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迷人的题目,记得当初读晋史的时候,我也深思过杨氏的覆灭问题。
没有穿越和未卜先知,杨家还是那个杨家。只稍微把杨珧的情商再调高一点。
根据历史构架,杨骏是武帝故意安排的志大才疏的老头子,他没本事!但两个弟弟,都是人才,文武双全。这样的话,杨骏的前半生必然被兄弟们的光芒压住,于是杨骏必然跟武帝一样的别扭自己的兄弟。这导致了杨珧对兄长的劝解只有足够委婉才能有效。
武帝死,杨骏通过跟汝南王比“谁胆子小”而夺得了大权,并且贪婪的排挤了皇族势力,和一众长期把他当笑话看的武帝旧臣。这样的话,他的敌人有4股:1皇帝皇后势力、皇族势力、旧臣世家势力、宫廷低阶军官势力(这帮人实力没有,但却地处要冲。杨骏长期把他们当牛马,太不应该了。)
这里边贾南风作为一个权谋家,她的表现应该是足够阴险的。杨珧对她可能会有所顾忌,但不会太大。
皇族:(这一票大小司马们实在太有才了。很难彻底压住!)诸王手握重兵,这一点太难处理(历史上后来那个杨家做的倒是干净利索,骗进京城全部砍死,省事!)
旧臣:旧臣们被杨家压制的太惨了,必须拉一半,打一半!
宫廷低阶武士:情商高的一定要学曹操强化对禁宫的控制。
具体操作:主角深知兄长杨骏是武帝特意推上前台的靶子,明摆着要推你们弘农杨氏出来受死。所以武帝活着的时候,主角要时常装出要退避权利的姿态,又不能实际退却。这时他要加强跟各大士族的联络,委婉的保护他们,让张华王戎这帮人虽然讨厌杨骏但不是很烦感杨珧,这需要很多巧妙的、高情商的运作,不能主动跳出来攻击齐王,而是暗中行事。避免跟齐王支持者形成不可弥合的矛盾。总之就是高筑墙缓称王,休养生息。
武帝一死,等待杨骏排除诸人,要有选择性的保护一些。同时想方设法向汝南、赵王等老一辈里昏庸贪婪的王爷示好。如果没记错,汝南这一辈的司马,质量不如河间那一代,着实有几个昏聩的。还有辈大的住在西边的那位爷。同时结好宫中低等势力。
待杨骏把持大权后,除掉兄长,但一定要运作好,不能被皇后摘了桃子。遵循汉朝故例,代替兄长执政。执政后,把张华这样没背景的人提出来,同时主要选用跟皇后家没有瓜葛的士族。不要河东裴氏、琅琊王氏的一部分人物。但可以给贾家小孩子一个高位,皇后家族本来就缺男丁,逐渐给他们发点权,麻痹皇后。
请汝南和年轻气盛的一位王爷同时回京执政。挑拨二者关系,按照贾南风的操作策略来干。最好叫他们一个杀掉另一个。再除掉剩下的,再提升一个废物王爷来。让大臣们逐渐感觉到藩王掌兵的害处,这时以皇帝名义逐步削藩。但削藩需要时间。(我们没太长时间等待,因为贾南风也在,随时可能出手。)所以,一定要强化对禁宫势力的控制,逐步架空皇帝和皇后身边人物。
若是杨珧足够枭雄,应该废贾南风,立柔顺的那位。这样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内部问题,还要学习曹操的玩法,梳理掉京中这些潜在的偏远皇族的威胁。
下一步是抓住某个王爷错处,削藩,也好抓,调动他们去平定五胡叛乱。轮着去,一个个弄倒。
对了,傻皇帝那几个聪明的小弟弟不要带兵就藩了,弄去南方地区开边吧,到时候遇到南方造反就死了。(这也不算作弊,留在北方经济条件太好,不如送到地广人稀的南方去。)
最后嘛,皇帝是杀是留,那就看心情了。最好别杀,因为五胡的造反只会逐渐加大,国家经不起内耗了,要留着皇帝一致对外。
》
当初读这段历史的时候,我曾反复思考过针对杨氏的这场政变。我认为导致整个局势崩溃的是贾南风利用皇太后,跟杨家交流的不便,特意制造了一个信息不对等的骗局。
当时进京的王爷带来的王府军队,和宫廷下级军官势力。是他们起兵的资本,但很有限。杨氏掌握着北军中侯和中领军(可能官职记得不准确),这两个职位控制了整个京城的军队。其中北军中侯由杨家的外孙(也可能是外甥,没细查)掌握。贾南风利用了他年轻气盛,权利欲望强烈的特点。假称皇帝要提拔他,进而让其交出军权。小伙子很高兴,只是问了句,这个调动太后和杨骏看过没有?太监三言两语的对付了过去。他又问由谁接掌军权。太监骗他说准备让一个废物老好人王爷暂时管着几天。毕竟给你们外戚升官,不给皇族表示下也不好。再说这个王爷就是个废物,用不着担心。于是他就相信了。
按照正常发展他就算奉召了也该去问问杨骏,但他被石崇骗走去Happy了。石崇的这个举动应该也是贾南风安排的。这就为造反制造了一个短暂的消息真空区。想必整个皇族都是在这一两天组织好的。后来政变中忠于杨氏的军队也被贾南风的姻亲给骗走了。可见贾南风调用了她全部的人脉暗地里策划了整个政变。
贾南风能这么巧妙的布局,杨家根本无法提起警觉。第一,杨家没想造反,所以他控制军队主要是为了掌权服务。他们其实没考虑过军权的短时间调整会有这么大的危害。第二杨家一直觉得自家对贾南风有恩,没想到她会对付自己。更何况还是亲戚。所以北军中侯才能这么容易上当。杨骏完全是被武帝坑了。这老头一点霍光的素质都没有。看问题太简单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