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方言消失的危害有哪些? 第1页

     

user avatar   domand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支持保护方言啊,但普通话首先大家都要会说吧。事实情况并非如此。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是要促进全国人民沟通,不然,广东人和广西人能交流吗?甚至,相距100公里的张家村和吴家乡能交流吗?不能交流,各种问题就很大,经济发展不起来,文化也发展不起来,人口根本就无法流动。中国古代官话彻底是非口语的文言文,把教育程度导致的阶级差距一下子拉开了。所以我虽然支持保护方言,更支持推广普通话,两者如果非要选一个(也就是说一部份人不具备掌握两种口语的能力),还是讲普通话吧。

在全国人民都能说普通话的基础上,文化上容纳方言当然可以,每天1-2个小时的方言电视广播节目啊,交通工具方言报站啊,鼓励方言写作方言戏曲啊,这些本来都不是问题。语言这种东西,只要有人用,就不会灭绝,但发生简化和变形也是正常的,不必原教旨主义。上海市区现在通行的沪语难道不是消灭了很多种本地方言形成的?我从来没听到有人说应该保护业已消失的浦东话、莘庄话的。中国方言多的数不胜数,不到100公里就是一个全新的方言,根本也不可能全都保护下来。当然学院里或者民间谁要是以此为乐,我觉得也蛮好的,值得鼓励。

倒回来,认为应该取消普通话,让方言作为地方口语官话的,我个人不能同意。


user avatar   sou-gou-shu-ru-fa-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狗哥来说一个真实故事。


福建福州有个姓孙的小伙子,前段时间在网上结识了个女网友,一来二去,发展成了网恋。


大年初五那天,小孙从福州出发,去到镇江跟自己的女朋友见面。当时小孙女朋友带了个女伴陪同。三个人吃完晚饭后,女伴说自己困了,小孙女朋友就提出,让小孙和自己一起先把女伴送回家。


结果这一送……


小孙把自己送进了传销窝点。



春节假期结束,小孙的公司领导发现他没有来上班,就给小孙打了个电话,想问问看到底是什么情况。


电话打通后,小孙只用福建方言说了一句话,电话就被迅速挂掉了。


公司领导觉得有些不对劲,这也太反常了,想请假可以明说,说句这么没头没脑的话是什么意思。


可是他又转念一想,感觉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他又仔细琢磨小孙那句方言的内容:两个舅舅加一个我,一双筷子加一个鸡蛋。


突然意识到,小孙是在向他求救!



因为那句话的意思是:救救我,110。


于是公司领导赶紧联系小孙的家人报警。


当地警方接到报案后,想办法和小孙取得了短暂联系,根据小孙提供的一些信息,很快就锁定了小孙的位置,把他救了出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关键时刻,方言能救命啊!


user avatar   stevenc2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新加坡人写的东西,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的,单句看都写得挺好,全文看就干巴巴的,甚至狗屁不通,不知道到底想说什么,这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以李光耀之女李玮玲写的《我为什么选择单身?》为例,单独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看,能看得懂,信息量还是挺丰富,但是全文看起来,非常散,根本不知道她到底想表达啥,文中说了好几个故事,但这些故事似乎都没有为主旨服务,比如她在21岁时发现她第一次约会的对象的朋友都是一些有钱的社会名流,于是果断和他拜拜了,这个故事到底想说明啥,也没说清楚。


我们也会发现,她作为一个博士,写的文章词汇量不大,基本没超出四级词汇范围,同样,他父亲李光耀作为一个从小母语就是英语,从剑桥大学毕业高材生,担任新加坡总理的30年的精英人士,写的几本书比如One man's view of the world(李光耀观天下》, From Third World to First: Singapore and the Asian Economic Boom(从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新加坡的故事和亚洲经济崛起)我都看过,词汇量也不大,六级词汇量基本能看懂,而野生西方人写的书如How Google works(谷歌是如何运营的),词汇量则要大很多,看起来很吃力。


这是为什么呢?


新加坡人又会说英语又会说中文,结果是两方面都不讨巧,就算是英语很精通了,日常沟通完全用英文,但他们的文化内核仍然是中华文明,只不过用英文来强行表达,必然会失去很多灵魂。而在英语文化那边,他们也没有盎格鲁撒克逊的灵魂,所以你看他们写的英文书籍,词汇都不会难,其实是他们的文化底蕴根本让他们用不到那么精确的词汇。


李光耀也提到过,读英校只会说英语的新加坡人,比说华语的新加坡人要冷漠很多。我觉得原因也在于,文化和语言是互相成就相辅相成的,谁离开谁都走不长远,香蕉人由于家庭影响始终无法全面西化,但又活在中华文明的影响下,两边的精髓都得不到,偏向于中间人,对什么都不敏感,情感上只会变得冷漠,表达上只会变得干巴巴。


如下图所示,不同语言之间能完全共通翻译的部分其实很少,仅限一些基础词汇,而更大部分的是在每种文化特殊的敏感点。





就以颜色为例,红黄蓝绿橙紫黑白这八种基础颜色,是完全可以等价翻译成英文red, yellow, blue, orange, purple, black, white。但中文和英文里各自敏感的颜色,则会遇到一些困难。

比如,中国人会“水墨”敏感,则会有“墨绿”这个颜色,对红枣很熟悉,就有“枣红”这个词,无法等价翻译成英文,一个只会说英文的华人,是永远不会说这些颜色的,对这些颜色的敏感度也会降低。在英文里,对“铬”这种金属敏感,只要是下面这种不锈钢的金属的颜色,如水龙头、刀叉都叫chrome色,没错,镜子的颜色也叫chrome色,这就没办法翻译成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词了。

中文里由于对这种颜色不敏感,大部分人都只会叫银色(不信去看看淘宝上卖厨卫的商品)。但实际上银色(silver)和不锈钢色(chrome)还是有点差别的。

中文里对颜色的光泽度(glossiness)和亮度(brightness)并不敏感(专业人士会区分,但是普通大众不区分),我们国外同事和供应商沟通一个产品的外观,希望他们做得更bright一点,结果供应商死活理解成“更亮一点”,结果把表面做得更光滑,闪闪发光那种,结果当然不是老外想要的,老外只是想要他们把颜色调浅一点。如果真是要闪闪发光那种,老外会说更glossy一点。假设中国殖民了西方一个国家,强行让他们用中文作为沟通的语言,那他们也失去对这些颜色的敏感度。

如果一个民族强行用另外一种语言作为日常沟通用语,则只会保留中间部分,而两边各自精细部分的词汇,将会失去。

每一种语言所拥有的词汇,其实是文化作用的结果,一种文化越在意什么,都会在语言上体现。比如爱斯基摩人很在意雪,他们就有几十个词来形容不同的雪,所以他们对于雪的感受会更加细腻,而其他文化里,雪就是雪,只有“雪”一个单词,因此对雪的感受不会有那么精细,如果爱斯基摩人如果使用英语或者中文作为沟通语言,则会失去那么多”雪“的丰富表达,对雪的敏感度也会降低。


再举一个例子,中国人看到狗,第一反应就是“狗”这个字,因为我们的文化里对狗并不敏感,而西方文明对狗要敏感得多,比如同样表示狗,有不同的词来区分:


  • canine(犬,学名)
  • dog(狗通称)
  • puppy(小狗)
  • hound(猎狗)
  • terrier(西方常见的一种很活泼的小狗)


他们看到狗,不会是首先想到 dog这个词,而是一定会区分是什么狗,然后再选用合适的词汇。比如看到小狗,他们一定会说Look at that puppy。


他们对牛也有同样的敏感,看到一头牛时一定会分是bull(公牛)还是cow(母牛)还是buffalo(水牛),对猫则没那么敏感,首先想到的是cat。


中文对量词敏感,一台电脑、一辆车、一张桌子、一头牛、一只鸡、一粒米、一朵花、一条绳子、一件衣服、一根棍子、一支笔、一个人、一条女(粤语),一旧云(粤语)、一旧水(粤语),因为量词体现的是对这种事物的外形属性,这样的好处是不用把话全部说完也能提前预判是什么,比如才听到”一条。。。“,大概也能预判后面是什么事物,这是我们语言精细的部分,我们观察万事万物时,一定会对其外形属性特别敏感,以找出合适的量词来形容,而英语里则特别不敏感,直接略过量词,则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则没那么细腻。我们看到不同的水会不自觉想到一汪水、一滩水、一湾水、一洼水,英语里则统一是 Look at that water,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到底水是什么形状。


在新加坡人,思维还是在中华文化里,就算他们讲英语,也会习惯说 Look at that dog,第一反应不会区分那么细,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使用的英语词汇量要低很多。

同样是说中文,我见过很多新加坡人对量词的掌握完全弱化,统一都是用“个”,一个手机、一个电脑、一个桌子、一个笔、一个车,一个棍子、一个衣服,这是受到英语的影响导致对量词的敏感度降低,导致中文使用词汇量也偏小。国内也有一些人也是用“个”来代替所有量词,但仅仅是说得快的时候,或者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的人才会这样说。

再举一个例子,在中国文化里,父亲和母亲两边的亲戚对我们来说意义是非常不一样,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父亲一方的叔叔、伯伯、姑姑和母亲一方的姨妈、舅舅也不一样,甚至长幼对我来说意义也非寻常,也会严格区分哥哥弟弟,姐姐妹妹。而对于西方人来说,对这些根本不敏感,甭管爷爷奶奶还是外公外婆,都叫grandparents,父母双方的亲戚都叫uncle和aunt就好,兄弟姐妹都叫brother和sister就好,这种不敏感导致我们英译中时不知道翻译成什么好,比如grandpa到底是翻译成爷爷还是外公呢。


而如果新加坡人在中华文明的内核里用英语来表达这些关系,则表达不出来,他们就会弱化辨别这种亲戚关系的能力,也无法体会出每一种亲戚关系到底对他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新加坡和香港人口规模差不多,香港的文化影响力就不用我多说,但新加坡从来没诞生过知名的消费品牌,也没有有影响力的书籍、电影、综艺节目。他们最擅长的只能是作为中西方沟通的桥梁和西方世界的高级打工仔,却无法像亚洲四小龙里如果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一样产生世界级的企业和文化产品。


因为语言的使用对人的文化属性也有加强作用,当你越多使用这种语言,你这部分细腻的情感将会得到加强,反之则越来越弱,在处在两种语言中间的结果,会将两边精细的部分都会去失去,所以新加坡人既不可以产生影响中文世界的作品,也无法产生影响西方世界的作品。


相比方言,普通话也是没有灵魂的,两者之间你、我、他、吃饭睡觉这些基础词汇可以互通互译,但是各自精细部分也不能互通,强行互通只能失去细腻。


你是哪个地方的人,那个地方的方言就是你文化背景的烙印,方言好的人一般表达力也爆棚,很多城市长大的孩子只会说普通话,其实你会发现他们也会冷漠很多。


普通话及其书面用语长期作为官方语言,是擅长逻辑、科学表达,很多方言里其实是没有“因为”、“所以”、“虽然”、“难道”、“并且”,像我奶奶就永远不会用这些词,一定要表达这种意思时会绕圈子通过上下文来表达,后辈们会用也是强行从普通话里借用的。旧时代普罗大众说话并不需要那么讲逻辑,也接触不到那么先进的东西,用不着这些词,所以就不存在。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所有的现代文明词汇也都是先进入普通话,如科技词汇、法律、医学等等,用方言是很难表达的。台湾人平时聊天说闽南话,但是涉及到复杂一点的工作,特别是技术方面,还是得切换成国语,也不是说闽南语表达不了,也可以说,但是兜很多个圈子才能表达相同的意思,还不如直接用国语方便。


但普通话的欠缺之处在于,对日常生活的描述,因为它的主要功能还是官方宣传和教育,有所长必有所短。


而方言擅长人文方面表达,因为旧时代的老百姓接触不到上层,只能把精力放生活和社会关系上,比如八卦别人,所以形容人的词汇特别多,比如描述自己的喜怒哀乐,所以形容心情的词汇和粗口特别多,比如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这方面的俗语也特别多。


像粤语里的“心思思”、“心挂挂”,“巴闭”、“牙擦擦”,比如湖南话里的,“哈苞”、“带笼子”、“稀下的”,在普通话里无法完全对应,强行翻译会失去灵魂。


每个地方人注重的品德和价值观不一样,也表现在方言里,该方言里会反复出现该词汇,使用该方言的人从小被反复强化,变成他文化认同的一部分。我们不用争论到底因为有某种文化价值观产生了对应了词汇,还是因为有些词汇而塑造了他们的文化认同,这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如果周围的人天天在你耳边反复念叨某句话,那你不自觉也会接受这种文化认同。


比如说粤语的父母里喜欢和孩子说“俾心机”,意为用心、认真,说明他们很注重做事要认真,这种品格深刻在他们的文化基因里。在普通话里会变成“加油”,失去原有的效果。


在湖南方言里,喜欢说“展劲”,和另外一个也用得多的词汇“霸蛮”有些类似,意为“用尽全力,强行把做不到的事做成”,这也体现了湖南人的吃得了苦,不为自己找借口的性格特点。还有一个经常说的词汇是“惯肆”,三天两头一定要听到“不要惯肆了”,意思是对子女不要娇惯放纵养尊处优习以为常,因为我们的文化里强调就是人一定要在吃苦耐劳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再比如湖北方言里喜欢说“不服周”,是因为他们注重“不屈服”,据说是先秦时期周天之征讨楚国,楚人就是“不服周”,最后周天子大败而归(未考证)。这句话变成普通话只可能是”不服气“,但是湖北人都知道”不服气“和”不服周“还是差那么点意思。“不服周”指如果一种强制措施不符合你的意愿,你坚决不会顺从,比如小孩不听话,大人怎么说都没用,于是直接一个耳光扇过去,问你“你服不服周啊”,小孩子会说“我就是不服周”,然后继续不听话。而“不服气”的范围就广很多,用在这种语境不能精确表达这种情感。全国会说普通话的人都会说”不服气“,但是没有像湖北人这么爱说”不服周“,因为这种性格特点是深深刻在他们的基因里。


这些话,如果用普通话讲,可以表达出类似的意思,但会变得弱化很多,也不会成为日常反复强调的词汇,导致人对该文化注重的品德和价值观的认同趋向于无感。


只会讲普通话,当然也不是没有注重的品德和价值观,也会有中华文明里基础的价值观,但这是基础款,虽然看起来也不错,但是没有什么特色。你有的别人都有,但别人特别强调的品质如用心认真、吃苦耐劳,在你这里却是很平淡的。


普通话和方言并不是谁比谁高级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普通话具有最大的兼容性,能够搭建横跨面最大的框架,但是细节方面表现不足。而方言就是对这些细节的修饰。就如同下面这张图一样,普通话是大格子,但是很空洞,而每一种方言特有的词汇就像填充物一样,让整个空格的细节越来越丰富。



普通话要表达更丰富的情感,经常需要从方言里借词,比如“得瑟”、“发小”、“忽悠”“八卦”,其实也是借用方言,在正式用语里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


前面说了,每一种语言背后承载的敏感点不一样,当一个人的敏感点越多时,情感越丰富和细腻。虽然汉语方言都是中文,都可以很灵活地相互转换,但是在不同的方言背景下,你训练的敏感点是不一样的。如果只会普通话,你得到的只是基础框架,感受事物的分辨率会相对其他懂其他方言的人低,情感方面细腻程度也会降低。


东北人、北京人并不是完全说普通话,其实也是方言,很多词汇是进不了普通话的,只不过他们口音有天然优势,在普通话路用也毫无违和感,他们口才特别好、幽默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他们掺杂了很多方言的词汇,而其他地方的人不会用这些词汇,自然就说不出那么生动,但是如果我们用自己的方言说也能说出相同的效果。


举个例子,如果只会说普通话,表达心情只会说高兴、生气,郁闷、难过、纠结、后悔这些毫不精确的词汇。但是用方言,能有无数更精确的选择,比如湖南方言有“过不得”、“拗人”、“做好事咯”。


但可惜的是,方言长期以来被视为落后、土的表现,有些地方甚至把方言称为“土话”,觉得说普通话就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表现,说方言就是土,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人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很多家庭也只会用普通话沟通而排斥方言,下一辈只会说普通话的越来越多,孩子们就算是会听方言,也往往羞于说,最后只会说得不利索,这其实不是很好的现象,与其从小学英语,不如在家里塑造说方言的环境,至少让孩子在人文方面更加丰富,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更有利,走得更远。


方言特别好的人,大多都是很幽默的人,他们能够形象的描述事物,就算是变成普通话来描述也一样很幽默,因为他的敏感点多,能够触及到这些点,借用汉语的灵活性还是能表达出来。只会说普通话的人,其实很可怜,情感是很单薄的,表达力是很匮乏的。


最后再强调一下,语言并不是只是沟通的工具,你在用一门语言时,那你就在这门语言构建的世界观里,看到的是这门语言所展示给你的世界,多掌握一门语言,触及到更多敏感点,你看到的世界将会更加细腻。


比如我们听到的音乐是大多是由 1(哆)、 2(来)、 3(咪)、4(发)、5(唆)、6(拉)、7(西)组成,但不要以为这就是音乐的全部,在以上每一个数字之间还存在半音,如#4,就是介于4和5中间的半音,一首曲子里如果出现几个升半音,往往是比较好听的部分,因为这些半音触及了我们很少听到的敏感点,所以才感觉到好听。


既然说方言能够增加看待世界的细腻程度,那英语为什么不可以?或者说为什么新加坡人是刚好相反的?


学英语也能增加看待世界的细腻程度,例如英语强调完成时,汉语普通话里则弱化,如说


他没有毕业。


到底是 didn't graduate(读过大学,但是没有读完)还是haven't yet graudated(还没到毕业的时候)呢? 这句话是有歧义的,这一点没人会否认吧? 日常沟通中几乎不做区分,虽然有人会说“还没毕业“,但省略掉”还“字的人也很多,比如有人问你”你没毕业啊“,你得要猜他到底是想问你“有没有拿到毕业证”还是 “还没到毕业的时候”。


英语里用时态则可以分得清,这是英语在这一部分的细腻程度,如果你使用英语则会天生对这方面敏感。汉语普通话则需要上下文才清楚,没有上下时,只知道是没拿到毕业证书这一结果,但到底是哪种情况不得而知。


粤语对完成时也敏感,口语里习惯用“未”表示尚未完成的动作,如


  • 未毕业= haven't yet graduated.
  • 冇毕业 = didn't graduate


虽然普通话里也有“未”,但是过于书面化,使用并不多。


说回英语,虽然可以增加看待世界的细腻程度,但是作为华人的主要语言使用,就是另外一码事了,就会取两边的公约数,去掉两边的细腻部分,变得非英非中,比如新加坡人日常用英语其实也是不区分完成时的。



另外,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英语,其实也是英语的普通话,也只是框架性的,用于表达科学思维的,而填充框架丰富其细节的是英语的各种俚语、习语,放在中文也是算入方言的范畴,很难在被其他文化的人学到的,引入英文的一方如果缺失一块,也就失去这一部分的敏感点,却仍旧还拿来做主要语言,表达就要匮乏很多。


我们也可以进行同样的类比,如果汉语失去了方言,也就只剩下骨架,那将变得多么无趣,多和下一代说方言吧,只会对他人文方面的发展更有益处。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文意义

@poem

说得太好了。我只插个嘴。

看到不少认为「方言是因为没用过时,出于人文情感才需要保护」的……

「保护」确实有两种。一种是过时了,为了保存资料,或者因为人文情感,做出抢救性的保护。这种保护是和时间竞赛。但是保护方言不是这种情况。中国方言,不是在语言演化过程中自然消失,而是被人为的政策打压。我们不是要从时间的流淌中抢救方言,而是从政策的暴力破坏下抢救方言。

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方言的意义,在于制止对地方文化的破坏。就像一个艺术品,慢慢腐坏了,没有关系,不是任何人的错;但要是有人去故意砸坏,那我们就要制止。

也看到不少因为支持普通话,进而对保护方言不置可否的……

保护方言,不是反对推广普通话。普通话应该推广,但推广不等于打压方言。曾经推广普通话的政策,是学校及电视中不允许讲方言(方言节目禁播,说方言的孩子受罚),把说普通话上升到道德甚至法律的高度来宣传。不清楚现在是不是仍然这样奇葩。参考国际上保护方言的种种措施,从来没有对主要语言造成影响,反而丰富了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方言的意义,在于保护方言人群的权利。人人都应该会说普通话,但不能人人都只允许说普通话,以至于人人都只会说普通话。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老外会认为汉语是一种野蛮落后的语言,因为普通话太像欧美的婴幼儿用语了,连个短音都发不出来。


user avatar   cctv-00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大多数答案,感觉总有些什么东西没说明白,说说自己的观点:

其一,所谓“方言”,更多指的是“口语”,而非“语言”,文字表述与官方语言的区别不大,顶多是一些小词法和语法的固定用法。这点上来说我觉得粤语及类似的语言不是方言,只能说是中国的“非官方语言”。

第二,方言的缺失其实真谈不上什么“危害”,甚至从理性角度考虑,是如某些人认为的那样有好处,至少大家方便交流了。就好像渡渡鸟灭绝了,人类似乎还是活得好好的,恐龙如果不灭绝,可能还会危及人类生存。

但是在我看来,方言的存在并不是用“危害”“益处”或者“实质性”的“意义”能够衡量的。

就好像这个世界没有了梵高、贝多芬、卡尔维诺,对于百度来说只是少了几个百科词条,对于腾讯来说只是少了些可再创作的名作,对于小米来说甚至什么影响都不会有。对于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来说,主观的影响是相当小的。

方言的消逝,其实是一种文化的消逝,一代人的精神面貌的消逝,同时伴随着诸多艺术形式的消逝。

曾经的吴侬软语,东北的豪、成都的慵、重庆的火、湖南的辣、北京的侃......京剧、粤剧、豫剧、黄梅戏、京韵大鼓、天津快板、山东快书、海派相声....这些统统都将不复存在。

因为再也没有人能够理解那些带着情趣和强烈地方特色的韵脚、择词所折射出的一代人的思想和文化。

天下大同,所有的人说写同样的字,说同样的话。

这并不是什么危害,只是一种淡淡的悲哀。


user avatar   zhao-xiao-liu-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我也是学语言的,但不想就这个话题说太多专业的东西。简言之:

1、方言被消失方言消失是两个概念。

2、语言是活的,新陈代谢、生生不息,历史地看语言是不断消失与不断创造并行的

3、官方语言是政府以法律形式定下来的,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岂能一概而论,某种程度上,任何语言都是方言。


user avatar   cehku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实质危害

上古中古近代消逝的方言种类比你所能想象到的都要多得多

有什么影响吗?


user avatar   yi-die-yi-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fa 明 民 族

材料日益稀薄


user avatar   zhao-ben-shan-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方言消失的危害太多了。

1,城市居民无法通过口音嘲笑别人“土包子”,失去了秀优越的绝佳载体。

2,不能以“老师说的什么我根本听不清”为借口,掩盖自己学不会的事实。

3,小商小贩不能顺利判断顾客是不是本地人,难以看人叫价,拉低了GDP。

4,问路时沟通更加便捷,不利于高德地图等APP推广,减缓了科技发展。

5,不能通过“灰机”、“胡建”等词汇谋求笑点,增加了忧郁症的患病几率。

欢迎补充。。。

——————————————————————————————————————————————

我的知乎回答:如何评价汪涵投资四百多万保护方言计划? … zhihu.com/question/3210




     

相关话题

  三国中地域辽阔,大家行军打仗时如何交流? 
  为何欧洲面积狭小却有诸多语言?其间区别是否相当于我国诸方言的区别? 
  感觉武汉话正在慢慢消亡,大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大家觉得保护方言重要吗? 
  为什么江苏人在外很少说自己是江苏人,对江苏省的认同感很弱? 
  在美国为什么黑人会号召大家去看《黑豹》而不是《绿皮书》? 
  为何胶辽官话的分布显得很逼仄? 
  方言以后会走向灭绝吗?本地的方言会在有生之年走向灭绝吗? 
  粤语究竟是「独立语言」还是「方言」? 
  小朋友家长应该教家乡话还是普通话? 
  朋友们 膝盖你们用方言怎么说? 

前一个讨论
警察鸣枪示警有哪些规定?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说凤凰传奇不好的时候会有人来喷?





© 2024-05-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