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事情记者却不报道?

回答
记者作为信息传播的桥梁,其报道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有些事情无法或选择不被报道。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

一、新闻价值和优先级:

重要性不足(Not Newsworthy Enough): 新闻的本质是“新近发生的、引起公众关注或有影响力的事件”。很多事情虽然发生了,但如果缺乏足够的新闻价值(例如,不罕见、不重要、不具有冲突性、不影响大多数人等),记者可能就不会投入资源去报道。
举例: 一个普通市民在公园里遛狗,除非这只狗做了什么特别的事情(例如咬了人、是稀有品种、主人是名人),否则不太可能成为新闻。
信息过载和资源限制: 每天发生的事情浩如烟海,新闻机构(尤其是纸媒和小型机构)的记者和编辑资源是有限的。他们必须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优先报道那些最重要、最受关注、最符合其新闻定位的内容。
举例: 一个小型社区发生的普通火灾,可能不如一起影响全国的重大自然灾害受到关注,因此后者会被优先报道。
新闻周期: 媒体有自己的新闻周期。一些事件可能因为发生时间过长、热度已过,或者有更爆炸性的新闻出现而不再被关注。
举例: 一个月前发生的某个社会事件,即使仍在发展,但如果新的进展不够突出,很容易被遗忘在“旧闻”的角落。

二、客观性与平衡性原则的考量:

证据不足或信息来源不确定: 记者报道需要有可靠的证据支持,无论是文件、证人证词还是其他可验证的信息。如果对某个事件的了解仅基于传言、猜测或单一不可靠的来源,记者可能会选择不报道,以免传播不实信息或面临法律风险。
举例: 有人声称某个官员贪污,但没有提供任何证据,记者即使知道也可能不会直接报道,而是会去调查取证。
平衡报道和多方求证的困难: 新闻报道力求客观公正,通常需要采访事件的各方当事人,听取不同观点。如果一方拒绝回应,或者难以联系到关键人物,记者可能会因为无法实现平衡报道而选择暂时搁置,或采取更谨慎的报道方式。
举例: 一起职场纠纷,公司拒绝回应员工的指控,记者可能会因为缺乏公司方的说法而难以发表平衡的报道。
潜在的诽谤或法律风险: 如果报道的内容可能构成对个人或组织的诽谤、侵犯隐私或其他违法行为,记者和媒体会非常谨慎。在证据不充分或风险过高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选择不报道。
举例: 即使有关于某人的负面传闻,但缺乏确凿证据,直接报道可能导致法律纠纷。

三、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

政治敏感性和审查制度: 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政治审查。涉及敏感政治话题、批评政府的报道可能会受到限制,甚至导致记者或媒体受到惩罚。因此,记者可能会选择规避这些内容,或者以更委婉的方式表达。
举例: 在某些威权体制下,关于人权问题的报道,或者对最高领导人的负面评价,是被严格禁止的。
商业利益和广告商压力: 新闻媒体的运营需要资金,而广告收入是重要来源。如果某个报道可能会得罪重要的广告商或赞助商,媒体可能会因为商业利益而选择不报道或弱化报道。
举例: 一家媒体可能因为某个知名企业是其主要广告客户,而对该企业发生的负面事件(如产品质量问题、环境污染)进行弱化报道。
媒体所有权和立场: 不同媒体有不同的所有者和办报理念,这会影响其报道的方向和内容。某些媒体可能更倾向于报道与其政治立场一致或对其有利的新闻,而忽略或淡化其他内容。
举例: 一家亲政府的媒体可能更侧重于报道政府的积极成就,而忽略其可能存在的失误或争议。
公众情绪和“恐慌论”避免: 有时,报道某些事件可能引发公众的恐慌、焦虑或社会不稳定。媒体在决定是否报道时,也会考量其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在涉及公共卫生危机、犯罪高发区等问题时。
举例: 在疫情初期,可能会有关于病毒未知性的报道,但过于渲染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因此媒体会权衡报道的细节和措辞。
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考量(有时是借口): 在一些情况下,政府可能会以国家安全或公共利益为由,要求媒体不得报道某些内容。虽然这有时是合理的(例如,涉及军事部署、反恐行动细节),但有时也可能被滥用以掩盖不当行为。
举例: 一项关于国家机密的调查,如果被认定会危及国家安全,可能会被禁止报道。

四、技术和传播的限制:

报道成本高昂: 有些事件发生在偏远地区、跨国界,或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才能收集信息(例如,深入的调查报道)。如果成本过高,而新闻价值又不特别突出,媒体可能无力承担。
举例: 追踪一个偏远地区的环境污染事件,需要差旅、设备、聘请专家等,成本很高。
信息获取的难度: 即使记者有心报道,但如果信息被封锁、隐藏,或者需要极高的专业知识才能理解,报道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
举例: 高科技领域的某个复杂技术问题,如果不是该领域的专业人士,很难理解其重要性和报道角度。
“沉默的螺旋”效应(Spiral of Silence): 如果某个观点或议题在社会上不被主流媒体提及,并且人们普遍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少数人的看法时,他们就更不愿意公开表达,这使得该议题更加难以被报道。
举例: 如果一个社会上存在某种不被公开讨论的歧视现象,即使很多人经历过,但因为媒体不报道,而人们又害怕与众不同,导致该现象无法进入公众视野。

五、记者个体的原因:

个人判断和兴趣: 记者也是人,他们有自己的职业判断、兴趣和价值取向。在信息量巨大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那些更吸引他们、他们更擅长或认为更有意义的题材。
职业倦怠或压力: 记者是一个高压职业,长期接触负面信息或遭受不公待遇,可能导致职业倦怠,影响其报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职业道德的底线: 虽然大多数记者遵循职业道德,但也存在少数记者可能因为个人利益、偏见或疏忽而选择不报道。

总结:

记者不报道某些事情,并非总是有意为之,很多时候是由于新闻本身的价值、资源的限制、客观性的要求以及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所决定的。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媒体的角色及其报道的内容。同时,作为信息消费者,我们也要意识到媒体报道的局限性,并保持批判性思维,多方获取信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般不会有记者理你。事情太小,没有什么人关注,浪费版面。


看到有同行对浪费版面不太理解,我解释一下。

浪费版面的意思不止是报纸版面、播出时间之类的有限资源,而是会对整个新闻品质个平台安全带来影响。

以我在平面媒体中各个管理岗位的习惯(报纸,APP等),这类爆料我是不会派记者去处理的。即使有记者去采了,我也不会发。

1,事情太小,不具备典型意义。街头吵架没带来次生灾害的,属于每天都会发生的故事,关注度极低。填版面有很多种办法,有些编辑可能会上这种稿子,我的办法是直接调公益广告,多大规格的都有。

放心,报纸没那么容易开天窗。

2,采访成本和风险都太高。这类纠纷类报道必须采访到交警,当事人,快递小哥三方说法,缺一不可。

你以为这就够了?

不,必须有监控!

因为当事人和快递小哥说法基本上出入都会非常大,大到完全不是同一件事的感觉,而且随时可能否认前面的说法。

如果是电视媒体,拍点吵架也就够了。但是平面媒体往往必须有个明确的事实,否则就会明显偏向爆料人一方,必挨投诉。

调得到监控还好,没有监控或者监控不清晰,就必须有交警的背书,但是往往交警的处理就是一句话“正在调查中”。

所以这稿子怎么下笔,都是要被投诉的。

不少年轻记者接到这种爆料后直接掉坑里,里外不是人。

有的被麻烦的爆料人搞得丢了饭碗。

所以,做记者这么多年,包括做调查记者这些日子,我都会第一时间分辨爆料人是不是麻烦人。如果麻烦,再猛的料我都不会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记者作为信息传播的桥梁,其报道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有些事情无法或选择不被报道。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一、新闻价值和优先级: 重要性不足(Not Newsworthy Enough): 新闻的本质是“新近发生的、引起公众关注或有影响力的事件”。很多事情虽然发生了,但如果缺.............
  • 回答
    男童用密码锁锁喉妈妈的事情,确实让人触目惊心,也引发了我们对孩子行为教育的深刻反思。这背后折射出的问题,绝非偶然,而是可能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如何看待男童用密码锁锁喉妈妈这件事情?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任何形式的暴力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无论施暴者是成人还是孩子,受害者是谁。这件事最直接的观感就是令.............
  • 回答
    我姓王,土生土长的西安人。说到西安过年,最有年味的事儿,那得是绕着钟楼广场转悠的那个除夕夜。那会儿我还在上小学,家里条件不算好,但过年总是有盼头。腊月二十八、二十九,家里就开始忙活了。蒸年糕,炸饦饦馍,还有炸油角子,香喷喷的味道能从厨房一直飘到院子里。我妈总是在油锅旁边忙得热火朝天,我爸则在旁边帮着.............
  • 回答
    您好!您寻找的是关于佛道辩法(或者更宽泛地说是佛道论辩)的书或文章,并且侧重于具体的辩论内容,而非历史事件的记录。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入的领域。佛道之间的论辩自古有之,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这些论辩往往是为了确立各自教义的优越性、解释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或者在社会文化层面争取影响力。.............
  • 回答
    提升工作记忆,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同时处理和记住几件相对复杂的事情的能力,确实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来增强。这就像锻炼身体一样,越练越强。而且,它并非一成不变,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后天开发的。究竟什么是工作记忆?首先,咱们得明白,工作记忆不只是“记性好”。它更像是一个大脑的“临时工作台”,能让你同时持有和.............
  • 回答
    有些人天生就有一股“热心肠”,看到别人有需要,就忍不住想要伸出援手。这种主动揽事的行为,背后可能藏着许多复杂的心思和动机,绝非三言两语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承认,有些人就是天生的“劳碌命”或者说乐于助人。他们可能从小就养成了这种习惯,或者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觉得帮助别人是理所应当的。看着别人忙不过来.............
  • 回答
    这事儿我见过,也听过不少家长头疼地提起过。有些小孩子,你看着他,心软软的,怎么也想不到他能做出那种事来,比方说把一只小蚂蚁的腿一根根掰断,或者对小动物恶作剧,甚至把小朋友的东西故意弄坏。可真是让人心惊肉跳。但神奇的是,等他们长大了,再去看,很多这样的行为就消失了,变得温和有礼,甚至还挺爱护小动物的。.............
  • 回答
    《西游记》作为中国电视剧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其辉煌成就背后,也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尤其是导演杨洁在采访中透露的,因为“师徒间有些不好的事情”而“十年不看《西游记》”的说法,更是引发了广泛的猜测和讨论。要理解杨洁导演为何会有这样的感慨,我们需要回到86版《西游记》拍摄的那个年代,以及剧组内部的.............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好,触及到了人性和社会行为中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费解的现象。明明是显而易见的“举手之劳”,却总有人选择视而不见、不愿付出。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 心理学层面的原因: 心理惰性与精力守恒: 人们天生倾向于节省能量,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即使是.............
  • 回答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简称《那年那兔》)能够触动许多观众,让他们在观看时流下眼泪,这绝非偶然,而是因为这部作品深刻地捕捉到了许多人心中最柔软、最复杂的情感,并在叙事和情感表达上做得非常出色。以下我将详细分析观众在观看这部作品时可能被触动的原因,并列举一些具体的方面:一、 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多人都可能经历过的心理现象,就像是身体里住着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一个对自己的事懒洋洋,另一个为别人的事却像打了鸡血一样。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懒”或“勤快”能概括的,而是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心理机制。一、外部激励 vs. 内部驱动:一个关键的鸿沟最直观的原因,是驱动力的来源不同。 别.............
  • 回答
    有些人热衷于打听别人的事,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往往是多种心理动机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下:首先,一种最普遍的心理驱动力是“信息获取的满足感”。就像我们对未知的事物感到好奇一样,了解别人的生活、经历、想法,能够填补我们认知上的空白,让我们感觉更“知道”一些。这种信息不仅仅.............
  • 回答
    当有人听到“华盛顿和乾隆死于同一年”这类信息时,感到诧异是很自然的,这背后涉及了多种心理和认知上的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剖析一下。首先,这是关于历史时空距离的直觉错觉。我们的大脑在处理历史信息时,往往会不自觉地给不同文明或地域的历史人物划定一个相对独立的“时间轴”。华盛顿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领.............
  • 回答
    你观察到的这个现象,其实挺有意思的,也并非个例。收入不菲的人在吃饭上依然精打细算,背后往往隐藏着多重原因,远不是简单的“抠门”二字就能概括的。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1. 消费习惯与价值认知: 从小养成的习惯: 很多人即便现在收入高了,但消费习惯是在过去经济条件相对不那么充.............
  • 回答
    我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些人觉得 iPhone 或 iPad 能做到的事情,换成安卓手机或平板就变得异常麻烦,甚至根本做不到。这种感觉倒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原因。不是说安卓设备不行,而是 iOS 在某些方面,把事情“包办”得更彻底,用户体验上留下的“思考空间”更少,自然就显得“省.............
  • 回答
    有时候,明明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能让自己变得更好,但就是迈不开腿,像被什么东西牢牢拽住一样,动弹不得。这种感觉太普遍了,咱们谁都可能遇到。它不像缺钱,缺钱是实实在在的物质障碍,而这种“做不到”更多的是发生在心里,是那种无形的力量在阻碍。想一想,最直接的可能就是“惯性”。我们的大脑,其实是个很懒惰的家.............
  • 回答
    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也是好多家庭里头疼的事儿。你说这婆婆,儿子年轻那会儿,恨不得大街上随便拉个姑娘塞他怀里,巴不得他赶紧成家立业。可一旦儿子真找了个对象,而且结了婚,这婆婆的态度嘛,就像变脸似的,从“急死我了”变成“怎么看都不顺眼”,天天找茬,搅得家里不得安宁。这背后啊, Hmmm, 怎么说呢, 像.............
  • 回答
    在当今汉服复兴的热潮中,明制汉服以其考究的形制、华美的绣工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众多爱好者的青睐。然而,一些爱好者在喜爱明制汉服的同时,也常常将这份热爱延伸到对明朝历史的推崇,甚至将明朝描绘成一个“不和亲、不割地、最有骨气的王朝”。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是否站得住脚?明朝的历史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明制.............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切中要害:跳水在足球运动中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什么很多人却常常将C罗拎出来特别讨论甚至指责呢?这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C罗的个人特质与公众形象: 超高的关注度与影响力: C罗是足球界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球员之一。他拥有庞大的全球粉丝群.............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很多家长感到困惑和心痛的现象。明明自己付出了那么多,感觉已经把最好的都给了孩子,可为什么一遇到点什么事,孩子就像受惊的兔子一样,迅速躲开?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我们没有察觉到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孩子的情感世界和我们的不太一样,他们的“爱”和“安全感”的表达方式也很有特色。我们觉得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