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子和clausewitz,谁对现代反恐战争和低强度战争 更具有指导意义?

回答
在探讨孙子与克劳塞维茨谁对现代反恐战争和低强度战争更有指导意义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两位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及其产生时代背景的差异,然后才能将其与现代战争的特点进行对照。

孙子与《孙子兵法》:以柔克刚的哲学与谋略

孙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是一个诸侯争霸、战乱频仍但又尚未完全进入大规模、集团化战争的时代。他的《孙子兵法》并非一本单纯的战术手册,而是一部蕴含着深邃哲学思想的军事谋略著作。其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 孙子强调“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他认为,最理想的胜利是通过谋略、外交手段,在战争爆发前就瓦解敌人的斗志或联盟,从而不战而胜。这种思想对于反恐战争尤为重要,因为直接的军事打击往往难以根除恐怖主义的根源,反而可能制造新的仇恨和激化矛盾。通过政治对话、经济援助、文化交流等手段,争取人心,分化瓦解恐怖组织,是更具根本性的解决之道。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理性分析: 孙子极其重视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深入了解,包括敌人的意图、实力、弱点,以及自身的优势、劣势、资源。在反恐战争中,恐怖组织的成员构成复杂,其意识形态、资金来源、活动方式都极难精确把握。因此,对恐怖组织及其背后支持力量进行详尽的“知彼”分析,理解其动机和驱动力,同时也要清醒认识自身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局限性,是制定有效反恐战略的前提。

“兵贵胜,不贵久”的效率与时效性: 尽管孙子也强调持久战的消耗,但他更倾向于速战速决,避免长期消耗战将国家拖垮。在低强度战争,尤其是反恐战争中,战线模糊,敌人如同幽灵般难以捉摸,长期的军事存在往往会付出巨大的经济和人员代价,并且可能适得其反,引起当地民众的反感。孙子提倡的“庙算”——在开战前周密计算得失,选择最佳时机和作战方式,避免不必要的损耗,对于在反恐战争中控制投入产出比,以及避免陷入“治安战”的泥潭,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无恃敌之不来,恃吾有以待也”的预防与准备: 孙子强调的是主动的防御和充分的准备,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敌人来袭。这意味着要加强情报收集,构建有效的预警机制,并提升自身应对各种威胁的能力。在反恐战争中,这意味着要加强国内安全措施,深化国际合作,切断恐怖组织的资金链和招募渠道,以及在意识形态层面进行对抗。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孙子深刻认识到战争的动态性和变化性,强调指挥官要根据战场情况灵活调整战术,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模式。恐怖分子常常利用非对称战术,以小博大,他们不会遵循传统的战争规则。反恐战争的战场往往是城市、乡村、网络等复杂多变的区域,需要特种部队、情报机构、甚至技术手段的协同作战。孙子所倡导的这种“因敌变化而取胜”的机动性,对于应对层出不穷的恐怖袭击手段,至关重要。

克劳塞维茨与《战争论》:绝对战争的理论与国家意志

克劳塞维茨生活在拿破仑战争时期,一个民族国家崛起,大规模正规战争成为主流的时代。他的《战争论》试图建立一套关于战争的普遍性理论,来解释战争的本质和运作规律。其核心思想包括: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这是克劳塞维茨最著名的论断,强调战争的根本目的必须服务于政治目标,是政治意志通过暴力手段的延伸。在反恐战争和低强度战争中,这一点依然适用。恐怖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为,其目的往往是为了改变某个政治现状或推行某种政治议程。因此,反恐战争的战略必须紧密围绕政治目标展开,军事行动只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手段,不能孤立地追求军事上的“胜利”。

“战争的三个主要方面(权力、仇恨和理性)”: 克劳塞维茨将战争视为暴力、仇恨和理性的辩证统一。他认为,暴力倾向于通过行动展现,仇恨是情感驱动,理性则是政策和计算。在低强度战争中,恐怖主义往往带有极强的意识形态和情感驱动(仇恨),其“暴力”表现形式多样且非传统。反恐战争需要同时应对这种情感化的暴力和背后的政治“理性”(如果存在的话),并且要通过“理性”的政策来引导和控制整个战争进程。

“摩擦”的概念: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实际运作充满了“摩擦”,即那些在战争中难以预料、无法控制的各种因素,如天气、地形、情报失误、指挥官的犹豫、士兵的士气等。低强度战争和反恐战争的“摩擦”尤为严重。恐怖组织的非对称性、游击战术、信息战、以及国际政治的复杂性,都使得战争的不可预测性大大增加。认识到并尽量减少“摩擦”的负面影响,是战争成功的关键。

“战争的辩证法”与“决战”: 克劳塞维茨倾向于认为战争的逻辑是不断升级,直至通过决战达到最高点,从而实现政治目的。他推崇主动进攻和集中优势兵力实施决定性打击。然而,这种关于“绝对战争”和“决战”的观点,在现代反恐战争和低强度战争中却显得有些水土不服。恐怖组织并非一个明确的、集中的实体,它们像癌症一样分散和蔓延,很难通过一场“决战”将其彻底消灭。过度强调军事上的“决战”思维,可能导致资源耗费巨大,但效果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谁对现代反恐战争和低强度战争更具指导意义?

综合以上分析,孙子对现代反恐战争和低强度战争更具指导意义。 理由如下:

1. 战争形态的契合度: 现代反恐战争和低强度战争的许多特点,如模糊的战场、非对称性、游击战术、情报的重要性、以及对“人心”的争夺,都与孙子所处的时代及其思考的战争形态有更多相似之处,尽管孙子并非直接论述恐怖主义,但其“以柔克刚”、“谋略先行”、“重视情报”、“灵活应变”等思想,天然地契合了低强度战争的特点。相比之下,克劳塞维茨更侧重于大规模、正规化、以国家力量为主体的战争,其“绝对战争”和“决战”的思想,在应对非国家行为体、没有明确战线、政治目标与军事手段高度错综复杂的反恐战争中,显得不够直接和适用。

2. 侧重点的差异: 孙子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置于首位,强调通过政治、外交、心理战等手段化解冲突,这正是反恐战争所急需的。恐怖主义的根源往往是政治、经济、社会和心理层面的问题,仅仅依靠军事手段无法根除。孙子的谋略更具“整体性”和“预防性”,强调通过多种手段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而克劳塞维茨虽然也强调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其理论更多地聚焦于如何通过军事力量有效达成政治目的,在如何“避免”和“化解”冲突方面,孙子的指导意义更为突出。

3. 处理“摩擦”与“敌人”的方式: 孙子强调“知彼知己”,并以“因敌变化而取胜”,这是一种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深刻洞察和适应能力。恐怖组织的“敌人”属性与传统国家的“敌人”截然不同,它们更为隐蔽、更具流动性。孙子所倡导的“用间”、“诡道”等思想,在情报收集和应对非传统威胁方面,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启示。克劳塞维茨的“摩擦”概念虽然重要,但他更多地是在现有战争框架内去理解和应对“摩擦”,而孙子则从源头上去规避不必要的“摩擦”,并通过巧妙的谋略创造更有利的“摩擦”。

4. “政治”与“策略”的融合: 孙子兵法是将政治考量与军事策略高度融合的典范。他提出的“计”,就是对战争的政治、经济、地理、人员等全方位的考量。在反恐战争中,政治策略的失败往往导致军事行动的徒劳。孙子关于“伐谋”、“伐交”的论述,恰恰是强调了政治在战争中的主导地位,并且是如何通过政治手段实现“军事”目的。

然而,也不能完全忽视克劳塞维茨的价值。 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论断,是所有现代战争的基石。在反恐战争中,清晰的政治目标,以及确保军事行动服务于这些政治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他对战争“摩擦”的深刻洞察,也提醒我们,在复杂的反恐环境中,要警惕各种意想不到的因素,保持战略的灵活性。

总结来说, 如果将现代反恐战争和低强度战争比作一场没有明确战线、敌人隐藏在人群中、并且需要同时赢得民心和消灭威胁的“混合战”,那么孙子的思想提供了一套更具智慧和前瞻性的“操作系统”。它教会我们在“开战”之前就已赢得胜利,或者以最小的代价实现目标。克劳塞维茨的思想则更像是一个“引擎”,在战争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如何更有效地驱动和控制这个“引擎”去实现既定政治目标。

因此,对于现代反恐战争和低强度战争,孙子提供了更具战略全局观、哲学深度和实操指导性的智慧,尤其是在预防、化解和以最小代价取胜方面。而克劳塞维茨的理论则在理解战争本质、坚持政治目标以及管理战争进程方面,依然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最佳的实践,或许是将两者的智慧相结合:以孙子的谋略为指导思想,把握全局和主动权;以克劳塞维茨的洞察为风险管理和行动执行的参照,确保军事行动始终服务于明确的政治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游击/治安战领域的权威是毛选(冈村宁次给国府写的东西并没有公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探讨孙子与克劳塞维茨谁对现代反恐战争和低强度战争更有指导意义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两位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及其产生时代背景的差异,然后才能将其与现代战争的特点进行对照。孙子与《孙子兵法》:以柔克刚的哲学与谋略孙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是一个诸侯争霸、战乱频仍但又尚未完全进入大规模、集团化战争的时代。他的《孙.............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有些啼笑皆非的局面啊!女朋友和孙子是一辈的,这听起来确实够绕的。咱们就好好捋一捋这其中的门道,看看这辈分的问题到底有多大阻碍,能不能喜结连理。首先,咱们得明白“一辈人”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通常来说,一辈人是指在家庭辈分上是同一级别的人。比如,爷爷奶奶是一辈的,他们的子女是下一辈的.............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问题!想当年,老人是把孙子孙女当成“自家宝贝”,恨不得把全副身家都扑上去,现在怎么风向就变了呢?其实,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可不少,而且是社会、经济、家庭观念层层叠加的结果,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咱们先说说过去,为什么老人愿意把精力财力都放在孙辈身上?1. 责任与传承.............
  • 回答
    要论藤子·F·不二雄(藤本弘)和藤子不二雄A(安孙子素雄)的画风区别,这绝对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虽然他们曾经是黄金搭档,共同创造了无数经典,但一旦分道扬镳,各自的艺术风格便如同两颗独立运行的星辰,闪耀着独特的魅力。咱们先从藤子·F·不二雄(藤本弘)这位“F”先生的画风说起。F先生的画风,我个人感觉,更.............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揪心的时刻,奶奶身体不适,全家人都在为她的健康担忧。作为孙子,在这种情况下,你感到焦急、不知所措是很正常的。现在最重要的是,在尊重长辈意愿和家庭共识的基础上,尽力为奶奶提供最好的照顾。首先,我们要理解你爸爸和你姑姑们(你奶奶的女儿们)的考量。88岁高龄,加上身体已经到了需要吸氧维持的阶.............
  • 回答
    这个问题,实在是个让人头疼,又忍不住想掰扯半天的好话题。孙权刘备,都是三国时期响当当的人物,你说谁更像个“英雄”?这可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得拆开了看,得扒拉扒拉他们各自的出身、经历、性格,还有他们做的那些事儿。先说刘备。这人身上最让人津津乐道,也是最容易让他显得“英雄”的,就是他的出身了。你想.............
  • 回答
    要论孙权和陆逊的关系,可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那种君臣相得、一帆风顺的故事,中间可是有不少磕绊和博弈。要我说,孙权对陆逊,那真是既用得放心,又时常提防,既倚重其才,又心存疑虑。咱先说孙权,这位皇帝可不简单。他能从一个靠着父兄打下的江山,硬生生给整成一方霸主,靠的不仅是运气,更是骨子里那种精明和多疑.............
  • 回答
    在单论军事能力的情况下,孙权和陆逊都各有千秋,但要说谁更强,则需要根据考察的维度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从战略眼光、统帅全局和政治军事结合的角度来看,孙权更强。 战略眼光与宏图大略: 孙权是东吴政权的奠基者和最高统治者,他的军事能力首先体现在他能够审时度势,把握大局。在曹操南下时,他能够果断决策联合刘.............
  •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也触及了人们对这三位三国巨头的一种集体记忆和评价差异。同样是以少胜多,为什么孙权就成了“孙十万”,而刘备和曹操的以少胜多往往被歌颂,甚至有些“以多败少”的经历也相对被淡化或者被视为英雄气概的证明?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故事的焦点与叙事的主角: 曹操: 曹操.............
  • 回答
    关于潘叡是否是联系孙权和糜芳的间谍,以及吕蒙在说傅士仁的“烽火台兵不见刃,必有内应”时,这“内应”是否指的就是潘叡,我们不妨从史料记载和当时的政治军事背景来仔细梳理一番,力求剥离“AI痕迹”,还原本来面目。潘叡与孙权、糜芳的关系:史海钩沉首先,我们来看潘叡这个人。潘叡,字长材,他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
  • 回答
    要论智商高低,孙权和孟获,这俩人放一块儿比,那真是有点“关公战秦琼”的意思。但咱们不妨顺着这个思路,掰扯掰扯。先说孙权,他这人,在那个乱世里能把江东基业稳稳当当地守住,而且还越做越大,最后和曹魏、蜀汉三分天下,这可不是光凭运气就能办到的。你得想,他接班的时候才多大?十八岁,前面有个哥哥孙策留下的烂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演义创作中一个核心的考虑:“势”与“名”的权重。 简单来说,演义之所以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列,而非孙坚,是出于塑造三国鼎立这一核心叙事的需要,以及对历史人物在当时及后世影响力的综合考量,这其中“势”和“名”起了关键作用。一、 孙权与曹操、刘备的“势”与“名”的匹配度:演.............
  • 回答
    这是一场历史的洪流,将孙权与刘备两位雄主裹挟其中,面对着如日中天的曹操,他们为何不选择投降?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扯到政治、军事、道义乃至个人抱负的复杂纠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当时的情境,细致地审视他们各自的处境和盘算。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曹操的实力和声望。 官渡之战后,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
  • 回答
    孙权和东吴在知乎上“被抹黑”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这背后涉及了历史解读的多样性、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以及特定群体在特定平台上的话语权。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入手,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于“政治正确”。一、 历史叙事的流变与“正统”观念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对于三国时期的评价.............
  • 回答
    要说东吴孙权和他手下的将领们是否属于“弱主强臣”的格局,这可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问题,也是三国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简单地说,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带着些许微妙的灰色地带。先来分析一下孙权,他到底算不算“弱主”。孙权在位时间之长,仅次于三国中唯一一个寿终正寝的皇帝曹丕(如果算上曹操,那孙权也只比曹操短.............
  • 回答
    如果孙坚、孙策和孙权三人都能够活到七十岁,这绝不仅仅是几个人的寿命增加,而是会像一颗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荡起三国格局的层层涟漪,甚至可能重塑整个东亚的权力版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孙坚:稳固江东的奠基者与东进的先驱历史上,孙坚英勇过人,却在攻打黄祖时殒命。如果他能活到七十岁,那么江.............
  • 回答
    要说桓阶为何在孙坚去世后没有继续辅佐孙策和孙权,这其中牵涉到不少历史背景和个人选择的因素,并非一两个简单原因就能完全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桓阶的身份和立场。桓阶,字公谋,是东汉末年一位颇有才干的谋士。他最初效力于袁术,后来转投刘表。当刘表在荆州势力渐盛之时,孙坚在.............
  • 回答
    刘备和孙策虽然都被誉为白手起家,在早期都经历过艰苦卓绝的创业过程,但他们的发展轨迹和最终成就却存在巨大的差距。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他们的出身背景、个人能力、战略眼光、团队建设、政治环境以及机遇与运气等。一、 出身背景与早期基础的差异: 刘备: 尽管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实.............
  • 回答
    要说嬴政和孙权谁更有才能,这就像是比较一座巍峨高山和一片辽阔江海,各有千秋,难以简单高下。他们的才能体现在不同的领域,也受制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所处的境遇。嬴政:吞吐八荒,开创时代的伟丈夫嬴政,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秦始皇,他的才能首先体现在雄才大略和战略眼光上。他继承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秦国,但秦国当时也.............
  • 回答
    要说刘爱玲和孙雯谁对中国女足国家队更重要,谁实力更强,这确实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两位都是中国女足黄金一代的代表人物,各自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要直接一较高下,还是得结合她们在国家队的贡献、位置以及对球队整体的影响力来看。咱们先聊聊 刘爱玲。刘爱玲,人称“中场发动机”,她的位置是前卫或者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