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取材实例的思考题:广州,有个刚需住宅区,房价目前3万。现在房地产商在旁边拿了另一块地,这块地好一点,临珠江,能看到江景,请问,盖好了房子,应该卖多少钱?
前阵子我去拜访这个开发商客户的时候,客户就问了我这个问题。
我想了想,说:5万。
客户摇摇头,说,起码得卖8万,我们想冲击10万。
为什么?
这是不是你们说的,开发商哄抬楼价,牟取暴利?
并不是。
很多人都不太理解房地产商的逻辑。
你们以为开发商是这样的:3万的土地成本,其他成本2万,成本5万,然后开发商开始抬价,抬到10万,赚5万,得到了暴利。
实际上反了——不是先拍了地再去抬价,而是先抬了价再去拍地。
真实的开发商,是,看到地,先想,这里盖了房子,能卖多少钱?
A认为:能卖5万?扣除其他成本2万,剩下来3万,我想赚1万,那么我只能拿2万去拍地。
B认为:能卖8万呢?扣了成本2万和利润1万,我最高能接受地价5万。
最后土地会卖给B,A根本拿不到地。
所以土地市场上,能拿到地的一定不是按照市场均价估算市场的开发商,而是——
对房价估计最激进的开发商。
你估计得激进,大部分钱给了政府,土地成本已经高了。你要不然卖贵房子,要不然压缩成本,要不然少赚利润,要不然就得出局。
开篇那个跟我说“要卖8万”的开发商,就是前几天去拍地,被市场教育了,他们估价7万地价的土地,被别人用8万拍走了。领导回来反思:他们8万还怎么挣钱?我们是不是对土地价值预判还不够?为什么我们拍不到地?我们是不是还得更积极?
这就是接受了市场的教育。
后来我们还是达成了合作,我们给客户公司出了一份咨询报告,研究“在旁边都卖3万,我们靠江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方法卖8万”。这都是被逼的。
大家只能拼了命地往高里竞价,房价就高了。
是最乐观激进的一批人,决定了房地产的价格。
所以房地产如果出现了雷军,高配低价,这种企业,根本活不下来——因为他根本拿不到地。
你去看房地产企业的报表,利润率并不高,大部分的土地出让金和税金,给了政府。房地产商本身,并没有暴利。
房地产商在我国的角色,非常类似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包税公司”。
当时的包税公司,是,政府订好税法,但不直接收税,直接管包税公司要。公司按照税法,去向纳税人收税,多收上来的,就是利润。
现在的房地产公司,是,政府拿走了土地出让金,一次性收走了,开发商再把土地盖成房子,卖多了的,就是利润。
商业模式非常接近。
这样合理么?
倒也合理。
政府认为:地铁是我修的,城市是我规划的,土地价值是我们运营起来的,你房地产商只是盖楼而已,拿点辛苦费,得了。
开发商并没有给政府创造太多的剩余价值,当然只能辛辛苦苦竞地价。
但如果能创造价值,那开发商的底气,就不一样了。
此前,广州科学城的一块地,低价卖给了万达,几乎是定向出让,不太用竞价那种。
土地转让公告表示:谁都可以来投标,但是这家地产企业,必须“拥有一个国际级电影院品牌”。——这只能是万达。
地价当然抬不上去。
后来盖成了万达广场。
政府收这么低的地价,不吃亏么?
其实很赚。
万达广场盖起来以后,为区域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商业配套,提升了周边土地价值。那个时候去看周边地产商的广告,上面都明晃晃写着“地铁上、万达旁”,别的地块更贵了。
其他那些无法为政府创造价值的发展商,就只能用抬高了之后的地价拿地。
除了“提供商业配套”,还有其他的创造价值的方法,比如——引入产业,提供税收。也能拿到便宜的地。
前阵子为另一个客户做的项目,是在广州番禺,一个“汽车小镇”的项目。
项目由几家合作,其中几家地产商之外,最重要的一家合作方,是广汽集团。
广汽集团贡献了大量税收,政府想把它迁到番禺的汽车产业区,带动片区的发展。
那——你让我去,你能给什么好处呐?
最后的这个汽车小镇项目,房子真的可以很便宜,周边卖到3万多的价格,这里的房子,有70%的指标,限价1.6万。
但你能买到么?
这1.6万的部分,只能销售给广汽的员工。
广汽拉动了产业发展,创造了价值。政府提供了低价的土地,为广汽创造价值。广汽员工为广汽创造了价值,得到了便宜的房源,提高了忠诚度。
我们普通人没创造价值,所以我们买不到便宜房子。
这么算下来,能便宜拿到地的,并不是传统开发商这种专业盖房子的,而是做实业能带来经济活力的。
小米也是啊,小米和开发商在北京合作的公寓,很便宜,但只能小米内部员工使用,还限制交易。
小米在广州,也拿了一块写字楼地块。周边住宅单价去到8万的核心区,周边写字楼销售的市场价格估价五万多了,小米这块地,写字楼地价只收了1.3万,算上别的成本怎么着3万也够了。
换取小米华南区总部入驻,带来产业,为广州提供工作机会,创造价值。
当然,地块只有30%能对外出售,剩下的不让卖,好让小米把员工也拉过来,不然你跑了呢?
那你想一想,这楼里可售的部分,小米会不会3万卖给你啊?
the end
单从价格上来讲,碧桂园绝对算房地产中的小米手机了。
碧桂园很多房地产对比万达,恒大,汤臣一品阉割了自动门禁,欧式园林,外包物业和植入广告,甚至设计上明摆着让你把车库改成商服。但实用面积这个刚需和对方差不多。然而……
小米市场占比多少来着。
还真有人试过。
2002年起,有个人就在网上发帖,众筹资金买地建自建房,以“摆脱房地产商人的剥削”。经过2年的不断宣传,很多人也认可他的观点,即房地产商是主要的剥削者,买房者可以自己买地自建住房,无论是质量还是价格都可以接受。
北京市政府也没有拒绝他们的参与,于是他们以公民集体的名义参与了工体附近一个地块的竞标。
第一个回合就被直接淘汰出局:他们能接受的底价是3亿人民币,起拍价从1亿4开始不到20分钟就直奔6亿。也就是说,无论他们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在市场化的竞拍中与专业房地产公司竞争。
这个事情,当时北京的报纸是全程追踪了的。
所以呢,房地产业就是资本密集行业,不是有善念的人可以搞得定的。
我们来个真实案例,热乎着的。
现在正在卖的某楼盘,价格5.4万元,很贵对不对?
这个盘地价4.05万,还有少量自持,折算大概4.1万。
两年前拍的地,利息成本,客气点,算6%好了。两年就是5千。
所有税费成本,再客气点,按销售额5%,大致是3千。其实很难到这么低的。
上述费用加起来是4.9万。剩下的建安、营销、推广、从工地民工到售楼处小姐姐所有支出都是在剩下的5千里,还余下的就是利润。再加上一些附加收入,卖车位什么的。就这么多。
一个5.4万盘,他们土地加税收拿了4.4万,银行拿了0.5万,房子本身盖起来到卖出去一共0.5万。
雷军哪怕用爱盖房,充其量降到4.9万,不到10%,有什么用呢?
地产商也想问呢——低价的土地在哪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