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权和刘备谁更是英雄?

回答
这个问题,实在是个让人头疼,又忍不住想掰扯半天的好话题。孙权刘备,都是三国时期响当当的人物,你说谁更像个“英雄”?这可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得拆开了看,得扒拉扒拉他们各自的出身、经历、性格,还有他们做的那些事儿。

先说刘备。

这人身上最让人津津乐道,也是最容易让他显得“英雄”的,就是他的出身了。你想啊,一个织席贩履的,居然能一步步走到三分天下之一的君主位置,这本身就够传奇了。这不像孙权,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父兄基业打得好好的,他接过来就能当吴王。刘备这叫从无到有,从零开始打拼。

他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那个“仁”。虽然有时候被诟病是伪善,是装出来的,但不可否认,这种“仁德”确实为他聚拢了人气。关羽、张飞、赵云,这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老伙计,那是真的把他当主公,当大哥看。他的手下,也确实有不少愿意为了他赴汤蹈火。想想当年长坂坡,赵云单骑救主,那一股子忠义劲儿,不正是刘备“仁德”的写照吗?

还有他的那股子韧劲儿。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从徐州被曹操打得丢盔弃甲,到赤壁之战侥幸捡了便宜,再到汉中之战与曹操掰手腕,中间多少坎坷?多少次差点就一败涂地?但他就是不放弃,总能找到机会重新站起来。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绝对是英雄气概的一种体现。

而且,刘备的目标明确,就是要恢复汉室。这在他那个时代,算是一种政治正确,也吸引了不少士人归附。他身上带着一种“匡扶汉室”的理想主义色彩,这总能让人觉得,他不仅仅是在争夺权力,他还有点“大义”在身上。

当然,刘备也有他的短板。有些人觉得他太依赖别人,尤其是关羽和张飞,没了他们俩,他就有点歇菜。夷陵之战,因为失去关羽而鲁莽出兵,结果惨败,也成了他晚年的一大憾事。而且,他有些决策,比如急着为关羽报仇,也显得不够理智。

再看看孙权。

孙权这家伙,就跟一头老谋深算的狐狸,或者说一匹精于骑术的骏马。他接手江东的时候,才多大?才十八岁!那时候,周瑜、张昭这些老臣都在,他一个小年轻,居然能压住阵脚,稳住局面,还把江东的基业发扬光大,这本身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孙权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的“善于用人”。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些人可都是顶级的谋士和将领,而且都死心塌地为他效力。他能把这些能人异士拧成一股绳,让他们各尽其才,这是他的本事。赤壁之战,能和刘备联手,对抗曹操,而且把曹操打得够呛,孙权在这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时候,是他力排众议,坚决抗曹,这份魄力,不比刘备差。

孙权还特别能忍。曹操来打,他忍了;刘备想借荆州,他也忍了(虽然最后没还)。他不像刘备那样,一股脑儿地把情感都写在脸上。他更懂得权衡利弊,懂得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他的江东基业,一直能维持得不错,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有这份“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孙权还有一个特别牛的地方,就是他能活得久,而且能把江东守得稳。他一直到老,江东的势力都没有被吞并,反而还在不断发展。这说明他的统治能力是非常强的。他也能从周瑜、鲁肃、吕蒙这些人那里吸取经验,并且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

当然,孙权也有被人诟病的地方。有些人觉得他晚年有些昏聩,对诸葛瑾、陆逊这些有功之臣有所猜忌,甚至逼死陆逊。还有他后期的一些儿子之间的权力斗争,也让他头疼不已。另外,他这个人,有时候也显得有点“守成”,不像刘备那样有那种“天下征服”的野心。他的目标更多的是保住江东,而不是像刘备那样想着统一全国。

那么,谁更英雄?

这就像问你,到底是爬雪山过草地的英雄,还是稳稳把江山坐稳的英雄。

如果你看重从无到有的奋斗精神,看重理想主义和感召力,看重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那刘备可能更符合你心中“英雄”的定义。 他的故事,充满了励志色彩,他的“仁德”,他的屡败屡战,都让他身上有一种特别动人的英雄光环。
如果你看重领导力,看重战略眼光和政治手腕,看重能够把一群强大的人拧成一股绳,并且能够长久地维持一片基业的稳定性,那孙权可能更胜一筹。 他能够在大时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且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英雄能力。

他们两人,一个像燃烧的烈火,炽热而耀眼;一个像深沉的湖水,平静而力量无穷。

刘备的“英雄”更像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一种精神的召唤,让人看了会热血沸腾,觉得他是一个有情有义、有梦想的人。

孙权的“英雄”则更是一种能力的展现,一种智慧的体现,让人佩服他的冷静和老练,觉得他是一个有担当、有智慧的君主。

要我说啊,他们俩都是时代的英雄,只是英雄的类型不同。刘备是那种“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的豪情壮志,是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情怀。孙权则是那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无奈中,依然能笑到最后的冷静与决断,是那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的残酷现实。

所以,与其说谁“更”英雄,不如说他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维度的英雄主义。你心目中的英雄,可能更偏向哪一种?这个问题,还得你自己去掂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英雄孙权与机智的旁人的二三事:

诸葛瑾脸长,大概是特别长。

孙权宴宾的时候让人牵一条驴进来,驴脸上贴个“这是诸葛瑾”(此诸葛子瑜)。

搁春秋时候这尴尬解不开诸葛瑾搞不好得自杀了。

还好他儿子诸葛恪在后面加了两个字“此诸葛子瑜之驴”。孙权一乐,把驴送给了诸葛瑾。


费祎出使吴国。孙权让众人在费祎进来的时候假装没看到他。

费祎来了,只有孙权表示下迎接,别人按孙权的意思闷头吃。

费祎:“凤凰飞来了,只有麒麟停下碗筷表示迎接,无知的蠢驴只知道闷头吃喝”

诸葛恪:“滚你MB”

伊籍出使吴国,拜会过后:

孙权:“侍奉无道之君,很辛苦吧”

伊籍:“刚刚只是一拜一起,不辛苦不辛苦”

还有个原出处不明:

孙权让太子孙登戏弄诸葛恪,说:“请你爹吃一箩筐驴粪”

诸葛恪:“那我请太子吃一箩筐鸡蛋”

孙权:“你这人是不是傻”

诸葛恪:“驴粪和鸡蛋都是一个地方出来的”

user avatar

当然孙权,这事还有意义问吗?

我孙十万有祖传基业,出生就是一方诸侯的公子,老哥死后直接继承家业,哪是刘备这种草根出生的人可比的

孙权继承江东家业的时候一片混乱,在孙权英明神武的领导下统一江东各家族,天下没有一个不服的,后来曹操打赤壁之战时孙权犹豫不决,要不是诸葛亮妖言惑众非要孙权打的话孙权早做了大魏吴王了,像刘备就凭衣带诏这事投降曹操就肯定会被杀,这分明是刘备没有退路了才忽悠孙权的。

赤壁之战要不是周瑜定的火攻计黄盖执行的,就凭刘备和刘琦的一万多人都不够曹操打一次的。刘备借了荆州南郡一直不还居然还想拿三郡换一郡充分证明刘备集团说话不算话,这一点孙权又完胜

大家学过语文吧,语文课有篇文章叫孙权劝学,就是孙权劝吕蒙上学的故事,证明孙权早就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实乃中国教育的代表人。著名的成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就是说孙权的,什么意思呢?士就是象棋里帅旁边那两个,相当于保镖的意思,“别”就是不要,“日”就是太阳,所以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要三个太阳的保镖就可以以“刮目”的礼仪相待”,就是说当保镖的不要连太阳也想要,刮目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和现在情侣间刮鼻子差不多,只有对自己最亲近的大臣才用。

孙权背刺关二爷是孙权料事如神的表现,孙权早就料到关二爷会打败于禁庞德威震华夏,所以先背刺了关二爷再说,你想想万一关二爷真打到长安,然后出长安打洛阳,收冀州青州徐州兖州,统一了华夏孙权就得叫大蜀吴王了,多难听,一点也不如大魏吴王霸气,杀了关羽后聪明的孙权把关羽的人头送给了曹操,企图把刘备的怒火引向曹魏,只不过刘备没上当而已

曹操居然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想让孙权当他的儿子,开玩笑,孙权要当也是当曹丕的儿子……啊不,是臣子,曹丕称帝后孙权马上成了大魏吴王,啊,爽,怎么听怎么好听,赤壁之战前就能成的事非要托这么长时间,当皇帝有什么好的,还时刻担心手下没事发动个高平陵之变,要不就是宣武门之变这样兄弟互杀,要不就是陈桥兵变这样的事,多麻烦。要不是曹丕过了没多长时间就明白过来孙权还能狗几年大魏吴王

至于张辽的辽八百,那是因为孙权爱张辽,根本没有真心攻打,不然十万人打八百人但凡是脑子正常的人你们说说这仗怎么输,十万人把张辽围中间叫张辽杀也得把张辽累死,孙权就是输了,最主要的是输的让人看不出破绽,这还不厉害吗?

晚年的孙权更是中国皇帝中独一无二的大成者,群臣肯定时刻想着要孙权的命,所以孙权防患于未然,把可能会威胁吴国的臣子都杀了,给儿子留下了太平盛世的局面,等等,说到儿子,儿子们看孙权老了肯定也想让孙权早点死,所以孙权才没事就更换个继承人,那些儿子们互相打的头破血流的才好,不像蜀国,刘禅顺利继位才二世就亡了,魏国虽然不是二世而亡但被司马氏摘了桃子,而吴大帝孙权 从来就想安静的做个大魏吴王,奈何世事难料,大魏亡了。

user avatar

反对@浪子天妖 ,一个一个来。(也可以直接当答案看~)

1、耷匪为人狡诈虚伪

举个例子

《先主传》: 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魏书曰: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即使不看正文,我们看评价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这就是所谓的“狡诈虚伪”?


2、 雄霸天南的吴大帝

先看文

《吴主传》:
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权反自陆口,遂征合肥。合肥未下,彻军还。兵皆就路,权与凌统、甘宁等在津北为魏将张辽所袭,统等以死扞权,权乘骏马越津桥得去
《张辽传》: 於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
《吴主传》:
二十二年春,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脩好,誓重结婚。
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
自魏文帝践阼,权使命称藩,及遣于禁等还。

说句南面称孤没什么,雄霸天南是不是过了~~


3、反观耷匪一直在依靠装逼、逃命、投奔多名主子混日子,反杀同宗夺取基业,为人可谓猥琐虚伪,怎么配与光大父兄基业、迎难而上努力开疆拓土的吴大帝相比?

刘备与孙权哪个起点高?刘备是到处跑,但是怎么不想想,逃了半辈子逃了半个中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跟着他,称赞他,甚至因为与他相交而不得重用?

《 满田牵郭传 》:
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 刘备之奔公孙瓒也,豫时年少,自讬於备,备甚奇之。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牵招字子经,安平观津人也。
《雁门太守牵招碑》:君与刘备,少长河朔,英雄同契,为刎颈之交。俄而委质于太祖,备遂鼎足于蜀汉,所交非常,为时所忌,每自酌损,在乎季孟之间。
《 满田牵郭传 》: 田豫居身清白,规略明练。牵招秉义壮烈,威绩显著。 而豫位止小州,招终於郡守,未尽其用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刘备真的只是一个小人的话,这两个与之交好,又算什么?如果刘备真是个小人的话,是我我就绝交了,这两个人才能出众,还会“未尽其用”?如果刘备真是个小人的话,以“田豫居身清白,牵招秉义壮烈”,与他有什么交情,还会为人所忌?

《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 》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於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

袁涣在面临生死之时的选择算什么?

《先主传》: 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北海相孔融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

陈登和孔融将刘备和袁术作了个对比(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他们认为刘备,是治乱之主、是忧国忘家者!


再看“反杀同宗夺取基业”

《九州春秋》: 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遂行
《刘二牧传》: 先主迁璋于南郡公安,尽归其财物及故佩振威将军印绶。

陈寿在《刘二牧传》最后提到: 璋才非人雄,而据土乱世,负乘致寇,自然之理,其见夺取,非不幸也。

乱世之中,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陈寿都说了是“自然之理”,非要用太平之世、法治社会的道理来讲究,我是不知道怎么想的,请带入时代好吗?

而且相比于刘备厚待刘璋,孙权称帝的时候: 兄讨逆将军策为长沙桓王 。这怎么说,看看司马氏好不好:宣、景、文~~


4、吴大帝赤壁破曹,夷陵烧耷,三国三大名战有二是吴大帝的支持才获胜,周瑜陆逊熊虎之将胜于耷匪手下关张不知几何,可见吴大帝识人之才远胜耷匪。

赤壁和夷陵只能说明他有识人之明,但是要说识人之才远胜刘备,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不信!

随便举几个例子

《 满田牵郭传 》: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 刘备之奔公孙瓒也,豫时年少,自讬於备,备甚奇之。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田豫如何?

《吕布传》: 陈登者,字元龙,在广陵有威名。又掎角吕布有功,加伏波将军,年三十九卒。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表大笑。备因言曰:"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於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陈登如何?

《关张马黄赵传》: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关羽和张飞就是刘备从“徒众”之中发掘的啊!

《董刘马陈董吕传》: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这个够出名吧?

再看一个

《先主传》: 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刘备如果说识人不明,还有谁能说善于识人?要说孙权识人之才远胜刘备,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不信!!!

差点忘了,“周瑜陆逊熊虎之将胜于耷匪手下关张不知几何”,我是不知道这个几何到底是多少~~


5、 数十万曹军南下,江东人心浮动,吴大帝宽厚待人,力主抗曹,不追究投降派责任,可谓仁义之君,岂不远胜于荆州带平民为肉盾的耷匪。

《先主传》: 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不是刘备用平民当肉盾,而是平民自己跟着刘备,刘备不忍心抛弃!

而且这里孙权与刘备比较的两个事例根本就不是可比的!用驾驭臣下的事来比带平民的事,我是不知道怎么比出来“可谓仁义之君,岂不远胜”的。。。。


6、吴大帝待亲族如家人,多子多孙,家庭幸福美满,远胜耷匪仅有三儿,抛妻弃子,只能娶吴帝妹续弦,吴大帝持家远胜耷匪。

多子多孙我承认,家庭幸福美满?你骗谁啊?一个继承人的事搞成那样,还幸福美满???

刘备抛弃妻子我承认,但是怎么不想想,那是什么时候?在危急时刻这难道不是人之常情?历史名人有几个能做到那种逃命的时候不跑的?刘邦跑了,刘秀跑了,曹操也跑了。。。

孙权落难的时候“权与凌统、甘宁等在津北为魏将张辽所袭,统等以死扞权,权乘骏马越津桥得去。 ”好像不是一个人跑了似的?

《先主传》: 权稍畏之,进妹固好。

这就是所谓的“只能娶吴帝妹续弦”。。。

我最想不通的还是最后一句“吴大帝持家远胜耷匪”,我是真不明白,对于两个历史上的首领比谁更是英雄,居然比“持家”!!!

我读书少,你不会在骗我吧?


7、吴大帝南下交州,东登夷州,北联燕国,西和蜀中,布中华天威于四方,耷匪一生未有如此壮举,如何能比?

《陆逊传》: 权欲遣偏师取夷州及朱崖,皆以谘逊,逊上疏曰:"臣愚以为四海未定,当须民力,以济时务。今兵兴历年,见众损减,陛下忧劳圣虑,忘寝与食,将远规夷州,以定大事,臣反覆思惟,未见其利,万里袭取,风波难测,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驱见众,经涉不毛,欲益更损,欲利反害。又珠崖绝险,民犹禽兽,得其民不足济事,无其兵不足亏众。今江东见众,自足图事,但当畜力而后动耳。昔桓王创基,兵不一旅,而开大业。陛下承运,拓定江表。臣闻治乱讨逆,须兵为威,农桑衣食,民之本业,而干戈未戢,民有饥寒。臣愚以为宜育养士民,宽其租赋,众克在和,义以劝勇,则河渭可平,九有一统矣。"权遂征夷州,得不补失。

东登夷州很值得夸耀?

《吴主传》:三月,遣舒、综还,使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乘海授渊。 举朝大臣,自丞相雍已下皆谏,以为渊未可信,而宠待太厚,但可遣吏兵数百护送舒、综,权终不听。 渊果斩弥等,送其首于魏,没其兵资。权大怒,欲自征渊, 尚书仆射薛综等切谏乃止。
《张顾诸葛步传》:
权以公孙渊称藩,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昭谏曰:"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若渊改图,欲自明於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於天下乎?"
然卒遣弥、晏往。
渊果杀弥、晏。

这就是北联燕国?


8、吴大帝用人不疑,对文官武将多有嘉奖,与张昭有隙终以君臣和结可谓千古美谈,督促吕蒙好好学习,比起耷匪酒后骂庞统,薄待马超,简直天壤之别。

《张顾诸葛步传》:权以公孙渊称藩,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昭谏曰:"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若渊改图,欲自明於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於天下乎?"权与相反覆,昭意弥切。权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於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昭熟视权曰:"臣虽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於床下,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因涕泣横流。权掷刀致地,与昭对泣。然卒遣弥、晏往。昭忿言之不用,称疾不朝。权恨之,土塞其门,昭又於内以土封之。渊果杀弥、晏。权数慰谢昭,昭固不起,权因出过其门呼昭,昭辞疾笃。权烧其门,欲以恐之,昭更闭户。权使人灭火,住门良久,昭诸子共扶昭起,权载以还宫,深自克责。昭不得已,然后朝会。

这就是千古美谈?你确定?顺便看看庞统

《庞统法正传》於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於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孙权和张昭,刘备和庞统,两者之事,哪个更像美谈?

且不说刘备与诸葛亮这对千古君臣了~

薄待马超我承认,但是比起逼死陆逊,恐怕也有所不如吧~


9、耷匪是吴大帝的手下败将,曹委员长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吴大帝在这位旷代伟人心中的分量何等重要,耷匪听到曹委员长恭维“英雄”就吓得撒丫子走人,怎配与吴大帝争雄雌?

《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先主方食,失匕箸。

人在屋檐下,这很值得黑?难道不机智?

用曹操来评价,难道不应该是,我和刘备是一辈的,孙权只是个晚辈。换句话说,我儿子像孙权就不错了,刘备才是我的对手!!!


10、吴大帝少年掌权就以桓文之功为榜样,耷匪一世则只想乱世称雄,吴大帝这样的人不是英雄谁是英雄?

《先主传》: 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吴大帝少年掌权时~~刘备呢?

《诸葛亮传》: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於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隆中对,中学学过的!“欲信大义於天下”这是只想乱世称雄?


11、耷匪都要叫吴大帝一声大舅子,还和他比什么英雄地位?

这句话我更是没看出任何逻辑~~什么叫“叫一身大舅子,还和他比什么英雄?”你这个逻辑我是看不懂~~如果按你这个逻辑的话,三国没有人可以和袁术比英雄~~~


总结: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於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贻厥孙谋以燕翼子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臣松之以为孙权横废无罪之子,虽为兆乱,然国之倾覆,自由暴皓。若权不废和,皓为世適,终至灭亡,有何异哉?此则丧国由於昏虐,不在於废黜也。设使亮保国祚,休不早死,则皓不得立。皓不得立,则吴不亡矣。】



最后一句,我认为历史上的上位者都称不上最狭义的英雄!但要认为孙权和刘备谁更是英雄,我支持刘备!

user avatar

题主一日做梦,梦身处一巨大陵园,墓碑鳞次栉比,上书「曹操」「刘备」「孙权」「满宠」「张辽」「陈登」「孙策」「孙和」「张昭」「陆逊」「朱据」等,皆为三国人物。忽一人来到题主面前,似是工作人员,笑曰,愿玩游戏否?此陵园神妙之处,堪比胡人之 Siri、Cortana。题主问道,如何游戏?此人笑曰,说话即可。

题主曰,刘备是个英雄。四周传出啧啧赞同之声,远处一墓碑下或吼道,好,来杯酒!题主笑曰,此也平常,试试其他。

于是题主曰,孙权是个英雄。须臾,天地震动,四处传来呵呵,哈哈之声,不绝于耳。更有数处墓碑破裂,有尸冲破棺材板爬上,愤怒之情溢于言表。题主仓皇逃窜之间,见一墓不似其余狂笑狂怒之徒,深深陷入地下,虽惊惶亦忍不住询问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一边按住各人棺材板,一边答道,那是孙权自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实在是个让人头疼,又忍不住想掰扯半天的好话题。孙权刘备,都是三国时期响当当的人物,你说谁更像个“英雄”?这可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得拆开了看,得扒拉扒拉他们各自的出身、经历、性格,还有他们做的那些事儿。先说刘备。这人身上最让人津津乐道,也是最容易让他显得“英雄”的,就是他的出身了。你想.............
  • 回答
    要判断刘备“背刺”刘璋和孙权“背刺”刘备,谁更“无耻”,这实在是个极具争议且颇为棘手的问题。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而且“无耻”二字又带有强烈的道德判断色彩,容易因立场和解读角度的不同而产生巨大差异。不过,我们可以试着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事实出发,细致地梳理一番,看看谁的行为更令人侧目。首先,我们.............
  • 回答
    要论刘备和孙权晚年的过失,谁更可以被理解,这确实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因为两人都是三国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晚年决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自的政治遗产和国家走向。我们先来看看刘备。他晚年最突出的过失,无疑是发动了夷陵之战。这个决定,放在当时的情境下,有很多可以解读的地方。刘备晚年的过失:夷陵之战的悲.............
  • 回答
    要论刘备投降吕布和孙权受封吴王谁更丢人,这得从历史背景、人物定位以及各自的处境来细细掰扯。这俩事儿,看似一个是“屈尊就卑”,一个是“荣华加身”,但背后的含义却大相径庭,也各有各的“不好看”。咱们先说刘备投降吕布。这事儿发生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当时,曹操联合刘备围攻吕布于下邳。刘备这时候是什么.............
  • 回答
    要论孙权合肥之战和刘备夷陵之战,哪个输得更惨,这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两者都是三国时期重要的战役,都以失败告终,但其影响、损失以及后续的战略意义,却有着微妙的差异。孙权合肥之战: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孙权多次攻打合肥,但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是最能体现“惨”的,往往指的是215年孙权亲率大军攻打合肥,以及2.............
  • 回答
    哈哈,这话题可真有意思!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位大佬放到现代,谁更能俘获姑娘们的心?这可得好好掰扯掰扯。抛开那些历史的尘埃和三国时期的特殊背景,咱们就单从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和“生活方式”来分析分析,看看谁更符合咱们现代女性的择偶标准。曹操:那个玩世不恭、才华横溢的“霸总”型要我说,曹操这人.............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假设,如果孙权真的将吴国太嫁给刘备,孙刘联盟的性质和稳固程度,我认为会发生一些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但未必能直接等同于“更牢固”。首先,我们得明白孙刘联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什么样的存在。它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共同利益的政治联盟,主要的敌人是强大的曹操。吴国太嫁给刘备,这会将这种政治联盟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人物的道德评判,而这类评判往往是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将刘备和孙权的行为放到一起比较,哪个“更恶劣”,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各自事件的背景、动机、手段以及造成的后果,并尝试站在不同的道德视角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背刺”的定义。在三国语境下,“背刺”通常指的是一方对另一方.............
  • 回答
    三国争雄,风云激荡,各有英才,亦各有憾事。要说刘备失了法正、曹操失了郭嘉、孙权失了周瑜,哪个更可惜,这问题可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这就像是问,在战局的关键时刻,失去哪个得力助手,对自家来说才是最致命的打击。咱们先来说说刘备失了法正。法正,字孝直,这人可不是一般人。他早年也在曹操手下混过,但那会儿不受重.............
  • 回答
    刘备在官渡之战背刺曹操,与襄樊之战中孙权背刺关羽,这两件事都发生在三国时期,而且都牵涉到诸侯之间的联盟与背叛,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要判断哪个战略失策更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战略意图、具体操作、直接后果以及长远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两件事:1. 刘备在官渡之战前后的“背刺”曹.............
  • 回答
    这是一场历史的洪流,将孙权与刘备两位雄主裹挟其中,面对着如日中天的曹操,他们为何不选择投降?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扯到政治、军事、道义乃至个人抱负的复杂纠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当时的情境,细致地审视他们各自的处境和盘算。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曹操的实力和声望。 官渡之战后,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演义创作中一个核心的考虑:“势”与“名”的权重。 简单来说,演义之所以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列,而非孙坚,是出于塑造三国鼎立这一核心叙事的需要,以及对历史人物在当时及后世影响力的综合考量,这其中“势”和“名”起了关键作用。一、 孙权与曹操、刘备的“势”与“名”的匹配度:演.............
  • 回答
    说到统一江山后的“卸磨杀驴”,这可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一个屡试不鲜的戏码。在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汉末枭雄里,要论谁最可能在功成名就后对功臣下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他们的性格、政治理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好好捋一捋。曹操:政治家的精明与权术的极致曹操这个人,打心眼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家,而且是.............
  • 回答
    孙刘联盟,一段跌宕起伏的政治婚姻,从起初的唇齿相依到后来的貌合神离,最终走向破裂,其间充满了人性、权谋与时势的交织。若要探究如何避免这段联盟的夭折,我们不妨从刘备和孙权各自的立场、共同的敌人以及联盟的维系机制入手,细致地梳理一番。一、 认识彼此的“痛点”与“底线”: 刘备的“痛点”: 刘备集团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历史走向的核心关节。如果刘备和孙权真的能做到“亲密无间,毫无猜疑”,我想这绝对会对曹魏最终统一全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彻底改写结局。但“亲密无间,毫无猜疑”这八个字,在那个勾心斗角、利益至上的乱世,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不妨就假设这个“奇迹”发生了,来.............
  •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也触及了人们对这三位三国巨头的一种集体记忆和评价差异。同样是以少胜多,为什么孙权就成了“孙十万”,而刘备和曹操的以少胜多往往被歌颂,甚至有些“以多败少”的经历也相对被淡化或者被视为英雄气概的证明?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故事的焦点与叙事的主角: 曹操: 曹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问!如果刘璋不是一个“暗弱之主”,而是能与刘备、孙权、曹操比肩的雄才大略之辈,那么三国鼎立的格局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能提前形成“刘璋、孙权、曹操”三分的局面。下面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前提设定:刘璋拥有与曹操、刘备、孙权相当的才能和野心我们假设这位“非暗弱”的刘璋,具.............
  • 回答
    操之所以没直接让刘备和孙权自尽,这事儿不能简单一句“心慈手软”就概括了,里面门道儿可深着呢。咱们得一点点捋。首先得明白,操当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以令诸侯”是关键。他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奉汉正朔”上的。如果他直接干掉刘备和孙权,那性质就变了。你想啊,刘备虽然势力小,但他是汉室宗亲,名义上.............
  • 回答
    关于“僭越”这个词,咱们得先掰扯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超越了本分,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尤其是跟权力、地位、名分有关的。在古代中国,这可是个挺要命的词,因为天子、朝廷、礼制都有着一套森严的规矩,谁要是敢越雷池一步,轻则名声扫地,重则招来灭顶之灾。提到曹操被扣上“僭越”的帽子,那真是千古奇冤.............
  • 回答
    关于刘备集团在汉中大胜曹操后,若关羽不攻打曹操,而是与刘备一同全力进攻孙权,能否改写历史的这个问题,咱们不妨展开了细说。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可不少,军事策略、政治格局、人物性格,甚至一点点运气,都可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激起不同的涟漪。首先,咱们得明确当时的大背景。汉中之战刘备是赢了,曹操撤兵北上,暂时无力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