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连弩是否已经失传,如果流传到今天有什么价值?

回答
诸葛连弩:失传的辉煌与今日的价值

诸葛连弩,这个名字承载着智慧、巧思与战场神话的光环,它是否真的失传了?如果流传至今,它又会带来怎样的价值?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

诸葛连弩是否已经失传?

答案是:是的,诸葛连弩的原始形制和制造工艺已经失传。

虽然在历史文献中有记载,如《三国志·诸葛亮传》提到:“亮(诸葛亮)尝作连弩,可发十矢。” 以及其他一些史书、笔记小说中的零星描述,但这些记载往往语焉不详,缺乏详细的结构图纸、尺寸、材料选用以及具体的生产制造流程。

失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工艺的复杂性和保密性: 诸葛连弩的连射原理在当时是极其先进和复杂的,其设计必然包含许多精密的机械结构和巧妙的传动机制。如此高精尖的技术,在古代往往被视为军事机密,由专门的工匠团队负责制造,并且其知识体系可能仅限于极少数核心人员,一旦这些掌握核心技术的人员及其传承链断裂,工艺便极易失传。
材料和工具的限制: 古代的冶金技术和加工工具与现代相去甚远。制造如此精密的连弩,需要对金属材料有精密的控制和加工能力,以及高度的精度。这些在当时可能是非常困难的。
战场上的损耗和复制难度: 诸葛连弩在战场上可能遭受破坏,而战争的动荡使得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复制变得困难重重。即使有少量幸存的实物,在没有详细说明的情况下,也很难完全复原其复杂构造。
历史记录的局限性: 尽管有记载,但古代的史书更侧重于事件本身和人物功绩,对于具体的器物结构和制造工艺往往记录不足。后世的研究者只能通过零散的文字线索进行推测,难以形成完整的认知。

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关于诸葛连弩的复原模型,大多是基于历史文献的推测和现代技术的再创作,而非对原始形制的精确复制。 这些复原模型在还原其部分功能和设计理念上可能做得不错,但其结构、材料、制造精度以及实际性能是否与原物一致,仍有待考证。

如果流传到今天,诸葛连弩有什么价值?

如果诸葛连弩的原始形制和制造工艺能够流传至今,其价值将是 多维度且极其巨大的。

1. 军事和技术价值:

军事科技的活化石: 诸葛连弩代表了中国古代在弓弩技术上的一个巅峰,它将连续发射的理念融入了冷兵器时代,其设计理念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能复原,它将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技术发展演变的重要实物例证,提供无可替代的实物参考。
机械工程的宝贵案例: 诸葛连弩的复杂联动机制、自动装弹、精确瞄准等设计,蕴含着高超的机械工程学原理。现代工程师可以通过对其结构的深入研究,了解古代工匠在有限条件下如何实现如此精巧的设计,这对于启发现代机械设计,甚至为一些特定领域的精密机械设计提供灵感,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创新思维的启迪: 在全球范围内,将弓弩的射击效率提升到如此程度的设计思路,在古代是极为罕见的。其创新性思维模式可以激励当代工程师和创新者,鼓励他们在看似成熟的领域中寻找突破和革新。
古代精密制造能力的证明: 能够制造出如此精密的连弩,意味着诸葛亮时代或更早期的中国,在金属加工、零件精度控制、材料科学等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对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的技术能力,打破一些“西方技术至上论”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历史纠正意义。

2. 历史和文化价值:

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文献记载只是对历史的描述,而实物则是历史的见证。如果诸葛连弩能以其原始形态出现,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三国时期军事装备的认知,填补历史研究的空白,让历史的叙述更加具体和生动。
文化符号的再激活: 诸葛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智慧化身,与诸葛连弩的联系加深了他的传奇色彩。连弩作为他智慧的象征之一,其复原将进一步巩固和传播这种文化符号,成为研究诸葛亮文化、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民族自豪感的提升: 诸葛连弩的先进性将再次证明中华民族在古代并非只有“四大发明”,而是在许多领域都曾达到过世界领先水平。这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博物馆和教育的宝藏: 一件真实的诸葛连弩,将是任何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吸引全球的目光。在教育领域,它可以成为生动的教学道具,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古代科技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历史和科学的兴趣。

3. 商业和经济价值:

极具吸引力的旅游文化产品: 如果能完整复原诸葛连弩并进行展示或有限的生产,必将吸引大量的历史爱好者、技术迷和游客,成为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知识产权和专利的潜在价值: 虽然是古代发明,但其设计理念和某些结构上的创新点,在现代依然可能具有一定的知识产权或借鉴价值,例如在精密机械设计、武器设计(尽管是冷兵器)等领域。
文化衍生品的开发潜力: 以诸葛连弩为灵感,可以开发出一系列文化衍生品,如模型、工艺品、动漫游戏设计等,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

4. 科技研究和发展价值:

反向工程的范例: 研究诸葛连弩的制造工艺,就像一个古代的“反向工程”项目。通过解构其设计和功能,可以学习古代工匠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现代工程师在面对复杂或未知技术问题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材料科学的启示: 研究古代制造诸葛连弩所使用的金属材料及其处理工艺,或许能为现代材料科学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或灵感,尤其是在特定合金性能的模拟和改进上。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 尽管是古代器械,诸葛连弩在设计时也需要考虑操作者的使用便捷性和效率。对其操作方式和人体工程学上的考虑进行研究,也能为现代相关领域提供一些参考。

当然,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即使我们今天能够复原诸葛连弩,其军事实战价值在现代战争体系下已不复存在。它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对历史的还原、对古代智慧的传承、对科技创新的启发以及对文化价值的挖掘上。

总而言之,诸葛连弩作为一项失传的古代科技瑰宝,如果能够重现于世,其价值将远超想象,它将是一面照亮我们过去的技术镜子,更是激发我们面向未来的智慧火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姑且假设题主说的“诸葛连弩”就是那种带有箭匣手动连发的半自动弩。

这种弩最大的问题是因为当年的技术和材料限制,射程短、打击力也不出色,虽然连发速度比一般的弓弩要快,而且因为扳杆箭匣都在上方的原因只能进行腰射,精度也没优势,战术实用的空间太小,只能当成一种奇门兵器,很难成为主流。

至于诸葛弩的技术是肯定没有失传,因为现代人依照历史记录复原出诸葛弩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区别在于,国内的爱好者大多只局限于仿制古代设计,很少有改进的。

国外就不一样了——毕竟社会环境对接触各类武器的限制不同,没办法。不说别的,看看油管上玩弹弓的德国大伯Joerg Sprave用橡皮筋造出来的射铅笔和铁钉玩的连弩吧。

德国玩弹弓大伯的改进版诸葛连弩 https://www.zhihu.com/video/1157418236441223168

人家甚至在自家车间里业余玩玩就改进成了可以在挂机待发和手动连发之间随意切换模式、可以安全取消上弦、并且可以倒着拿照样使用的升级版诸葛连弩。这德国大伯那富有魔性的笑声啊……

这种连弩设计流传到今天,是不会有什么大的军事价值了,因为各种火器枪械的威力、射速和打击力早就超过了弓弩。不过用来狩猎、打靶或者应付僵尸大爆发(脑补的)还是很有趣的——至少在那些允许合法拥有弓弩的地方。

记得前面说的那个油管玩弹弓的德国大伯么?人家就设计了一款现代化连弩并且商业化了,把扳杆改成了下拉杆,而且轻松拆卸,现在已经可以在网上订货,售价349欧元,今年年底全球发货。

德国大伯改进设计的“战术连弩” https://www.zhihu.com/video/1157406174096719872

顺便提一下,上面那个德国大伯最近还发明了一款外号“instant Genghis”的箭匣,专门给反曲弓设计的。装上以后只管拉弓放弦就行了,不用操心每次搭箭,可以连发4~5箭。人家那动手能力真不是盖的,不服是真不行……


(2019年9月27日更新)

看来许多人对那个德国大伯的全自动弹弓很感兴趣,就把B站的视频链接过来……

全自动铅笔加特林了解一下 https://www.zhihu.com/video/1160689255147360256


因为有人想看看“Instant Genghis Khan”反曲弓供箭匣是什么样子,所以也上传了。想看具体发射操作就跳到3:10。

德国大伯的“瞬间成吉思汗”供箭匣 https://www.zhihu.com/video/1160984157206900736


(2021年11月25日更新)

最新的消息,那个德国大叔经过改进,把他几年前设计的那款“眼镜蛇蝰”连弩升级了,5发的箭匣变成了双排叠错的18发……

改进版的18发连弩 https://www.zhihu.com/video/1447182007444529152

新箭匣的具体使用效果如下:

18发耗时不到91秒 https://www.zhihu.com/video/1447188165296066560

大佬就是大佬,不光魔改弹弓NB,造弩也牛。关键是人家的设计还自带两脚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连弩:失传的辉煌与今日的价值诸葛连弩,这个名字承载着智慧、巧思与战场神话的光环,它是否真的失传了?如果流传至今,它又会带来怎样的价值?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 诸葛连弩是否已经失传?答案是:是的,诸葛连弩的原始形制和制造工艺已经失传。虽然在历史文献中有记载,如《三国志·诸葛亮.............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一开始接触三国杀,看到“诸葛连弩”这个名字,加上它又是神臂弓的升级版,自然会联想到它应该有着远超普通武器的攻击距离。毕竟,现实中的连弩,尤其是诸葛连弩,就是以其连射和威力的特点闻名的。然而,在三国杀的游戏设定里,诸葛连弩的攻击距离却是固定的“1”。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游戏设.............
  • 回答
    诸葛连弩射箭时,弩匣爆炸,里面剩下的箭会不会伤到弓弩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咱们就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得明确一点,诸葛连弩的弩匣(或者说是箭匣)设计是用来装箭的,它并不是一个高能的爆炸物储存装置。弩匣本身通常是木质或皮革制成,最多就是用金属加固一下边缘。如果弩匣爆炸了,那说明爆炸源不是箭匣.............
  • 回答
    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系列之所以许多反派有机会杀死狄仁杰却最终没有选择下手,甚至动机显得有些模糊,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也反映了这类“英雄探案剧”的创作逻辑和艺术手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核心创作逻辑:突出“神探”的智慧与正义,而非简单的“生死对决”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晋国与蜀汉的关系1. 三国时期的对立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227年234年),蜀汉在刘备建立后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晋国(后改为晋朝)是曹魏的继承者.............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翻案风”这个词语本身带有一些主观色彩,并且在历史语境下,对“翻案”的定义和评价也会随着时代和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要说诸葛亮、岳飞、李世民是不是被“翻案风黑得最惨”的三个古人,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辨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翻案风”在这里可能指的是: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出现颠覆性、负面性的转.............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作为蜀汉丞相,辅佐刘备父子,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关于他是否算儒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诸葛亮的思想体系深受儒家影响,但并非单一的儒家学者。尽管诸葛亮一生都在践行儒家思想,但他的思想体系是多维度、综合性的。他既是儒家的信徒和实践者,也吸收了.............
  •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忠臣”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主要得益于《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力。然而,您持有不同看法,并希望深入探讨,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诸葛亮“忠臣”的标签提出疑问,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首先,需要.............
  • 回答
    诸葛亮是否是权臣,这是一个历来备受争议的话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权臣”的定义出发,然后结合诸葛亮在蜀汉所扮演的角色、所行之事以及历史评价来进行详细分析。一、 “权臣”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权臣”的含义。通常,“权臣”是指在君主年幼、昏庸或缺位时,或者在君主信任其能力.............
  • 回答
    诸葛亮是否真的聪明,这是一个历史学家和普通大众都津津乐道的话题。从现有史料和后世评价来看,诸葛亮无疑是一位极其聪明且富有才华的人物,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智者之一。要详细论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隆中对》的战略擘画: 这是诸葛亮智慧的集.............
  • 回答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历史问题。尽管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曾主动“投奔”曹操,但从他的思想、抱负以及对时局的判断来看,他选择刘备而非曹操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抱负: 对汉室的忠诚与复兴理想: 诸葛亮是汉室.............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想过谋反,这是一个在历史研究和大众讨论中都非常引人入胜且复杂的问题。从目前史料记载和普遍的史学观点来看,没有证据表明诸葛亮曾经想过谋反,更不用说付诸行动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政治抱负与忠诚的基石: “隆中对”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在出山前为刘备规划.............
  • 回答
    诸葛亮在夷陵之战中承担的责任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尽管他并未亲临前线指挥,但作为蜀汉丞相,他负有战略规划、资源调配以及最终决策的重大责任。要详细讲述诸葛亮的责任,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战略决策层面 1. 对吴国战略意图的判断失误: “联吴抗曹”政策的过时与僵化: 诸葛亮一生奉行.............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到了很多喜欢三国故事的人心里去。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顶尖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的智慧和谋略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但要说“千古流芳”,那诸葛亮的名头,显然要比司马懿响亮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就一点点聊。一、 形象的光辉与人格的魅力:忠诚、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塑.............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三国演义里那场著名的骂战说起。诸葛亮骂王朗,那可真是把王朗给骂得当场吐血而亡,这在小说里算是个相当震撼的场面了。很多人津津乐道,倒也不是说他们赞成诸葛亮这种人身攻击的方式,而是觉得这事儿背后折射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挺解气,也挺令人回味。为什么这场骂战如此吸引人?首先,反差感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一杯茶是热的还是凉的”一样,其实答案挺微妙的,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以及你想强调的是什么。简单来说,诸葛亮“既是南阳人,也是襄阳人”,但更准确地说,他早期生活在南阳郡,后来定居并在襄阳这一带活动,而这个区域在当时的历史版图下,与南阳紧密相连。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这样才算得上详细,.............
  • 回答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这句流传千古的赞誉,如同烙印般刻在了诸葛亮的身上,也成为了无数人心中他神机妙算的基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近些年一些史学观点和大众讨论的深入,一个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诸葛亮的才能,究竟是被高估了,还是恰如其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把诸葛亮放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
  • 回答
    读诸葛亮的一生,你总会觉得他像是一台永不熄火的机器,从不休息,似乎要把整个东汉末年乱世的烂摊子都揽在自己身上。他到底为什么要这么操劳,这么辛苦?这背后藏着太多东西,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首先,得说到他那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心。这话说得太好了,也太让人心疼了。你想啊,他出山辅佐刘备,当时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