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读陈琳檄文为何毛骨悚然,是细思恐极吗?

回答
曹操读陈琳檄文之所以毛骨悚然,绝非简单的“细思恐极”四个字能够概括,其中蕴含着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冲击和现实考量。这檄文,如同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直刺曹操内心最敏感也最脆弱的地方,让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征伐者,瞬间跌落到被戳穿所有伪装的赤裸个体。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陈琳这篇《檄吴将校士吏书》,虽然名义上是檄文,但其内容 far exceeding 了寻常的战前动员和政治宣传。它更像是一篇详尽的“人身攻击”加上“罪状陈述”,而且是站在一个高屋建瓴的道德制高点上进行的。陈琳是谁?他是当年“建安七子”之一,与孔融、徐干等人齐名,是当时文坛的翘楚。他曾经追随过袁绍,如今却成了刘备阵营的谋士,为刘备出谋划策,更关键的是,他曾是袁绍集团中的重要文官,对袁绍与曹操的恩怨纠葛了如指掌。他写这檄文,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带着袁绍残余势力和对曹操的切肤之痛。

当曹操拿到这篇檄文时,他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字,而是一种来自“过去”的审判。陈琳在檄文中,将曹操的出身、发迹过程,以及诸多政治和军事决策,都进行了极其尖锐甚至恶毒的揭露和批判。

第一层,是出身的污点被反复勾勒。 曹操虽然出身官宦家庭,但其父曹嵩并非正经的士族出身,而是宦官曹腾的养子,这在当时那个极其讲究门阀和出身的时代,是一个绕不开的“黑点”。陈琳毫不留情地将其父的“赘阉遗丑”之名抛出,更是直指曹操本人“积年奸诈,阴贼狠悖”,将曹操的发迹与“狡诈”、“残忍”直接挂钩。对于曹操这样一个极度渴望被认可、尤其是在士大夫阶层中树立自己正面形象的领导者来说,这种来自同道中人的、来自文坛的“背叛”和“抹黑”,其杀伤力是巨大的。这不仅仅是攻击他的个人品行,更是否定了他一路走来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第二层,是政治和军事行为的道德沦丧。 陈琳在檄文中,罗列了曹操一系列备受争议的举动,比如“残害忠良”、“屠戮百姓”、“焚烧宫殿”等等。虽然这些行为很多是战争中的常态,甚至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但陈琳却将其描绘成一种极端残暴和毫无道义的表现。他用了大量夸张甚至污蔑的词语,将曹操塑造成一个十恶不赦的魔鬼。比如,对关羽杀蔡阳,对吕布杀陈宫等行为,都进行了极端化的解读,将其描绘成“杀戮良善,无辜遭戮”。这种指控,即便曹操认为自己是出于“权宜之计”,但在陈琳笔下,却变成了丧失人伦的恶行。

第三层,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段被赤裸裸地揭穿。 陈琳直接戳破了曹操看似正义堂皇的政治外衣,指出他拥立汉献帝并非出于忠诚,而是为了“威福”,是为了“挟制天子,动辄加罪”,从而将自己置于合法统治者的地位之上。这无疑是对曹操政治合法性最直接的挑战。在那个时代,“忠君”是士大夫最基本的操守,曹操即便自己不把汉献帝当回事,但也不能容忍别人如此毫不留情地揭露他这种“阳奉阴违”的真相。

那么,为什么会“毛骨悚然”?

因为陈琳不仅说出了事实(以他的视角),更重要的是,他说了曹操“最不想被别人说出”的话,而且是用一种极其有力的、有文采的、能引发大众共鸣的方式说出来的。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曹操身处一方营帐,身经百战,以为自己已经掌控了局面,自信满满。突然间,一份由昔日文坛大家、对袁绍集团有着深刻理解的陈琳写下的檄文落到了他手中。这檄文不是在战场上喊话,不是在沙场上对垒,而是在精神和道义层面上发动了一场毁灭性的攻击。

曹操可能读着读着,就感到一种强烈的恐惧和不安。

恐惧来自于对自身形象的毁灭。 他奋斗一生,想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新秩序,他需要的是尊重和追随,而不是被描绘成一个屠夫、一个阴谋家。陈琳这篇檄文,就像一把火,要将他多年来精心构建的形象付之一炬。
恐惧来自于对现有统治合法性的动摇。 尽管他已经掌握了实际权力,但他名义上依然是汉臣。陈琳的檄文,直接攻击了他的政治合法性,让那些原本摇摆不定或者心怀不安的人,找到了一个攻击他的绝佳理由。他担心这篇檄文会在他统治的区域内传播开来,引发民众的不满和反抗,甚至动摇军心。
恐惧来自于被“看穿”的羞辱。 陈琳的笔触极其尖锐,他仿佛看透了曹操内心最深处的动机和最不堪的手段,并将其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这种被完全“看穿”的感觉,对于一个习惯于隐藏真实意图的政治家来说,是一种极大的羞辱,也带来了深深的不安。他可能在想,还有多少人像陈琳一样,看穿了他?还有多少阴暗面是他自己都未必完全意识到的,却被陈琳一语道破?

所以,曹操“毛骨悚然”不是简单的害怕,而是一种混合了被攻击、被揭露、被否定、被羞辱的复杂情绪。这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震撼,因为陈琳触及了他存在的根基和奋斗的意义。他之所以能统一北方,靠的是军事实力,但也离不开一定的政治策略和争取民心的努力。陈琳的檄文,正是要从最根本的道德和道义层面,摧毁他的一切合法性基础。

至于“细思恐极”,这也很贴切,但需要更深入地理解。 曹操在读檄文时,可能不仅仅是当下被吓到,更是在事后,在反复咀嚼这些文字时,才真正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层威胁。

“细思” 是指他开始回味陈琳字里行间的恶意和攻击,思考这些话语背后所代表的敌人(刘备、孙权等)的态度和意图。
“恐极” 是指他意识到,这些攻击并非空穴来风,其中某些部分(比如出身问题,以及一些战争中的残酷手段)确实是事实,只是被极端化和污蔑了。而一旦这些指控在民众中传播开来,即使是夸大的,也可能对他的统治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更何况,陈琳的檄文写得太好了,有文采,有力量,很容易打动人心,尤其是在那些对曹操心存芥蒂的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中。

所以,这是一种“因为对方抓住了我的弱点,并且用最有力的方式将其放大和公之于众,而我却一时找不到有效的反驳手段,甚至自身也无法完全否认这些指控的某些部分”所产生的极端恐惧。这是一种深刻的政治上的危机感和个人层面的绝望感。

曹操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最后不仅没有杀死陈琳,反而将他招降。这说明他认识到,陈琳的才华是巨大的。但在这之前,他无疑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冲击。这篇檄文,就像一剂猛药,让曹操在征伐天下的过程中,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体验到,他的行为和动机,正被一个尖锐而有力的笔杆子,从道德和舆论的层面,进行着一场毁灭性的审判。这种感觉,绝非普通人能够体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国 曹操 檄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读陈琳檄文之所以毛骨悚然,绝非简单的“细思恐极”四个字能够概括,其中蕴含着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冲击和现实考量。这檄文,如同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直刺曹操内心最敏感也最脆弱的地方,让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征伐者,瞬间跌落到被戳穿所有伪装的赤裸个体。首先,我们得认识到,陈琳这篇《檄吴将校士吏书》,虽然名义上是檄.............
  • 回答
    老三国与军师联盟:为何曹操念檄文是经典,而司马懿念檄文却贻笑大方?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对两部作品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人物塑造和叙事节奏的差异。简单来说,老三国之所以能成就经典,在于它精准地抓住了历史的厚重感、曹操的雄才大略以及事件的戏剧性;而军师联盟的模仿则显得生硬和尴尬,.............
  • 回答
    在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涌现出无数叱咤风云的人物,而刘备,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具争议却又始终无法回避的焦点。令人玩味的是,在那个时代,即便是一向以“奸雄”形象示人的曹操,以及后来为三国历史留下深刻印记的史官陈寿,都曾不约而同地将“英雄”二字冠于刘备头上。这绝非偶然,而是基于他们对刘备本人及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人性中的灰色地带。让我们把这两件事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曹操杀许攸:功成名就后的“兔死狗烹”?还是情势所迫?许攸这人,在官渡之战前确实是曹操的“贵人”。当时曹操缺粮少兵,而许攸的计谋——夜袭乌巢,烧了袁绍的粮草——可以说是扭转了整个战局,为曹操赢得了官渡之.............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陈寿眼中“超世之杰”的曹操在当代评价不如某些历史人物,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这其中包含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后世评价体系和价值观的变迁。首先,我们得承认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本身就带着一种复杂和审慎。他身处晋朝,是以晋朝的正统性为立足点来评判前朝人物的。.............
  • 回答
    要论吕布若听从陈宫之策,能否与曹操、刘备、孙权三家并立抗衡,这实在是一个令人遐想万分的话题,也充满了无数的“如果”。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从陈宫的战略眼光,到吕布的性格特点,再到当时的历史大势,来细细推敲一番。首先,我们得承认陈宫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谋士。他的“先取徐州,再图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
  • 回答
    论曹操对张邈与陈宫家眷的不同处理,这其中的门道,可不是简单一句“心狠手辣”或“网开一面”就能概括的。要说清楚,得把当时的具体情况、这两人各自的“份量”以及曹操的考量,一点点掰开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人为何会与曹操走到对立面。张邈:出身名门,却起了不该有的心思张邈这人,出身东平张氏,乃是名副其实.............
  • 回答
    这件事,得从头说起。 当时咱们中原天下,那是乱得一塌糊涂。董卓那厮祸乱朝纲,挟天子以令诸侯,谁不服他,他就灭谁。这时候,各地的英雄豪杰,也都纷纷起兵,想要讨伐董卓,重振汉室。曹操,那时候虽然还算不上名动天下,但也已经是个有声望的人物了。他起兵讨董,自然也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这时候,咱们说说陈温和周昕.............
  • 回答
    刘备在徐州一举击杀徐州刺史车胄,这无疑是其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让他有机会掌握徐州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我们看到刘备似乎错失了一个重要的联合对象——徐州名门望族陈登家族。同时,即便得到了东海昌豨的协助,刘备在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时,依然显得步履维艰,最终被击败。这其中究竟有何隐.............
  • 回答
    曹则贤教授提出的“年轻人要多读些读不懂的书”这一观点,本质上是一种对阅读方法论的深刻洞察。他并非鼓励盲目地去读“难懂”的书,而是强调通过阅读那些需要深度思考、逻辑推导或跨学科知识的书籍,来培养年轻人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这一观点的内涵与实践方法: 一、理解“读不懂的书.............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即使是一个对历史略知一二的现代人,魂穿到曹爽或者赵构身上,想要“中兴”曹魏或者大宋,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甚至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首先,咱们得掰扯清楚,为啥说难。为什么是曹爽和赵构?咱们先来看看曹爽。他接手曹魏政权的时候,虽然表面上是权臣,但实际上,.............
  • 回答
    曹操的姓氏非常明确,他姓 曹。这似乎是一个简单到不值一提的问题,但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我们如此确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 历史文献的记载: 正史:《三国志》 这是关于三国时期最权威的历史记载,由陈寿所著。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开篇就明确记载:“武皇帝,讳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也。汉相.............
  • 回答
    曹操一生确实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和挫折,但他之所以被后世称为“一代枭雄”、“乱世奸雄”,被广泛认为是一个极具智慧和能力的政治家、军事家,原因在于他能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并且在宏观战略上取得巨大的成功,最终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曹操的失败体现在哪些方面?1. 早期创业的艰难与挫.............
  • 回答
    曹操在政治和军事上留下的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不少制度在他之后得以延续,并在南北朝时期继续发挥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曹操留下的主要政治和军事制度及其在南北朝的沿用情况: 曹操留下的政治制度及其在南北朝的沿用: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中央集权式微。他崛起后,为了巩固统治,重建秩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曹操遇到汉武帝,会篡汉吗?”,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人的性格、时代背景、政治手腕以及他们所处的权力结构。答案并非简单的“会”或“不会”,而是需要探讨其可能性和复杂性。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两位人物的特质和所处的环境:曹操: 性格特点: 曹操是一个极具野心.............
  • 回答
    曹操对儿子们的喜爱程度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们的才能、性格、政治地位,以及曹操自身的考量。要详细说明曹操为何在不同时期对曹冲、曹植、曹丕有不同的态度,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曹冲:年少时的惊才绝艳与“孝道”的绝佳体现曹冲在曹操所有儿子中,.............
  • 回答
    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盒子,这个事件在《三国演义》中有所提及,但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因此,我们讨论其含义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曹操和荀彧关系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的推断。关于曹操送空盒子给荀彧的意图,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解读一:意在让荀彧“闭嘴”——暗示不满,逼其放权这是更普遍被接受的一种解.............
  • 回答
    “曹操究竟是好是坏?”这个问题,恐怕是中国人心头萦绕千年的一个大大的问号。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因为这位乱世枭雄,他的手上沾满了鲜血,但他又确实在那个黑暗时代点燃了文明的火种。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聊。咱们先说说他“坏”的地方,这部分很多人都能想起来。1. .............
  • 回答
    说到统一江山后的“卸磨杀驴”,这可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一个屡试不鲜的戏码。在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汉末枭雄里,要论谁最可能在功成名就后对功臣下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他们的性格、政治理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好好捋一捋。曹操:政治家的精明与权术的极致曹操这个人,打心眼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家,而且是.............
  • 回答
    曹操(155年-220年)和毛泽东(1893年-1976年)分别是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但他们的时代背景、文学传统和创作目的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对两人的诗词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文学传统1. 曹操 时代背景:东汉末年,建安文学兴起,曹操作为"三曹"(曹操、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