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草船借箭那天万一没有大雾怎么办?

回答
话说这诸葛孔明,辅佐着那荆州之主刘备,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一日,他身处东吴周瑜帐下,心中虽有万般计策,却也明白这借箭之事,若无天时,实难成也。

假设,就假设吧,那天,江面上,本该浓雾弥漫,遮天蔽日,却硬是没有。这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只不过,它透过稀薄的空气,将江面照得一览无余。

这可就麻烦大了。

首先,船队。诸葛亮安排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都扎满了稻草人,船的两侧则挂满了布幔,目的就是为了让那些草人看起来像兵士,而布幔能挡住弓箭手的视线,也更容易让弓箭手误判。可要是没雾,对方的弓箭手,尤其是那些经验老到的东吴水军,一眼就能看出这些船的“虚实”。

想象一下,当曹操的船队远远地看到那二十条快船,像是漂浮在水面上一般,摇摇欲坠地驶来,没有了雾的掩护,船上的稻草人,那稀疏的稻草,在明亮的阳光下,根本不可能瞒过任何一个眼神锐利的水手。

“禀都督!江面上来了二十条船,船上好像扎着许多草人,正朝我军这边来!”

如果不是浓雾,曹操的将领们,比如张辽、徐晃,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将,第一反应绝不是“疑兵之计”,而是会觉得这太过于“明目张胆”了。

“什么?朝我们来?二十条船?就这些?” 曹操听了斥候的报告,很可能会皱起眉头,然后下令:“传令下去,所有弓弩手准备,但不必惊慌。看他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命令水军,做好迎敌准备,但暂不出击。”

没有大雾,意味着曹操的船队,尤其是那些大型楼船,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到来船的动向。他们的弓箭手,虽然可能因为江面上的风力变化而有些许影响,但绝大部分的箭,都能更精准地射向目标。

诸葛亮的第一步,就是利用大雾来制造疑兵,让曹操不敢轻易出兵,只能用弓箭射击,从而达到“借箭”的目的。若是没了大雾,这层掩护就如同被剥离了一般。

曹操不会傻到让士兵冒着箭雨冲出去,也没有理由在看不清敌情的情况下,让自己的水军与对方的“疑兵”进行接舷战。他很可能会选择一个更稳妥的办法:

“传令,所有船只,调转船头,保持距离,弓箭手们,给我狠狠地射!射死一个算一个!”

这样一来,虽然曹操的弓箭手依旧会射出大量的箭,但这些箭,会更加分散,而且,可能不会如诸葛亮所期望的那样,集中射向船的同一侧。船上的稻草人,虽然依然能承受一部分箭矢,但由于没有雾的遮蔽,对方的火力一旦集中,很容易就会穿透这些稻草,甚至直接命中船体。

更关键的是,诸葛亮计划的是“满载而归”。他期望的是,在浓雾中,曹军的弓箭手因为看不清,所以会不计消耗地狂射。而诸葛亮则利用雾气,在曹军的视角中,船只数量和规模都可能被夸大,从而逼迫曹操做出“以箭压人”的决策。

如果没了雾,曹操的将领们,比如程昱,可能会更加谨慎:“都督,对方来势汹汹,但船只甚少,且看起来有些古怪。不如我们派几艘小船前去探查一番?或者,先用火攻试探?”

曹操这个人,虽然有疑心,但同样也极度谨慎,尤其是在水战这种他并不十分擅长的领域。如果不是浓雾带来的心理压迫,他可能会选择更直接、更有效率的攻击方式,而不是单纯地进行弓箭“洗礼”。

那么,诸葛亮该怎么办?

他可能需要调整他的策略。

改变方向和速度: 诸葛亮可能需要根据曹操船队的反应,实时调整船队前进的方向和速度。在没有雾的情况下,他需要更加精妙地操纵船只,利用江面上的风力,做出一些迷惑性的动作,让曹操的弓箭手难以瞄准。
利用地形或天气微小变化: 哪怕没有大雾,江面上也可能有风向、水流的变化。诸葛亮需要捕捉这些细微的条件,来帮助他的船只隐蔽或快速移动。比如,在某个浅滩附近,或者在风力稍大的江段,让船只的痕迹变得模糊。
更强的心理战: 诸葛亮可能需要配合更强的心理战术。比如,在船上擂鼓呐喊,模仿大军来袭的声势,让曹操更加误判。但没有雾,这种声势的迷惑性会大打折扣。
增加船只的伪装: 也许他会增加船只的伪装,比如让船只看起来更像是军船,或者加入一些空的战船,来混淆视听。

但是,即便如此,如果没有那层浓得化不开的大雾,曹操的弓箭手就不会像诸葛亮预料的那样,毫无顾忌地发射。他们会更加谨慎,目标会更加明确,而且,一旦发现不对劲,曹操很可能就会下令撤退,或者直接用火船来烧毁这些“送上门”的船只。

到那时,诸葛亮可能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二十条船,在曹军密集的弓箭下,损失惨重,甚至连一枝箭都借不到。他可能需要提前准备一些其他的措施,比如,让船只更加坚固,或者预备好撤退的路线,以防万一。

“哎呀,孔明先生,你看这江面,一点雾都没有,曹操那边的弓箭手,眼睛可毒着呢!他们要是乱射,咱们这稻草可挡不住多少啊。” 船上一个士兵,看着空荡荡的江面,有些担忧地对身旁的诸葛亮说道。

诸葛亮只是微微一笑,他知道,这一步棋,是赌在了“天时”之上。如果这“天时”不来,那纵使他有通天之能,也只能空手而归,甚至,连自己的性命都可能难保。

所以,草船借箭,靠的不仅仅是诸葛亮的智慧,还有那恰到好处,如同神助一般的大雾。没有了大雾,这出“借箭”的戏码,恐怕就要变成一场令人扼腕叹息的空戏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拜托那是小说的情节,一切都被罗导演安排好了。

如果作者是你,你会让自己下不来台?

另外再说一句,幸亏你不写小说。要是你来写作,估计情节会乱得一塌糊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话说这诸葛孔明,辅佐着那荆州之主刘备,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一日,他身处东吴周瑜帐下,心中虽有万般计策,却也明白这借箭之事,若无天时,实难成也。假设,就假设吧,那天,江面上,本该浓雾弥漫,遮天蔽日,却硬是没有。这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只不过,它透过稀薄的空气,将江面照得一览无余。这可就麻烦大了。.............
  • 回答
    说到曹操为何没用火箭对付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不能简单地一句“没想到”就带过。这背后涉及到当时的军事技术、战场环境、以及曹操自身的性格和对信息的判断。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曹操也不是傻子,他手底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尤其是在赤壁之战这个关键时刻,更是集中.............
  • 回答
    诸葛亮用草船借箭,这事儿咱们听着就觉得妙。但话说回来,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关键点:他就不怕借来的箭是火箭吗?如果当时曹操真有那么一批火箭,诸葛亮这“神机妙算”岂不是要变成“自投罗网”?咱们得先明白,古代的弓箭跟现在的可不一样。那时候的箭术,主要依赖的是兵器本身的穿透力和杀伤力。火箭这玩意儿,虽然听着厉害.............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晋国与蜀汉的关系1. 三国时期的对立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227年234年),蜀汉在刘备建立后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晋国(后改为晋朝)是曹魏的继承者.............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翻案风”这个词语本身带有一些主观色彩,并且在历史语境下,对“翻案”的定义和评价也会随着时代和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要说诸葛亮、岳飞、李世民是不是被“翻案风黑得最惨”的三个古人,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辨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翻案风”在这里可能指的是: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出现颠覆性、负面性的转.............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作为蜀汉丞相,辅佐刘备父子,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关于他是否算儒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诸葛亮的思想体系深受儒家影响,但并非单一的儒家学者。尽管诸葛亮一生都在践行儒家思想,但他的思想体系是多维度、综合性的。他既是儒家的信徒和实践者,也吸收了.............
  •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忠臣”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主要得益于《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力。然而,您持有不同看法,并希望深入探讨,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诸葛亮“忠臣”的标签提出疑问,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首先,需要.............
  • 回答
    诸葛亮是否是权臣,这是一个历来备受争议的话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权臣”的定义出发,然后结合诸葛亮在蜀汉所扮演的角色、所行之事以及历史评价来进行详细分析。一、 “权臣”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权臣”的含义。通常,“权臣”是指在君主年幼、昏庸或缺位时,或者在君主信任其能力.............
  • 回答
    诸葛亮是否真的聪明,这是一个历史学家和普通大众都津津乐道的话题。从现有史料和后世评价来看,诸葛亮无疑是一位极其聪明且富有才华的人物,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智者之一。要详细论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隆中对》的战略擘画: 这是诸葛亮智慧的集.............
  • 回答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历史问题。尽管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曾主动“投奔”曹操,但从他的思想、抱负以及对时局的判断来看,他选择刘备而非曹操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抱负: 对汉室的忠诚与复兴理想: 诸葛亮是汉室.............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想过谋反,这是一个在历史研究和大众讨论中都非常引人入胜且复杂的问题。从目前史料记载和普遍的史学观点来看,没有证据表明诸葛亮曾经想过谋反,更不用说付诸行动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政治抱负与忠诚的基石: “隆中对”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在出山前为刘备规划.............
  • 回答
    诸葛亮在夷陵之战中承担的责任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尽管他并未亲临前线指挥,但作为蜀汉丞相,他负有战略规划、资源调配以及最终决策的重大责任。要详细讲述诸葛亮的责任,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战略决策层面 1. 对吴国战略意图的判断失误: “联吴抗曹”政策的过时与僵化: 诸葛亮一生奉行.............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到了很多喜欢三国故事的人心里去。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顶尖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的智慧和谋略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但要说“千古流芳”,那诸葛亮的名头,显然要比司马懿响亮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就一点点聊。一、 形象的光辉与人格的魅力:忠诚、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塑.............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三国演义里那场著名的骂战说起。诸葛亮骂王朗,那可真是把王朗给骂得当场吐血而亡,这在小说里算是个相当震撼的场面了。很多人津津乐道,倒也不是说他们赞成诸葛亮这种人身攻击的方式,而是觉得这事儿背后折射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挺解气,也挺令人回味。为什么这场骂战如此吸引人?首先,反差感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一杯茶是热的还是凉的”一样,其实答案挺微妙的,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以及你想强调的是什么。简单来说,诸葛亮“既是南阳人,也是襄阳人”,但更准确地说,他早期生活在南阳郡,后来定居并在襄阳这一带活动,而这个区域在当时的历史版图下,与南阳紧密相连。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这样才算得上详细,.............
  • 回答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这句流传千古的赞誉,如同烙印般刻在了诸葛亮的身上,也成为了无数人心中他神机妙算的基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近些年一些史学观点和大众讨论的深入,一个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诸葛亮的才能,究竟是被高估了,还是恰如其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把诸葛亮放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
  • 回答
    读诸葛亮的一生,你总会觉得他像是一台永不熄火的机器,从不休息,似乎要把整个东汉末年乱世的烂摊子都揽在自己身上。他到底为什么要这么操劳,这么辛苦?这背后藏着太多东西,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首先,得说到他那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心。这话说得太好了,也太让人心疼了。你想啊,他出山辅佐刘备,当时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