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航天五院党委书记赵小津建议,要促进香港地区高校毕业到内地央企就业,对此你怎么看?

回答
赵小津委员的建议,瞄准的是香港和内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触及了人才流动和区域融合的深层议题。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积极推动的方向,其中既有机遇,也伴随着挑战。

首先,从香港人才发展的角度来看,这项建议具有积极意义。 香港高校近年来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毕业生,他们在国际化视野、语言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都有着突出优势。然而,香港本地的就业市场虽然发达,但其体量和行业多样性相较于内地广阔的市场而言,仍有一定局限性。将一部分优秀的香港毕业生引导至内地央企,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和更丰富的实践机会。

拓宽职业路径: 内地央企,特别是航空航天、能源、金融、科技等领域,拥有庞大的项目体量、领先的技术和完善的产业链。这些央企往往是国家战略性产业的承担者,能够为香港毕业生提供参与国家重大工程、接触前沿技术、以及在更宏观层面上施展才华的机会。这无疑是为他们打开了新的职业可能性,跳出了香港本地市场可能存在的“天花板”。
提升综合能力: 在内地央企工作,意味着需要适应内地的工作文化、管理模式以及更庞大的组织架构。这对于香港毕业生来说,是一个极好的锻炼机会,能够提升他们的适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其成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增强国家认同感: 通过在内地央企的实际工作经历,香港青年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内地的发展脉搏,亲身感受国家建设的成就,这有助于他们建立更强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从情感上拉近与祖国的距离。

其次,从内地央企发展的角度来看,引进香港人才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提升国际化水平: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其毕业生在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国际规则运用等方面拥有天然优势。引进这些人才,有助于内地央企提升其国际化运营能力,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尤其是在“走出去”战略中,这些人才将成为宝贵的桥头堡。
注入创新活力: 香港高等教育体系与国际接轨,其毕业生往往具备更开放的思维模式和更活跃的创新意识。这些特质能够为相对传统或注重流程的内地央企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思维,推动企业在技术、管理、市场拓展等方面实现突破。
缓解人才结构性矛盾: 随着内地经济的转型升级,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在一些新兴领域和需要国际化视野的岗位上。香港毕业生的到来,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央企在这些方面的用人需求,优化人才结构。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也需要我们正视并妥善处理其中的挑战。

文化与工作习惯差异: 尽管同属中国,但香港与内地的文化、工作习惯、沟通方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异。如何帮助香港毕业生顺利融入内地央企的工作环境,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例如,建立导师制度、提供适应性培训、组织跨文化交流活动等。
薪酬福利与职业发展预期: 香港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往往会考量薪酬待遇和长远的职业发展前景。内地央企需要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体系,并清晰地展示在企业内部的晋升通道和发展机会,才能真正吸引和留住他们。简单地将他们视为“政策性输送”,而不提供实质性的吸引力,效果将大打折扣。
信息不对称与宣传推广: 目前,香港的大学毕业生和内地央企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很多香港毕业生可能并不了解内地央企的具体用人需求、招聘流程以及工作内容。需要加强宣传推广,让香港的大学、学生和家长更清晰地了解相关政策和就业机会。可以在香港设立招聘咨询点,组织企业宣讲会,甚至与香港高校合作开设定制化课程或实习项目。
政策配套与落地机制: 建议的落地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例如在签证、户籍、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便利和保障,以减少香港毕业生在内地工作生活的后顾之忧。同时,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对接机制,确保人才供需信息的有效匹配。
“一刀切”的担忧: 重要的是要避免“一刀切”的模式,不是强制要求,而是提供一个“选择”和“机会”。鼓励那些有志于到内地发展、对国家建设有热情的香港青年,而非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尊重个体的职业选择自由,才能赢得普遍认同。

总而言之,赵小津委员的建议切中要害,指明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方向。 促进香港高校毕业生到内地央企就业,既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深化内地与香港交流合作、增强国家凝聚力的重要举措。要将其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做好充分的调研,细致的规划,以及持续的政策支持和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才的优势互补,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就业输送”,更应被看作是人才的“双向奔赴”和“价值实现”的契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建议谨慎一点。

1,2019年的事情刚过去,要害岗位是否能这样放开?是否应进行严谨的审查。

2,即使到内地央企就业,待遇和录取门槛应跟内地学生一致,不应搞特殊化。

3,增强香港青少年对祖国认同,应该从教育抓起,做长期准备,而不是靠“优惠”短期去“买”认同感,这点已经有过很多教训了。

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