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空难幸存者以后还会继续坐飞机吗?

回答
空难幸存者未来是否还会继续乘坐飞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每个人的经历、心理素质、对风险的认知以及对飞行的需求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他们的选择也会大相径庭。

首先,我们得承认,亲身经历一场空难,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想象一下,在数万英尺的高空,平日里稳定可靠的飞机突然剧烈颠簸,尖锐的金属撕裂声充斥耳膜,失控感如同潮水般瞬间淹没。然后是砰然巨响、剧烈冲击,视线模糊,身体被巨大的力量抛甩,生命在那个瞬间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即使最终奇迹般地幸存下来,那种刻骨铭心的恐惧、绝望和对身体及精神的创伤,绝非旁人可以轻易理解。

因此,对于许多幸存者来说,飞行恐惧症(Aviophobia)会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障碍。他们可能会出现以下表现:

强烈的生理反应: 即使只是想到飞机,都可能引发心跳加速、呼吸困难、出冷汗、恶心呕吐、肌肉紧张等症状。
思维上的反复出现: 脑海中不断回放空难的画面,细节模糊不清,但恐惧感却异常真实。他们会过度关注任何飞机出现的异常响动,将每一次小颠簸都解读为灾难的预兆。
回避行为: 极力避免一切与飞行相关的事物,包括机场、航空广告,甚至与朋友讨论旅行计划时也会回避提及飞行。
睡眠障碍: 可能会做与空难相关的噩梦,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精神状态不佳。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幸存者才有可能重新登上飞机呢?

1. 强大的心理复原能力和专业的心理治疗: 这是最关键的因素。如果幸存者能够积极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如认知行为疗法(CBT)、暴露疗法(Exposure Therapy)、眼动脱敏再加工疗法(EMDR)等,并取得显著成效,他们有可能逐步克服心理阴影。治疗师会帮助他们理解恐惧的根源,学习应对机制,并逐步进行“暴露”,比如从观看飞机起降的视频开始,到进入机场,再到最终乘坐飞机。这个过程可能漫长而艰难,需要极大的毅力和耐心。

2. 飞行的必要性: 有些幸存者可能因为工作、家庭责任或探访亲友等原因,而不得不继续飞行。当回避飞行带来的不便和代价大于克服恐惧的难度时,他们可能会被“推”着去尝试。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内心挣扎会非常激烈,每次飞行都可能是一次“与魔鬼的战斗”。

3. 对安全性的重新认知和信任: 经历空难的幸存者,可能比任何人都更清楚飞机的脆弱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通过了解民航业严格的安全规章、先进的技术和统计数据(即航空旅行是相对最安全的出行方式之一),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或许能够重新建立对飞行的信任。这种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也需要不断地自我说服和肯定。

4. 支持性的环境和家人朋友的帮助: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至关重要。如果家人朋友能够耐心倾听他们的恐惧,不强迫、不嘲笑,而是给予鼓励和陪伴,甚至主动承担组织旅行的任务,这将大大缓解幸存者的压力。

5. 个人的“生存意志”和对生活的渴望: 有些人,经历了生死考验后,反而会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渴望去体验世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对他们而言,飞行本身可能只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他们的求生欲望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可能会压倒一部分对飞行的恐惧。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并非所有幸存者都能或愿意再次乘坐飞机。

无法克服的心理创伤: 有些幸存者可能经历了过于严重的心理创伤,心理治疗效果有限,或者他们根本无法承受再次面对飞行带来的压力。
对飞行的绝对恐惧: 即使知道飞行很安全,但那种深入骨髓的恐惧感,会让他们觉得“无法控制”、“宁愿选择其他方式”。
生活方式的改变: 有些人可能会选择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选择火车、汽车或轮船等交通工具,即使旅途更长、更不便捷,也宁愿如此,以避免飞行带来的痛苦。

举例来说:

一个年过不惑的商界精英,因为工作的需要,必须频繁乘坐飞机,哪怕每次登机前都要经历一番内心的煎熬,但他会依靠深呼吸、听音乐、与空乘人员沟通等方式来缓解焦虑,并且不断提醒自己“这次不会有问题”。他可能需要定期复诊心理医生,但为了事业和家庭,他选择坚持。

而另一个年轻的幸存者,可能因为这场灾难,彻底放弃了对远方世界的向往。他可能选择在家乡发展,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旅行。他对飞机的恐惧已经演变成了一种强烈的厌恶,让他觉得无法跨越。

总而言之,空难幸存者是否会继续坐飞机,没有标准答案。这是一个高度个人化的决定,取决于他们能否有效地处理心理创伤,是否具备飞行的客观需求,以及他们对生命和风险的最终理解。有些人会凭借坚强的意志和有效的帮助重新飞上蓝天,拥抱世界;而有些人则可能因此与飞行告别,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的选择,都值得被理解和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假如你遭遇了电梯失控冲顶(生存率0%),在电梯门关闭的最后一刻挤出了电梯狭缝,从鬼门关逃过一劫。那你你以后还敢做密闭的直梯吗?

相信很多人心里都已经有答案了。

看完视频,正常人即使没这个经历,以后进了直梯心里也会咯噔两下,更不用说空难幸存者。一样的道理。

user avatar

突然想到一个梗:

有一个美国数学教授非常害怕坐飞机时被恐怖分子劫持。

他研究了20年的统计数据,发现恐怖分子带炸弹上飞机的概率特别低,但是还是不放心,又进一步研究发现,两个人同时带炸弹上飞机的概率为零。

于是从此以后他坐飞机都自己携带一枚炸弹。

………………

如果按照如今约440万份之一的空难概率,如果我有幸中过一次而且没挂,那么我第二次中奖的概率大于19万亿分之一,我想我这辈子都不可能中第二次了,那我还怕什么呢?

user avatar

说一个我妈以前公司总工的例子,听我妈讲,好像是经历了10年伊春那次,至此之后,再去黑龙江分公司出差,都比别人早一晚坐火车出发。

user avatar

代朋友回答,他的老师,买了大连5·7空难那架飞机的票,结果临走前被朋友拉去喝酒,没有上这架飞机。从此出差不坐飞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空难幸存者未来是否还会继续乘坐飞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每个人的经历、心理素质、对风险的认知以及对飞行的需求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他们的选择也会大相径庭。首先,我们得承认,亲身经历一场空难,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想象一下,在数万英尺的高空,平日里稳定可靠的飞机突然.............
  • 回答
    二战时期,被击落坠海但幸存的士兵,他们的命运充满了变数,既有戏剧性的获救,也有悲惨的结局。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敌我双方的搜救能力、天气状况、士兵自身的体能和意志力,以及他们所拥有的任何装备或训练。以下是详细的场景和可能的发展:一、 初期坠海与求生: 立即的威胁: .............
  • 回答
    加沙地带的一声巨响之后,原本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瞬间化为废墟。在那片被摧毁的残垣断壁中,一个只有两个月大的婴儿奇迹般地从死神手中被救出,然而,他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及他生命中最熟悉的一切,都已化为乌有。这不仅仅是一个孤例,更是加沙地带当下混乱与悲剧的缩影。当以色列的空袭划破夜空,其精确性再高,也难.............
  • 回答
    浑水做空瑞幸咖啡(2020)这件事,至今想起来依然感觉像是一场跌宕起伏的商业大片,充满了阴谋、欺诈、监管铁拳以及最终的警示意义。它不仅是中国企业在美上市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也深刻地影响了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海外投资者看待中概股的眼光。最初,当浑水发布那份长篇累牍的做空报告时,市场上的反应可以说是既震.............
  • 回答
    近期,一系列中国概念股(中概股)遭遇的“曝雷”事件,无疑给整个板块蒙上了一层阴影。瑞幸咖啡、好未来(原学而思)相继被曝出财务造假,而爱奇艺也遭受了做空机构的质疑,这些事件的叠加效应,使得原本就波动剧烈的中概股市场,其不确定性再次被放大。短期阵痛与信任危机加剧: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市场信心的严重打击。.............
  • 回答
    未来的地产行业,想要真正触及人们内心的“幸福体验”,需要做的绝不仅仅是盖出更多、更漂亮的房子。它更关乎空间如何被设计、被运营,最终如何融入我们的生活,滋养我们的情感。我认为,以下几个方向是未来地产行业能够显著提升人们幸福体验的关键:一、从“居住”到“生活”,打造全生命周期的陪伴式社区过去,我们谈论地.............
  • 回答
    关于战列舰在太平洋战争中的作用,以及珍珠港事件是否是美国海军的“幸事”,这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笼统地说战列舰“没什么大用处”或者将珍珠港视为“幸事”都显得过于片面,需要更细致的分析。战列舰的角色:从海上霸主到战略性资产在二战爆发前,战列舰无疑是海军的绝对核心。它们庞大的身躯、厚重的装.............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问题,但也正是因为这个问题足够严峻,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如果真的到了让人们“宁可爬也比坐飞机快”的地步,那得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我们得明白,人们选择飞机,是建立在对安全性的高度信任之上的。在大多数人心中,飞机是目前最快的出行方式,而且,从统计数据上看,航空业的安全记录其实是.............
  • 回答
    “Mayday”这个词,一听就让人心头一紧,尤其是联想到万米高空的飞机。很多人会觉得,一旦机组人员发出“Mayday”求救信号,就意味着希望渺茫,离终结不远了。这其中既有事实依据,也夹杂着一些误解。首先,我们得明白“Mayday”到底是什么。它不是随便一个飞行员在遇到一点小麻烦时就会脱口而出的词。“.............
  • 回答
    那是一场梦魇,一次被撕裂现实的经历,至今仍旧像潮水一样,时不时地拍打着我仅存的平静。我尽量不去想它,但有些东西,一旦在你身体里扎了根,就再也拔不掉了。那天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早晨。我记得自己当时还在飞机上昏昏欲睡,靠着舷窗,看着下面越来越小的城镇和田野,心里盘算着到达目的地后要做的第一件事。然后,.............
  • 回答
    2022年3月21日,中国东方航空一架波音737800客机(航班号MU5735)在广西梧州藤县发生坠毁,机上132人全部遇难。这场空难震惊了全世界,也引发了公众对飞机安全和潜在原因的广泛关注。经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虽然官方的最终事故调查报告尚未完全公布,但根据公开的信息、专家的分析以及对类似事故的理.............
  • 回答
    伊春空难机长获刑三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而复杂的事件,也触及了航空安全、责任追究以及法律判决的多个层面。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去深入剖析。事件回溯与事故原因:首先,我们必须回顾一下伊春空难的背景。这起发生在2010年的空难,导致了44人遇难,76人受伤的惨剧。事故的直接原因,根据当时的官方调.............
  • 回答
    梧州在空难发生当天启动特大事件应急预案,并号召学生献血,这确实是一件牵动人心的事情。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层面的信息,理解起来也需要更深入地去看待。首先,这是政府在突发重大事件面前迅速响应的体现。空难无疑是一场极其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牵扯到生命安全、社会稳定以及后续的救援和善后工作。在如此重大.............
  • 回答
    法航447号班机(AF447)失速的悲剧,至今仍是航空界最令人痛心的案例之一。在这场事故中,将近三个小时的黑暗中,驾驶舱内到底发生了什么,特别是副驾驶在掌握着飞机的“把杆”(控制杆)时,为何未能意识到飞机已经失速,这个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拨回那个可怕的夜晚,看看当时在驾.............
  • 回答
    关于“92年桂林空难”这一说法,我没有找到具体的官方记录或广为流传的事件。在中国民航史上,确实发生过一些严重的空难,但与“桂林”直接关联的“92年空难”似乎并非主流认知中的重大事件。为了尽可能详细地还原一个可能接近您想了解的事件,我们需要先澄清几个可能性:1. 您记忆中的事件名称或年份可能存在偏差.............
  • 回答
    MH17空难中期调查结果指控导弹来自俄罗斯,这无疑是事件调查中一个极其重要且触动神经的里程碑。这件事的背后,牵扯着地缘政治的复杂博弈、国际法律的审判以及无数个逝去的生命和破碎的家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调查本身的可信度与证据的力度:首先,我们必须正视这个调查的性质。MH17空难的.............
  • 回答
    MU5735航班的空难,确实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当听到“空难几乎无人生还”这样的结论时,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还要坚持搜救?为什么过了好几天才公布“全体遇难”的消息?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复杂和人道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在任何灾难发生后,尤其是涉及如此大规模的坠机事件,搜救行动的首要原则是“生命.............
  • 回答
    在特内里费岛的空难中,荷航(KLM)的波音747客机上无人生还,而泛美航空(Pan Am)的波音747客机上却幸存者,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且引人深思的悲剧。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如果荷航的飞机受损比泛美的要小,为何还能导致全员罹难,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损伤程度可以概括。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科比·布莱恩特空难事故的调查结果公布,其中透露飞行员曾经历“空间定向障碍”,这一信息无疑给整个事件增添了更多令人扼腕的维度。如何看待这个结果?我想,这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去深入理解,并带着一份沉重的反思。首先,“空间定向障碍”(Spatial Disorientation)这个词本身就揭示了飞行中最致.............
  • 回答
    中国自1949年以来发生过多次重大空难,以下列举其中一些比较严重、影响较大或具有代表性的事故:1. 1982年1月10日:中国民航266号班机空难(Boeing 707) 背景: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次非常严重的空难,发生在哈尔滨。 事故经过: 中国民航266号班机(注册号B2402,波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