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之战,唐燕第一次主力决战,燕军崔乾佑击溃哥舒翰,此战之后长安失守玄宗出逃
陈涛斜之战,唐燕第二次主力决战,燕军安守忠击溃房琯
清渠之战,唐燕第三次主力决战,燕军安守忠击溃郭子仪
之后回纥骑兵参战,唐军夺回长安洛阳
邺城之战,唐燕再一次主力决战,史思明击溃郭子仪,郭子仪被打出唐军领导层,史学家公认唐朝此役之后永失河北
洛阳之战,唐燕又一次主力决战,史思明击溃李光弼,李光弼也被打出唐军领导层,此役之后唐朝基本上已经丧失战胜燕军可能
之后史思明被杀,叛军分裂,唐又以绝大代价买通回纥参战,勉强杀了史朝义,但大批燕军唐已无力剿灭,最后以藩镇的形式保留了下来
纵观全场,打不过就是打不过,唐真是被打的一点脾气没有
可能安禄山集团那个时候就是名将辈出吧,如果阿史那承庆没叛逃,如果安守忠没死于内乱,如果安禄山没死于内乱,如果史思明没死于内乱……纵观全场,说句实话,唐能剿灭叛军真是运气好到了极点
唐军打得过安禄山,打得过安史叛军。唐军是没能在短时间内平定安史之乱。但是唐军最终仍然平定了安史之乱。
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安史叛军本来就是唐朝精锐部队的一部分。唐玄宗晚年搞的,唐军精锐部队都在朔方、河西、陇右、安西、北庭、范阳、平卢,而内地没有精锐部队。 另一方面,唐朝内地长期和平、安宁的生活,经济发展,很多内地百姓一辈子没见过战争。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唐玄宗、杨国忠出昏招,逼哥舒翰陷入叛军崔乾佑的埋伏,导致哥舒翰惨败,导致安史之乱持续了更长的时间。
击败叛军,平定安史之乱,所有军队里,唐朝自己的军队发挥的作用最大。回纥援军加速了平定安史之乱。但并不是至关重要。
安史之乱时。回鹘只是加速了平叛。回鹘军到达前,唐军已经已经取得数次大胜。调去了唐朝边军,唐军并没有因此败的一踏糊涂,反而取得数次大胜(之后唐玄宗瞎指挥才导致惨败)。
唐朝官军郭子仪大破安史叛军高秀岩;九门之战,唐军击败史思明; 嘉山之战,史思明还调来了同罗、曳落河,但是唐军郭子仪李光弼等仍然打的史思明几乎全军覆没,河北为之震动,形势已经有利于唐朝,哥舒翰坚守潼关,郭子仪、李光弼接下来就能打进安史叛军的后方,平定叛乱。但唐玄宗与杨国忠瞎指挥,逼哥舒翰出潼关,结果中伏被崔乾佑击败,潼关失守, 唐玄宗与杨国忠瞎指挥才导致哥舒翰惨败,失去潼关、长安,但是太原之战唐军再次重创叛军;另一面张巡睢阳之战也极大的消耗了叛军; 回纥参与了香積寺之战,但是香積寺之战里是唐军正面硬抗叛军,李嗣业等“如牆而進,身先士卒,所向摧靡”,而回纥是与唐朝仆固怀恩打了阵东边的叛军骑兵,然后又与唐朝李嗣业到叛军阵后,与唐朝大军一起夹击叛军。唐军仍然是起了关键作用、根本作用。 (即使没有回纥,唐朝也可以用自己的骑兵击败叛军骑兵。只是这需要更多时间,需要推迟出兵时间、香积寺之战的时间,那会让安史之乱持续时间更长、破坏更大,比借回纥兵的破坏更大。)
相州之战,回鹘参战了,但是回鹘(回纥)数千军队损失殆尽,回纥王子骨啜特勤等十五人奔于西京;
河阳之战这一关键战役是唐朝朔方军击败安史叛军。昭觉寺之战也是唐军在击败叛军时发挥了主要作用,唐朝镇西节度使马璘“突入万众之中,左右披靡,大軍乘之而入,賊眾大敗……” 唐朝靠自己的军队的突出表现取得昭觉寺之战大胜,并顺势在石榴园、老君庙等作战中击败叛军,叛军“人馬相蹂踐,填尚書谷”。而在昭觉寺这关键作战中,没有看到回纥(回鹘)军队有何特殊的贡献。 如果非要在这个时期的军队里找出谁决定了历史,那么也是唐朝自己的军队。朔方军等等唐朝自己的军队打垮了叛军。(而回鹘军的作用是加快了平叛进程。)
某些人说叛军击败过唐军。但是,相州之战,叛军同样击败了回纥军。 某些人说回纥军击败叛军?然而,唐军击败叛军、大胜叛军的情况更多。
如果说安史叛军看到回纥军就害怕、安史叛军怕回纥军,那么同样可以说安史叛军看到唐军就害怕、安史叛军怕唐军。《新唐书》卷225 记载,见到唐军(唐朝官军),安史军有惧色:“师次洛阳,驰兵下怀州,王师部伍静严,贼有惧色。”
,,,,,,,,,,,,,,,,,,,,,,,,,,,,,,,,,
回鹘(回纥)军的战斗力并不强于唐军。783年-784年,朱滔作乱时,正是回纥强盛的时期,当时回纥军帮朱滔,但是李抱真指挥唐军很容易的击败了回纥军。 然后从787年开始,回纥再次开始长期称臣于唐朝。
,,,,,,,,,,,,,,,,,,,,,,,,,,,,,,,,,
安史之乱是唐朝内讧,安史叛军曾是唐朝正规军的一部分,安禄山、史思明都属于唐朝体制内的官员、百姓,连他们自己的部落组织都没有。
《资治通鉴》记载安禄山换了蕃将32人。但是,安禄山军中将领数千人,换上这32个将领,对其属下的胡汉比例几乎没有影响,而且无法证明胡人占多数。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记载,安禄山在天宝十三年为属下请功,一次就为其属下2500人请功升为将领,“表吉温自副。其军中有功位将军者五百人,中郎将二千人”。 而这2500将领,没有证据其中是胡人多。
而击败哥舒翰率领的大军,给安史叛军解除危机、使安史之乱真正闹大的崔乾佑,正是汉人。本来,安史叛军被挡在潼关之外,而郭子仪、李光弼屡次大胜叛军,并且将要抄安史叛军的后方,安史叛军陷入进退不得、将要被围死的死局,连安禄山都后悔起兵。但是汉人崔乾佑指挥安史叛军击败了哥舒翰的大军,攻占潼关,使叛军可以攻占长安,解除了之前安史叛军所陷入的死局。
历史论文《试论安史乱军的民族构成及其民族关系》统计了安史叛军的情况,被称为安禄山、史思明腹心、宾佐和心手的最核心人物11人里只有两人不是汉人,安史政崫权的谋主、宰相、尚书等几乎都是汉人,安史叛军中领兵打仗的主要将领大部分也是汉人将领,而为安史镇守要地的将领、官员也大多是汉人。
何况,无论安史叛军是胡人还是汉人,最终唐军仍然击败了安史叛军,唐朝仍然平定了安史之乱。
,,,,,,,,,,,,,,,,,,,,,,,,,,,,,,,,,
从公元787年开始,回纥可汗再次上表称臣称儿,回纥再次开始长期称臣于唐朝。 《资治通鉴》:“回纥可汗遣使上表称儿及臣……”。
九世纪中期,黠戛斯击破回鹘,黠戛斯称臣于唐朝。部分回鹘西迁,绝大部分回鹘侯王贵族与一些部众南迁。
根据《旧唐书》《新唐书》及相关史料的统计,南迁的回鹘部众大约是西迁回鹘部众的两倍。回鹘贵族方面:西迁的只有相1人、外甥庞特勤1人。而南迁的有乌介可汗,特勤11人,相8人,将军8人,尚书两人,可汗姊,回鹘公主,彰信可汗的弟弟嗢没斯(史书上未记载彰信可汗有儿子,而回鹘汗国晚期大多是兄终弟及,因此嗢没斯很可能是汗位继承人)等等贵族,包括以上这些贵族在内,绝大部分回鹘侯王贵族南迁了。
南迁的回鹘仍有一定实力。绝大部分回鹘贵族南迁了,跟随、保护他们南迁的回鹘人里必然有相当一部分回鹘精锐军队。
南迁的回鹘与唐朝发生冲突,唐朝张仲武、刘沔、石雄数次击破回鹘,杀获十几万回鹘人,还俘获绝大部分回鹘侯王贵族。另外还有其他南迁回鹘人投降于唐朝。
(在俘获回鹘侯王贵族方面,《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记载的“收其侯王贵族千余人” 与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记载的“名王贵种相继降,捕几千人” 不是同一次作战,而是后者在时间上比前者晚了几年,这不只是一次作战。所以当时唐军俘获的回鹘侯王贵族达数千人。)
,,,,,,,,,,,,,,,,,,,,,,,,,,,,,,,,,
关于唐朝与回纥(回鹘):
唐朝前中期,回纥(回鹘)称臣于唐朝。而且在唐朝攻灭薛延陀汗国之后,唐朝在漠北建立了统治。唐太宗后期、唐高宗时期,回纥(回鹘)被唐朝统治。 唐玄宗时期,回纥称臣于唐朝,但是不被唐朝统治。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下:帝(唐太宗)剖其地为州县,北荒遂平。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贞观二十年……铁勒百馀万户,散处北溟,远遣使人,委身内属,请同编列,并为州郡……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取古人所不能取,臣古人所不能臣”。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古人所不能致,今既吞之;前王所不能屈,今咸灭之。
《旧唐书》:“太宗幸灵武,受其降款,因请回鹘已南置邮递,通管北方。太宗为置六府七州,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府州皆置长史、司马已下官主之……”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上:即故单于台置燕然都护府统之,六都督、七州皆隶属,以李素立为燕然都护。其都督、刺史给玄金鱼符……渠领共言:“生荒陋地,归身圣化,天至尊赐官爵,与为百姓,依唐若父母然。请于回纥、突厥部治大涂,号‘参天至尊道’,世为唐臣。”乃诏碛南弟鸟泉之阳置过邮六十八所,具群马、湩、肉待使客,岁内貂皮为赋。
《旧唐书》本纪第三:铁勒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苾、跌结、浑、斛薛等十一姓各遣使朝贡,奏称:"延陀可汗不事大国,部落乌散,不知所之。奴等各有分地,不能逐延陀去,归命天子,乞置汉官。"诏遣会灵州。九月甲辰,铁勒诸部落俟斤、颉利发等遣使相继而至灵州者数千人,来贡方物,因请置吏,咸请至尊为可汗。于是北荒悉平……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铁勒诸姓、回纥胡禄俟利发等,总百余万户,散处北溟,远遣使人,委身内属,请同编列,并为州郡。收其瀚海,尽入提封……
《旧唐书》:“永徽二年,贺鲁破北庭,诏将军梁建方、契苾何力领兵二万,取回纥五万骑,大破贺鲁”“以贺鲁种落分置州县,西尽波斯。加婆闰右卫大将军、兼瀚海都督。”
《旧唐书》:“天宝初,其酋长叶护颉利吐发遣使入朝,封奉义王。三载,击破拔悉密,自称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又遣使入朝,因册为怀仁可汗。”
安史之乱等唐朝内斗,回鹘(回纥)强盛一时,但回纥可汗也只是与唐皇帝约为弟兄,地位从来没有高于唐皇帝。(之后,回纥再次称臣于唐朝。)
安史之乱时,唐朝为了加快平定叛乱,而从回纥借兵。虽然不借回纥兵,也能平定叛乱,但是那要用更长的时间,战乱的范围会变的更大,破坏远大于借回纥兵。
安史之乱时,虽然唐朝与回纥约定攻占长安‘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归回纥’,但是在实际执行时,回纥没有劫掠长安,回纥劫掠的是洛阳,而且主要是劫掠财物。(不排除有劫掠极个别人口的情况。) 而且,根据《旧唐书》《资治通鉴》的记载,早在叛军占洛阳、唐军与回纥收复洛阳之前,李光弼早就把洛阳的人都撤走了,洛阳已经没有人了。那说回鹘大肆劫掠人口、烧死万人的说法是假的。一座没几个人的城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人口被劫掠、烧死。
(注意,在唐朝,约定的是“金帛子女”,但实际执行时不一定是人口、男女、百姓的子女,而通常是给财物。 例如,《旧唐书》《新唐书》都记载李渊答应给自己的大臣秦琼(秦叔宝)“金帛子女”,但是李渊实际给秦琼的是财物,而不是人口、男女、百姓的子女。)
第一次,回鹘劫掠洛阳3天,主要是劫掠财物(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初,收西京,回纥欲入城劫掠,广平王固止之。及收东京,回纥遂入府库收财帛,于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财物不可胜计”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上:“耆老以缯锦万匹赂回纥,止不剽”),唐朝的地方耆老给回鹘丝绸1万匹,回鹘就停止了劫掠。
这些都是史料证据证明的。史料证据也证明回鹘劫掠的主要是财物。
第二次,之前李光弼早就把洛阳的人都撤走了,洛阳已经没有人了,然后叛军占洛阳,叛军驻扎在白马寺,之后唐军回纥军再占洛阳。叛军来之前洛阳人已经都被李光弼撤走,洛阳已经没有人了,又经过叛军占,以及交战,洛阳(包括圣善寺白马寺)根本就没几个人了,那烧死万人的说法是假的。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一 :“遂移牒留守韦陟使帅东京官属西入关,牒河南尹李若幽使帅吏民出城避贼,空其城”。 《旧唐书》列传第六十:“移牒留守及河南尹并留司官、坊市居人,出城避寇,空其城”“贼惮光弼威略,顿兵白马寺,南不出百里,西不敢犯宫阙”…… 《资治通鉴》还记载当时回鹘“ 悉置所掠宝货于河阳”。
以上众多证据证明回鹘主要是劫掠洛阳财物。
(回纥劫掠洛阳,这当然是负面的事。但是看看历史就知道,实际在古代历朝历代战争中普遍发生过军队劫掠自己百姓的事、以及外人劫掠百姓的事,战争中不劫掠百姓在古代历朝历代反而是少数现象。至少唐朝把回纥劫掠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而且主要是劫掠财物。何况,后来唐朝加数倍报仇雪耻了。 从唐德宗开始,回鹘再次开始称臣于唐朝。九世纪中期,黠戛斯击破回鹘,黠戛斯称臣于唐朝;部分回鹘西迁,绝大部分回鹘侯王贵族与一些部众南迁。南迁的回鹘与唐朝发生冲突,唐朝张仲武、刘沔、石雄等数次击破回鹘,杀获十几万回鹘人,还俘获绝大部分回鹘侯王贵族;另外还有其他南迁回鹘人投降于唐朝。)
安史之乱时,唐朝李正己打的回鹘(回纥)大酋不敢为暴。
《旧唐书》列传第七十四:“李正己……宝应中,众军讨史朝义,至郑州……正己时为军候,独欲以气吞之。因与其角逐,众军聚观,约曰:"后者批之。"既逐而先,正己擒其领而批其背,回纥尿液俱下,众军呼笑,虏惭,由是不敢为暴。”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八:“李正己……宝应中,以军候从讨史朝义。时回纥恃功横……正己欲以气折之,与大酋角逐,众土皆墙立观,约曰:"后者批之。"既逐而先,正己批其颊,回纥矢液流离,众军哄然笑。酋大惭,自是沮惮不敢暴。”
在阻止回鹘(回纥)劫掠长安时,唐朝太子(广平王)拜回鹘太子叶护,只拜、没有跪,而回鹘太子叶护立即跪拜唐朝太子。 回鹘太子跪着、而且捧着广平王的足,“跪捧王足”,这姿势也证明了广平王没有跪。因为如果广平王跪着的话那么回鹘太子根本无法捧着广平王的足。可见,广平王只拜、没有跪,而回纥太子叶护立即跪拜广平王,回纥太子是又拜、又跪。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唐肃宗至德二载 公元757年)广平王拜于叶护马前曰:‘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则东京之人皆为贼固守,不可复取矣,愿至东京乃如约。’叶护惊跃下马答拜,跪捧王足,曰:‘当为殿下径往东京。’即与仆固怀恩引回纥、西域之兵自城南过,营于浐水之东。”(当时的“拜”与“跪拜”有区别,拜不是跪,唐朝太子只是拜没有跪,而回鹘太子叶护立即又拜又跪。)
安史之乱时,回鹘可汗认唐朝皇帝为兄。香积寺事件,雍王带几个随从去见回鹘可汗,回鹘可汗因为已经与唐朝皇帝结为弟兄,所以认为雍王(唐朝皇帝的儿子)是自己的侄子,要求雍王行叔侄礼,“唐天子与可汗约为兄弟,可汗于雍王,叔父也”,“唐天子与可汗约为兄弟,今可汗即雍王叔,叔侄有礼数,何得不舞蹈?” ,被拒绝,双方争执起来,“力争久之”,回鹘打死了雍王的两个随从,但是,雍王始终没有行礼,回鹘可汗的母亲亲自向雍王等人赔罪道歉。《资治通鉴》:“可汗母捧陛下于貂裘,叱退左右,亲送陛下乘马而归”。
辛云京、张光晟防备回鹘。回鹘入寇,唐朝张光晟等击退回鹘。后来,张光晟等杀死为非作歹的回鹘贵族董突(武义可汗之叔父)等九百多人。
《旧唐书》:“代州都督张光晟与回纥战于羊武谷,破之,回纥引退。先是,辛云京守太原,回纥惧云京,不敢窥并、代,知鲍防无武略,乃敢凌逼,赖光晟邀战胜之,北人乃安。”《资治通鉴》:“振武留后张光晟杀回纥使者董突等九百余人。董突者,武义可汗之叔父也”
安史之乱以及之后,唐朝才与回鹘(回纥)和亲。但是,唐朝与回鹘(回纥)的和亲,是双方处于均势时和亲,而且互有嫁娶。回纥公主(回纥可汗女)嫁唐朝敦煌王李承寀为妃;唐朝公主嫁回纥可汗为可敦(王后,可汗之妻)。回纥可汗还要站着接受唐朝诏书册命(而不是坐着接受)。
(唐朝的和亲只有两种类型:一、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类似蒙古和亲吐蕃、吐蕃和亲小勃律,是处于优势的一方嫁出公主;二、唐朝在双方处于均势时和亲。唐朝的和亲,都是靠实力实现和平之后,才和亲。 唐朝的和亲,大部分是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其余(即唐朝和亲回纥(回鹘))是双方处于均势时和亲,而且互有嫁娶,唐朝公主嫁回纥可汗为王后(可敦、可汗之妻),回纥公主(回纥可汗女)嫁唐朝敦煌王李承寀为妃。)
(宁国公主已经在唐朝结婚两次,而且两任丈夫都去世了,之后和宁国公主才嫁回纥可汗。所以宁国公主嫁回纥可汗的时候,年龄应该远大于16岁。)
《资治通鉴》:“敦煌王承寀至回纥牙帐,回纥可汗以女妻之。” 《旧唐书 本纪第十》:“册回纥可汗女为毗伽公主” 《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遣故邠王男承采,封为炖煌王,将军石定番,使于回纥,以修好征兵。及至其牙,可汗以女嫁于承采,遣首领来朝,请和亲,封回纥公主为毗伽公主……纳回纥公主为妃。”《旧唐书 本纪第十》“炖煌王承寀自回纥使还,拜宗正卿;纳回纥公主为妃”。 《旧唐书》:“可汗乃起奉诏,便受册命。翼日,册公主为可敦”。
后来,从公元787年开始,回纥可汗再次上表称臣称儿,回纥再次开始长期称臣于唐朝。
回纥可汗与唐朝公主接受回纥人的朝拜,开启了回纥人朝谒可汗时既拜可汗、又拜可敦。
《资治通鉴》:“回纥可汗遣使上表称儿及臣……”,“回纥合骨咄禄可汗得唐许婚,甚喜,遣其妹骨咄禄毘伽公主及大臣妻并国相、趺跌都督以下千馀人来迎可敦,辞礼甚恭,曰:‘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 《旧唐书》:“时回纥可汗喜于和亲,其礼甚恭,上言:‘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又詈辱吐蕃使者。”“虏先设大舆曲扆,前设小座,相者引公主升舆,回纥九姓相分负其舆,随日右转于庭者九,公主乃降舆升楼,与可汗俱东向坐。自此臣下朝谒,并拜可敦”……
九世纪中期,黠戛斯击破回鹘,黠戛斯称臣于唐朝;部分回鹘西迁,绝大部分回鹘侯王贵族与一些部众南迁。南迁的回鹘与唐朝发生冲突,唐朝张仲武、刘沔、石雄等数次击破回鹘,杀获十几万回鹘人,还俘获绝大部分回鹘侯王贵族;另外还有其他南迁回鹘人投降于唐朝。
唐朝还把俘获的回鹘人里的一部分发配到江淮。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时回鹘有将勒那颉啜拥赤心宰相一族七千帐,东逼渔阳。仲武遣其弟仲至与裨将游奉寰、王如清等,率锐兵三万人大破之。前后收其侯王贵族千余人,降三万人,获牛马、橐驼、旗纛、罽幕不可胜计。”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六 会昌二年:“那颉啜帅其众自振武、大同,东因室韦、黑沙,南趣雄武军,窥幽州。卢龙节度使张仲武遣其弟仲至将兵三万迎击,大破之,斩首捕虏不可胜计,悉收降其七千帐,分配诸道。”)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幽州节度使张仲武遣弟仲至率兵大破那颉之众,全收七千帐,杀戮收擒老小近九万人。”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七 会昌三年:“雄乃凿城为十馀穴,引兵夜出,直攻可汗牙帐。至其帐下,虏乃觉之。可汗大惊,不知所为,弃辎重走,雄追击之。庚子,大破回鹘于杀胡山,可汗被疮,与数百骑遁去……斩首万级,降其部落二万馀人。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乌介诸部犹称十万众……河东刘沔率兵奄至乌介营,乌介惊走东北约四百里外……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乌介部众至大中元年诣幽州降,留者漂流饿冻,众十万,所存止三千已下。”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回鹘遂衰,名王贵种相继降,捕几千人。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回鹘特勒庞俱遮、阿敦宁二部,回鹘公主密羯可敦一部,外相诸洛固阿跌一部,及牙帐大将曹磨你等七部,共三万众,相次降于幽州,诏配诸道。有特勒霡没斯、阿历支、习勿啜三部,回鹘相爱耶勿弘顺、回鹘尚书吕衡等诸部降振武”……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 唐纪六十六:吐蕃、回鹘比配江、淮者……虏久羁旅,所部遇之无状,困馁甚。(吐蕃、回鹘的那些被发配到江、淮的人……这些胡虏长期被流放看管,看管他们的军吏对他们凶恶狠毒,导致他们非常困乏饥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