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迎奉天子之后为什么选择迁都许昌?

回答
汉献帝迁都洛阳,曹操迎奉天子,但为何选择迁都许昌?这背后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曹操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的战略选择。要把这件事说清楚,咱们得从当时的天下大势,以及许昌这座城本身的情况,还有曹操那会儿的心思,一点点捋。

天下大势:四分五裂,谁说了算?

要理解曹操的决策,得先看看当时是什么局面。汉朝,名义上还是汉朝,但早就名存实亡了。十八路诸侯讨董,结果董卓死了,天下更乱。袁绍、袁术、刘备、孙策,还有北方的公孙瓒,各路诸侯割据一方,互相攻伐,谁也不服谁。

就在这么个乱哄哄的关口,曹操从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一步步崛起,兖州、豫州地盘是稳住了,但跟袁绍这种占据河北的巨头比,还是小巫见大巫。这时候,汉献帝还在董卓手里,后来又被李傕、郭汜折腾,最后被关东的牛辅带到了洛阳。洛阳虽然是都城,但那地方早就被战火烧得不像样了,百废俱兴,而且地处要冲,容易受到各方势力的威胁。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挟”字说起来轻松,但要把天子安全地带到自己手里,并且让他待在一个稳固、受自己控制的地方,才能真正发挥“令诸侯”的作用。

洛阳的弊端:残破不堪,难以立足

汉献帝当初被李傕、郭汜折腾到洛阳,洛阳那个惨状,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董卓祸乱,关东联军攻打董卓,再到李傕郭汜内斗,洛阳这座千年古都,遭受了多少摧残?宫殿残破,城池荒芜,别说天子居住,连老百姓生活都成问题。

曹操接手汉献帝的时候,洛阳已经是“宫阙残毁,街巷萧条”,甚至连粮食都难以供应。即便曹操想把天子留在洛阳,他也得先花大把的力气去重建,这无疑会消耗他本就不算充裕的国力,而且一旦重建,洛阳这个地理位置,仍然是他最头疼的。

洛阳地处中原腹地,但四面受敌。南边有长江天险的孙吴,北边有强大的袁绍,西边有潜在的威胁,一旦跟这些势力开战,洛阳这个地方,很容易成为对方进攻的跳板,甚至是侧翼受到攻击。天子一旦落入他人之手,曹操可就万劫不复了。

许昌的优势:战略位置,易守难攻

对比洛阳,许昌(当时称陈留、濮阳等地,但最终稳定在许县,即今天的许昌)的优势就非常明显了。

地理位置优越: 许昌位于豫州,相对来说,是中原地区的一个中心位置。向北,可以牵制袁绍;向东,可以威胁徐州的刘备;向南,虽然有长江,但可以通过水陆交通影响荆州。更重要的是,许昌周围有大片良田,而且相对远离主要战线,易于发展生产,提供后勤保障。
相对安全: 相比四战之地的洛阳,许昌所在的豫州,当时是曹操自己的地盘,防御相对稳固。而且,许昌作为一座新建的都城,在军事防御上,曹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规划和建设,做到“控扼四方,固若金汤”。
远离强敌: 当时最强大的对手是袁绍,袁绍在河北。许昌距离河北较远,袁绍想要直接威胁到许昌,需要经过漫长的路途和复杂的地形,这给了曹操充足的准备时间。
方便控制天子: 曹操迎奉天子,目的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将天子安置在自己完全掌控的区域,并且远离那些可能觊觎天子的人,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天子的政治意义。许昌的相对封闭性,也方便曹操对天子及其周围的控制。

曹操的考量:巩固权力,扫荡群雄

曹操当时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很简单,就是巩固自己的地位,然后逐步消灭其他的割据势力,最终统一天下。

迁都许昌,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一步。

1. 政治上的“正统性”: 将汉献帝安顿在自己控制下的新都城,就是把“汉室正统”的光环披在了自己身上。虽然很多诸侯不服,但名义上,曹操是天子的支持者,是来“匡扶汉室”的。这为他以后征讨其他诸侯提供了政治上的合法性。
2. 经济上的“发展”: 许昌周围的土地肥沃,曹操可以在这里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招募流民,减轻赋税,恢复经济。这对于一个要长期征战的国家来说,经济是根本。曹操推行的屯田制,在许昌地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为他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3. 军事上的“部署”: 迁都许昌,也方便了曹操对各地势力的军事部署。他可以从许昌出发,向北攻打袁绍,向东援助刘备(后来又打刘备),向南图谋荆州。许昌就像一颗棋子,他可以以此为中心,辐射四方。
4. 心理上的“威慑”: 天子在许昌,就如同在曹操的眼皮底下。袁绍等人想要“挟天子”,就必须先过曹操这一关。这从心理上就给其他诸侯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一个小小的“许”字

值得一提的是,迁都的地点最终确定为许县,也就是今天的许昌。为什么选择这个地方?历史记载里,曹操最初是将汉献帝安置在洛阳,但洛阳破败,加上之前提到的战略考虑,他便决定将都城迁往一个更适合发展的地方。

最初,曹操也考虑过其他地方,比如他自己的根据地濮阳。但濮阳地势低洼,不适合建都。最后,他在豫州的许县扎下了根。许县这个地方,在古代并非什么显赫的大城,但对于当时的曹操来说,这块相对空白的土地,反而更方便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规划和建设,打造一个真正属于他自己,又能服务于他战略目标的新都城。

所以,曹操迎奉天子后选择迁都许昌,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位置选择,而是围绕着“巩固权力”、“发展国力”、“扫荡群雄”这几个核心目标,进行的一系列深谋远虑的政治、经济、军事布局。许昌,成为了曹操崛起并最终统一北方的战略支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黄粱@一页书 邀。


曹总,之所以选许县迎天子,原因并不复杂。


曹总是在公元196年,南征黄巾,拿下颍川与汝南后,进行根据地转移的。那么在这个时间点上,曹总的地盘到底多大呢?


一个兖州+半个豫州。


此时的曹总,主力兵马已经开到豫州。因为在之前攻打吕布受挫时,袁绍已经透露出想兼并曹总的意思,所以曹总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就很明确。


首先,要和袁绍保持一个安全距离。其次,扩张地盘,袁绍那边也明显是块啃不动的硬骨头。那么根据地继续留在兖州,就不合适了。


这里,曹总要做的,就是在自己新拿下的豫州西半部选个新大本。


新大本的首要条件,就是能让自己迅速控制住当地事宜。


曹总手下最可靠的就是两大集团,一个是起家的亲戚老乡组成的谯沛武人集团,代表人物两夏侯及诸曹;另一个就是强大的颍川谋士集团,代表人物荀彧、荀攸、陈群、钟繇、郭嘉。


此时樵沛不在手里,那么颍川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事实上,后期曹总能放心出征,让荀令君在后方坐镇,靠得也是荀令君在当地卓绝的人望。


而许县,


从政治上,自西周便作为封国存在,当地人有着先天的忠君爱国的传统。


从经济、文化上,则是颍川郡世家大族最为密集且庄园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荀家与陈家都位于此地。


从地理位置上,许县作为洛阳的东南门户,是穿过杨奉接取汉献帝的最佳地点。


综上,许县是曹总当时手上,唯一同时满足远离袁绍、符合战略发展方向、政治经济发达、人望安定、易于迎接汉室的地点。


也许我们后人,在看待这次根据地的选择时,会思考很多,但在当时,这几乎是一个不需要思考的问题。董昭在暗通曹总迎接献帝时,直接便表示将地点安排在 许县。而曹总阵营,对根据地的问题,也没有产生过争论。


许县,就是当时唯一的也是最佳的选择。


至于题主所说的,设在许县会造成大后方担心偷袭,则是开了上帝视角导致的。因为当时的许县不是大后方,而是大前方。北上和袁总一决雌雄,已经是四年后的事了。四年后的事,谁又能猜到是什么样呢?


附一张地图——


(小贴士:许县是在黄初二年,由曹丕改名许昌的)


个人公众号:正直讲史

个人微信号:StraightLi

每周一篇真实可信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献帝迁都洛阳,曹操迎奉天子,但为何选择迁都许昌?这背后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曹操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的战略选择。要把这件事说清楚,咱们得从当时的天下大势,以及许昌这座城本身的情况,还有曹操那会儿的心思,一点点捋。天下大势:四分五裂,谁说了算?要理解曹操的决策,得先看看当时是什么局面。汉朝,名义上还是汉.............
  • 回答
    官渡之战,曹操赤脚迎许攸这桩事儿,要说它是不是对整场战役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事儿啊,得分两头说。首先,得承认,许攸献策“火烧乌巢”,确实是官渡之战的转折点,曹操赤脚相迎,这是当时曹操极度重视和渴望许攸的体现,无疑给许攸吃了颗定心丸,也侧面烘托了许攸当时的重要性。官渡之战,曹操兵力少,粮草不足,而袁绍兵.............
  • 回答
    曹操的姓氏非常明确,他姓 曹。这似乎是一个简单到不值一提的问题,但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我们如此确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 历史文献的记载: 正史:《三国志》 这是关于三国时期最权威的历史记载,由陈寿所著。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开篇就明确记载:“武皇帝,讳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也。汉相.............
  • 回答
    曹操一生确实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和挫折,但他之所以被后世称为“一代枭雄”、“乱世奸雄”,被广泛认为是一个极具智慧和能力的政治家、军事家,原因在于他能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并且在宏观战略上取得巨大的成功,最终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曹操的失败体现在哪些方面?1. 早期创业的艰难与挫.............
  • 回答
    曹操在政治和军事上留下的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不少制度在他之后得以延续,并在南北朝时期继续发挥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曹操留下的主要政治和军事制度及其在南北朝的沿用情况: 曹操留下的政治制度及其在南北朝的沿用: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中央集权式微。他崛起后,为了巩固统治,重建秩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曹操遇到汉武帝,会篡汉吗?”,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人的性格、时代背景、政治手腕以及他们所处的权力结构。答案并非简单的“会”或“不会”,而是需要探讨其可能性和复杂性。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两位人物的特质和所处的环境:曹操: 性格特点: 曹操是一个极具野心.............
  • 回答
    曹操对儿子们的喜爱程度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们的才能、性格、政治地位,以及曹操自身的考量。要详细说明曹操为何在不同时期对曹冲、曹植、曹丕有不同的态度,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曹冲:年少时的惊才绝艳与“孝道”的绝佳体现曹冲在曹操所有儿子中,.............
  • 回答
    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盒子,这个事件在《三国演义》中有所提及,但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因此,我们讨论其含义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曹操和荀彧关系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的推断。关于曹操送空盒子给荀彧的意图,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解读一:意在让荀彧“闭嘴”——暗示不满,逼其放权这是更普遍被接受的一种解.............
  • 回答
    “曹操究竟是好是坏?”这个问题,恐怕是中国人心头萦绕千年的一个大大的问号。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因为这位乱世枭雄,他的手上沾满了鲜血,但他又确实在那个黑暗时代点燃了文明的火种。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聊。咱们先说说他“坏”的地方,这部分很多人都能想起来。1. .............
  • 回答
    说到统一江山后的“卸磨杀驴”,这可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一个屡试不鲜的戏码。在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汉末枭雄里,要论谁最可能在功成名就后对功臣下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他们的性格、政治理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好好捋一捋。曹操:政治家的精明与权术的极致曹操这个人,打心眼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家,而且是.............
  • 回答
    曹操(155年-220年)和毛泽东(1893年-1976年)分别是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但他们的时代背景、文学传统和创作目的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对两人的诗词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文学传统1. 曹操 时代背景:东汉末年,建安文学兴起,曹操作为"三曹"(曹操、曹.............
  • 回答
    曹操与田畴之间的关系及田畴拒绝封爵的事件,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博弈。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动机、政治博弈三个层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东汉末年的权力格局1. 曹操的崛起与政治需求 东汉末年,曹操作为北方军阀,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逐步统一北方。他需要拉拢士人、巩固政权,但同时面临.............
  • 回答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以其杰出的才能和雄才大略,统一了中国北方,奠定了魏国的基业。在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方面,曹操也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魄力和远见。他发布的“求贤令”以及“唯才是举”的政策,在当时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为寒门和普通平民提供了更多施展才华的舞台。曹操的“求贤令”与“.............
  • 回答
    曹操和诸葛亮,两位都是三国时期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他们在文学、影视作品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要说谁“更难演”,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演员对角色理解的深度、表演技巧的广度,以及观众对角色的固有印象和期待。从多个维度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更详细的观点:一、角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触及了历史人物评价中一个非常微妙且常常被争论的焦点。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曹操是真小人,刘备是伪君子”这种说法以及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真小人”和“伪君子”这两个概念在语境中的含义: 真小人: 指的是那些行为不端,品德低下,但他们并不掩饰自己的这些缺点,甚.............
  • 回答
    在汉末三国时期,曹操并非唯一实行过屠城的将领。事实上,战争的残酷性在那个时代是普遍存在的,屠城作为一种威慑、报复或者巩固统治的手段,在不同的势力和将领那里都有出现。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曹操的“屠城”事件及其背景:曹操的“屠城”行为,最为人熟知和引发争议的是在官渡之战前后.............
  • 回答
    曹操是否屠城,以及具体屠城事件的记载,是历史学界长期以来讨论和争议的焦点。对此,我们需要结合史书记载、考古发现以及历史评价来全面分析。一、 曹操是否真的屠城?从史书记载来看,曹操确实有过屠城的行为。一些正史(如《三国志》)和野史(如《汉晋春秋》)中都有相关的记载。然而,需要区分的是,“屠城”在古代战.............
  • 回答
    曹操的屠城行为和南京大屠杀,在表面上都涉及大规模的杀戮,都给人类历史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然而,从更深层次的动机、性质、组织方式以及历史影响来看,它们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要详细论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动机与目的 曹操的屠城: 军事战略与巩固统治的手段: 曹.............
  • 回答
    曹操当年不杀刘备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背后交织着政治考量、军事战略、个人恩怨以及历史的偶然性。虽然曹操在很多时候视刘备为心腹大患,并曾有过将其除之而后快的时候,但最终他没有下手,而是采取了容忍甚至拉拢的态度。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曹操为何不杀刘备:一、政治考量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这.............
  • 回答
    “曹操为什么不留着吕布配种?”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社会对“优秀基因”和“战力传承”的一些思考。虽然我们现在看来这是一个非常规甚至有些猎奇的角度,但从历史和当时社会的一些观念出发,我们可以尝试进行详细的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在古代中国,即便有对优秀基因的模糊认知,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