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张俊廷:建议培养短期全科医生缓解村医短缺压力。对此,你怎么看?

回答
张俊廷委员提出的“建议培养短期全科医生缓解村医短缺压力”这个议题,我个人认为切中要害,非常值得深入探讨。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尤其是在村一级,全科医生(或称家庭医生)的短缺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且愈发严峻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农村居民的健康保障水平,特别是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慢病患者而言,缺乏就近、便捷的医疗服务,无疑加剧了他们的生活负担和健康风险。

张委员提出的“短期全科医生”概念,我理解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解决方案。这意味着我们可能不是要培养一个传统意义上经过多年系统训练、能够应对复杂病症的全科医生,而是要聚焦于农村地区最迫切的需求,通过相对集中的、更具操作性的培训,快速培养一批能够胜任基础医疗服务、常见病诊疗、慢病管理、健康教育、急诊初步处理等核心任务的医生。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我认为这个建议有以下几点优势:

靶向性强,能迅速回应现实需求: 农村医疗最缺的是“有人看病”,是基础的、能够解决日常健康问题的医生。短期培训模式能够快速填补这个“人才空缺”,让更多的村庄不再是“医疗真空”。
成本相对可控,更具可行性: 培养一名传统的全科医生需要较长时间和大量投入。而针对特定技能和需求的“短期”培训,在投入和产出比上可能更有效率,更容易获得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契合农村医疗的特点: 农村地区常见病多发,疾病谱相对单一,很多时候不需要“尖端”的医疗技术,而是需要“扎实”的基础医疗。短期培训可以侧重于这些最常用、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可能是一种人才“蓄水池”: 通过短期培训进入农村医疗体系的医生,一旦体验到基层医疗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也可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深造、成为更全面的全科医生的意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当然,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也需要审慎思考并解决一些潜在的问题,以确保“短期全科医生”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培训内容的“精”与“广”的平衡: 如何设计一套既能快速见效,又能保证服务质量的培训课程?需要深入研究农村地区最常见的疾病谱、居民健康需求,以及基层医疗的实际操作流程。培训内容不能“粗制滥造”,必须有科学的教学大纲和严格的考核标准。
“短期”的界定与后续发展: “短期”究竟是多久?是几个月还是几年?这需要明确。更重要的是,不能让这些医生成为“一次性”人才。是否应该设置一个“进阶”通道,鼓励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学习,逐步提升能力,甚至获得执业资格的认可?
执业许可与法律责任: 缺乏完整医学学历的“短期全科医生”,其执业范围和法律责任如何界定?需要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规范,明确他们的诊疗权限,以及在出现医疗纠纷时的责任划分,保障医患双方的权益。
职业发展与激励机制: 仅仅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还不够,还需要考虑这些医生如何在基层获得职业认同感和发展空间。如果待遇微薄、社会地位不高,即使培训出来,也可能难以留住人才。需要有相应的薪酬、晋升、继续教育等激励政策。
与现有全科医生培养体系的关系: “短期全科医生”是作为对现有体系的补充,还是可能对现有体系造成冲击?需要妥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避免资源重复和人才分流。

总的来说,张俊廷委员的建议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 如果能够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建立完善的配套政策,并注重对这些“短期”人才的后续培养和激励,那么这无疑是缓解我国农村“村医荒”的一个重要且可行的路径。这需要卫生部门、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甚至人社部门的协同合作,进行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和落地执行。

在讲述这件事情的时候,我更想强调的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村医视为“低配版”医生,他们是农村医疗体系的“守门员”,是连接居民健康与基层医疗的重要纽带。培养“短期全科医生”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承担这份责任,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可靠、更贴心的医疗服务。 这背后,是国家对农村医疗事业的重视,是对亿万农民健康福祉的关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赤脚医生”学习三个月到半年就能胜任工作,有两个原因。1,本来就是聪明人,一学就会,只是没机会深造。2,提供初级保健服务,外加群众要求低。现在这个年代,说实话中专阶段已经没有好生源了,大医院招护士都不敢去中专招。很多地方的村医越来越老,因为只有老人家能用威望和辈分压住医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