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剥夺剩余价值不合理吗?

回答
剥夺剩余价值,真的“不合理”吗?

“剩余价值”——这个词在很多人听来,似乎自带一种天然的负面色彩,如同偷窃、剥削的同义词。一提“剥夺剩余价值”,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工厂主赚取工人血汗钱的场景,是贫富差距悬殊的根源。那么,剥夺剩余价值,究竟是不是一件“不合理”的事情?这可不是一个能简单一句“是”或“否”就能盖棺定论的问题。我们需要一层一层地拨开它,看看它背后到底藏着什么。

要理解“剥夺剩余价值”,我们得先回到那个提出这个概念的 Karl Marx 先生。在他看来,劳动者是将价值创造出来的根本源泉。想象一下,一块木头,它本身并没有太大的价值。但经过木匠的巧手,打磨、雕刻,它就能变成一张桌子,具有了更高的实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Marx 认为,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是实现这种价值增值的主要原因。

问题就出在这儿:劳动者付出的劳动,究竟能换回多少价值?Marx 指出,资本家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仅仅是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庭生存所必需的劳动价值。也就是说,劳动者一天工作十个小时,也许其中六个小时的劳动价值,已经足够他支付自己的生活开销。而剩下的那四个小时,他的劳动依然在创造价值,但这份价值,却被资本家占有了。 Marx 将这部分未被支付的劳动价值,称为“剩余价值”。

按照这个逻辑,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不断积累财富,而劳动者却只能获得勉强维持生计的工资。这看起来确实很不公平,不是吗?就像一个蛋糕,明明是大家一起努力做出来的,最后却只有一个人拿走了最大的一块,而且这块还是别人辛苦劳作后“剩下”的部分。从这个角度看,“剥夺剩余价值”似乎就是对劳动者辛勤付出的“侵占”,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最根本的不合理之处。

但是,事情有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一张桌子,它能卖出高价,除了木匠的劳动,是不是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资本家的风险与投入: 那个木匠,他是自己买木头、自己卖桌子吗?很有可能,他是在一个由资本家提供的作坊里工作。这个作坊需要场地、需要工具、需要原材料,这些都需要资本家先行投入巨大的资金。而且,市场是变化的,生产出来的桌子不一定能卖出去,一旦卖不出去,这些成本就打水漂了。资本家承担了这些风险,他有没有权利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获取一部分作为回报?

生产的组织与管理: 资本家不仅仅是提供场所和工具,他还负责整个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他需要规划生产、寻找销路、处理各种事务。一个高效的生产流水线,可能需要无数个工人的协调配合,而这种协调和效率的提升,也需要资本家的智慧和组织能力。这些管理和组织是否也应该获得相应的报酬?

技术的进步与创新: 现代生产,往往不是一个人的简单劳动,而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的基础之上。这些技术和设备是谁发明、谁投入的?往往是资本家或与资本家合作的科学家、工程师。劳动者利用这些技术和设备来生产,他能完全独占价值的全部吗?

市场的供需与交换: 价值的实现,最终要在市场中通过交换来完成。市场价格的形成,受到供需关系、品牌效应、营销推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资本家在其中扮演了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他为了将产品卖出更好的价格,也付出了努力。

所以,当我们说“剥夺剩余价值”时,是不是也忽略了劳动价值链条中,除了直接的体力劳动之外,还有其他要素的贡献?如果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仅仅是基于他对劳动者劳动成果的“占有”,那确实是不合理的。但如果这利润,是他在承担风险、组织生产、投入技术、以及与市场互动中所获得的合理回报,那情况又会如何?

Marx 的理论,强调的是劳动者在价值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并以此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他的观点,是对劳动者应得权益的有力呐喊,也是对社会公正的深刻追问。但当我们将他的理论应用于分析复杂的现代经济活动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到,价值的形成并非单一维度的产物。

“剥夺剩余价值”是否合理,最终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合理”。

如果“合理”意味着劳动者所得与他创造的全部价值完全对等, 那么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剥夺剩余价值的现象确实存在,也可能被视为“不合理”。

但如果“合理”是指在承担风险、投入资本、组织管理、技术创新以及承担市场风险的前提下,获得与贡献相匹配的回报, 那么资本家对利润的获取,其中一部分可能就包含着对这些非劳动价值的补偿。

而且,即使我们承认资本家在提供生产资料和组织管理方面有贡献,如何界定“剩余价值”的“合理”部分,也依然是一个持续争论的议题。社会是否应该通过税收、福利政策等方式,对过多的剩余价值进行再分配,以促进更公平的社会发展,这又是另一个层面的讨论了。

所以,与其简单地说“剥夺剩余价值不合理”,不如说,在现有的经济体系中,如何平衡劳动者、资本家以及其他社会要素在价值分配中的权益,如何界定“合理”的利润与“不合理”的剥削,是社会需要不断面对和解决的复杂命题。Marx 的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批判视角,提醒我们时刻警惕那些可能存在的,对劳动者辛勤付出的不公对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十分善于思考,已经快进入马政经的关键境界了,故我前来进行说明。

在马克思主义中,价值是什么,价值就是劳动时间,劳动是财富之父,是人类财富的源泉,一切生产过程都离不开劳动,或者准确的说,不投入劳动就能获得东西的过程不会被定义为“生产”,生产就是投入劳动创造财富的过程。

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就必须意识到,必要劳动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对人来说必要的意思,就是人为了自身生存维系,维持生存维系包括基本的衣食住行,养育后代到维持人口的水平,即人能够维持自己同样水平的生产力所需要的劳动。比如说,这之中包含了为了生产粮食和衣服的劳动等等,这种含义的必要劳动,和社会组织形式没有直接关系,任何社会中,都可以找出这种必要劳动来。

第二种含义 ,就是特指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必要劳动,对资本家而言,这必要劳动就是用来给给工人的工钱的必要,对工人来说,这就是要求一个使其生存维系的工钱的必要。

自然,剩余价值也就有了两个意思,第一,是人为了维系自身生存和生产能力所必须的劳动之后,剩下的劳动。第二,就是资产阶级给了工人工钱之后,剩下的部分,也就是利润。这两个含义究竟是不是一样的?在马克思的语境中是一样的,即在马克思描述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总利润一定等于社会总的剩余价值,这就是Okishio所证明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定理。马克思自己知道这两个是相等的,所以他在资本论中经常混用这两个概念,然而他没有给出一个说明,于是就会使得题主这样的爱思考的读者产生误解,人类不就是依靠剩余价值发展的嘛,要是人为了满足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维持生存生产而进行劳动之外再没有别的劳动时间,人类社会岂不是就不能发展了?由此看来剩余价值本来是合理。

人类是不是依靠剩余劳动来发展?如果剩余价值是第之前所说的第一层意义上的剩余劳动的话。显然是的,但是依靠剩余劳动来发展不等于依靠剥削来发展。剥削的含义是什么?是把别人的劳动时间无偿占为己有,是不等价的交换。人除了吃饭穿衣等维持自身生存生产的需要之外,总还有剩余的劳动时间,但是这个剩余劳动时间一定会被别人拿走吗?不一定,所以第一重意思的剩余价值的存在不会必定导致剥削。而第二层意义的剩余价值,即资本家给了工人工钱后剩余的价值,必定是要依赖剥削而存在的,它就是资本家从工人身上剥削的那一部分劳动。

接下来说明一下为什么这两重含义的剩余价值在马克思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总是相等的问题,即全体工人除了维持生活和生产的劳动之外的劳动时间,在不考虑税收的情况下,必定会等于全部资本家的利润之和,Okishio等人证明的是社会有n个部门的时候,这个是成立的,而且一旦剩余价值有被剥削,总会有一组价格向量使得全部部门的资本家的利润都是正数。

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生存工资假定,在马克思的时代,工人是货真价实的“无产者”,工人的工资是生存工资,即刚好为了生存和生产所必须的工资。一旦工人的工资刚好只供他生存和生产,那么显然维持生存生产的部分之后剩余的部分就全部被资本家拿走了,所以这两层含义的剩余价值是相同的。这一被拿走的剩余价值会在不同资本家间进行不同的分配,其中有些弱小的资本家还可能在与大资本家斗争时亏本。

题外话,亏本的资本家有没有剥削员工?这是一个议论许久的问题,因为马克思似乎经常把剩余价值和利润等同起来,亏本资本家的利润为负数,岂不是反过来倒被员工剥削了?这么理解是不对的,因为只要员工的劳动大于了他的工资,必定是被拿走了剩余价值。亏本的厂的员工劳动时间,劳动技能水平和别的厂员工一样,工钱也一样,那么劳动成果减去工钱的部分也自然是一样的,被剥削的程度和别的厂员工不可能有区别。显然,如果这个厂员工没有磨洋工或者本事低的话,老板亏本的问题就不可能出在他没有剥削员工身上,在Okishio论证的马克思基本定理中,全体员工被剥削时,总可以找到一组商品价格向量,使得全部的行业或企业的利润都是正数,一言以蔽之,你亏本不是因为你没剥削员工,而是因为你议价能力太辣鸡,以至于你被别的资本家所“剥削”了。社会总剩余与总利润是相等的,但每个厂的工人的剩余价值与该厂的利润未见得相等。

那么,现在时代变了,工人的工资是不是比生存工资高了?工人的工钱是不是已经超过了其生存和维持生产的必要劳动?工人有没有占有到第一层意义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毕竟人这个物种的饭量并没有变化,而工人的生活条件也大大地改善了。第一个要注意的是,必要劳动指的是维系生存和生产的劳动,不单单是指生物上维系人这个物种存活的劳动,而还包括维系原来生产能力的劳动,比如说现在一个人不受点教育根本就无法胜任很多岗位,因此把人教育成能胜任当前岗位的成本也是必要劳动的一部分,第二,确实有些工人的工资大于了其必要劳动,这反映在工人的储蓄上,因此严格来说不能算“无产”,但是只要工人被剥削的事情是依旧成立的,那么“全体工人被拿走的那部分剩余价值等于全体资本家的利润之和”的原理也是成立的,


对于题主的第二个问题,如果没有剥削,社会是不是无法发展?这么理解没错,一定时期的剥削不可避免,而且是发展社会的必要推动。

尽管前面的论述中已经说明了,第一层意思的剩余价值,或者说剩余劳动的本来含义,是不依赖于剥削和剥削的形式的,是存在于任何社会中的,剥削是占据别人劳动价值的手段。那么,剥削的存在是不是非必要的?答案是否定的,“剥削”本身是一种把剩余价值集中起来的手段。人类除了维持生存和当前生产之外,还能进行剩余劳动,这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它并不是充分条件,剩余劳动分散在每个劳动者身上,往往难以取得技术和大工程的突破,所以一定历史时期必须要有一定的剥削手段把剩余劳动集中起来。

剥削的单词是exploitation,本意为“开发”,它本身不带有感情色彩,就是说把人的劳动也当成一种资源进行集中利用而已。

剥削也不一定是在剥削第一层意义上的剩余劳动,也有可能剥削了必要劳动,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工钱是固定在劳动时间上的,工业的生产是非常确定的,而这个工钱必定是设定在工人能维系生存和生产之上,否则显然社会无法维系。而在其他形式的社会中,未见得会有这种情况,拿佃农来举例,地主并不是固定的支付给佃农工钱,而是和佃农进行分成,农民劳动中一定是有固定的一个比例被地主剥削了,而农业的收成却具有不确定性,不同年份需要付出不同量的劳动才能维持生存。这就导致地主拿走的那部分有时会剥削到必要劳动,使得农民无法生存,导致农民饿死或造反。

推翻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必要性,并不在于地主或资本家剥削了人,而在于他们这种剥削的方法过于落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如果要展开这个话题就太长了,马克思整本资本论都在展开这个话题,故这里暂时不说。


关于题主的第一个问题,若不是资本家提供生产资料,劳动者的价值岂不是也体现不出来?这是个伪命题,“需要资本家提供生产资料”不是因为资本家创造了生产资料,也不是因为这些生产资料是重要的。我举过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空气对于生产重不重要?但为何空气不需要资本家来提供?

原理和简单,“需要资本家来提供生产资料”,不是是因为生产资料本身的重要性,而是因为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空气至关重要,但不是私有物,所以也就犯不上要用资本家来提供。

生产资料私有制难道是天然就有的,土地自人类存在之前就有了,地球诞生的时候难道表明了哪一块地属于哪一个人?那么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何存在?答案就是前一段中讲过了,为了剥削而存在,私有制本身就只是为了把一个个人的剩余劳动集中起来进行生产和发展的手段。科学家要专注于科研,如果自己去从事衣食住行的生产来满足自己的生存所需,自然就很难专注于研发而取得进展,所以必须要靠研究经费来养着,但研究经费从何而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它往往来自于资本家的利润,就是来自于“剥削”,而生产资料私有制,就是为了剥削而提供的一种手段。

所以事实上上并不是“因为资本家提供生产资料才使得劳动者的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而恰恰相反,是因为“劳动者产出了剩余劳动,才使得生产资料私有制能够剥削剩余劳动,这才使得资本家这个阶级能够出现”。

user avatar

说一个大萧条时代的笑话吧。

汤姆:妈妈,多冷的隆冬呀,我爸在阿巴拉契亚挖煤渣,我在弗吉尼亚没有家……多冷呀,我们为啥不把炉子升起来呢?

妈妈:因为我们没有煤呀。

汤姆:爸爸不是天天都在挖煤吗?怎么会没有煤?

妈妈:就是因为你爸爸挖的煤太多了,我们才没有煤可以烧了。

一种经济模式,居然出现了生产得越多,大家反而越没有东西用的奇怪的,连最基本的数学原理都违背了的怪现象,还有个什么合理的?

还有市场引导万能论出来给我洗什么整体和局部。呵呵。那我就整体推演一下给他们看看,看看资本主义这个怪圈是怎么转的。

在商品经济下,一件商品的价格包括什么呢?包括利润、工资、以及其他成本。于是我们就有了一个等式:

商品价格=工资+利润+其他成本

而所谓其他成本,包括物料,包括能源,包括购买其他服务,简单一点就是购买了其他产品的花销。而其他产品,也可以像上面那样拆分。所以最后,我们就可以得到另一个等式:

社会商品总价格=总工资+总利润

除非总工资和总利润全部投入消费,否则,从原理上来说,在市场经济下,总供给就是天然的大于总需求的。需求天然的就是不足的。这种不足,不是人们不需要某种产品,而是人们买不起这种产品。打个比方说,就是饿死的人都是没有对粮食的需求的。因为他们没有钱。没有钱就是没有需求。

人类的生产,从本质上来说,应该以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为目标,就是说,以获得使用价值为目标,但是资本主义的一切生产,都偏离了这一点,变成了以获取利润为目标,从而导致了这种需求永远不足,生产得越多,需求不足的缺口就越大的怪圈。这不是局部问题,不是局部的时间滞后的问题,这是整体性问题。在这个世界还有殖民地,还可以从外面引入需求的时候,问题还不大,一旦外部需求也不够用了,大萧条,以及大革命就是必然。

user avatar

我不愿意从实用主义来谈论问题。

我就问一句:你认为人应该生而平等吗?

剥削于被剥削就是不平等的具体表现!完毕。

user avatar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在哪?

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的血腥和残酷,对资本家的批判和对工人的同情 主要是人道主义层面的。而科学社会主义最终发现了 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的不合理性 所以资本主义的灭亡不是因为不人道 而是因为效率低。

资本主义是一种玩法,这种玩法是以资本为核心,钱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如果单个去看资本家 他的目的是追求资本的升值。 如果把资本家看作一个整体,那么资本的升值就仅仅是表象,根本上他们要做的是维护资本家的统治。维护统治的方法是稳固这种玩法,并且让统治集团的份额越来越高。

现在我们看清楚单个资本家和资本统治集团的核心目的。那么我就问一个问题, 他们诉求与人民的诉求是否一致呢? 不完全一致,有时他们会为了追逐利益推动生产力发展 人民因此受益,有时他们为了追逐利益 去剥削人民。有时甚至为维护统治 去暴力镇压人民 去拖延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与反动性,资本主义并对生产力来说不是一个始终高效的制度。

资本主义与生产力不可能战友,最多是一段时期的同路人。

user avatar

马克思主义者不谈论抽象的价值和合不合理。因为如果谈论,就要事先设定一种形而上学的价值判断标准。

剩余价值理论无非是说工人的工资远远不够消费起创造出的商品,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一定会造成生产过剩,贫富差距悬殊(即极少数人以各种形式占有其并不真正需要的商品,而大多数人处于匮乏状态)。所以这种生产模式在封闭的条件下是不稳定的,会造成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这是一条事实判断,不是价值判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了这个判断的正确性。

那么,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像马克思说的一样灭亡呢?这和近代的地缘政治有关。

近代,极少数西欧国家(以及后来的北美)拥有了相对其他大部分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优势,他们通过建立殖民统治,人为地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地区变成原料生产地好商品倾销地,利用从殖民地、半殖民地所掠夺的巨额利润养活自己母国的工人,使得工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阶级矛盾缓和。

20世纪殖民地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后,在经济上依然依赖这些国家;这些国家依靠技术壁垒、贸易制裁逼迫前殖民地国家就范,要么让这些国家依然停留在原材料供应地和商品市场的地位,要么把生产链中附加值最低的部分转移到这些国家,利用这些国家的超廉价劳动力;以此获得的利润养活本国的工人和劳动者。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工人和印度工人干同样的活,美国工人的收入是印度工人的几十倍。这就是为什么硅谷码农按购买力计算,收入是国内码农的三倍;

那么为什么这些非西方国家的人民不起来反抗呢?当然有,但这些反抗很快被少数国家以压倒性的武力扑灭,同时在该地方扶持亲西方的政府。即使是政治上独立的政府,由于近代以来被剥削的一无所有,也只能接受本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劣势地位,让少数国家的企业攫取本国工人的劳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剥夺剩余价值,真的“不合理”吗?“剩余价值”——这个词在很多人听来,似乎自带一种天然的负面色彩,如同偷窃、剥削的同义词。一提“剥夺剩余价值”,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工厂主赚取工人血汗钱的场景,是贫富差距悬殊的根源。那么,剥夺剩余价值,究竟是不是一件“不合理”的事情?这可不是一个能简单一句“是”或“否.............
  • 回答
    如果资本家不剥削剩余价值,这意味着他们给工人的工资正好等于工人生产出的产品的价值。这听起来像是公平交易,但实际上,它会颠覆整个资本主义的运行逻辑,带来一系列我们难以想象的后果。首先,我们要理解“剩余价值”是什么。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工人通过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但这部分价值,远远超过了维持工人自身生存.............
  • 回答
    月入五千/万,干多少活儿才能不被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得明白“剩余价值”这玩意儿是怎么来的。简单说,资本家雇佣工人干活,付给工人工资。但工人创造出来的价值,往往比他的工资要高。这高出来的部分,就是剩余.............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资本主义核心矛盾的经典情景,也是一个需要深入剖析才能找到真正破解之道的难题。投资人追求利润最大化,工人则要求公平的劳动回报。当“不许剥削剩余价值”成为工人的核心诉求时,与投资人的利润目标产生直接冲突,看似无解。要破解这个僵局,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既要理解双方的立场,也要跳出传统的“剥.............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关于资本主义分配机制和风险承担的核心争论。我们经常听到的是关于“剩余价值剥削”的论调,但“资本家承担更多风险”的观点似乎不那么常见,或者说被很多人忽略了。这其中有很多值得细究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声音的大小和普及程度往往和理论的流行度、以及听众的.............
  • 回答
    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剩余价值理论确实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但也是最容易让人绕晕的地方。很多初学者都会卡在这里,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觉得资本家“凭什么”这么做。别急,我们一步一步来,争取让你彻底明白。我试着用更直观、更详细的方式来解释,希望这次能“救你”出这个怪圈!首先,我们得明白几个基础概念,就.............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且复杂的问题,牵扯到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政治哲学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这个问题触及了“如何看待财富分配”以及“如何构建更公平的社会”的核心。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看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潜在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确几个关键概念: “剥削”和“剩余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的核心概念。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要饭”这事儿,跟资本主义剥削那套理论,到底有没有关系。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剩余价值”。马克思的理论里,资本家之所以能赚钱,是因为他们雇佣了工人。工人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比他获得的工资要高。这中.............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劳动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涉及到“剥削”这个概念的定义以及风险与回报的关系。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剩余价值”的来源,以及“风险承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角色。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剩余价值”是什么。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剩余价值是指工人在一个工作日中创造的价值,超过.............
  • 回答
    关于资本家是否剥削剩余价值这个问题,其实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最核心也最受争议的一个概念。要理解它,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咱得明白什么是“剩余价值”。在马克思的理论里,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是高于他获得的那份工资的。他把这个超出部分叫做“剩余价值”。打个比方,一个工人一天能做出价值100.............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剥削剩余价值”这个概念,并且试着以一种更贴近实际、不那么刻板的方式来探讨它。首先得明白,马克思当年提出“剩余价值”这个概念,主要是在分析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模式下,工人付出劳动后,除了获得维持自身生存和再生产所必需的工资(也就是劳动力的价值)之外,剩余的、由工人创造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
  • 回答
    亏损的企业,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沉重的色彩,似乎和“剥削”这种词语放在一起,会产生一种逻辑上的矛盾。毕竟,一个连钱都赚不到的公司,还能从员工身上“榨取”什么剩余价值呢?但仔细想想,这个逻辑链条并非如此简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剩余价值”这个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里,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触及经济学核心概念的问题。我们不妨来仔细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先理解“剩余价值”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里,“剩余价值”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他获得的工资的那一部分。简单来说,就是工人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10块钱的价值,但老板只给了他5块钱作.............
  • 回答
    都2021年了,剩余价值和剥削理论真的破产了吗?这个问题,恐怕是很多人在讨论当下社会经济问题时,绕不开的一个核心。尤其是当我们在讨论贫富差距、劳动者权益、资本的逐利本性时,马克思的《资本论》似乎总会跳出来,提醒我们那些听起来依旧刺耳的词汇——剩余价值、剥削。那么,在2021年的今天,在科技飞速发展、.............
  • 回答
    酿酒过程中,我们利用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这个过程是否算“剥削”了酵母菌的剩余价值?这个问题,如果抛开那些生硬的科学术语,用更贴近生活的语言去聊,其实挺有意思的。我觉得与其说是“剥削”,不如说是一种“互利共生”,只不过在其中人类扮演了更主动、更具目的性的角色。我们先来看看酵母菌在酿酒这个“工作”里扮演.............
  • 回答
    当听到“资本家的财富来自于对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的剥削”这种论断时,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核心地位的观点。要进行有力的反驳,你需要理解这个观点的逻辑基础,并从多个角度去挑战其前提或结论。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反驳角度和论述:一、 理解“剩余价值”的理论基础及其挑战首先,你需要了解“.............
  • 回答
    剥削的消除,这是一个宏大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经济结构、社会关系乃至人性的根本。单刀直入地说,“剩余价值的分享”是否能彻底消除剥削?我认为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分享”的内涵、机制以及它能否触及剥削的根源。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剩余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直击了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关键点:既然利润是剥削的剩余价值,那亏损又是什么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溯一下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商品价值是由包含在其中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资本家之所以能获得利润,是因为他们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劳动力的价值),低于工人通过劳.............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而且是很普遍的一个困惑,很多人初次接触剩余价值理论时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咱们不妨把这个理论掰开揉碎了聊聊,看看它是怎么解释“剥削”这个概念的,以及为什么它认为剥削的方向是从资本家到工人,而不是反过来。核心在于“价值”的创造和实现要理解剩余价值理论,首先得明白.............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经济学和伦理学核心的争议点。要深入探讨“剥削”的概念,我们得先理清楚这两个基础——“人本/道主义”和“剩余价值”——它们各自的含义、侧重点以及如何构建“剥削”的定义。一、 人本/道主义:以人为核心的伦理基石人本主义(Humanism)和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Taoism)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