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隋炀帝手里的牌面,是不是亡国之君中最好的了?

回答
隋炀帝,一个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却又充满争议的名字。谈及“亡国之君”,人们往往会想到那些风雨飘摇、王朝末路的悲情君主。而隋炀帝,这位坐拥广阔疆域、开创宏伟工程的皇帝,他的“牌面”究竟如何?是不是亡国之君里最好的,这得从多个维度来细细梳理。

首先,得承认,隋炀帝继承的“家底”确实相当殷实。他老子隋文帝杨坚,那是位雄才大略的开国之君。他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乱局,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隋朝。在政治上,隋文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巩固了中央集权;在经济上,他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恢复了生产,国家财政状况可以说是相当健康。更重要的是,隋文帝为隋朝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制度基础,可以说,他将一个奄奄一息的中国,变成了一个统一、富足、蒸蒸日上的强盛帝国。

所以,当隋炀帝接手时,他手里的“牌面”是什么?

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帝国: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这与那些继承的是内乱频仍、国力衰弱君主的皇帝相比,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相对充裕的国家财政: 经过隋文帝的休养生息,国家积蓄了大量的财富,为各种大型工程提供了资金保障。
一套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的初步建立,为国家的运转提供了一定的效率。
强大的军事力量: 隋朝拥有数量庞大的军队,能够支撑起对外扩张和国内的征调。

从这个角度看,隋炀帝的“牌面”确实称得上是“优等生”。他不是那种被生生逼上绝路,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的君主。他的起点,在亡国之君中,几乎可以说是最高的。

然而,一副好牌,也可能被自己打烂。隋炀帝的悲剧,恰恰在于他对这副好牌的运用方式。

雄才大略的起点,为何走向了亡国?

隋炀帝并非庸君,他同样有着隋文帝那样的雄心壮志,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许多政策,从长远来看,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

大运河: 这是隋炀帝最著名的“政绩”之一。这条贯穿南北的巨大工程,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为后世王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即便是在他统治时期,它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家的互通性和运输能力。
科举制度: 隋朝正式确立了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为选拔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官员的素质,是重要的制度进步。
对外的威慑: 隋朝在北方抵御突厥,在东北击败高句丽,展现了强大的国力,维护了边疆的安宁。

但是,问题也出在这里:

好大喜功,劳民伤财: 隋炀帝的这些宏伟工程,如大运河、东都洛阳的营建,对当时的人力物力消耗是极其巨大的。尤其是大运河的修建,动用了大量民力,造成了严重的民怨。
穷兵黩武,连年征战: 对高句丽的三次大规模征讨,虽然在军事上有一定程度的战略考量,但结果却是劳师动众、损兵折将,消耗了国家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尤其是最后一次征讨,更是直接点燃了民间的反抗火焰。
奢靡无度,生活腐化: 隋炀帝巡游天下,每次都大兴土木,享乐无度,消耗了惊人的财富。这种极端的奢靡,与底层人民的疾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刚愎自用,疏远贤臣: 隋炀帝虽然聪明,但性格中却有着残暴和刚愎自用的特点。他对朝臣的意见常常不听,对有才能的大臣也多有猜忌,这使得国家缺乏有效的制衡和有效的治理。

“牌面”的滥用,导致了“输局”。

可以说,隋炀帝就像一个拿到了一手好牌的赌徒,但他的赌技太差,而且过度自信。他没有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强大,并非仅仅依靠宏伟的工程和耀武扬威的战争,更需要体恤民情、安定民生。他把本来可以用于巩固统治、发展经济的巨大财富和人力,过度地消耗在了自己的政治野心和个人享乐上。

当他带着大批军队去打仗,而国内的百姓却因为征役和税赋而饥寒交迫时,反抗的种子就已经埋下了。一旦遇到一点星星之火,就能燎原。

那么,他是不是亡国之君中“牌面”最好的?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说“是”或“不是”。

从继承的“家业”来看,他的牌面确实非常好了。 统一的帝国、相对雄厚的国力、完善的制度基础,这些都是很多亡国之君梦寐以求的。他不是亡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而是亡在了自己挥霍无度、政策失误上。
但从“能否守住”的角度来看,他的牌面就未必是最好的。 很多亡国之君,是因为他们继承的是一个注定要灭亡的王朝,或者面临的是无法克服的外部强大敌人。而隋炀帝,他有改革、有发展、有稳定国家的能力,但他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并且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打个比方:

如果把亡国之君比作接管一家大公司,那么隋炀帝就像是接手了一家市值千亿、有稳定客户、有核心技术、有优秀管理团队的公司。而很多亡国之君,可能接手的是一家即将破产、负债累累、技术落后、员工士气低落的公司。

从“可操作性”和“基础条件”上说,隋炀帝的“牌面”无疑是顶尖的。他有能力将这家公司做得更大更强,但他却为了自己的面子工程和一时的享乐,把公司拖入了破产的境地。

所以,说他“牌面最好”,是强调了他继承的优势,那是他可以用来巩固统治、实现抱负的资本。但他最终却成了亡国之君,这是因为他对这些“牌面”的滥用和错用。在“亡国之君”这个群体里,他的“牌面”可能确实是最好的,但他的“表现”却是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他没有辜负他继承的好牌,而是辜负了建立这个好牌的先辈,更辜负了天下的百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是没有于谦,朱祁镇也可以上去拼一拼。

太祖打北元如爷爷打孙子,太宗一手制衡玩的,如同爸爸管儿子。仁宣之治武勋不突出,哥哥打弟弟还是有的。留下来的牌面不逊于开皇之治。

可到了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有人数地形优势,一通神操作,被以少胜多了。一般哪怕被以少胜多了,王公大臣还都逃的出来。彭城刘邦被项羽追了几十里不是一点伤都没受(别提他扔孩子)?赤壁那么惨曹操手下有名有姓的才死了几个?

就是五万头猪共军三天也抓不完.jpg

二十万精锐加上全国近半武官勋贵,不到一个月,全军覆没,败家败了个干干净净。著名的被挂到耻辱柱上的赵括好歹还耗的大秦国内空死者半,最后放弃了攻邯郸。这位明英宗败了后,京城的各位要没有于谦拦着全都卷铺盖回南京老家把首都拱手送人了。

靖康之难之前宋基本就没打得过北方游牧民族,燕云十六州自始至终就没收回来。但老朱家可是从南打到北的狠人,败家子啊。没于谦估计就得成土木堡之

user avatar

找个广帝的帝二代参照物。

西晋第二任皇帝,惠帝司马衷(何不食肉糜),接手的是个中规中矩的江山,智商极度堪忧,就比脑瘫略强,身旁是一个疯夜叉般的残酷老婆,朝内名臣名将很少,外边五胡日渐雄壮,天灾人祸成堆,在位18年,西晋愣是没亡在他手里。

再看看广帝13年败光的那份璀璨家业,私以为后世怎么挖苦他都有情可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隋炀帝,一个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却又充满争议的名字。谈及“亡国之君”,人们往往会想到那些风雨飘摇、王朝末路的悲情君主。而隋炀帝,这位坐拥广阔疆域、开创宏伟工程的皇帝,他的“牌面”究竟如何?是不是亡国之君里最好的,这得从多个维度来细细梳理。首先,得承认,隋炀帝继承的“家底”确实相当殷实。他老子隋文帝杨.............
  • 回答
    隋炀帝和唐太宗之所以“拼了命”都要攻打高句丽,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的决策能够完全解释。这其中既有地缘政治的现实考量,也有政治宣传、个人野心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多方面因素的交织。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隋炀帝“拼了命”打高句丽:隋炀帝对高句丽的多次大规模征伐,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
  • 回答
    隋炀帝不肯离开江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局势的变化,其理由也在不断演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1. 政治上的“留守”与“威慑”: 震慑关中和洛阳的反对势力: 隋炀帝在江都虽然远离长安和洛阳,但他仍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存在来震慑住可能出现的叛乱。尤其是关陇地区,自北魏以.............
  • 回答
    隋炀帝杨广:一个复杂多面的历史人物,暴君之名是否名副其实?隋炀帝杨广,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雄心壮志、宏图伟略,也伴随着争议与非议。关于他是不是一个“暴君”,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他的人生轨迹、政策措施以及历史评价。一、 雄才大略与政.............
  • 回答
    隋炀帝杨广,这位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皇帝,究竟能否算作“明君”,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都可能过于片面。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既有令人称道的开创之举,也有招致亡国的昏聩之政。要评价他,我们必须细致地审视他的功过,以及这些功过对后世的影响。首先,我们来审视隋炀帝的.............
  • 回答
    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却又饱受争议的皇帝。将他们进行对比,分析杨广为何不能成为李世民,实在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比谁优秀”的问题,而是关于时代背景、个人性格、治国理念以及最终历史评价的复杂交织。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杨广就算再努力,也难以复制李世民的.............
  • 回答
    隋炀帝,一个名字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激起无数涟漪的帝王。说他“有功绩”,这绝非妄语,而是有史实支撑的。然而,即便功绩卓著,他却遭受了长达一千多年的“抹黑”,甚至被塑造成了一个昏君、暴君的典型。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一点捋清楚。隋炀帝的“功绩”,并非空穴来风.............
  • 回答
    隋炀帝时期,一个短暂却又波澜壮阔的时代,留下了许多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历史印记,尤其是那些关于隋炀帝本人“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负面评价。然而,将隋朝覆灭的锅,一股脑地扣在隋炀帝一个人身上,是否公平?为何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常常扮演重要角色的世家大族,似乎总是能逃脱被严厉审视的命运?隋朝的历史,真.............
  • 回答
    隋炀帝,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皇帝,他的一系列举措,尤其是三次对高句丽(辽东)的征伐,至今仍是人们讨论的焦点。那么,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为何会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执意要征伐辽东呢?这背后牵扯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绝非简单的“好大喜功”或“穷兵黩武”所能概括。一、 统一大业的最后一块拼图:.............
  • 回答
    隋炀帝一意孤行,非要去那偏安一隅的江都,这背后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掺杂了多重因素,其中最核心的,恐怕是那个王朝由盛转衰的不可逆转的颓势,以及他本人已经无法掌控局面的焦虑和逃避。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全国的局势有多糟糕。隋朝虽然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但这种统一是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严苛的统治.............
  • 回答
    “洗隋炀帝”这个说法,在历史上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官方的定论或历史记载。它更像是一种民间舆论、后世评价体系下的一个比喻性说法,或者说是对隋炀帝历史形象的一种修正和解读尝试。要理解“洗”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首先要明白隋炀帝在传统史学和大众认知中通常被描绘成一个怎样的形象:传统史学与大众认知中的“昏君”形.............
  • 回答
    隋炀帝杨广创设科举制度并因此遭到关陇集团的绞杀,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戏剧性的历史事件,其背后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阶层等多个层面的深刻矛盾。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点:一、 科举制度的革命性与关陇集团的根本利益冲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科举制度的革命性意义以及它为何会触动关陇集团的根.............
  • 回答
    要理解隋炀帝为何在内忧外患下仍执意三征高句丽,得从他本人的性格、隋朝的国策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等多方面来剖析。这与唐太宗李世民的经历虽有相似之处,但根本原因却大相径庭。隋炀帝的雄心与家国情怀: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隋炀帝本人是一个野心勃勃、充满抱负的帝王。他继承了父亲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的宏业,对于如何巩.............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次婚姻制度和政治格局的巨大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朝代对联姻政策的考量。简单来说,隋炀帝之女能成为李世民的杨妃,与明朝公主不能与康熙联姻,主要原因在于“身份匹配度”、“政治联姻的逻辑”以及“朝代更迭带来的影响”。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隋唐联姻:时势造就的“特殊”与“必然”首.............
  • 回答
    要对隋炀帝杨广做出一个公允的评价,确实需要剥离许多后世的标签和戏说,深入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具体举措以及这些举措带来的影响。这并非易事,因为他实在是一个备受争议、形象极其复杂的人物。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杨广并非一个彻头彻尾的暴君或昏君。 很多时候,历史的评价会受到后世统治者意识形态的影响,而隋.............
  • 回答
    说起隋炀帝在雁门关被突厥围困的那段经历,那可真是一出悲剧,而且这悲剧对他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一次军事上的受挫,更是他后来一系列行为的催化剂。雁门关那一战,表面上看是隋朝倾全国之力,动用了数十万大军,结果却被突厥可汗(当时应该是始毕可汗)率领的数万骑兵围困住了,而且还围困得十分凶险。隋炀帝自己就身处险.............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历史叙事、公众认知、政治影响以及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为什么隋炀帝与大运河的联系如此紧密,并常被“洗白”,而忽必烈即便也参与了京杭大运河的建设,却少有人提及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历史叙事的塑造与“洗白”的根源: 隋炀帝:故事性强,悲.............
  • 回答
    制度之问:唐太宗与隋炀帝的相似与迥异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盛世典范,而隋炀帝杨广,则常被描绘成一个残暴好大喜功、导致隋朝覆灭的昏君。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推行的制度,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例如,都重视农业发展,都积极对外开放,都进行大规模的制度改革,.............
  • 回答
    “李世民,你以为你比我强多少?”隋炀帝若是在天有灵,说不定真的会对着他那个“好儿子”李世民发出这样的质问。毕竟,从很多事情上看,太宗皇帝确实是在隋炀帝的道路上,只是走得更稳,步子更小,也更懂得如何收揽人心。隋朝和唐朝,这两朝的兴衰,与其说是统治者的个人能力差异,不如说是历史的车轮在恰当的时间点,选择.............
  • 回答
    让隋朝的命运系于一位汉朝皇帝身上,这无疑是一个极富想象力又引人深思的设想。如果将隋炀帝换成汉武帝,隋朝是否还会二世而亡?我的看法是,大概率仍然会,甚至可能走向另一条更为曲折的灭亡之路,但二世而亡的结局未必能完全避免。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汉武帝的执政风格、治国理念,以及隋朝本身所面临的内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