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大法官年纪越大越容易转向自由派?

回答
关于“美国大法官年纪越大越容易转向自由派”这一说法,实际上是一个复杂且不一定普遍成立的现象,并且存在多种解释和争议。与其说是一个明确的“规律”,不如说是一种观察到的趋势,其背后可能有多重因素交织。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美国的终身制大法官并不存在强制退休年龄。 这意味着大法官一旦被任命,可以一直任职直到他们主动辞职或去世。因此,“年纪越大”通常指的是“任职时间越长”或“生理年龄越高”。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观察到一些大法官随着年龄增长,其判决倾向似乎变得更加自由派呢?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释,我们将详细展开:

1. 思想的演变与社会变迁的互动:

长期的社会观察与反思: 大法官在任职期间,会接触到大量的案件,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与不同的群体互动。长年累月的观察和审视,可能会让他们对法律的解释、社会公平、人权保障等问题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
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对接: 随着时间推移,社会价值观、科技发展、人权观念都在不断演变。一些大法官可能在早期更能接受当时的主流观念,但随着社会进步,他们可能会逐渐认识到过去一些判决的局限性,并更倾向于拥抱更具前瞻性和包容性的法律解释。例如,关于公民权利、性别平等、LGBTQ+权利等方面的法律解释,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老大法官可能在任职后期更愿意接受这些进步的观念。
对历史的回顾与修正: 一些具有自由派倾向的大法官,可能在任职后期更加关注历史遗留问题和社会的不公,并试图通过法律解释来修正或弥补过去的错误。

2. “司法谦抑”与“积极干预”的张力:

从“司法谦抑”到“积极干预”的可能转变: 许多法官在刚上任时,会更倾向于“司法谦抑”的原则,即避免过度干预立法和行政部门的事务,尊重先前的判例。然而,随着任职经验的积累,一些法官可能会认为,在某些情况下,积极的法律解释是保护公民权利、纠正社会不公的必要手段。这种从“谦抑”到更积极的司法介入,有时会被解读为向自由派的转变。
对宪法的“活的文献”的理解: 自由派法官通常倾向于将宪法视为一个“活的文献”,即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对人权的更深刻理解来解释。年纪越大的法官,如果坚持这种解释方式,就可能在面对新的社会问题时,做出更具进步性的判决。

3. 政治环境的影响与个人政治倾向的长期表达:

早期任命背景的局限性: 一些大法官是在相对保守的政治环境下被任命的,他们的早期判决可能受到当时政治气候的影响。然而,一旦进入大法官的职位,他们拥有了更大的独立性,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政治和法律哲学。
政治倾向的稳定与表达: 需要强调的是,很多大法官的政治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稳定的。如果一个大法官被任命时就具有某种倾向(例如保守派),随着年龄增长,他们更有可能继续保持这种倾向,只是在特定案件上可能由于上述原因做出不同的判断。因此,“转向自由派”的说法,更多地是指一些原本观点不那么极端,或者在某些问题上持中立态度的法官,在长期审判中逐渐倾向于更关注社会公平和个人权利。

4. 对个人遗产与历史评价的考量:

对历史评价的关注: 随着年龄增长,一些大法官可能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历史评价和在司法史上的地位。他们可能会希望自己的判决能够代表着社会进步和人权的维护,从而在重大历史性案件中做出更具前瞻性的、符合未来价值观的裁决。
留下积极的法律遗产: 一些法官可能希望在卸任前留下具有正面影响力的判决,这些判决能够为社会带来积极的改变,成为其法律遗产的一部分。

5. 理论解释的争议与反例:

“自由派转向”的观察不一定普遍: 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大法官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转向自由派。历史上也有一些大法官,即使年事已高,仍然保持其原有的保守立场,甚至在某些问题上变得更加坚定。例如,安东宁·斯卡利亚(Antonin Scalia)大法官,在其漫长的任期内一直坚持其原旨主义(Originalism)和文本主义(Textualism)的保守立场。
可能存在的“保守化”趋势: 在某些情况下,一些大法官也可能因为对社会某些“过度”变革的担忧,而更加倾向于保守的立场,强调秩序和稳定。
个体差异巨大: 每个大法官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思想演变受到个人经历、教育背景、哲学理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一概而论。

总结:

总而言之,“美国大法官年纪越大越容易转向自由派”的说法,更像是一种对部分现象的观察性总结,而非一个普遍的、必然的规律。 其背后可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

个人思想的长期演变和反思。
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和对时代精神的理解。
对宪法“活的文献”的不同解读。
对个人历史评价和法律遗产的考量。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并非绝对,个体差异巨大,也有许多大法官终生坚守其最初的法律哲学。因此,在讨论这一现象时,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并认识到其复杂性和多面性。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在一些大法官身上,我们观察到随着任职时间的增长,他们对社会公平、人权保障等议题的关注度可能提升,从而在判决上体现出更具进步性的倾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好问题,但是感觉其他答主相对偏“保守派”一边,对这个问题比较抵触,因此在事实认定上,和题主有区别……。所以我想尝试回答一下,不一定对,算是抛砖引玉。

首先,美国学术界和法律界,普遍来说,是有和题主一样认知的。大法官也是人,意识形态并不固定,是可以理解的,甚至这也是法律可以被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前提条件。(如果法官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是完全固定的,那搞书面判决,甚至自动判决,岂不是更好更有效。)但法官的意识形态如何衡量,其实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在这方面呢,SUNY的Jeffrey Segal教授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他一方面建立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最高法的判决数据库,把各位法官的判决和判词,通盘纳入考量;另一方面,从80年代末开始,他就尝试用法官的判决投票,乃至判词中的语言,对法官的意识形态,作评估,甚至是量化评估,循着他的努力,现在差不多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量化研究法官意识形态的方法,但要注意的是,这个方法本身也不是完美的,是存在争议的,讲真,因为大法官实在太少,判决其实也不多,数据不够多,测量方法的信度和效度就肯定要打折扣。(Segal有本专门的书,就是讲对法官意识形态建模的,叫The Supreme Court and the Attitudinal Model Revisited,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还是挺有意思的。)

在这套体系下面看呢,最高法大法官意识形态差不多是这样变化的:

这图已经是update到去年了,所以Gorsuch和Kavanaugh都在图上。基本的结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法官的意识形态,向左边漂,向自由派靠拢的倾向,是比较明显的。但是保守派大法官(也就是意识形态为正值的那些法官),真的要跨越分界线,(也就是意识形态赋值下降突破0),跑到自由派一边,也并不容易。也就是说,自由化是普遍的,但“叛徒”是罕见的。

那既然已经回答了是不是,那从这个结论出发,尝试回答一下题主的为什么。我认为原因主要有四点:

1,大法官的世界观是相对完整的,自洽的。作为人中龙凤的最高法大法官,不管左右,基本上都是很顶级的法律学者。大部分人在法学院时期,就已经体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成熟,各种Legal Review写得飞起。因此坐在高法板凳上的他们,虽然会随着时代的演进,在思想上有所微调,但是要彻底摒弃自己完整成熟的世界观,拥抱另一套司法逻辑,是相当困难的。因此体现出波动虽然有,叛徒不好当的局面。

2,二战后的美国,整体社会的前进方向是向左的。大萧条和反法西斯的时代背景,凝聚了整个社会左转的共识,构建一个相对平权和包容的社会,同时柔化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公,为社会底层做个兜底,是几十年间美国社会发展的基调。因此在大法官看来,自己站在稳定的法治和不断进步的社会中间。套用一下罗翔经常引述的霍姆斯的话,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于经验。一个法官,如果经常的站在社会共识的对面,其实对于法治是有巨大伤害的。一些明显违反社会共识的判决,往往会损害公众对于司法的信任。比如,我们且不管南京彭宇案的具体事实如何,单就判决之后的引发的社会声浪来看,这个判决以后,社会对于所有法院和法官的观感明显是变得更加负面了。如果一个法院经常站在社会共识的对立面,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出现整个社会对于法治的摒弃,因此,大法官在长达数十年的过程中,由于观察到社会共识在某些问题上的左转,因此逐渐软化自己的立场,向社会妥协,就会体现为自己意识形态向自由派的漂移。

3,法官也是人,是人就有自己的社会经验。这一块呢,就不得不说保守派是很吃亏的。保守派在守护的很多权利,比较虚无缥缈,比如“州的自主权”,这玩意就很抽象,很难因为现实世界的共情,而改变法官本人的态度。但自由派的很多观点,是踩在普通人的生活上的,这些观点很容易找到具体的受害者,比如一个因为无法结婚,无法享受伴侣医保,最后在绝望中病亡的同性恋;比如一个因为无法合法堕胎,只能把孩子生下来的双眼茫然的未成年妈妈。大法官虽然有坚定的法学信仰,也还是会有人最朴素的感情,年纪大了,看着这些自己子女一样大的,甚至是孙子孙女一样大的受害者,免不了会起恻隐之心,这恻隐之心就算不能影响判决,也会让判词更加温和,最终就反应为意识形态的软化。这里面有一个比较知名的例子,就是前任首席大法官伦奎斯特,他可是知名的保守派大法官,当大法官30多年,当首席差不多20年,意识形态是经得起考验的保守。。。但从贴图可以看出来,他的意识形态在后期也是逐渐软化的,而且这个软化,也不是全方位均匀的,他在支持女权方面,走得比较远。。。他的同事,刚刚过世的金斯堡大法官就认为,这个软化,是个人经验的产物。当时他自己的宝贝女儿,年纪不小还经历了失婚失业等一系列变故,回到了自己的父母(也就是法官)家中。一个老父亲,看着自己的女儿在职场和生活中挣扎,遭遇各种明里暗里的歧视,内心哪有不受触动的。在那段时间,他像一个正常的老爷子,时不时就找借口给自己女儿塞钱,动不动就要开着车去帮忙碌的女儿接孙女,甚至时而看着女儿的背影叹息和流泪。90年代以后,他在女权问题上,开始转向自由派,比如力主通过《家庭医疗休假法》,很难说不是受到这种生活经验的影响。

4,最后呢,还有一个无法验证,也比较私密的理由,那就是法官年纪大了,是否会开始追求自己的历史定位。刚才我说二战后的美国是个不断进步的社会,其实从人类漫长的历史看,这个世界总是在进步的,而一个进步的世界,对于保守派法官的历史评价,往往是残酷的。出于对宪法原意的尊重,出于对社会传统的理解,做出的当时看来很妥贴的保守判决,最后很可能被滚滚的历史车轮碾过,最后留下难以抹消的负面印记。1857年,Dred Scott v. Sandford,是在废奴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法律篇章,当时的首席大法官Taney不是个坏人,他自己解放了所有他所继承的奴隶,但在判决的时候,他明显受到“流血的堪萨斯”事件影响,认为过度激进的废奴举动,损害了个人自由(蓄奴自由),违反了宪法原意(黑人非公民的立法原意),同时会造成南方蓄奴州的动荡和对抗。。。但也正是这个确认奴隶制的判决,最终将整个Taney法院钉在历史耻辱柱上。每个大法官都是影响美国历史的人物,他们在渐渐老去的时候,应该也会畅想一下,未来的人们,将会怎样看待自己和自己的判词。也许到了未来,现下这些重要的挣扎和妥协都烟消云散,不值一提;只留下保守的判决,供那些不了解今天有多难的未来人指指点点……会不会有大法官因为这样,恐惧于历史的进程,而软化了自己的态度,没有人知道。

总体上呢,我认为的大法官们思想向自由派的滑坡,原因就是四个方面,这个过程漫长而复杂,既不是单向的,也不是单维的,毕竟,人嘛,都是很复杂的。。。

user avatar

我在2017年初,川普提名戈萨奇时,第一次在知乎提出“共和党提名的大法官易左转,原旨主义者不易变节”。此后不停有读者追问为什么。这个问题是美国政治学和法学的著名难题,至今没有定论。这几年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仔细研究了每一个大法官左转的过程,现在准备在专栏中详细分析这个问题。这里先回答一下为什么大法官容易左转,什么样的大法官不容易左转。


一、为什么大法官易左转

1,人真的越老越保守吗?

我们常说人越老越保守,但比较的对象是同时代的年轻人,而不是年轻时候的自己。事实上,只和自己相比,一般人的意识形态应该是越老越偏自由。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从保守到开放,个人很难不受影响。另一方面,随着阅历增加,年轻时不能理解、接受的观念,可能也逐渐看开,更加包容。

以我自己为例。我十几岁时觉得同性恋、易性癖非常不可思议,男男性行为想想就恶心,所谓“同性恋不是病”完全是扯淡。后来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我研究了各自千奇百怪的性癖好,也认识了一些同性恋的朋友。我逐渐意识到,性取向完全是个人自由,LGBT群体面临者普通人无法想象的艰难,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像我这样的想法。虽然LGBT可能会让异性恋感到一定不适,但相比于他们所不得不面对的艰难,真的不算什么。

大法官同样如此,尤其是他们的一念之差可能会决定无数人的命运。由于左转往往意味着给个人更多权利,对少数群体和弱者更包容等,这是社会发展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法官逐渐左转并不奇怪。除了少数特别坚定的保守派,大部分大法官可能都不大想站在社会发展与公众意见的反面,因此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左转现象

当然,大法官也有明显右转的,最著名的是布莱克和法兰克福特。这两位都有明确的司法哲学,其右转的原因主要是随着时代不同,司法哲学和左右的realignment。这个下一篇介绍司法哲学时会具体分析。


2,媒体和社交圈的影响

众所周知,美国媒体牢牢被自由派把持,华盛顿的上流社交圈也大部分是自由派。大法官做出有利于自由派的判决,往往会被媒体盛赞,在社交圈也更受欢迎,反之亦然。著名黑人经济学家、思想家托马斯·索维尔为这一现象起了个名字“Greenhouse effect”,源于纽约时报追踪报道最高法院的著名记者Linda Greenhouse。此人与共和党提名的左转大法官普遍关系友好。布莱克门的生平资料公布时,她是最先接触到的学者。

大法官受媒体和社交圈的影响不断左转,这一点无论是共和党高层还是大法官本人都很明白。尼克松提名布莱克门的之前特意问他和他夫人能否抵御华盛顿社交圈的诱惑。当然,革命意志薄弱的布布莱克门最终没能抵御住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走上了叛党投敌的不归路。革命意志最坚定的托马斯同志则彻底不看报纸,与民主党反动派及其走狗划清界限。


3,共和党自身的问题

共和党在上个世纪远远没有今天保守。今天的共和党是64-94年realignment完成之后,才彻底和宗教保守派绑定。比较一下共和党总统和他们提名的最保守的大法官,艾森豪威尔和哈兰,尼克松和伦奎斯特,里根和斯卡利亚,老布什和托马斯,小布什和阿里托,可以发现总统远远没有大法官保守。

另一方面,在realignment完成之前,最高法院的作用也远远没有今天重要。当时两党极化不严重,很多问题都能通过立法解决。而在两党深度极化的今天,则基本只能通过最高法院的判决实现变相立法。因此,当时的共和党总统并没有把提名坚定的保守派大法官作为重中之重。艾森豪威尔提名沃伦是为了兑现之前的承诺,提名布伦南是为了吸引天主教的选票。尼克松曾经考虑把中间派的斯图尔特提拔为首席大法官,好在斯图尔特本人并不想承担此重任。里根提名奥康纳仅仅是为了提名第一位女性大法官,而当时党内就有很多人因奥康纳革命意志不够坚定而反对。

此外,共和党总统往往会为了避免参议院的激烈斗争而提名一个立场相对温和的大法官,比如尼克松提名鲍威尔、布莱克门,福特提名史蒂文斯,里根提名肯尼迪,老布什提名苏特等。其中布莱克门和肯尼迪是因为之前的保守派大法官的提名被狙击之后,尚且情有可原。史蒂文斯和苏特完全是在明明有更好的人选却连试都不试。

事实上,只有川普是真正重视提名保守派大法官的总统。小布什明知其父最重大的两个错误之一就是提名苏特,却还是要提名并不坚定的米尔斯和冈萨雷斯,幸好被党内老同志所阻止(Gonzales is Spanish for Souter.)

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党的主要负责人用人失察,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用这些严重缺乏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潜在两面人,给党和人民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4,大法官之间的关系影响

史蒂文斯、苏特等人是典型的洛克菲勒共和党人,意识形态属于中间派。他们对共和党的右转非常不满。史蒂文斯曾反复表示,不是自己变了,而是时代变了,党变了。在退休之后被问到是否仍自认为是共和党人时,史蒂文斯拒绝回答。史蒂文斯在极左的布伦南和马歇尔在位时,大致还算中间偏左。但这两位极左退休之后,史蒂文斯急剧左转,占据了二人之前的位置。学者猜测可能是史蒂文斯自认为需要站在极左的立场上发声,继承之前自由派核心人物布伦南的位置。

这些温和派共和党人,对共和党提名极端保守的斯卡利亚和托马斯等非常不满,不愿加入这两位的意见。奥康纳虽是女性但性格强硬,一直不喜欢性格张扬的斯卡利亚。斯卡利亚聪明绝顶且自视甚高,经常强烈抨击其他大法官的不同意见。1992年共和党提名的奥康纳、肯尼迪和苏特在凯西案上拒绝推翻罗伊案,斯卡利亚视这三人为叛徒,不断抨击这三人。托马斯和斯卡利亚无论意识形态还是司法哲学上都非常接近,于是这两人组成强硬保守派同盟,也将温和保守派不断向左推。

5,其他原因

比如布莱克门和首席大法官博格的特殊关系,已经罗伊案对他的巨大影响。肯尼迪喜欢出国旅游,深受国外同行的影响等。此外,首席大法官的位置也对左转起到一定影响,比如伦奎斯特和罗伯茨。今后会具体分析。

此外,有学者认为大法官在刚上任几年可能会出于报答提名的总统,左转不大明显,等换总统之后就会急转直下。我个人不是很赞同这个观点。


二、什么样的大法官不容易左转

上文总结了大法官左转的常见原因,左转其实是正常现象,只有极个别大法官没怎么左转。总结一下共和党提名的大法官左转现象:

艾森豪威尔

  1. 厄尔 瓦伦,1953年被提名为首席大法官,上任之后立即“叛党”,领导瓦伦法庭进行司法激进主义革命。
  2. 约翰 马歇尔 哈兰,1954年被提名,比较坚定的保守派。
  3. 威廉 布伦南,1956年被提名,上任之后立即“叛党”。艾森豪威尔曾说提名瓦伦是他最后悔的错误。但是很遗憾他说错了,因为他后来又提名了更激进的布伦南。
  4. 查尔斯 惠特克,1958年被提名,中间派
  5. 波特 斯图尔特,1958年被提名,中间派。

总结,左中右比例2:2:1,成功率20%。


尼克松

  1. 瓦伦 博格,首席大法官,比较坚定的保守派
  2. 哈瑞 布莱克蒙,博格的挚友,因而被提名。但是上任之后立即左转,导致与博格关系破裂
  3. 刘易斯 鲍威尔,中右,但是多次在大案要案加入自由派一边
  4. 威廉 伦奎斯特,坚定的保守派。

总结,1:1:2,成功率50%


福特

  1. 史蒂文斯,上任后立即左转,成为多年来最高法院最左的大法官

总结:1:0:0,成功率0


里根

  1. 桑德拉 奥康纳,中右,但是多次在大案要案加入自由派一边
  2. 安东宁 斯卡利亚,原旨主义伟大旗手,坚定的保守派,二战以来第三保守的大法官
  3. 安东尼 肯尼迪,中右,但是多次在大案要案加入自由派一边,最著名的swing justice

总结,0:2:1,成功率33%


老布什

  1. 大卫 苏特,上任之后立即左转
  2. 克拉伦斯 托马斯,原旨主义伟大旗手,坚定的保守派,二战以来最保守的大法官

总结,1:0:1,成功率50%


小布什

  1. 约翰 罗伯茨,现任首席大法官,虽然是保守派但是左转明显。这个人比较特别,专栏里详细分析过
  2. 萨缪尔 阿里托,坚定的保守派

总结,0:0.5:1.5

成功率75%


川普

  1. 内尔 戈萨奇,原旨主义者,目前看来是坚定的保守派
  2. 布莱特 卡瓦诺,自称原旨主义者,目前看来是比较坚定的保守派

总结,0:0:2,成功率100%!

是的你没看错,在大法官这一项上川普的成功率是100%,共和党历届总统表现最好的一位!当然这并不主要是川普的功劳,这一点以后还会分析。

二战以来共和党总共提名19位大法官,左中右的比例是5:5.5:8.5,成功率不到45%,如果不算川普的这两位,5:5.5:6.5,成功率不到40%。

相比之下,民主党提名的大法官,只有64年之前的文森和怀特是中间派,敏顿是中偏右,其余8位全部是坚定的左派。但是64年之前的情况和后来完全不同,像杜鲁门提名敏顿不能算失误,这两人实际上是政治上的盟友。如果只看64年民权运动之后民主党的提名,成功率100%!


总结,共和党提名的17位大法官,没有明显左转的只有斯卡利亚、托马斯、阿里托三位!即使是博格和伦奎斯特,也在生涯后期有所左转,特别是伦奎斯特,虽然其原因主要是首席大法官的特殊地位。当然这两位因为起点高,即使左转仍然可以认为是坚定的保守派。

那么,什么样的同志能够抵御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忠于革命忠于党,坚决与民主党反动派及其走狗作斗争呢?

我总结了三个原因:

司法哲学、意识形态、党性。

司法哲学决定下限,意识形态决定上限,党性决定对大是大非问题的态度。


1,司法哲学

司法哲学大致分三类:

  1. , Judicial activism/Living constitution:对宪法的解释应该与时俱进
  2. Juditical restraint:司法应尽量少干预立法和行政的权力
  3. Originalism:对宪法的解释应该按照立法者的原意

严格的说这三类并不是一个维度,Judicial activism与restriant相对,Living constitution与Originalism相对,但由于篇幅所限,不能详细分析对比,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我的专栏。

总体来说,自由派往往是1,或者干脆没有司法哲学,保守派是2或3。

自由派的特点是过度解释宪法,即使宪法没有明确提到的权力,随着社会发展变得逐渐重要,于是大法官就尽可能从宪法引申出他们认为重要的权力,尤其从equal protection clause,substantive due process等。

司法哲学是Judicial restriant或originalism的大法官,即使意识形态左转,也不可能成为自由派。因为其司法哲学决定了,大法官是释法者,不能变相立法。自由派主张的重要权力应该通过立法途径。


2,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指大法官本人的是非观和政策偏好。

自由派的主张:

  • 废除死刑;
  • 注重保证罪犯的权力,获取过程有瑕疵的证据即使真实也不得呈堂证供;反对三振出局法
  • 毒品合法化;
  • 禁枪;
  • 支持堕胎;
  • 支持同性恋婚姻等
  • 支持AA

保守派的主张:

  • 反对废死;
  • tough on crime,法律和秩序更重要,支持三振出局;
  • 反对毒品合法化;
  • 支持拥枪权;
  • 反对堕胎
  • 反对同性恋婚姻
  • 反对AA

我认为左右的区别归根结底是对结果均等和过程公正的取舍,这一点今后会详细分析。

意识形态最保守的大法官应该是伦奎斯特、托马斯、斯卡利亚、阿里托。这四位对以上这些主张从未动摇过。熟悉我的读者应该会知道我最喜欢用我党话术分析美国政治。我准备在专栏最后一篇给大法官按照我党标准盖棺论定,上谥号。其中这四位是最高级的“伟大的保守主义者”,对标我党的“伟大的mks主义者”。博格能否得到这一谥号还没想好。


3,党性

党性主要指在面对与党的利益至关重要的问题时的态度。比如水门事件,布什v戈尔案,voter ID案,人口普查案,已经自己什么时候退休。

党性主要取决于就任大法官之前的经历,比如是否长期在党内担任重要职务等。党性最强的大法官应该是博格。博格本人的意识形态大概是还算温和,他在大法官历史排行榜能排到第五,仅次于四位“伟大的保守主义者”,主要因为他坚定的党性。

博格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和党员,长期在党内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他极为反对沃伦法庭纵容罪犯的各种立法,这这一点上与把Law and order作为竞选主题的尼克松不谋而合。博格被提名为大法官,重要原因就是尼克松非常赞赏他tough on crime的态度。博格作为首席大法官,在最高法院不遗余力地推行共和党这一政策。

博格和尼克松私交甚笃。尼克松曾因为柬埔寨问题对是否能赢得连任没有信心,让博格做好代替自己代表共和党竞选总统的准备。在副总统因丑闻被迫辞职之后,博格也是副总统3个候选人之一。甚至连提名谁当大法官,尼克松都要和博格商量(可惜博格推荐了布莱克门)。水门事件爆发后,博格的第一反应是为尼克松辩护,可惜寡不敌众,不得不作为首席大法官,写下对尼克松不利的判决。(如果博格投反对票,判决落到资深大法官布伦南手里,对尼克松只会更糟糕。)

党性也是奥康纳和肯尼迪最终安全着陆的根本原因。这两人意识形态中间偏右,也没有什么明确的司法哲学,如果不是坚定的党性,很可能像毫无党性原则的布莱克门、史蒂文斯、苏特那样堕落成叛徒、内奸、工贼。奥康纳之前是亚利桑那州共和党议会领袖,肯尼迪是长期依附共和党的说客,党性比奥康纳稍微差些。

奥康纳同志虽然不能时刻紧跟中央路线,紧密团结在以伦奎斯特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经常犯左倾投降主义错误,但作为忠实的共和党员,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绝无半点含糊。在布什诉戈尔案上,她以一个老党员的立场,立刻断定这是戈尔集团妄图窃取革命果实。于是开始寻找用什么样的理由判戈尔集团败诉。

倒是此前比她稍微坚定一点的肯尼迪同志,差一点被敌人派来的特务布雷耶所诱惑,走上背叛党、背叛革命的不归路。好在肯尼迪身边的工作人员立场坚定,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劝说,帮助肯尼迪同志重新站稳了立场。

最后,这两位老同志在共和党总统掌握参议院的时候高风亮节,急流勇退,为党和人民站好了最后一班岗。


总结:大法官左转是正常现象,只有极个别特例才会不左转。今后在专栏里,我会详细分析每一位大法官的左转原因和过程,并对罗伯茨、戈萨奇、卡瓦诺和将确认的Amy是否会左转做出预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美国大法官年纪越大越容易转向自由派”这一说法,实际上是一个复杂且不一定普遍成立的现象,并且存在多种解释和争议。与其说是一个明确的“规律”,不如说是一种观察到的趋势,其背后可能有多重因素交织。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美国的终身制大法官并不存在强制退休年龄。 这意味着大法官一旦被任命,可以一直任职.............
  • 回答
    要说美国大法官“自由派”和“保守派”的站队开始变得明显,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渐显现、并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强化的过程。很难 pinpoint 到某一个精确的年代,因为政治光谱本身就在演变,而最高法院的判决往往是对社会变迁的反映,也反过来塑造社会。不过,如果要追溯这个“自由派/保守派”标签开始深入人.............
  • 回答
    美国90年代前后,特别是以1990年代为界,许多疾病的发病率曲线确实呈现出显著的变化,其中一些变化与转基因作物(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简称GM crops或转基因农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存在一定的讨论和关联,尽管这种关联性在科学界仍是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些变化,.............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20年内从一片废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人民素质方面展现出高水平,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成功案例,其背后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 战后重建的决心与有利的国际环境1. 强烈的国家重建愿望: 日本战败后满目疮痍,.............
  • 回答
    将中国与纳粹德国进行比较,尤其是与 1936 年的纳粹德国进行比较,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指控,具有极大的历史和政治敏感性。这种类比通常是为了强调某些政权或行为的极端危险性,旨在引起公众的强烈关注和警惕。对于美国前大使的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看待:1. 这种说法的目的和意图: .............
  • 回答
    关于美国新冠“零号病人”可能出现在2019年4月这一说法,确实有大数据分析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支持,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仍然是一个假设性的结论,需要更多的直接证据来证实。以下是基于现有科学研究和推论的详细解释: 大数据分析和科学依据支持“零号病人”可能在2019年4月出现的科学依据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2022年美国工资通胀螺旋上升的风险,以及值得我们关注的关键信息,这绝对是当下最受瞩目的经济议题之一。很多人都在担忧,是不是工资上涨得太快,反而会点燃更猛烈的通胀大火,然后为了跟上通胀,工资又得涨,如此恶性循环,就像个失控的陀螺一样。风险有多大?这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评估,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
  • 回答
    2020年5月美国非农就业人数激增250.9万人,失业率降至13.3%——这一数据公布时,市场普遍被其“超出预期”的表现所震撼。这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它为当时笼罩在美国经济上空的阴霾投下了一束重要的光芒。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意义以及潜在的警示。数据解读:为何说“.............
  • 回答
    美军在阿富汗的20年战争,耗资高达2万亿美元。这笔钱的数字庞大到难以想象,足以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理解它的分量。2万亿美元到底是多少钱?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感受一下: 跟GDP比: 2万亿美元大约相当于2021年美国年度GDP的8%左右。这意味着,美国在阿富汗花的这笔钱,几乎是当年全国一年生产出来的.............
  • 回答
    在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任命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制度,其核心就是“终身制”。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设定的,而是美国开国元勋们经过深思熟虑,甚至可以说是“搏弈”后,写进宪法里的一项基本安排。想弄明白这个,咱们得从头说起。一、为何要设终身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司法独立。想象一下,如果大法官们也像民选官员一样,.............
  • 回答
    美国大富豪热衷于向基金会捐款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背后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甚至个人哲学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1. 税收优惠(Tax Advantages):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 所得税减免 (Income Tax Deduc.............
  • 回答
    9月23日,美国股市经历了一场普遍的下跌,三大股指——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均出现显著的跌幅。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此前一直表现强势的美国大型科技股也未能幸免,呈现出全线收跌的态势。这无疑给市场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也引发了投资者对后市走向的担忧。要理解这一天的市场表现,我.............
  • 回答
    美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之所以鲜少有惊天动地的古董发掘,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一句“没宝藏”就能概括。而欧美其他国家祖先的遗物,也并非消失无踪,它们分散在历史的各个角落,等待着有心人的发掘和解读。首先,咱们得聊聊美国。美国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国家,它的历史和许多拥有数千年文明的欧洲、亚.............
  • 回答
    在美国,政治光谱相当复杂,金融界内部也存在分歧。虽然传统观点认为富人(包括金融大资本家)会倾向于支持共和党,因为共和党通常推行减税政策,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部分金融大资本家支持民主党,甚至支持给富人加税,这背后有多种原因,并且往往是出于更长远、更宏观的战略考量,而非仅仅是眼前的利益。以下将尽量详细地.............
  • 回答
    美国驻基辅大使馆日前宣布,乌克兰已从美国接收了80吨弹药。这一消息的传出,无疑在复杂的地缘政治棋局中又投下了一颗石子,其背后传递的信号是多层次的,并且清晰地表明了美国对当前乌克兰局势的立场以及对俄罗斯行动的制约意图。首先,这80吨弹药的交付,最直接的信号便是美国对乌克兰坚定不移的支持。在当前乌克兰面.............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为什么美国新冠病毒大爆发后,不再提特效药瑞德西韦了”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事实上,瑞德西韦(Remdesivir,商品名:Veklury)并没有在美国的新冠疫情中“消失”,它仍然是FDA批准的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药物之一,尤其是在早期阶段。但是,您观察到的“不再.............
  • 回答
    说起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法国海军的开销,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惊人的。之所以花这么多钱,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到法国当时的国际战略、国内政治,还有战争本身的巨大消耗。咱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为啥法国要掺和这事儿? 这得从法国和英国之间的历史恩怨说起。两国是老对手了,从七年战争(也就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中国电影工业和美国电影工业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其中也包括了导演和编剧的角色分工以及在创作过程中的参与度。说中国大导演“很少”像美国大导演那样写剧本,这是一种普遍的观察,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中西方电影工业.............
  • 回答
    印度疫情反应为何比美国“大”?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而且“大”这个词本身也需要界定。如果我们指的是确诊病例数、死亡人数的绝对值,印度无疑已经远超美国。但如果从“反应”这个角度来分析,比如政府的应对措施、社会民众的配合度、医疗系统的承受能力等方面,情况则更为复杂。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确实触及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普遍感受:尽管中国国土面积大于美国,但很多人会觉得美国“更显”幅员辽阔。 这种感觉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大小可以解释的。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为您详细阐述:1. 可利用土地与开发程度的差异: 中国: 中国的国土面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