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媒体批「yyds」「绝绝子」等网络用语,称人们离开「梗」就不会说话了,网络用语真的会影响表达能力吗? 第3页

                    

user avatar   blacklanc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讲个笑话:

本文作者曹林,知名作品包括“警惕妖魔化外国抗疫”等,其下属记者还炮制过“做题家不如丁真”等狠活


user avatar   nai-bao-de-da-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事实上,“绝绝子”的造词法源于日本女性的常用名,格式为人名叠字+子,例如,酒井法子、广末凉子、菜菜子等。

而自清末开始,国内就从明治维新的日本引入了大量的日本造汉语词汇,按照形成来源大致可分为:

a、日本按照西洋语发音、用汉字而形成的词汇(如俱乐部、浪漫等);b、源自日语、及日语原有的汉字组合,但在汉语里原本没有的词汇(如服务、方针、政策、党、解决、申请、想象等);c、日本以汉字为素材,来表达西洋语词的意义(如立场、场合、手续、取消、取缔、引渡等);d、日本借用中国古汉语固有词汇,来翻译西洋的词语(如经济、政治、商业、科学、社会、SHZY、GCZY、GCD、宪法、共和、革命、法律、封建、健康、美学、文学等)。

目前,在现代汉语词汇中,不仅至少(保守估计)约有3000个词汇来自日语,而且这些从日本引进的“外来词”,如今早已成为了国内广大瓜众耳熟能详的必备生活用词。

然鹅,这并不是“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的根本原因。

而国内广大瓜众“表达能力的退化”,不仅并不是因为“重视频轻文字带来的恶果”,反而比国内官方媒体也经常使用yyds这种“时髦词汇”的画面要更加严重得多[1]

那么,这一切的“恶果”究竟来源于什么呢?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以老牌资本主义的德国为例。


2017年,由张熏导演、宋康昊主演的韩国电影《Taxi Driver》上映之后,立即在全球市场引起了轰动。当时,该片在德国第一大网络影评平台上不仅获得了超人气和超高评分,而且还引发了轰轰烈烈的大讨论。

很快,这部现象级电影就被德国有关部门全网封禁,该网络影评平台也直接将这部影片从官网上删除,就仿佛韩国人从来没有拍摄过这部电影一样。

于是,就形成了德国电影市场上的一次特色奇观:无数感到angry和不可思议的德国瓜众,纷纷跑到该网络影评平台上另一部同名电影(1976年的美国电影)页面下继续进行大讨论,从而导致这部冷门美国电影的评价人数瞬间超过了17万人。

然鹅,这次发生在电影领域里的奇观,却仅仅只是德国某种命运轮回的冰山一角。

2019年9月25日,德国内阁9大部门联合组织了“德意志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这次在柏林国会大厦隆重举行的表彰大会上,共有278名个人、22个集体被授予了“德意志最美奋斗者”证书,其中,还包括了一位非常特殊的人物:汉娜·蕾沃尼·Z[2]

然鹅,极其尴尬的是,在这次表彰大会的第二天,德国就发生了46年一次的轮回。

9月26日,柏林大学法学教授奥古斯塔·卫斯理·F[3]的个人社交媒体帐号被封禁。封禁类型为“限制登录、不可解封”,理由则是“传播恶性谣言等违法违规内容”[4]

第三天(9月27日),德国第一官方媒体DNA突然刊发了一篇专题文章,批评了当年曾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新文艺复兴运动[5],不仅与柏林大学法学教授的社交媒体帐号被封禁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且也极具讽刺性和针对性。

在这短短三天内发生的事情,几乎是德意志民族历史上两次新文艺复兴的现实缩影。

甚至,连古代德语也成了皿橄词。

在表彰大会的5个月之前,德国排名第一的大学举行了该校108年校庆。当时,该校校长还特意提出了“自信、更开放” 的校庆口号。

但在校庆当天,该校的“镇校之宝”维克多·W[6]纪念碑却被2米高的蓝色围栏360度无死角围住。由于当时该校法学院知名教授(约翰·古力特·X)刚刚因批评德国内阁而被撤职调查在德国本土和国际社会都引发了强烈抗议,因此校方害怕维克多·W纪念碑的碑文内容[7]引发联想而提前采取了WW措施。

虽然,该事件引发了德国广大瓜众的热议、以及对这所德国排名第一大学的灵魂之问[8],但最终的结局却是然并卵。

事实上,自从德国柏林倒塌以来,德国境内的文字censor不仅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严格。其中,仅仅关于德国内阁的涠荩词[9]就高达几万个。

如今,在德国本土,甚至连汉堡市一位眼科医生的名字都成了涠荩词而无人敢提。更不用说任何形式(包括文字形式)的纪念或反思了。日耳曼民族昔日的辉煌,早已消失殆尽。

于是,就形成了德国人在本土却无法自由使用自己母语的尴尬画面。

目前,德语已经成为了地球上被阉割最为严重的人类语言,没有之一。


在好莱坞电影《星际之门》(是电影,而不是后来拍的美剧)中,外星人为了完全控制古埃及人、杜绝一切rebel行为,所以严禁人类使用任何文字。

因此,当第一批探险小队穿过星际之门发现古埃及人后,由于语言不通而在沙地上画图来交流时,现场所有的古埃及人仿佛看到了死神一样,全都惊恐地闭上了眼睛、不敢看沙地上的任何图形和文字。

没人知道,德国人距离这个神奇的画面究竟还有多远。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10]第十九条说:“ 人人有主张及发表自由之权利;此项权利包括保持主张而不受干涉之自由,及经由任何方法不分国界以寻求、接收并传播消息意见之自由。 ”

楼下保安则说,在纳粹德国时期,所有德国人不用教就知道的只有两件事:如何用刀叉吃饭、以及不能批评谁。

参考

  1. ^ 实际上,许多网络用语的发明和使用,并不是为了炫酷,而是为了“保命”。
  2. ^ 她当年因反对big leap、质疑新文化复兴而被打成FGM并入狱6年。由于在狱中拒绝认罪,她被用铁丝钳住舌头和嘴巴、双手被反铐、身背18斤重背铐和沉重的脚镣;不仅惨遭毒打、头发被拔光,而且德国有关档距还指使狱中男犯多次对她实施囵菅。最后,她被关在一个只能坐、不能躺的小号里,精神失常,并在经历了惨绝人寰的长期磨折之后被枪决,时年44岁。枪决前,由于害怕她呼喊口号,狱警竟然把她按倒在地、残忍地割断她的喉咙。而从1969年被捕到1975年被枪决,她不仅一直被与家人亲属完全隔绝,而且死后还不允许家属收尸。
  3. ^ 早在2008年,他就已被柏林大学法学院调派(流放)。作为德国主张民主宪政和司法独立的知名学者(法学教授),他还曾公开质疑德国内阁将Bundespolizei系统凌驾于德意志司法之上。
  4. ^ 在同时期受到言论和学术研究等全方位压制的德国知名学者还包括:德国排名第一大学的法学院教授约翰·古力特·X(因批评德国内阁而被撤职调查)、柏林大学法学院教授维克多·雨果·Z因被举报“鼓吹西方制度”而导致其撰写的德国联邦大学经典教材《宪法学导论》被全面封禁。
  5. ^ 并且还直白的宣称“实践证明,新文艺复兴运动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如果没有新文艺复兴运动,德意志的民族事业会取得大得多的成就”。
  6. ^ 该校哲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之一。
  7. ^ Diejenigen, die im zukünftigen Leben unerkennbar sind, sind auch die Lehren des Herrn, und manchmal können sie ausgehandelt werden, aber dieser unabhängige Geist, freies Denken, hat Tausende von Opfern durchgemacht und ist seit langer Zeit bei der Welt, a insgesamt drei Licht und ewiges Licht.(中文翻译为: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8. ^ “因为自信,所以挡碑?挡碑之后,更加开放?”
  9. ^ 皿橄词是“允许人们说出口、再加以审核”,娓荩词则是严格禁止人们讨论的。
  10. ^ 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中的第十九条、以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九条均明确提出了free speech的定义。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媒体文章充分的体现了国内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本来应该是修罗场的“经科”被放到温柔乡的“文科”取代了。

资本主义国家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比如这个“经科”就比“文科”设置科学的多,经科需要不次于理科高于工科的数学与逻辑分析能力,要混出来需要有长远的视野与贴地的社会接触。

只有经科出类拔萃,才有在媒体上开专栏出分析的资格。至于文科,那研究哲学和莎士比亚才是正题。

而国内呢,让一帮该研究红楼梦的人来写经济与社会话题,没有高于平均水平的逻辑梳理,又长期脱离社会,写出来的东西自然和笑话差不多了。


user avatar   wang-ru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所谓表达能力,无非就是传达信息的效率质量,既要低成本、便捷地表达自己想说的事情,又要确保不会引发歧义,准确地传递信息。

想要提升表达效率,就需要确保对方能够理解,这就需要结合对方的身份、知识背景和共同的经历,选择合适的表述方式。

譬如说,我早上开车带着家里管事的上班,看到一个人带着的头盔很像前几天一起看的《无名之辈》里面一个角色的造像,于是指给她看:诶你看,那人戴着的那个像不像我们那天看的那个?对方一看,啊,还真是,有意思有意思,双方都觉得没毛病。

类似地,你在 B 站看奥运举重比赛视频,刷「吕神 YYDS」弹幕;你在烧烤摊和朋友看直播,喊一声牛逼;你和家里老人一起在客厅看电视,表示这一把举得真是力压群雄,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只要在特定场景下与你沟通的对象能够达成共识,准确理解对方的意思,就是有效率的表达。

这是效率层面的问题,那么,表述的质量呢?

我抛出一个离经叛道的观点:有时,网络用语因为背后的潜台词和隐含的情感色彩,还能传达出更多的信息量。

例如,这是我之前发表过的一个知乎回答片段:

这段文字,是在评论孙扬曝光尿检人员隐私信息的事情,其中使用了「U1S1」这个表述。

之所以不使用「有一说一」,是因为 u1s1 能传达更为丰富的隐含感情色彩,略微消解了严肃、对立的态度,因此在发表可能让部分人不快的观点时有必要使用。这一层效果,是「有一说一」无法替代的,在评论有一定争议性的事件时(当时舆论环境还是支持孙扬的网民居多),可以适当削弱严肃性,散一散火药味。使用网络流行语,背后蕴含的调侃、别太当真的态度,是一种特有的潜台词。

类似地,YYDS 之中蕴含了「希望大家一起来刷 YYDS,希望能够调动气氛,让大家一起称赞」的感情色彩,「绝绝子」之中蕴含了「这事的确令人感到惊诧、不解,某种现象的确荒唐,但我其实也没这么生气或者难过,这就是跟你吐槽一下」的意味。

感受一下,如果不使用网络用语,改成「我们导师今天做的这事,真是令人震惊,骇人听闻,我完全无法接受」,对方可能吓了一跳,意味你出了什么大事,被导师侵犯了,要报警。但如果改成「啊,我们导师今天啊,简直可以称之为简直了,绝绝子,我现在都给他整不会了」,对方一听,嗨,聊聊呗,听听你们组里又有什么八卦了。

正如 @巫冬 回答所说,网络语言也是语言的一部分:

语言的诞生本就是用于服务人类需求,当人类需求发生改变、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语言自然而然也会随之演化。

新的语言现象中,各种有趣的弦外之音、语言背后的情感色彩和信息量,难道不也值得细细琢磨吗?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世界上,就数媒体行业的装_犯最多。

不过老外的媒体只是喜欢装道德_,中国的媒体还喜欢装老爷。

你们媒体算老几啊,你们的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听不懂新话就好好加强学习人民喜欢说什么,真一点服务意识都没有。

不务正业!岂有此理!成何体统!


user avatar   ggg-ah 网友的相关建议: 
      

懂了,这就把平日用语改成“狠抓”“落实”“紧跟”“永远”“强调”“指出”“三个不要”“四个有利于”云云……


user avatar   zhangxiu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1)表达能力本来就是受过专业的训练,要不断的模仿学习才有的能力,很多人表达能力不好,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表达能力不是天生就会的,需要教育,也要经验(经常跟人沟通的售货员,或者需要经常讲课的老师,往往会有更好的表达能力,学术界实证研究验证过很多次了)

2)社会上的很多岗位根本不需要表达能力那么好的人——很多人的岗位决定了不需要多说话。

3)流行用语有自身的文化背景,十年前没有网络流行用语么?有毒呀!666!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我也是醉了。十五年前的流行用语:“我晕!” “好郁闷呀!” “好雷人呀!”二十年前的流行用语:“886” “4242”“9494”

4)其实造成年轻人表达能力得不到进一步锻炼的源头有很多,除了工作不需要,也跟我们自身的文化背景有关系,比如过于强调男人应该“内敛”“成熟”“言多必失”“谨言慎行”,强调女人要:“乖”“要听话”“不要戏太多”。整个东亚圈的文化对“话多”的人其实都没有什么好感。

5)如果真的希望年轻的表达能力更好。不如给年轻人营造一个更加轻松的社会环境,减少他们的经济压力,他们不会因为几句玩笑话就被长辈训斥,他们有钱更多的跟朋友交流,不是宅在家,可以实现奶茶或者星巴克自由,那样他们的表达能力会更好。不能出门,在家聊微信,肯定都是表情包了。

6)学校进一步加重培养孩子们的个性化发展,加重演讲,讨论课的比例,年轻人的表达能力会更好。教育资源不够用,没有小班授课,平均1个老师教40个学生,很多大学的行政老师跟学生比例配置是1:200左右的区间...虚头巴脑的东西少搞一点儿,有钱多培养些好老师吧。


user avatar   lengzhe19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上一个刚刚发现今日热榜搞笑图片。

玩梗,和失语症有什么关系?

尤其是媒体里提到的这个

他们中的很多人,似乎都是话痨,在群里、朋友圈里、论坛上常常很活跃,抛梗、接梗如行云流水,表情包比谁都多,段子一个接一个,张口就是流行语,喋喋不休,没失语啊?其实,这正是失语的病症之一,离开这些社交平台装置和网络流行语,便不会说话了。

我认识太多网络上夸夸其谈,现实中闷油葫芦(比如我自己)。但是,这跟失语症有什么关系?

失语症是指与语言功能有关的脑组织的病变,如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脑部炎症等,造成患者对人类进行交际符号系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损害,尤其是语音、词汇、语法等成分、语言结构和语言的内容与意义的理解和表达障碍,以及作为语言基础的语言认知过程的减退和功能的损害。

所以不叫失语症,这这是单纯的社恐。像我这种社恐晚期患者,别说线下见面,给陌生人打个电话我都会犹豫半天,脑补各种可能发生的对话。

借助表情包、梗、流行语、省略语的表达,不是你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你,未经你的思考和语言生成,梗借助你的指尖和嘴把自己说了出来,你不过是那些梗的通道。

这个就更玄学了,不是你在说话,是“话”在说你。

不是你在拉屎,是屎在“拉”你?

跟这玩六祖惠能的梗呢?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那么,这种网络用语,或者是玩梗,到底是什么情况?

英国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语言游戏”的概念,他认为语言是人们用来在相互之间传递信息的手段,是一种活动,而且是人的全部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游戏本身就把语言的运用、活动包括在内,正如棋类活动这个概念本身已把棋子的走法包括在内一样。语言本身作为活动是一种生活形式,在特定语言中出现的语言游戏是人们的生活形式的表现,期望、意向、理解等等也是通过语言活动而成为生活形式的。

梗是一种语言体系,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很多梗都来自于一个不同次元壁,一种圈子文化。

很多梗,打破了自我的次元壁,渗透到大众文化的时候,就开始被一些主流声音所不齿。认为你们这些都是异端。

但这种逆向输出,是持续的,像海浪一样,不可能断绝的。玩梗这种行为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苏东坡就是一个著名的玩梗高手。

梗也是带着时代气息的,比如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这本身是源自匪类的黑话,天王盖地虎!(你好大的胆!敢来气你的祖宗?)宝塔镇河妖!(要是那样,叫我从山上摔死,掉河里淹死。)

但随着样板戏林海雪原迅速在全国推及,60后,70后乃至像我这样的80后都能对上这个对话,从一个单纯的黑话,切口,变成了彰显英雄气概的一个梗。

而随着网络文化的可及,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被网友们进行了二次加工,成为了天王盖地虎,小鸡炖蘑菇。它这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体系,变成了一个群体的暗号。如果别人说上句,天王盖地虎,如果你回答的是宝塔镇河妖,或者回答不上来,那么你就是一个老年人或者普通人。如果你回答的是小鸡炖蘑菇,那么,同志,你也是糗百出来的啊。

其实像yyds,绝绝子这种网红词都还好,早些年网络没有这么普及的时候,更多的梗来自于语言类节目,尤其是东北话艺术大师们。

比如“你跺你也麻”,“忽悠,接着忽悠”等等都是非常破圈的存在。

用梗,就像是我们的成语一样,可以用言简意赅的几个字,表达出复杂的含义,但前提是你得学过这个成语,不然就完全无法理解。

不要视玩梗为洪水猛兽,他们更多的是带着时代的气息。

↑覀ィ不卧冩白勺這些,伱橷看ィ不懂,妸怎麼辦?↓


user avatar   chitaz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抛开媒体立场和这篇文章作者个人的一些观点,讲「文字失语」这个概念本身。

首先,这个词与医学上的「韦尔尼克失语症」含义不同没有关联,也没有相关理论学说支撑。根据现有网络资料来看,大概是来自豆瓣小组「文字失语症互助联盟」(不一定对)。

这个词指代的含义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过度依赖于社交网络流行语、表情包等表达,渐渐失去了思考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个人认为这个观点有两个方面的缺陷。


一、从使用者角度出发,逻辑不通

想要论证人们会因为网络流行语而降低表达能力,就需要证明:在没有网络流行语的时候,他们的表达能力会比现在更好。

我们无法让当代人穿越到古代去做这个实验,只能根据自己朴素的常识经验来推论。

第一,大部分人,就是表达能力差,不然语文作文题也不会令那么多学生抓狂;

(啊,抓狂也是一个新词)

第二,表达能力一般的普通人,为了降低沟通成本,在对话时必然会选择「大家都在用,可预期对方能听懂」的流行词汇。这些词,在古代可能是「甚好」「妙哉」「彩」,在两年前是「666」,在今年是「yyds」,用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只是具体表述不同,并不会因为是以前的老词就更高级就带有「深层思考」。

第三,假设古代并不存在流行语,对于仅仅需要「让身边人听懂自己啥意思」,而非「一定要说出些高深大道理」的普通人来说,常用词汇已经足以满足日常使用需求。即使他们表达能力差,也不会影响日常正常沟通,因此他们不会因为「我都没法说出更丰富的表达」而刻意去多读书,扩充词汇量。

换句话说,大部分人并不会为了「表达能力」而去刻意提高自己丰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为没有这个必要。即使没有网络流行语,他们的表达能力也不见得会比现在更好。


二、从语言发展角度,变化演进势不可挡

语言的诞生本就是用于服务人类需求,当人类需求发生改变、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语言自然而然也会随之演化。

古代讲文言文(而且本来也不全是),近代改白话文,现代把「底」改「的」,当代年轻人在网络上用「滴」表达活泼友好的语气。我们使用语言的方式本就一直在变化,脱离使用场景去评价语言的优劣只是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孤傲。

更何况,流行语本身的迭代也很快。

@小云哥哥 还提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六十年代香港说「很厉害」会说「犀飞利」,现在谁再说这个词肯定觉得土得掉渣。

我们在 10 年前也还在玩 GGMM、886、妏茡失語……并没有人因此就变得不会好好说话了,甚至这些梗现在已经没人再用。

事实上,它们本身就是「语言」的一部分。

当时也有很多媒体喜欢发文批判,事实证明毫无卵用,年轻人并不会因为你觉得这东西不好就不用,但随着时代发展,大家自然而然地就会找到新的表达方式替代它们。

有时我觉得这种对以前的文字的拥护,和新文化运动的守旧派有些类似。但历史并不关心部分传媒工作者的呐喊,它只会以自己的方式继续往前走。


补充:

我又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那篇文章的标题就用了「梗」这个字,而它被用来指代笑点、典故、来源,也只是这十年内才发生的事情,但批评 yyds 的作者自己已经习惯于使用这个字了。

这恰好印证了我前面所说,语言本身就在不断演化。


user avatar   du-du-du-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歪楼讲个搞笑的,前阵子我不是跟男的掐架吗?


我说男的里面性饥渴性焦虑的舔狗是真的多,不信你们换一个普通人的头像试试看,普通女的也会有挺多随手一撩的舔狗。


更别说是用美女头像了。


所以我们女的但凡颜值过了中等的线,并且让自己暴露在饥渴男子出没的网络环境里,多多少少都经历过被陌生人搭讪舔甚至骚扰。


所以我们对不走心的搭讪并没有什么太大反应。


有个年轻人不信邪,他被知乎这些为什么男人都不追女人了这种洗脑文章给洗脑了,他坚决不相信现在的男人还能那么热情。


于是我让他试一试,他就真的试一试去了。


短短一星期,他跟撩他的6个男人要秋天的第1杯奶茶,有三个舔狗给他发了红包。


这三个舔狗已知信息是此人网络性别女用了一个美少女战士头像。并且熟练地掌握00后网络流行词汇以及表情包:


好叭


好鸭


乌鱼子


绝绝子


嗯,骗了三杯奶茶。


他服了,说原来自己的同性这么的没有底线。


尤其是知乎里面认识的一个经常跟我对线撕逼的男的,明明在知乎一副女人都该死的样子,私下里却会对一个假女人发情发红包。


男同胞们可以自己试一试了解一下真实行情。


这个三观被洗掉的年轻人表示:这几个老哥靠嘴最多靠一杯奶茶,就想把00后嫩妹子拐上床,真是在想桃子。


其实未必是年轻的姑娘喜欢这个词儿,而是部分时髦姑娘领头,大家都在用它,于是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流行,证明着自己还在潮流里没有落伍,仅此而已。


你看这个年轻的男孩子用习惯了,不也就习惯了吗?毕竟可以空手套奶茶呀。


正常说话的人这么多,正常说话不一定骗得到奶茶呀。



感谢你看到这里,我年轻时迷茫时也是有很多比我年长的姐姐在拉着我往前走,所以少走了很多弯路。

而现在,我想把我走过的弯路与逃过的弯路的经验都告诉有缘的你。

你发现了我,可能再熟一点会感慨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我。

公众号:杜嘟嘟嘴很毒。

每周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可以直接实操的恋爱相处干货,一个一语中的的犀利吐槽。

快来,置顶星标,就不会错过每周的三篇干干干干货了!

知乎干货已获赞170万➕,收藏40万➕。我希望在恋爱婚姻家庭上,能够守护好善良的你!比心~




                    

相关话题

  究竟什么是工业党?有自认为是工业党人的权威定义吗? 
  为何世界第二大语言西班牙语在国内的教学资源这么少? 
  各国语言和他们的教材或文学写作风格、科研(思维)的风格,有关联吗,大家在各自的专业中有体会吗? 
  有没有一句话让你感叹语言之美? 
  你们的方言把洗澡时搓下来的脏东西叫什么? 
  2005 年左右的网络流行语是怎样的? 
  在战争中,有没有让士兵们学习敌国语言、冒充敌国军队,从而增加赢面的做法/事例? 
  为何俄语网页占比这么高?如何评价汉语网页占比与越南语网页相当? 
  如何看待「无法用家乡话谈恋爱」? 
  “女拳师”对于女性来说是否是一种侮辱性称呼? 

前一个讨论
历史上有哪些「大力出悲剧」的产品?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亨利·菲利浦·贝当元帅?





© 2025-0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