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历史,但斗胆评价下。
缺点:
优点:
科学家和搞航天的又不傻,航天飞机研究了10多年,飞了将近30年,前后40年的任务。如果不值,这群搞战略的、搞科研的能让它从1977活到2011年?
到最后退役,不代表技术不行,只代表当前而言性价比不高,但技术已经完全成熟并被雪藏。这就和阿波罗登月去几次月球就抓紧停、国际空间站完全成熟了就抓紧撤,甚至B2轰炸机造20架就停、F22随便造一造生产线就停一个道理。
没有对手啊,也就慢慢没用了啊,造出来养着太贵了,先放仓库里存着呗,省钱干别的。
偶尔后面人发展更新技术有需要了,拿出来还能参考参考。
但是出事儿再次需要了,人家开了门就拉出来或者打开生产线就量产了,你咋办?
更详细的航天飞机介绍分析:
早在冯卡门的“火星计划”里,便有了可重复使用航天飞机的构想。当尼克松决定把NASA的重心放在近地轨道基础设施建设上后,航天飞机便成了不二之选。严格意义上来说,航天飞机这一称呼并不准确,太空运输系统STS(SpaceTransportSystem)才是其本名,整套系统由燃料箱(俗称的橙罐),固体火箭推进器和轨道器组成。那怕按照英文里的Space Shuttle翻译,也应叫做太空梭。航天飞机这一称呼其实是包括STS,X-37B和苏联暴风雪号等在内的所有通过无动力滑翔返回地面的航天器。
事实上早在1970年设计STS时,设计师们根本没有想到这套系统会用30年,更没想到能用到2011年。在那个连彩色显示屏电脑都少有的年代,STS最关键的可重复使用轨道器,其气动设计完全由风洞测试数据和笔纸勾画而成,看似简单的大弧形曲面三角翼设计可谓是非电脑模拟超高音速气动设计的极致。不过这一切都随着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而迅速过时,STS却因各种原因未能搭上电脑技术这班顺风车,以至于到21世纪,轨道器使用的飞控电脑RAM容量仍然只有1MB,放到现在连一张高分辨率照片都放不下。
STS常被人诟病的原因之一便是轨道器无法自动降落,也就是说不管发射什么都必须要带至少两名宇航员,无形中增加了发射价格。波音延寿计划中STS轨道器要改装X-37B所用的航电替代那1980年代只有1MB的电脑,改装后诸如发射卫星任务便可无人完成,给国际空间站送货升轨也可省去生命维持系统的空间和质量,提升输送量降低价格。若真如此,STS轨道器的数量便不会止步于3架。
作为加压空间达74.3立方米的“可回收空间站”STS轨道器,其在轨时间却出奇的短,最长的STS-80任务也仅17天15小时。为何携带有充足燃料和强大轨道调整引擎的轨道器却无法长时间在轨停留?答案在轨道器的供电方式上。
STS轨道器采用燃料电池供电,及通过氢氧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把氢燃料中的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发电装置。每架轨道器携带3枚燃料电池,每枚独立工作产生28伏直流电为轨道器上所有电器供电,作为副产品的水则收集后饮用,或当作补给送给国际空间站。由于这是轨道器上唯一的电力来源,所以真正限制在轨时间的是电池剩余的燃料量。
STS延寿计划中的货舱外折叠太阳能电池板,恰好是X-37B的在轨供电方式。这套“缩小”版的太阳能电池板锂电池供电装置,是X-37B能完成接近两年在轨时间的最大功臣。试想一下,没有电池燃料量的限制,STS轨道器可以不用频繁再入,也就省去了每次重返大气层后高昂的检查维修费用。而轨道器因通用对接口可互相对接,无人轨道器因此可以为载人轨道器补给物资,如此一来STS的轨道器将会是名副其实的可回收太空空间站。
许多人认为NASA在阿波罗计划结束后转向研发近地轨道用航天飞机和近地轨道空间站,是NASA放弃深空探索的证明,其实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早在挑战者号事故后3年的1989年,老布什政府便宣布支持在计划中的自由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前身)建造完成后进行更庞大的载人深空探测。NASA在1989年10月公布了可能方案的研究结果,包括重返登月,建立永久月球基地以及载人登火等方案都赫然在列。从“火星计划”中也能看出,可重复利用太空梭和在轨建造技术,都是完成火星飞船“舰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航天飞机的本名“太空运输系统”(Space Transport System)那样,我们所熟悉的“航天飞机”只不过是整个系统中负责地球和近地轨道往返的“巴士”而已,庞大的系统中包含有诸多空间站,深空用太空拖船等等。而对于只有足够资金进行一项太空项目研发的NASA来说,在先建造一个没人去的空间站还是先建造一个没地方去的太空梭之间,NASA选择了后者。
原计划空间站可不止一个
在挑战者号事故后3年的1989年,老布什政府便宣布支持在计划中的自由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前身)建造完成后进行更庞大的载人深空探测。NASA在1989年10月公布了可能方案的研究结果,包括重返登月,建立永久月球基地以及载人登火等方案都赫然在列。
然而计划永远改不上变化,1986年挑战者号的事故让NASA不得不降低原计划一年52次的发射频率并放弃美国西岸发射场的建造。从2003年哥伦比亚号的事故更让所有STS延寿计划都化为泡影。不愿意再冒风险的小布什总统听从了哥伦比亚号事故调查委员会的建议,宣布在2010年国际空间站建造完毕后STS将全部退役,替代品“星座计划”中的“战神”火箭将回归传统的返回舱设计。
STS最终在2011年7月21日结束了共计1322天19小时21分23秒的飞行生涯,X-37B成为现役航天飞机这一概念的唯一继承者。STS退役后美国和世界失去的,不仅是批量载人航天的能力,还有太空卫星维修和从太空带回大质量大体积物体的能力,而后者又对未来从太空批量送回开采原料至关重要。迄今为止现役的所有太空返回载具中,只有SpaceX的龙飞船具备可观的返回货物运送能力,不过最高3吨货物质量和11立方米的空间限制,远不及STS轨道器15吨货物质量和18米长4.6米宽的货舱。
一个能改变人类的载具却因为诸多的政治经济原因,出师未捷身先死,而讽刺的是STS的设计反倒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然而又惊天动地,有其他航天器无可比拟的功能,安全性、科学成就等有很多讨论,下面我想着重谈一谈其任务适用性、经济性。
航天飞机最初是出于廉价往返轨道实现经济的太空运输这个人类长久的梦想而研制的,所以官方名称是太空运输系统(STS),当初理想主义的目标是因为值钱的特别是引擎都能回收重复使用。当时期望航天飞机每次发射成本不到1000万美元,拉30吨货和7人送上近地轨道,在返回地面后休整维护一星期后就能再度上天,淘汰所有一次性运载火箭。从而让人类得以大规模开发太空,当年的大规模建立太空城市移民、开发月球、建立巨型天基太阳能发电站、太空工业化等研究、计划都是建立在航天飞机能廉价往返太空的基础上的,这些愿景是如此的诱人以至于让NASA放弃了强大的土星5号超级火箭。
结果开发中因为阿波罗计划结束后NASA经费被削还有技术不成熟等让设计一改再改,例如从翼身融合的升力体变为双三角翼、把液体火箭助推器换成更加危险不好控制、经济性差的大型固体火箭、用铝合金取代钛合金造机体结构等。导致最终造出来的航天飞机大缩水,载荷从30吨降低到25吨左右,安全性、经济性也降低不少。而挑战者号事故后更是打乱了原有的计划。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薄利多销、大规模生产、提高出勤班次能降低成本。航天飞机也是,在挑战者号事件前航天飞机的发射频率逐年上升。发射的频率越高,那分摊到每次发射上的零备件生产流水线还有维护设施的人力资源、原先支出的巨额研制费用就越低。挑战者号炸了后航天飞机发射率骤降,而研发费投资早就出了,各种零备件生产线和航天飞机维护支持设施都得砸钱养着。自然就导致每次发射成本飙升,最终比一次性运载火箭还贵。如果挑战者号没炸,航天飞机持续提升发射频率、不断改进,那其发射成本虽然达不到理想主义的预期但不至于贵的离谱,跟某些运载火箭可能还有竞争力。
当然讨论航天飞机的经济性不应当简单的拿发射成本跟货舱载荷去衡量去跟一次性火箭比,这很不公平。毕竟航天飞机同时还能拉7人上天,有机械臂、气闸可以对航天器进行检修、组装甚至带回地面。任何运载火箭乃至载人飞船都不具备把航天器带回地面的能力,这是航天飞机独有的。
还有航天飞机特别适合对空间站运货,在SpaceX龙之前最著名的货运飞船莫过于是苏俄的进步系列飞船了,进步系列货船每次能向国际空间站运送2.4吨,航天飞机则能运超过其10倍的货物甚至能把整个舱段、桁架等大型构件都送上去,考虑同时还拉上7个人。那航天飞机一次发射就相当于11艘进步货运飞船+3艘联盟载人飞船(联盟飞船有时载2人)!!!!航天飞机还提供把13吨大型载荷带回地面的服务更是进步、联盟做不到的。至于联盟/进步飞船的发射成本,目前很难找到官方数据,不过考虑到猎鹰9系列6000万美元就引起轰动价格战,那加上飞船等元素,我个人觉得进步、联盟每次发射的价格最少也近1亿美元,而NASA官方估计航天飞机每次发射平均4.5亿美元,出自下面NASA官网的问答集。"Q. How much does it cost to launch a Space Shuttle?
A. The average cost to launch a Space Shuttle is about $450 million per mission."
同时就算保守点那进步联盟发射总计为15亿,航天飞机发射为5亿,其经济性就显而易见了,所以航天飞机如果用作空间站的建设和补给在经济上相比一次性火箭有很大的优势。
结论是航天飞机很大部分任务都在干不适合自身的活,真正适合航天飞机的是空间站的建设、后勤、维护。而不是取代一次性火箭发射航天器。在执行空间站任务上航天飞机的表现超过任何一次性运载火箭和载人飞船、货运飞船。人也是一样,只有扬长避短干适合自己的事才能发挥出优点,否则会很糟糕,一事无成甚至导致灾难。
美国的航天飞机计划耗资2000亿美元,飞行了133次。平均每次成本15亿美元。对比之下,欧洲阿利亚纳5重型火箭,载重量和航天飞机差不多,每次发射成本不到3亿美元。德尔塔重型运载火箭的发射成本也是3亿美元左右。
NASA说航天飞机每次飞行成本5亿美元,显然是糊弄人的,成本远远不止。
所以说航天飞机成本非常昂贵。
航天飞机自然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其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平滑的返回,这个是其他航天器所不具备的。
美国的航天飞机拥有三台主发动机,使用氢氧,每台造价5000万美元,可以重复使用。而利用航天飞机主发动机技术制造的一次性火箭发动机,成本是3000万美元,用一次丢弃。
如果单纯用航天飞机来发射卫星,航天飞机确实没有什么优势,成本太高。如果用来执行载人任务,其30吨的载重量又显得太浪费了。
航天飞机只适合执行一些非常规的特殊任务。比如修理卫星,搭建空间站,从太空运回矿产等。
航天飞机执行了很多了不起的任务,我认为最有意义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的修复任务。哈勃望远镜主镜片有缺陷,是个近视眼。航天飞机载上修复用的巨大透镜片,把哈勃望远镜捕获回机舱,进行了太空修理,恢复了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功能,为人类对宇宙的研究贡献巨大。也只有航天飞机能执行这个任务,要不哈勃早报废了。
航天飞机是个好东西,但是成本太高,加上安全性有问题,美国宇航局用不起了,这非常遗憾。
航天飞机的理念是好的,可重复使用的主发动机及轨道器,廉价的外燃料箱,可重复使用的固态助推器,似乎是完美的。但是实际用起来太复杂了,现在人类的技术和资源还不好驾驭这么复杂的机器。
航天飞机之所以黯然退场,和美国人贪大求全有关——又要军用,又要民用,又要客货混装,发射卫星,结果搞到最后就是预算失控,技术失控。
航天飞机最大的优势是能像飞机一样水平着陆,减少了对机组成员的身体要求。所以,未来的航天飞机应该以接送人员到空间站及从空间站返回为主要任务。载人量可以保持在7名,但是就不要那么大货仓,也不要那么大起飞重量。
那么,航天飞机的主要要求应该是:安全性、舒适性,其次才是经济性。
是否能重复使用不一定,但是一定要能像飞机一样水平着陆,这是航天飞机最大的价值。
苏联1991年解体之后,太空竞赛戛然而止。美国失去了竞争对手,同时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减速,资本主义迎来了周期性的低潮期,人口增长,经济增长都减缓,导致航天预算大幅被削减。而且由于耗资巨大的航天产业并没有为人类带来更多直观的收益,所以人们对太空的兴趣减弱,全球航天持续低迷。
如果人类社会没有大的发展,这发展指的的人口、科技、经济的全面发展。人类的生产力将不会有大的改进。西方发展的黄金二十年是战后财富差距减小及婴儿潮人口爆发推动的,科技随着飞速发展,这种发展在70年代末已经结束,现在西方主要国家面临老龄化的趋势,经济社会科技未来远景堪忧。在此条件下,我们不能指望航天技术有令人激动的进步,马斯卡的sapceX设想的降低成本来推动太空事业并非一条康庄大道。真正的正路是发展生产力,当我们人类更加富有的时候,发射航天器的成本负担就越来越小了。
美国的航天飞机计划生不逢时,美国无力负担如此庞大复杂的项目。但是如果我们人类能扭转老龄化的趋势,迎来新的黄金时代,那么随着生产力的提升,航天飞机或更先进的航天器如空天飞机,将是可以期待的。
从历史来看,人类发展是稳步向前的,人口和经济呈现指数式的轮番增长,人口每年增长1%,经济增长是人口增长的平方,也是1%左右,这种趋势不会停止。在500年后,地球的人类将是现在的1000倍,接近饱和,而GDP将是现在的100万倍,达到惊人的地步。殖民火星将是一条必由之路,否则届时空间将是限制人类发展的主要障碍。我们现在就应该未雨绸缪,为将来人类殖民火星做好铺垫,我们没有必要急于求成,但是我们要做点事情,我们可以拿出GDP的0.5%或者1%去持续的发展太空事业。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我们不能总呆在摇篮里。如果我们积极努力,在200年后,我们人类就有能力制造出质量达数万吨的航天器,而且是届时的生产力可以负担得起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走另外一条道路,就是比尔盖茨大力推崇的人口零增长计划,就是人类不再发展人口和经济,保持现状,混吃等死。我想任何有一点进取心的人都不会希望未来是这个样子。
总体还可以,开场雷军先自我吐槽了一波“在微博开了一星期的发布会了”
第一个卖点是全息幻彩屏,可见小米也要走颜值+工业设计的路线,而不是只玩跑分了。
接下来则是一些手机的设计细节,比如这个“天使眼”
说这些还蛮让人觉得有新意的,感到了小米不再只是不服跑个分的套路了。
接着就是强调轻薄,感觉是为后面的电池做铺垫啊哈哈:
然后第五代屏幕指纹解锁,其实还是不错的,就是被iQOO直接跟进了第六代技术的发布,亮眼度低一些,但实际使用应该还是很不错的:
然后,军军有开始骚操作,直接放2轮王源的宣传视频:
不得不说,对于粉丝圈来说,这招真的很到位了,也显示去了小米一直以米粉为重的态度。是个加分项。
然后就是到位的尬聊环节,感觉比吴亦凡更让人看着舒服一些啊~
小米这波营销+公关的升级还是可以的。
然后就是女生为主的“汤圆”粉丝群,和男生为主的“米粉”粉丝群,交互欢呼。不得不说王源还是实在人啊:
然后跑分没啥意外,安卓旗舰水平
拍照确实小米史上最强,DxO第三其实也很不错了:
对了,补一句,这个系统老化18个月疯狂暗示不卡顿的友商啊:
样张环节,这年头国产安卓的发布会,iPhone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雷军还是厚道,没把明哥的V20拍月亮放上来:
基本同价位无敌了:
电池果然。。。,快充有线无线都不错,PPT魔性啊:
配件到是继续“真香”
说到堆料,加大内存是最简单的之一:
最后:厉害。。
这定价只要供货稳定,肯定是爆款了,确实有些让人意外,对比其他3000价位的手机确实性价比拉满。
关键,关键,就是能不能轻松买到了。
接下来,小米9SE,骁龙712首发,性能在日常使用中其实也不错。
摄像头配置在2000档也属于恐怖:
可以说打2000档友商的产品,配置和性价比方面稳稳的:
还有一个对饭圈来说,很有吸引力的杀手锏:
所以看得出,小米这次发布数字旗舰和次旗舰,也算是转型之作,性价比还是不错,但也加入了很多非跑分元素的东西,并且放弃了大电池,追求快充和轻薄好看,总体来说前途还是不错的。
归根结底还是看最重要的这张PPT能执行到什么程度了:
相关回答和拓展:
猜价格:果然主力机型是我预料的2899-2999的超级能打区间,低配转为小米9SE的形式,高配没有走量机型发布,留给后面的MIX4们发挥:
评价定价:
评价小米9SE: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阅读到这里,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