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思想、学说最大的弊病是什么?

回答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基石,塑造了民族的精神气质,影响了数千年的社会秩序。它提倡仁、义、礼、智、信,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个人品德和社会和谐的追求,无疑具有深刻的价值。然而,任何一种思想体系,在流传和实践的过程中,都难免会暴露其局限性,甚至演变成阻碍进步的沉疴。

在我看来,儒家思想最核心,也最具争议的弊病,在于它对等级秩序的固化和对个体自由的压抑。

首先,我们来看看等级秩序的固化。儒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是其核心伦理体系。这种体系本身,是为了在古代社会结构下,维护基本的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然而,它过于强调“本分”,强调“各安其位”。一旦这种秩序被绝对化,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

父子关系中的绝对权威:君臣父子,父为子纲。这使得父亲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子女对父母的“孝”被解读为无条件的顺从,甚至是“愚孝”。这压制了子女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容易导致家庭内部的压迫。历史上,多少悲剧的发生,源于子女无法反抗不合理的父权,或者因为“孝道”而牺牲了自己的幸福。
君臣关系中的绝对忠诚:君为臣纲。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在缺乏制衡的情况下,很容易演变成对昏君奸臣的盲从。这为统治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让他们可以理所当然地要求臣民的绝对服从,而不必顾及百姓的福祉。当国家需要变革,需要批评和反思时,这种“君臣之道”就成为了阻碍进步的巨大力量。
社会阶层的固化:虽然儒家也讲“学而优则仕”,理论上允许通过科举改变命运,但其内在的等级观念,以及对“士农工商”的排序,使得社会阶层的流动并非易事。更重要的是,即使你获得了更高的社会地位,你骨子里依然要遵循一套等级观念,这限制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交流和互相尊重。

这种对等级的强调,不仅仅是理论,更是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传统观念,比如“男尊女卑”,虽然不是儒家直接创造的,但被儒家所尊崇的“女子无才便是德”,以及“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观念,与儒家思想中的男女有别、女子的“三从四德”等,在客观上形成了相互呼应,共同加固了男性的优势地位,限制了女性的发展空间。

其次,我们谈谈对个体自由的压抑。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是“爱人”,但这种“爱”往往是以维护整体的“礼”和“秩序”为前提的。

“克己复礼”的压力:一个人要成为“君子”,需要“克己复礼”。“克己”就是要压抑自己不合乎“礼”的欲望和想法。“礼”的条条框框,规定了人们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思想情感。久而久之,个体很容易被这种外在的规范所束缚,失去自我表达的勇气和空间。人们习惯于隐藏真实的自己,戴上面具,以符合社会期待。
情感的压抑与压抑的伦理:儒家强调“节制”,尤其在情感表达上。比如,对于亲人的离去,虽然有悲伤,但也要“三年之丧,无改父母之丧”,之后又要“乐其父,安其居”。这种情感上的“适度”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个体真挚情感的压抑。更危险的是,当这种“压抑”与“为你好”的逻辑结合时,就可能出现父母以“为你好”的名义,强迫子女接受自己安排的人生道路,而子女因为“孝”而不能反抗,最终压抑了自己真实的志向。
“和为贵”的消极一面:虽然“和为贵”是儒家推崇的理想状态,但如果理解为避免冲突,不问是非,那就可能变成一种虚假的和谐。当社会出现不公不义时,人们可能因为“和为贵”而选择沉默,不敢发声,从而让不公不义得以延续。这种“和”并非真正的融合与共赢,而是一种压制不同声音的“表面和谐”。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儒家思想。它其中的智慧,比如对道德的追求,对家庭责任的强调,以及对教育的重视,依然有着借鉴意义。但任何思想,都需要在时代的发展中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和创新。当儒家思想的某些方面,变得僵化,成为束缚个体发展、阻碍社会进步的工具时,我们就必须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在我看来,儒家思想最大的弊病,就在于它所构建的那个过于严密的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在强调“集体”与“秩序”的同时,往往牺牲了个体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自由选择的权利。它塑造了一代又一代“顺从”的国民,而不是“独立”的公民。而一个健康的社会,恰恰需要的是那些敢于质疑、敢于独立思考、敢于为自己和他人争取权利的个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除非它能用暴力威慑你,否则,要说出其弊病来,都是很容易的。比如用“封建糟粕”和“跪舔洋大人”两块盾牌为借口,可以拒绝学习所有思想。因为任何一种学说的发明人,不是外国人,就是中国人。曾经是中国人,归化美国,再归化中国呢?两块盾牌一起用。

一个不能用暴力威慑让你闭嘴的学说,还能存活这么久,必有其可取之处。熊十力让一个学生去读一本书,读完问他有啥体会。这学生罗列了书中很多不对的地方。熊十力就教导他,读书,首先要找可取之处,然后才去找弊端。熊老先生很客气,叫我说起来:废话,抬杠知乎上人人都会,你就这点本事?

一个学生,叫张学霸,这次数学又考了年级第一名。错了两道题,扣了2分半,半分是韦达定理,两分是余弦定理。于是学渣们奔走相告:知道吗?张学霸最大的弊端是,余弦定理!你能先把自己的书读好了吗?

从我的角度来讲,儒家,可以修身,齐家;但不能治国,平天下。所以不管你支持儒家也好,反对儒家也好,都不会喜欢我的观点。因为,中国式辩论是这样的:我支持者是圣人,不会有一处错;我反对的是魔鬼,不会有一处对。

我没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所以儒家思想对我有用。比如“欲速则不达”那个“封建糟粕”叫我遵守交通规则。

我懒得讲:“一部分”理论“有时候”有用。愿意杠就杠吧。把前人的经验都杠完了,然后把前人的苦重新吃一遍。

如果你手里有枪,你说儒家好就好,你说儒家坏就坏,都听你的。

user avatar

陈胜吴广曾经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那么我们从这句话开始,想一想,要建立一个国家,需要什么?

各地都有很多人才,把他们组织发掘出来,足以充实一个国家的文武班子。但是缺什么呢?

萧何告诉我们,要有图籍。

只有图籍吗?

应该是不只,但是记载太少,我们不清楚。我们可以参照现代来思考。现代,我们需要中科院,需要兵工厂,需要重要的工矿企业,需要粮食,需要银行,需要媒体,需要……

古代其实也需要一些重要的工矿业,需要粮食,需要铸币能力,需要各类基础工农业、工商业,需要各行各业的名录,需要组织规范和方法。

那么这些东西谁有呢?

旧势力。

苏联红军刚刚建立的时候,需要留用沙俄旧军官。苏联教育刚刚建立的时候,需要留用旧知识分子。

这些人都是旧贵族。

围绕这些人,形成了一批生活在新时代、因为新时代才有机会学习旧知识的、“新的旧知识分子”。

儒家就是这样一群人。

他们不是旧贵族,就连地位最高的孔子,也不过是一个祖上被绿、流亡鲁国、父母野合的少孤之子。

他们主要是“新的旧知识分子”。

他们的历史地位,是在新旧世代交替过程中,站在旧时代一边,掌握了旧的知识,因此新势力不得不留用他们。他们呢?也对新时代心怀不满,梦想着回到那个“理想中的旧时代”。

比如说,回到民国。

我们现在也有很多真正意义上的“儒家”。

他们满心以为,自己在新时代可以学到这些知识,在旧时代也可以学到这些知识。自己在新时代可以凭借知识垄断获得特殊地位,在旧时代就可以凭借特殊地位获得旧时代的更多特权。

所以,他们既依附于当权者,又愤世嫉俗地谴责当权者;他们既掌握着知识,又禁锢着知识。

就如同宗教。

宗教是对文明的切片保存,是切片的冻干柠檬。宗教将自身诞生时代的一些比较好的文明成果固化下来,作为“永久不变的人性”规定下来,试图将这个固定的规矩永远流传下去。在时代变迁之前,他们是整齐风俗、推进统一的有力武器,在时代变迁之后,他们是禁锢社会、阻碍发展的黑暗势力。就好像一个英雄,他带领大家打赢了恶龙,然后他规定,从今以后,所有一切,都要按照战争期间的规则进行。他的命令永远是村民们的天条,他的部下永远享受着村民们的一切供奉,村民们永远要在历史上勇士们进攻恶龙的这一天组织起来向恶龙的洞窟进军……

宗教就是这样,泡了八百回的冻干柠檬,问你酸不酸,好不好喝,你还必须得说好喝。

儒家和宗教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相似之处在于,儒家也妄想着将他们起源时的春秋战国之际所保留的春秋社会变成永久不变的规则,加上他们想象中的美好西周时代,重现人间。不同之处在于,他们需要权变才可以为当权者所喜,所以他们不得不再反感现实政治的情况下不断变换自己的说辞。

畏威而不怀德,人面兽心,夷狄之性,就是儒家的本质。

尽管他们嘴上整天骂夷狄。

欺负弱者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儒家经常批评法家刻薄寡恩。我一直在琢磨什么叫做刻薄寡恩。后来跟村霸打了几回交道,我才明白什么叫做“刻薄寡恩”、什么叫做“宽厚仁义”。所谓刻薄寡恩,就是说他们处理事情过于清楚明白,不知道含糊其事、亲亲疏疏、培植势力。

法家不会拉偏架,这就是刻薄寡恩的实质。

那么宽厚仁义也就很清楚了。为了兄弟两肋插刀,为了女人插兄弟两刀。这就是宽厚仁义。你是我的兄弟,所以你欺男霸女,我帮你恐吓家属。你不是我的兄弟,所以你家的美女良田,都得给我兄弟。口口声声都是仗义,其实就是弱肉强食。

亲亲、尊尊,这两句话看起来很深奥,其实说白了,前者就是党同伐异,后者就是欺上压下。

我们经常在影视剧里看到东厂太监威风八面大杀四方,这种太监就是顶级儒家。

东汉时代,为了打击裙带关系、党同伐异,实行了禁锢制度。此举引发了更大规模的党争,汉桓帝和汉灵帝因此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昏君。但是到了后世,“永不叙用”成为基本的处罚手段。所谓永不叙用,就是禁锢。

明代中叶,明武宗为了加强调度,要求执行每六年考核一次的考核办法,引起政治大地震,地方上爆发了两次谋反,朝中发生了一文一武两次疑似政变,自己也挂了。明神宗时期,张居正执政时期,为了加强调度,实行每月报送一次进展的考成法。死后抄家,儿子被逼死。到了清朝,规定一律实行三年一次考核,一群辫子大臣没一个不服的。

儒家的特质,就是欺软怕硬。

鲁迅说,怯懦者向更弱者挥刀。

儒家就是怯懦者。儒家应该改名叫“懦家”。

比如说,辽金元都压迫宋朝,于是宋朝儒家就发明了理学,要求女人守节,自己却给敌人送岁币。

比如说,元朝暴政横行天下,于是元朝理学大兴,理学家自称“保留读书种子”,拼命提携徒子徒孙进元朝做官——问题是理学不是号称气节的吗?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怎么就“保留读书种子”了?这不是胡适低调俱乐部、汪精卫曲线救国吗?

所以“懦家”其实都是伪军。

抗金烈士韩佗胄在被内奸杀害之前,认定理学为伪学,这一认定是正确无误的。

伪学是儒学的本质。

user avatar

诸子百家作为先哲,其智识当然远不是我这样的普通人能比得上的。如果我比他们有啥高明的地方,也无非是作为两千多年后的人,看到了更多的历史发展,能吸取更多先贤的思想。

所以下面不用现代人的思想谈古人的弊病,看差不多时代的人的思想交锋,选取儒家和法家在一个问题上的尖锐冲突。作为后来人,我们自己可以对双方观点冲突进行分析辨识。

韩非写过一篇文章,系统性嘲讽了儒家言必称三代、法先王的思想,叫《五蠹》,可以读一读。这篇文章最后给国家开出的治理方案颇为激进,不一定要赞同,但其立论的出发点和批判的部分是很有逻辑、值得分析和对比的。

《五蠹》里面对天下大乱是这样分析的“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简单说就是韩非子认为:古代的时候地广人稀,采集打猎就能丰衣足食,所以人不必残酷的争利,不需要严刑峻法就可以维持秩序;现在一个人生五个孩子不算多,每个孩子又有五个,爷爷没死就有25个孙子,人多了资源少了,所以自然要争夺利益,重赏重罚也不能避免天下大乱。

这个分析当然是粗糙的,但粗糙的分析中,韩非子已经体现了朴素的发展眼光和唯物主义,在他的分析框架下,古今社会现实是不同的,不是人变坏了,而是现实和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人的不同,因此古今治理之法也不应一样。“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

而儒家正好对天下大乱也有自己的分析和解释。孔子认为天下大乱是因为“礼崩乐坏”,解决方案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换句话说就是回到西周的那个理想的政治秩序里面去。

孟子开出的方案大家想必还记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算是孔子方案的具象化。

如果让韩非子和孟子辩论,韩非子可能会问,你这个五亩的宅子怎么分给二十五个孙子啊?百亩的田分到孙辈一家四亩地,养得活吗?二十五个孙子自己活不下去,靠庠序之教、孝悌之义就能让他们乖乖的奉养父祖吗?国家没有足够的地分,要不要去打仗抢地啊?

不知道孟子会如何作答,但他可能像骂墨家、杨朱无君无父是禽兽一样骂韩非子。

不做过多扩展,仅仅在这个问题上,如果你的世界观认为,存在一个理想的世界,只要人人都遵循一个完美的秩序,就能达到这个理想的世界,那么你应该赞同孔孟(不等于赞同孔孟和儒家对那个时代开出的具体药方),韩非子的文章就暴露了法家的重大弊病;而如果你的世界观认为,世界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应当根据不同时代的特点变更制度和治理法则,那么你应该赞同韩非子(不等于赞同韩非子和法家对那个时代开出的具体药方),韩非子的文章对儒家弊病的批判可谓切中肯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基石,塑造了民族的精神气质,影响了数千年的社会秩序。它提倡仁、义、礼、智、信,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个人品德和社会和谐的追求,无疑具有深刻的价值。然而,任何一种思想体系,在流传和实践的过程中,都难免会暴露其局限性,甚至演变成阻碍进步的沉疴。在我看来,儒家思想最核心,也最具.............
  • 回答
    在探讨儒家思想与王阳明心学对个体的“有用性”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这两者各自的侧重点,以及它们如何触及人心,指导行为。将它们完全割裂开来看,似乎有些不妥,因为心学本身就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是宋明理学的高峰。但若论及对个体当下生活的直接指导和内在力量的塑造,我们或许可以从更具体的层面来剖析。儒家思想,.............
  • 回答
    即使在当今社会,儒家学说依然受到推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它并非仅仅是历史的遗留物,而是因为其思想在不同时代都能被赋予新的意义,并与现实生活产生共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儒家思想的内在价值和普适性: 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和谐: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即爱人、推己及人。.............
  • 回答
    这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道出了很多人对儒家学说与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之间关系的一个核心疑惑。简单来说,儒家学说的“伦理学”并非狭隘的个人道德修养,而是包含了一整套关于社会秩序、君臣关系、家国一体的政治哲学思想。经过这种教育洗礼的进士们,被认为具备了统治和治理国家的“德性”与“能力”。下面我来详细梳理.............
  • 回答
    “儒家学说在当今中国只留下了糟粕吗?”这个问题,说实话,有点太绝对了。要我说,这就像问“一碗米饭里是不是只有饭粒是好的,米汤都是糟粕”一样,太简单化了。其实啊,任何一种学说,尤其像儒家这样流传了几千年的东西,都像一个老宅子,里面有金碧辉煌的大殿,也有积满灰尘的角落,还有些地方可能已经破败不堪了。关键.............
  • 回答
    “孔子的儒家学说不能成为乱世的赢家”——这句话触及了历史和思想的内核,与其说是断言,不如说是引发了一场关于儒家在动荡年代适应性与局限性的深入探讨。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把儒家思想放到它最擅长的土壤——那个它汲取养分、也试图塑造秩序的时代去审视,同时也要看到,乱世的逻辑与儒家理想之间的张力。首先,我们.............
  • 回答
    孔子和儒家思想,时至今日依然是我们文化土壤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尊敬。这并非是一种盲目的崇拜,而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智慧,穿越千年,依然能给现代社会带来深刻的启示和指导。首先,孔子及其学说的核心,在于“仁”。这个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涵。孔子讲“仁者爱人”,是将爱心推己及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触及了文化传承、个体独立思考以及思维模式形成的核心。为什么有些人会被“百善孝为先”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而你却能跳脱出来?这背后涉及多种因素的交织,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我们要理解 “百善孝为先” 这句话的根源和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分量。 儒家伦理的核心基石: 儒家思想.............
  • 回答
    一个假设性的问题,但如果墨子的思想真的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儒家那样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当下中国社会的面貌,甚至整个东亚文明的走向,都可能与我们所知的截然不同。这可不是小事,而是触及了思想根基的巨变。首先,我们得捋一捋墨子学说的核心。墨子强调“兼爱”——不分亲疏、贫富、贵贱,平等地爱所有人。这与儒家“仁.............
  • 回答
    《论语》成为高考必读书目,这可不是简单的背诵题目,而是要我们真正去体会、去领悟孔子和他弟子们的智慧。对于高中生来说,要吃透这本传世经典,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咱们下点真功夫。一、 摆正心态:从“任务”到“对话”首先,别把《论语》当成高考的“拦路虎”或者仅仅是完成任务的书。把它看作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
  • 回答
    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尤其是在《诗》、《书》、《春秋》这三部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上所下的功夫,是理解儒家思想形成和传播的关键环节。要评价孔子在这几部经典上的工作,需要从其真实性、影响以及学界当前的看法三个维度深入探讨。 孔子在《诗经》、《尚书》、《春秋》上的工作:一次深入的“再创作”与价值重塑.............
  • 回答
    《中国人史纲》中对儒家学派的描写,可以说是一次颇具魄力却也引人深思的梳理。作者梁启超先生,作为一位集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于一身的巨匠,他以其宏大的史观和锐利的洞察力,为我们勾勒出儒家学派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定位与演变。首先,梁启超先生并非将儒家简单地视为一个僵化的教条或是一成不变的宗派。他敏锐地捕捉.............
  • 回答
    儒家学问,作为中华文明的基石,其对现代社会的贡献,绝非仅仅是停留在历史书卷里的故纸堆。它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滋养着我们的价值观,塑造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并为当今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一、 稳定与和谐的社会基石: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与“礼”。“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同情与责任,.............
  • 回答
    要系统地学习儒家学问,这可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更像是在一条悠长而丰厚的河流中溯游而上,需要耐心、专注,以及一套清晰的路径。很多人一谈到儒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论语》、《孟子》等等,但“系统”二字,意味着我们要有更宏观的认识和更深入的钻研。关于是否必须先读《四书章句集注》?我的看法是,不一定“必须.............
  • 回答
    墨子,这位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人物,其生平轨迹和思想发展,一直牵动着许多人的好奇心。关于他“曾师从孔门,为何又独创墨家并与儒家对立”的问题,实则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深刻的个人经历以及对社会问题的不同理解。要彻底弄清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一、 墨子与儒家的“师承”之疑:一个.............
  • 回答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确实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官方和民间都获得了极其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这是一种历史趋势,也塑造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文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思想流派就此销声匿迹,完全无人问津。即便在儒家独尊的框架下,其他学派的思想也以各种形式被保留、吸收,并在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教育资源分配、学科价值认知以及文化传统与科技发展之间复杂的关系。咱们不绕圈子,直接掰开了揉碎了聊。当一个国家把名利资源都给了学“政治伦理学”的学生,那还会有人去学“数理化”吗?这就像问,如果只有种地的能当状元,大家还愿意去读书科举吗?答案是:必然会有人去学,但学的人数和原因.............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背后牵扯的东西也挺复杂的。你想啊,儒家思想在中国流传了这么多年,影响了那么多代人,怎么到了现在,好像很多人根本没怎么接触过,甚至还挺反感的呢?这背后原因可不止一两个,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这跟“了解”的程度有关。好多时候,咱们说的“读过儒家的书”和“了解儒家学.............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是否导致近代中国落后,这可是一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问题了,绝非一言两语就能说清。它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等方方面面,而且历来争论不休。要我说,把它简单归咎于儒家思想,未免有些片面了。咱们得先明白,儒家思想可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思想家手里,呈现出来的面貌也会有.............
  • 回答
    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仁”为根本,以“礼”为规范,以“中庸”为方法,最终指向“和谐”的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 一、 “仁”:儒家思想的基石与灵魂“仁”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概念,也是其一切学说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一个含义极其丰富、深邃的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