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宋与金在中原 谁的支持度高?为什么?

回答
南宋与金在中原,论及谁的支持度更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细微差别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察:时间、地域、社会阶层、民族认同以及历史叙事的演变。

首先,从地理和统治范围来看:

金朝 在其鼎盛时期,几乎完全控制了整个华北平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原地区”。这里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核心,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金朝通过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直接统治了这片土地,并在此建立政权。因此,从直接统治和控制的地域范围来说,金朝是实实在在的“在中原”的政权。
南宋 则是北宋灭亡后,赵氏皇族和一部分北方汉族士大夫南渡,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其统治的核心是相对富庶的南方地区,而与金朝隔江对峙,甚至在中原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实际的统治权。

其次,从统治的“合法性”和民众的“认同感”来看,情况就更复杂了:

金朝的统治与汉族士大夫及民众的矛盾: 金朝是以女真族为主导的政权,虽然最终采用了很多汉法,并设置了汉官制度,但其统治的早期带有明显的民族征服色彩。
民族压迫与歧视: 在金朝统治初期,对汉族民众存在一定的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例如限制汉族人口的迁移,在一些场合女真贵族优先等等。这些都可能引发汉族民众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文化冲击: 金朝统治者也试图推行女真文化,例如改变服饰、语言等,这与汉族固有的文化传统产生了冲突。
“伪齐”的负面影响: 金朝扶植的“伪齐”政权,尤其是刘豫时期,因为其软弱无能和对金朝的依附,在很多北方民众心中,是对汉族统治的背叛,其支持度可想而知。
抵抗力量的存在: 尽管金朝控制了中原,但汉族的反抗力量从未完全消失。一些组织,如“红袄军”等,虽然规模和持续性各有不同,但在某些时期也展现出了一定的民众支持基础。这些抵抗力量往往倾向于恢复汉族统治,自然更倾向于支持南宋。

南宋的“正统性”与江南民众的支持:
恢复汉族统治的旗帜: 南宋是宋朝的延续,继承了北宋的王朝正统。这使得它在道义上占据了优势,尤其是在那些怀念宋朝统治、不愿被异族统治的汉族士大夫和民众心中,南宋拥有天然的支持。
江南地区的富庶与发展: 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经济文化发展繁荣。这使得江南的士绅和民众,在生活和经济上相对安稳,也更倾向于维持这种稳定的局面,而南宋的统治能够提供这样的基础。
“勤王复国”的号召: 南宋虽然失去了中原,但其政治宣传中始终带有“勤王复国”、“收复失地”的口号。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凝聚一部分汉族士大夫和民众的情感认同,尤其是那些流亡南方的北方人。

关键的考量点在于“谁的支持度更高”这个问题的语境:

如果指的是直接的统治和管理,以及在被统治区域内的服从度: 在被金朝直接统治的中原地区,其支持度更多地体现在民众的“服从”而非“拥护”。民众可能出于生存的需要,也可能因为金朝后期逐渐推行的“汉化”政策而逐渐适应了这种统治。但很难说是一种“高支持度”。而南宋在自己统治的南方,自然是拥有更高的支持度的。
如果指的是在整个华夏世界范围内的“道义认同”和“情感倾向”: 那么,那些怀念汉族王朝统治的汉族士大夫、文人、以及不愿意接受异族统治的民众,在情感上会更倾向于南宋。南宋作为汉族政权的延续,其“正统性”更容易获得广泛的情感支持。

从历史的演变来看,支持度也在发生变化:

金朝早期: 民族矛盾较为尖锐,对汉族民众的压迫感可能更强,民众的负面情绪和反抗意愿可能更高。
金朝中后期: 随着金朝统治的稳定,以及其统治者开始学习和采纳汉族制度,推行一些温和的政策(例如,在一定程度上允许汉人担任官职、发展经济等),民众的抵触情绪可能有所缓和。一些人也逐渐适应甚至接受了金朝的统治,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金朝的统治者也努力在经济和文化上融入中原,例如修建水利、推崇儒学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赢得一部分人的支持。
南宋时期: 南宋政府的对金政策摇摆不定,尤其是在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争斗不休,导致收复失地的目标时而高涨,时而低迷。这种内部的不稳定也影响了其在民众心中的形象。

一个重要的结论是:

很难直接量化地说,在中原地区,“谁的支持度更高”。

金朝 获得了中原地区最直接的“控制”,并且在其统治下,中原的经济和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发展,这必然会赢得一部分民众的“顺从”和“认同”。特别是对于那些更看重地方秩序和经济安稳的人来说,一个能够有效统治的政权,哪怕是异族政权,也比战乱和混乱更好。
南宋 则在中原汉族民众的心目中,代表着一种“道义上的回归”和“民族复兴的希望”。虽然它失去了中原的实际统治权,但其“正统性”和“民族号召力”依然存在,并且随着金朝统治时间的长久,以及金朝自身内部的矛盾,这种倾向于南宋的情感也会在一定范围内被维持甚至放大。

总而言之,与其说谁的支持度“绝对”更高,不如说:

金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更多地依靠的是其军事力量、行政管理和后期的“汉化”政策,争取的是一种相对的稳定和臣服。而南宋则在中原地区,更多地是依靠其民族的道义、历史的延续性和潜在的民族复兴的希望,赢得的是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和精神上的寄托。

许多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族民众,他们可能在金朝的统治下生活,也可能对南宋抱有希望,这两者并非完全排斥。他们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具体环境、个人的利益以及对“民族”和“正统”的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就在于此,真相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高下之分”,而是多种力量和情感的交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几年前答过。

这个既分时间也分地域。
首先,辽境内的汉人,几百年没见过汉人王朝了,统治者无非是契丹—奚,变成女真—渤海了。燕人因为统治汉人聚集区有经验,所以倍受信任,多人任过宰相,地方大员更多,人家可是自始至终都没想过宋的事。

其次,河东与河北的宋人,因为被直接割让给金,故国有着非常美好的理想形象,且金朝前期统治野蛮,剃发,征签军,侵占土地,简直不能活,反抗极为激烈,一直到绍兴合议后金朝都难以压制,义军活跃二十多年,随着时间推移而稳定。

最后,河南山东陕西的宋人,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第一阶段,靖康建炎年间组织反抗,盼着高宗回来,但一方面逐渐感觉被高宗抛弃,一方面感觉金军,宋军都不把自己当子民看。
第二阶段,伪齐统治,由于为汉人政权,且伪齐鼓励生产,赋税甚至略低于南宋,(不过要签军和服劳役),日子还能过得去,金国还把自己当同盟,骚扰不多,逐渐安定。陕西方面更是这样,当年在宋的旗帜下对抗西夏,现在在齐的旗帜下对抗西夏。
第三阶段,金废伪齐,完颜昌组织的第一次绍兴合议,河南陕西还给南宋,南宋为安定起见,伪官全部不动,人民更是感觉伪齐和南宋统治,生活没有区别。 并且金朝一句话,千辛万苦逃到南方的人就被南宋送了回来,进一步加深对南宋的不信任感。
第四阶段,宗弼组织的第二次绍兴合议,金直接控制河南陕西,伪官一样留任,赋税降低,人民长期接触金军,已经习惯。
这四个阶段,二十年的时间。

总体而已,金熙宗后期趋于稳定,至于而后红袄军什么的,那是土地问题导致的。

封建王朝时期的民族主义,不必太在意,皇权不下乡,换朝廷不换地主。对农民来说,初期你抢我土地抢我女人,我当然与外族势不两立。后期你朝廷宋-齐-宋-金换了三次,压我头上的地主赵老爷和县衙王县官都没变,干我什么事。举个栗子,我家乡当时叫颍州,仅1217.5-1221.11,宋军焚掠了三次,你觉得那里当时的百姓对宋是什么想法?不过,后世反元的红巾军也就是起源于那里,又反而打着宋的旗帜。要论忠于宋,这种长期受害于宋军的地区,会强过江浙四川吗?南方大多老神入定,这里却大宋忠臣呢?更多是这里河患最多,最穷,造反时候开始宣扬民族矛盾了。

而甘肃会宁,郭虾蟆等人哪怕金亡两年也拒不降元,按说此地对金最忠诚了,忽必烈时期,甘肃就开始为元朝和海都的西北战事出钱出力了。

这三个地区对应正好三种方式下的古代民族主义,燕云,宋治外的汉人,完全没有心怀大宋。河北,宋金战争早期割让,金人烧杀抢掠,义军二十多年不平息。陕西河南山东,金人相当于从伪齐-宋接收过来,封建地主不变,义军不多。

封建王朝里,少数民族早期通常奴隶制,和中原农民并不是一个阶级。但靠民族主义很难热过二十年,一旦少数民族融入地主妥,阶级矛盾缓和,会很快平息的,但因为阶级矛盾造成斗争时,又往往诉诸于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

Anastasius:宋代,生活在金地的汉人的族群认同是怎样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宋与金在中原,论及谁的支持度更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细微差别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察:时间、地域、社会阶层、民族认同以及历史叙事的演变。首先,从地理和统治范围来看: 金朝 在其鼎盛时期,几乎完全控制了整个华北平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原地区”。这里是中国.............
  • 回答
    在金朝的朝贡体系中,南宋和高丽谁的等级更高,这是一个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的问题。简单地说,从朝贡名义和礼仪层面来看,南宋的地位似乎更为尊崇,但从实际政治影响力和地缘关系来看,高丽与金朝的联系则更为紧密和复杂。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一、 朝贡名义与国家形态的差异: 南宋: 南宋政权是在.............
  • 回答
    靖康之耻,那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血与泪的惨痛记忆。当北宋的都城汴京被金兵攻破,无数的生灵涂炭,无数的家庭破碎。在这场浩劫中,许多官员的妻女被金兵掳走,她们的命运如同风中的残烛,飘摇不定,充满了难以想象的屈辱与痛苦。妻子被金人掠走的官员,民众后来在做什么?当悲剧降临,官员的家眷被金兵掳走,这对当事的.............
  • 回答
    提起史弥远,在南宋的史书里,他是个绕不开的人物,也是个极具争议的人物。说他“奸臣”,似乎有口诛笔伐之嫌;说他“权臣”,又觉得不足以概括他深远的影响。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贴标签,得把他放在那个时代的具体语境下,细细梳理他的所作所为,才能得出一个相对更贴近事实的判断。首先,我们得看看史弥远是如何“推”动.............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尤其是当涉及到“汉奸”这个极具争议的标签时。元朝和金朝的建立,以及它们与南宋的对峙,本身就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民族冲突和政权更迭。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原先服务于汉族王朝(或与其有渊源)的官员,后来却成为征服政权的将领,与同族作战,他们的身份和行为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 回答
    金与正关于“终战宣言”的表态,以及其附带的“若放弃敌对政策愿讨论恢复南北关系”的条件,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分析。这不仅仅是朝鲜一次简单的声明,更是其在复杂地缘政治背景下,对外展示其立场和策略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对当前半岛局势的一种试探和信号释放。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金与正的表态内容: “终战宣言”的.............
  • 回答
    时代之殇:金朝从草原雄狮到明末边缘部落的身份剧变很多人会有一个误解,认为金朝从一个强大的女真帝国骤然跌落,直至明末时被视为“渔猎部族”,这中间的历史似乎是连续而不可解释的断裂。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这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因素的漫长演变,更重要的是,对“渔猎部族”这个标签的理解也需要.............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设问,将两位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处境放在一起,会产生许多有趣的推演。如果宋江真的变成了赵构,并且秉持着赵构那种“奴性”——如果可以这么称呼的话——那南宋的命运,恐怕会与历史大相径庭,而结局更可能是直接投降金国。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分析:一、 赵构的“奴性”——生存的本能与政治的无.............
  • 回答
    要探究赵构不杀岳飞、坚持抗金,南宋是否有能力收复北方失地,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仔细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北宋末年,靖康之耻是南宋建立的直接原因,也给这个新生的政权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和巨大的心理阴影。金朝作为当时北方强大的军事力量,其骑兵的.............
  • 回答
    李世民与乾隆,两位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帝王,在确立王朝正统性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立场。他们的选择,并非出于简单的民族情感,而是深深根植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对“正统”二字的不同理解。李世民,这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之所以将五胡十六国时期由鲜卑族建立的北朝视为正统,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逻辑。.............
  • 回答
    南宋与蒙古联盟对抗金国的战略决策是否属于"自掘坟墓",这一问题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方博弈。从历史进程看,这一决策确实存在战略上的矛盾性,但将其完全归为"自掘坟墓"需结合多维视角分析: 一、历史背景:南宋的困境与蒙古崛起1. 金国的威胁 金国在12世纪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和行政体系,长期对南宋形.............
  • 回答
    南宋之所以选择与蒙古联手灭金,尽管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战略失误,而是南宋统治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权衡利弊、出于生存和发展的考量所做出的痛苦抉择。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积压已久的亡国之恨与深层矛盾: 靖康之耻的伤痕: 自1127年靖康之变以.............
  • 回答
    南宋末年,面对金国步步紧逼的威胁,宋朝内部对于是否联蒙灭金的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其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仍是历史学者们探讨的焦点。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战略选择,而是牵扯到国家存亡、民族利益、政治立场等方方面面的复杂议题。支持联蒙灭金的理由:1. 生存的必然选择: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迫切的理由。金国自.............
  • 回答
    关于金朝和南宋谁是正统,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某个朝代的视角去套用,而需要结合历史的演进、各方势力的认知以及后世学者的评价来综合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正统”这个概念在古代中国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指统治的合法性,更包含了一种道义上的优越感,是对于.............
  • 回答
    要说富裕的南宋为何打不过相对穷困的金朝,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面牵扯到太多因素了,不是简单的谁更有钱谁就能赢的问题。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一、 根本的战略和建国思路上的差异南宋继承的是北宋的衣钵,这个北宋啊,虽然经济发达,但骨子里就透着一股“重文轻武”的劲儿。建国初期,宋太祖赵匡胤黄袍.............
  • 回答
    金朝之所以没能最终灭掉南宋,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并非单一原因所致。如果非要给一个概括性的答案,那就是“金朝自身出了问题,而南宋则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但要详细地讲,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分析。一、 金朝自身的问题,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夹击的必然结果。1. 战略上的“饮鸩止渴”:从辽东到黄河,步子迈得.............
  • 回答
    金朝与南宋的恩怨纠葛,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金朝自东北崛起,最终灭辽、吞北宋,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其战略重心自然是南望中原,虎视眈眈于富庶的南宋。然而,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为何金朝的目光似乎很少投向西边,去消灭那个同样是游牧民族建立但已日渐衰微的西辽呢?这背后并非简单地“想不到”,而是多重因素交织.............
  • 回答
    清朝(后金)不尊金朝而以南宋为正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议题,涉及到政治、文化、民族认同以及国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简单来说,清朝这样做是为了在更广泛的汉族天下中获得合法性,并最大程度地融入中原文明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从而稳固其统治。 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政治合法性的考量:1. 继承汉族.............
  • 回答
    要深入探讨蒙古帝国灭亡金、西夏、南宋所花费时间的巨大差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些战争视为单一的军事行动。这是一个牵涉到政治、军事策略、地域环境、民族特性、经济实力以及战争持续时间内的技术发展等诸多复杂因素的互动过程。首先,我们来逐一审视这三次灭国之战:一、 蒙古灭金:23年(1211年—1234年)金.............
  • 回答
    清朝在解释历史时,之所以没有奉金为正统取代南宋,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既有政治上的考量,也有历史学上的逻辑,更有民族情感上的纠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一、 政治合法性的根本需求:统治合法性的“正统论”对于任何一个王朝而言,尤其是像清朝这样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论证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