到困惑。例如,一句日语的“ちょっと…”(稍微……)可能包含了很多拒绝或不满的意思,但如果只翻译成“稍微……”,中文读者就无法体会到其中的潜台词。
中文的“言外之意”与日语的“弦外之音”: 中文里也有含蓄,但更多的是通过“言外之意”来传达,而日语的含蓄有时更像是“弦外之音”,是一种微妙的情感暗示。翻译时,如何捕捉并传达这种微妙的“弦外之音”,确实是一大挑战。

5. 句子长度与结构:句号之外的停顿

日本人的句子,尤其是书面语,有时候会显得比较长,并且在结构上有很多修饰语和从句。

信息叠加: 日语句子常常会将信息一层层地叠加,形成一个复杂但逻辑清晰的整体。
中文的断句: 中文更偏好短句,信息密度相对较低,阅读起来更加轻松。当将一个长而复杂的日语句子翻译成中文时,如果翻译者没有进行有效的断句和重组,就会让中文读者觉得句子“喘不过气来”。反之,如果过度断句,又可能丢失原文的连贯性和逻辑层次。

总结一下,为什么日语翻译成中文会感觉怪怪的?

1. 语序根本不同: SOV 对 SVO,信息呈现的节奏感不一样。
2. 助词功能缺失: 日语靠助词明确的语法关系,中文靠位置和上下文,翻译时容易丢失或添加不自然的成分。
3. 词汇含义边界模糊: 日语词汇的细分和文化语境的差异,让中文翻译难以完全对等。
4. 表达习惯的差异: 日语的含蓄、委婉,中文的直接、含蓄,两者的“含蓄”是不同种类的,翻译时容易出现沟通上的偏差。
5. 敬语系统的不可替代性: 中文无法完美复现日语敬语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和情感距离。
6. 句子结构和长度的适应性: 长而复杂的日语句子,在翻译成中文时,需要精妙的断句和重组才能保证阅读流畅性。

归根结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思维方式的体现。翻译不仅仅是词语的转换,更是文化和思维的跨越。日语翻译成中文后的那种“怪怪的”感觉,正是这种跨越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语言差异和文化印记的微妙体现。它提醒我们,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而完美的翻译,往往是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融入目标语言的习惯和美感,但这其中付出的努力和遇到的挑战,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嗨!我的老伙计,你真的以为,在这个星球上只有日语翻译中会遇到这个问题吗?

我向上帝发誓你可能没有看过什么叫中配美剧的吧!

哦我的天哪,那些翻译出来的对白,简直像隔壁玛丽太太家的金毛一样让我烦躁不安,

如果我能够当面见一次那些幕后制作者的话,我是说,能够面对面的交谈。我绝对会踢他那该死的屁股!

user avatar

这个叫翻译腔。

如果完全没有翻译腔,那么译文的精准性就会产生非常大的问题。

反之,如果译文的精准性保证的非常好(即便如此还是会有少许信息的增减),那么必然会有严重的流畅性问题(即:翻译腔)。

このごろタクシーやレンタカーに乗ると、車内前方にある黒く小さな装置が目に入るようになった。

精准性优先:

这段时间,一坐上出租车或是租来的汽车,总能在车前方发现黑色的小装置。

流畅性优先:

最近,出租车或是租用的汽车里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黑色设备。

改动如下:

       将[发现]改为了[状态描述], 追加了信息[一个], 主语从[人]变为了[事物], 交换了[黑]和[小]的位置。 删去了[前方]。     

这导致译文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

但是这样的译文不会有任何日语的感觉,符合母语者的阅读习惯。


译者能做的,就是找到一个平衡位置,使得流畅性和精准性都说得过去。

此外,还需要根据不同文本形式,调整平衡点。

在文学翻译中,流畅性需要更加重视。

在合同翻译中,精准性需要更加重视。


================================

过千赞了,我在这里做一些补充:

1,上方的例句的两个翻译并无优劣之分,只是适用场景不同罢了。

2,请不要把后者的翻译风格看作是前者的润色。其本质是:对日文写作意图经历理解后的再构建。因此放弃了字字落实、放弃了源语言句子结构,使得文章近似母语者所作。

3,以下是笔者曾翻译的一段小说文字,是及其注重其阅读流畅度的译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在接触日语翻译过来的中文时,都会有种“怪怪的”感觉,但又说不清具体是哪里不对劲。这种感觉就像是吃一道菜,食材都很熟悉,但味道就是跟家里的味道不一样,少了那么点儿“对味儿”。这背后其实涉及到语言的深层结构、文化习惯,以及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取舍。下面我们就来好好掰扯掰.............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日语对外来词的处理上,/kæ/ 这个音经常会被“劫持”成「キャ」(kya)。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日语语音系统本身的特点,以及为了让外来语听起来更“日语化”的一种自然演变过程。你想啊,日语原本的音节结构就比较简单,大多是“辅音+元音”或者单独的元音。像 /kæ/ 这种“辅音.............
  • 回答
    日语中「捕鯨」(ほげい hogei)这个词汇是由动词「捕る」(とる toru)和名词「鯨」(くじら kujira)组合而成的动宾结构,它之所以存在并且普遍使用,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语言演变、历史文化、社会需求以及语言本身的构成逻辑。下面我将详细阐述:1. 语言的构成逻辑与词汇的生成 动.............
  • 回答
    在你这个问题里,其实隐藏着一个非常核心的日语语言现象:书写系统与表音之间的张力。很多时候,同一个读音,背后可以对应完全不同的汉字,而日语的人名,正是这种现象最集中的体现之一。我们先拆解一下“ASUKA”这个读音。在日语里,这个发音是很常见的,可以由多种组合的假名来表示。最经典的,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就.............
  • 回答
    关于日语歌曲混音“普遍欠缺”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在音乐爱好者中时常被提及的议题。不过,“欠缺”这个词本身带有比较强的主观判断,更准确地说,或许可以理解为日语歌曲在混音风格、侧重点或者某些技术运用上,与欧美或华语流行音乐存在一些区别,而这些区别让一部分听众觉得“不够好”或者“有待提升”。要深入分析这个.............
  • 回答
    日语给人的“中二”感觉,这说法很有趣,也很普遍。说到底,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解读和语言特征的综合投射。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掰扯掰扯,看看为什么你会产生这种感觉。首先,我们得明白“中二”这个词的含义。 在中文语境里,“中二”这个词,或者说“中二病”,它指向的是一种在青春期(大致是初中二年级)常见的.............
  • 回答
    关于日语等级考试(JLPT)为何在面对不可抗力时,更倾向于直接取消而非延期,这背后其实有相当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不愿”或“不能”。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考试的性质、组织、以及对考生和考点的影响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JLPT的全球化与标准化首先,JLPT并非一个孤立存在的考试,它是一个全球.............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日本人确实在表示隐藏、未知信息的时候,特别偏爱使用「〇〇」这种形式,这和我们习惯的「✕」或者「*」确实挺不一样。要说清楚这个原因,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想想为什么其他语言会选择「✕」或「*」。 「✕」: 这个符号在很多文化里都有“错误”、“不确定”、“否定”的含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核心。为什么日语和韩语能吸收大量汉字,甚至读音也出现相似性,而像满语、蒙古语这样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虽然历史上与汉族文化有接触,却没有形成类似的汉字使用基础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进程、文化接受度、政治需求以及语言自身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
  • 回答
    关于日语中“R”而非“L”的发音现象,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语言学问题。这背后牵扯到语音学、历史语言学以及语言接触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并力求用自然、不带AI痕迹的语言来阐述。首先,我们得明白,并非所有日语词汇都只有一个“R”音,而是说日语本身有一个发音,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听.............
  • 回答
    日语中直接从英语音译过来的词汇之所以如此之多,并不是偶然,而是历史、文化以及语言自身特性的多重作用下形成的必然结果。回溯历史,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便敞开了国门,积极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思想和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英语作为西方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影响力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了日语之中。最初,很多西方概念和.............
  • 回答
    关于日语中汉字发音的“粗糙”与入声字保留的“完好”,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了语言演变、语音规律以及历史文化交流中的一些核心问题。我们不妨从源头和演变两个层面来细致地探讨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粗糙”这个词或许不是最恰当的描述。更准确地说,日语中汉字(汉字在日语中称为“漢字”.............
  • 回答
    日语里有一种很特别的习惯,那就是在很多情况下,日本人说话时会刻意省略主语、宾语,甚至一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应该出现的代词。这不像中文里那样,我们会说“我喜欢你”、“你去了哪里”,而是可能直接说“喜欢”、“去了”。这种“爱省略”的风格,让很多学习日语的人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日语中敬语如此发达,我们得回到它深厚的历史根源,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日本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政治演变层层堆叠而成的结果。一、源远流长的等级意识:社会结构的基石日本社会自古以来就对等级制度有着深刻的认知和遵循。这种等级意识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渗透到社会运作的方方面面。 氏族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演变和文化交流的复杂性。虽然我们常常能看到日韩两国语言中,与汉语同源的汉字词拥有相似的字形,但它们在意思上却常常出现“貌合神离”的情况。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根本事实:语言不是静止不变的,尤其是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不同社会文化背景.............
  • 回答
    现代日语中,许多非音译的生物学名词之所以选择使用片假名而非汉字来表记,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复杂且有趣的历史、文化以及语言演变的原因。它并非一个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日语的文字系统说起。日语的文字系统由汉字(Kanji)、平假名(Hiragana)和片假名(Katak.............
  • 回答
    在日语中称呼美国为「米国」(べいこく,Beikoku),这个称呼的来源和演变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它涉及到历史、文化以及语言的约定俗成。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入手:1. 「米」的由来: “米”字是音译的缩写: 最主要的原因是,「米国」中的「米」字是对美国(America)的发音的简略和音.............
  • 回答
    不少初学日语的朋友,尤其是那些母语非汉字文化圈的人,常常会“哀嚎”一声:“为什么片假名这么烦人!”这声音此起彼伏,仿佛是一场不大不小的“集体吐槽大会”。这可不是空穴来风,片假名确实在学习的某个阶段,给不少人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为什么这小小的片假名会有如此“魔力”,让大家觉得它如.............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关于“日语考研更容易”的说法,其实背后有很多角度和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当然,这里的“更容易”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某些专业或者某些考生群体而言。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要明确一点:考研的“容易”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生本身的背景、基础以及所报考的院校和专业。如果一.............
  • 回答
    关于“越南”的日语表记为何是片假名“ベトナム”而不是汉字,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一段值得说道的历史渊源和语言演变。首先,我们要知道,日语对外国地名或外来词的表记方式,通常会根据其词源和导入时期有所不同。对于那些历史悠久,且在中国文化影响下,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汉字词语,日语会倾向于使用汉字来表记,比如“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