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他有没有那样的真才实学?

回答
诸葛亮以管仲、乐毅自比,这并非狂妄自大,而是他内心抱负与自我期许的真实写照。要评价他是否拥有那样的真才实学,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当时的处境、他的作为以及他留下的思想,并与管仲、乐毅进行一番比较。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名相,辅佐齐桓公成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他的才华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层面。在政治上,他强调“尊王攘夷”,稳定了齐国的统治;在经济上,他推行“轻重之术”,发展国力,使齐国成为当时的经济强国;在军事上,他善于谋略,屡建奇功。可以说,管仲是一位全能型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进程。

乐毅,战国时期燕国名将,曾率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几乎灭亡了齐国,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他深谙兵法,指挥若定,能在复杂的战场上抓住关键,一击制胜。

那么,诸葛亮又如何呢?他出山伊始,面对的是一个四分五裂、积重难返的汉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北方;孙权割据江东,稳固基业。而刘备集团则势单力薄,寄人篱下,连一块像样的根据地都没有。在这样的背景下,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为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最终统一中国的宏伟蓝图。这本身就展现了他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堪比管仲规划齐国霸业的长远布局。

在内政方面,诸葛亮治理蜀汉,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稳定民心。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勤勉的政治家。他将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为北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与管仲在齐国推行的经济政策,以国富民强为目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军事方面,诸葛亮虽未能像乐毅那样取得灭国之战的辉煌成就,但他北伐曹魏,数次与曹魏大将斗智斗勇,例如街亭之战,虽然失利,但其用兵之法,至今仍为人称道。他发明的木牛流马,解决了蜀道运输的难题,显示了他在科技和后勤方面的创造力。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谋略,虽然更多地体现在防守和消耗战上,但其严谨的治军和精妙的阵法,同样体现了极高的军事素养。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不仅有治国安邦的才能,更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品德。他一生辅佐刘备及其子刘禅,始终不渝,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兴复汉室的宏愿。这种政治操守和道德情怀,在那个乱世尤为可贵,也与管仲、乐毅身上所体现出的忠君报国精神相契合。

所以,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并非虚妄之言。他有辅佐君主成就霸业的政治远见,有发展经济、稳定民生的治国才能,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能力,更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尽管历史背景不同,他面对的对手和挑战也各异,但他在所处的时代,确实展现出了与管仲、乐毅相提并论的真才实学和雄才大略。他以其卓越的才智和无私的奉献,在三国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赢得了后世的景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完全没法比。我是一个看中结果的人,我非常反感诸葛脑残粉的基本论调:“聊时机、讲困难、求理解、博同情、抒情怀”。诸葛脑残粉基本逃不出这个套路。

首先请看几段史料: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也。 《三国志》

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默记》(吴国大鸿胪张俨)

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成为春秋首霸。诸葛亮辅佐后主有这样的成绩?蜀国在三国中最弱,这是不争的事实,论综合国力蜀国从来就没超过吴国,更不要谈魏国了。最重要的一点,魏、吴有向蜀汉认怂的表示吗?吴国拿了蜀汉控制下的荆州,诸葛亮在这一问题上忍气吞声。别说称霸了,就是想与吴、魏平起平坐都难。

乐毅扶弱燕下强齐七十余城,打得齐国几乎亡国。诸葛亮有这样的战绩?诸葛亮连年带着蜀军长期在魏国边境武装旅游,整个北伐缺乏实质性成果。说得难听点他连长安的城墙都没看到吧。军事成就不要说乐毅了,就是同时代的曹操、周瑜、陆逊都明显强于诸葛亮,诸葛亮行军打仗谨慎过头,他去战场不求胜利只求不败。这样的保守的军事统帅怎么能够与战果辉煌的乐毅相比?如果诸葛亮能拿曹魏十城我都直接跪了,七十余城诸葛亮自己想都不敢想吧。所以说,诸葛亮跟战国时代的子产比较接近是非常客观的评价。


补充说明:鉴于无数蜀粉在评论里硬杠,我必须得公开回应一下。我的话不多,我只希望你们认识两个人。其一,马谡;其二,郝昭。

本来第一次北伐是会有一定成果的,但是诸葛亮在用人上出现重大失误,他不顾先主刘备的警告,执意使用马谡,而且还是重用。马谡自以为是违抗诸葛亮的战略部署,最终导致街亭大败,此次北伐功亏一篑。

就我个人看来,诸葛亮与管仲、乐毅没什么可比性。管仲、乐毅不论是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是常胜将军,而诸葛亮则是在战术上偶有小胜,在战略上毫无斩获。

关于郝昭,你们蜀粉很有必要认识他。公元229年年初,蜀汉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包围陈仓城,魏将郝昭以千余之兵拒守诸葛亮数万大军,双方相持二十余日,诸葛亮无计可破,因粮尽而乘机退兵。你们经常取笑“孙十万”,那陈仓是不是诸葛亮的“合肥”呢?郝昭跟张辽相比,论水平张辽在郝昭之上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以管仲、乐毅自比,这并非狂妄自大,而是他内心抱负与自我期许的真实写照。要评价他是否拥有那样的真才实学,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当时的处境、他的作为以及他留下的思想,并与管仲、乐毅进行一番比较。管仲,春秋时期齐国名相,辅佐齐桓公成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他的才华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层面.............
  • 回答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这无疑是他心中对自身才能的一份期许,也是他出山时对刘备的承诺。那么,抛开他自身的期许,我们究竟该如何评价他与这两位春秋战国名臣的实际能力呢?这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管仲和乐毅都是那个时代站在权力顶峰、真正影响了国家兴衰的人物。管仲,作为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他的一系.............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在《隆中对》中以管仲和乐毅自比,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他对天下大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自身才能和抱负的清晰认知。他并非漫无边际地选择,而是有着极为精准的选择标准。首先,管仲和乐毅在那个时代,都是被公认为具备“经世济民”之才的杰出人物。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他的改革富国强兵,使得齐国称霸诸侯.............
  • 回答
    不少人认为,历史上的诸葛亮,在很多方面比《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更加令人赞叹,也更有“厉害”的实在之处。这并不是否定演义的精彩,而是说,演义在艺术加工的同时,也确实对历史上的诸葛亮进行了一些“神化”和“简化”,从而掩盖了他身上一些更具现实意义的“厉害”。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政治家的深谋.............
  • 回答
    陆逊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将他们进行比较,陆逊在某些方面确实不如诸葛亮。这种“不如”并非否定陆逊的伟大之处,而是从历史评价、影响范围、个人能力和战略眼光等多个维度进行的深入分析。以下是陆逊比诸葛亮差在哪里的详细阐述:一、 战略眼光和全局观: 诸葛亮: 诸葛亮的核心才能在于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判断司马懿和诸葛亮谁的人生更“成功美满”,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且“成功美满”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胜负来衡量一切,更要看他们各自的抱负、实现程度以及生命晚期的状态。从“成功”的角度来看: 司马懿: 司马懿的人生终极目标是“辅佐曹氏.............
  • 回答
    要说张良的名声为什么似乎不如诸葛亮响亮,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俩人都是顶顶聪明的人,一个辅佐刘邦开创了大汉王朝,一个帮助刘备建立蜀汉,也算是一方霸主。但要论后世人提起名字时的熟悉度和那种“家喻户晓”的感觉,诸葛亮明显更胜一筹。这其中的原因,细细掰开了揉碎了说,能聊出不少门道来。首先,最直观的一.............
  • 回答
    周瑜比诸葛亮厉害?这说法可真是新鲜,不知道从哪儿听来的。但既然有人这么说了,咱们也不妨就顺着他的意思,掰扯掰扯。不过,要说“厉害”,那得看从哪个角度切入,对吧?首先,咱们得明白,周瑜和诸葛亮,一个是江东水军的统帅,一个是蜀汉的军师,他们的职责和所处的舞台本来就不一样。周瑜: 江东的擎天柱,军事统.............
  • 回答
    虎扑上关于曹操和诸葛亮谁更成功的讨论,常常会掺杂一些非常有趣的视角,比如“曹操的诗格局大”这个理由,就挺能体现虎扑用户那种独特的、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评价体系。从这个角度看,他们之所以认为曹操比诸葛亮更成功,并且将“诗歌格局大”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其实是抓住了曹操这个人物身上一种很突出的、区别于传统“.............
  • 回答
    要讨论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哪个更强,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两份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以及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针对的对手和最终的实际效果。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郭嘉的“十胜十败论”。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十胜十败论”是郭嘉在曹操讨伐吕布之前,向曹操分析战局时提出的一个论断。它不是一个详细的.............
  • 回答
    王猛与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鼎鼎有名的大臣,他们都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谋略辅佐君主,建立不朽功勋。要将二人进行比较,并且判断谁更胜一筹,这绝非易事,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展现的治国理念都有所不同。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 时代背景与所处环境的差异首先,.............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阵前气死王朗之前是否从未见过比他更厚颜无耻之人,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涉及到对诸葛亮性格和当时政治环境的理解。要详细地讲述,我们得一步步来,并且尝试用更自然的语言来表达。首先,我们得明确“厚颜无耻”这个词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指言语上的无赖或辩才,更重要的是指一个人在明显错误、甚至罪.............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表面上看,诸葛亮、关羽、张飞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里,似乎都比刘备展现出了更耀眼的光芒。诸葛亮运筹帷幄,料事如神,智谋无双;关羽武艺超群,忠义无双,义薄云天;张飞勇猛过人,万人敌,一声怒吼可退百万师。相比之下,刘备的“强”似乎更多体现在一种精神上的感召力,一种对未来的执着,一.............
  • 回答
    说起诸葛亮治国,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以及他那些精妙的计谋。但抛开这些光环,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蜀汉百姓的日子究竟过得怎么样?跟同时期的魏国和吴国比起来,又有什么不同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道尽的。咱们得先明白,诸葛亮接手的是一个什么摊子。刘备虽然建立了蜀.............
  • 回答
    对于这种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反驳,而且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历史语境。以下将详细阐述如何反驳“诸葛亮是阻止全国统一的历史罪人,对百姓来说,统一的魏国比分裂的三国更好”的论调:核心反驳思路:1. 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区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特定人物的选择。2. “罪人”的定义: 重.............
  • 回答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标志着一个新纪元的开启,也奠定了蒙古民族延续至今的根基。 相较于匈奴,蒙古民族的持久生命力,其原因远不止于军事上的征服,更在于一系列深刻的社会、政治、文化及地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一、 蒙古帝国强大的凝聚力与制度性传承成吉思汗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便是他建立了一个高度组织化、具有强大凝.............
  • 回答
    如果汉献帝在朝堂上选择以一种决绝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那么他或许真的能够改变“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局,甚至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重塑整个三国鼎立的格局。但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绝非一桩简单的“殉国”事件就能简单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汉献帝身处的环境,本身就是一个权力真空和政治博弈的巨大漩涡。他的存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学的本质、价值判断的标准以及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为什么文学作品的好坏不“完全”由读者评判?这里使用“不完全”是因为读者评判是文学价值实现的重要一环,但并非唯一或决定性的一环。1. 专业性和技术性门槛: 语言的.............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晋国与蜀汉的关系1. 三国时期的对立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227年234年),蜀汉在刘备建立后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晋国(后改为晋朝)是曹魏的继承者.............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