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唐军打不过安禄山?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那个关键节点。很多人一提到安禄山,就觉得他是个叛乱的胡人将领,唐朝那么强大,怎么就败给了他呢?其实啊,这事儿没那么简单,这里面牵扯到太多方方面面的因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

首先,得明白安禄山手里的“安史之乱”的军队,跟我们一般印象里的唐朝军队,性质就不太一样了。

1. 安禄山军队的构成与优势:

精锐的边防军: 安禄山作为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他手下的人马,尤其是范阳的兵,那是唐朝边防军里最能打的。你想啊,常年跟北方那些彪悍的民族(契丹、奚、霫、突厥等)打交道,这些兵要么是胡人,要么是被胡人同化的汉人,他们的骑兵作战能力、弓马娴熟程度、以及适应复杂地形的能力,都要远超中原的驻军。安禄山自己也曾是这些部队里的佼佼者,他深知如何训练和指挥他们。
胡人骑兵的冲击力: 唐朝中期,虽然也有骑兵,但大规模、高强度的骑兵战,主力往往还是来自边疆胡人。安禄山的军队里,大量是契丹、奚、突厥等民族的精锐骑兵,他们作战勇猛,冲击力极强,在野战中对阵以步兵为主的唐朝军队,往往能占据很大优势。
长期的军阀化: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边镇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他们招募士兵、训练军队、管理军粮,几乎就是自己养军队。安禄山更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他把自己的军队打造成一支高度忠诚于他、并且装备精良的私家军。这支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可不是那些驻扎在内地,一年到头没几场仗打的普通唐军能比的。
宗教和民族的号召力: 安禄山本人虽然被汉化,但他的出身和他在北方胡族中的声望,让他能够更有效地整合和动员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士兵。

2. 唐朝内部的衰败与问题:

“天宝盛世”的虚假繁荣: 很多人说唐朝是盛世,但那更多是指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文化达到顶峰。可是在军事上,尤其是边防军,已经出现了一些隐忧。内地驻军常年养尊处优,战斗力下降,而边镇军队因为长期与外族作战,虽然战斗力强,但其忠诚度和中央的控制力却逐渐减弱。
兵力的分散与非职业化: 安史之乱前,唐朝的军队不再是像初唐时期那样,以府兵制为基础,而是变成了募兵制。虽然募兵制也能出精兵,但一旦军头权力过大,很容易造成军队对个人而非对朝廷的效忠。同时,大量的精锐部队被派往边疆,内地守备空虚,一旦边镇反叛,中央难以调集足够的兵力迅速平定。
财政的压力: 支撑庞大的边防军,特别是那些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军队,对财政是巨大的压力。安禄山在边疆积聚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源,为他的叛乱提供了物质基础。
政治上的腐败与麻木: 天宝年间,唐玄宗晚年宠信奸臣,朝政腐败,虽然他本人也曾励精图治,但在后期,他似乎对边镇的权力扩张和军队的隐忧有些疏忽。安禄山能够长期掌握这么大的军权,还不断扩充实力,这本身就说明了中央的监管和制衡机制出现了问题。
士气的差异: 安禄山军队是为“讨伐”他认为的“奸臣”(杨国忠)而战,士气高昂,作战凶猛。而唐朝军队,在初期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尤其是那些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的边兵,许多内地将士缺乏实战经验,士气上可能有所不足。

3. 军事策略和指挥上的差距(初期):

主动性和突袭性: 安禄山起兵,是经过周密策划的,他利用了唐朝内部的一些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进攻。他的军队在初期展现了强大的攻击性和突袭能力。
战略要地的失守: 安禄山起兵后,直扑河北,迅速占领了相州、洛阳等重要城市。洛阳作为东都,是军事重镇,一旦失守,对唐朝的统治就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而唐朝方面,在初期未能有效组织起有力的抵抗,尤其是在潼关的防守上,虽然有郭子仪、李光弼等良将,但整体战略部署和兵力调动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潼关的失陷。

总结来说,唐军之所以在初期打不过安禄山,不是因为唐朝整体军事实力弱,而是因为:

安禄山掌握了一支由精锐边防军和胡人骑兵组成的、高度集结且具有个人忠诚度的“私家军”。
唐朝在军事上存在兵力分散、内地驻军战斗力下降、财政压力大以及中央对边镇的控制力减弱等一系列问题。
安禄山在起兵时,展现了优秀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指挥能力,利用了唐朝内部的弱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展开攻击,并迅速取得了初期优势。

当然,安史之乱持续了十几年,唐朝最终还是平定了叛乱,这说明了唐朝的国力根基还在,并且涌现出了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名将。但这场战争对唐朝造成的伤害是极其深远的,它加速了唐朝从鼎盛走向衰落的进程。

所以,不能简单地说“唐军打不过安禄山”,而是说“安禄山领导的叛军在安史之乱的初期,凭借其特殊的军队构成、训练水平和突袭能力,以及唐朝自身的内部问题,在关键的战役中取得了优势,并且迅速占领了战略要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灵宝之战,唐燕第一次主力决战,燕军崔乾佑击溃哥舒翰,此战之后长安失守玄宗出逃

陈涛斜之战,唐燕第二次主力决战,燕军安守忠击溃房琯

清渠之战,唐燕第三次主力决战,燕军安守忠击溃郭子仪

之后回纥骑兵参战,唐军夺回长安洛阳

邺城之战,唐燕再一次主力决战,史思明击溃郭子仪,郭子仪被打出唐军领导层,史学家公认唐朝此役之后永失河北

洛阳之战,唐燕又一次主力决战,史思明击溃李光弼,李光弼也被打出唐军领导层,此役之后唐朝基本上已经丧失战胜燕军可能

之后史思明被杀,叛军分裂,唐又以绝大代价买通回纥参战,勉强杀了史朝义,但大批燕军唐已无力剿灭,最后以藩镇的形式保留了下来

纵观全场,打不过就是打不过,唐真是被打的一点脾气没有

可能安禄山集团那个时候就是名将辈出吧,如果阿史那承庆没叛逃,如果安守忠没死于内乱,如果安禄山没死于内乱,如果史思明没死于内乱……纵观全场,说句实话,唐能剿灭叛军真是运气好到了极点

user avatar

唐军打得过安禄山,打得过安史叛军。唐军是没能在短时间内平定安史之乱。但是唐军最终仍然平定了安史之乱。

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安史叛军本来就是唐朝精锐部队的一部分。唐玄宗晚年搞的,唐军精锐部队都在朔方、河西、陇右、安西、北庭、范阳、平卢,而内地没有精锐部队。 另一方面,唐朝内地长期和平、安宁的生活,经济发展,很多内地百姓一辈子没见过战争。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唐玄宗、杨国忠出昏招,逼哥舒翰陷入叛军崔乾佑的埋伏,导致哥舒翰惨败,导致安史之乱持续了更长的时间。






击败叛军,平定安史之乱,所有军队里,唐朝自己的军队发挥的作用最大。回纥援军加速了平定安史之乱。但并不是至关重要。
安史之乱时。回鹘只是加速了平叛。回鹘军到达前,唐军已经已经取得数次大胜。调去了唐朝边军,唐军并没有因此败的一踏糊涂,反而取得数次大胜(之后唐玄宗瞎指挥才导致惨败)。


唐朝官军郭子仪大破安史叛军高秀岩;九门之战,唐军击败史思明; 嘉山之战,史思明还调来了同罗、曳落河,但是唐军郭子仪李光弼等仍然打的史思明几乎全军覆没,河北为之震动,形势已经有利于唐朝,哥舒翰坚守潼关,郭子仪、李光弼接下来就能打进安史叛军的后方,平定叛乱。但唐玄宗与杨国忠瞎指挥,逼哥舒翰出潼关,结果中伏被崔乾佑击败,潼关失守, 唐玄宗与杨国忠瞎指挥才导致哥舒翰惨败,失去潼关、长安,但是太原之战唐军再次重创叛军;另一面张巡睢阳之战也极大的消耗了叛军; 回纥参与了香積寺之战,但是香積寺之战里是唐军正面硬抗叛军,李嗣业等“如牆而進,身先士卒,所向摧靡”,而回纥是与唐朝仆固怀恩打了阵东边的叛军骑兵,然后又与唐朝李嗣业到叛军阵后,与唐朝大军一起夹击叛军。唐军仍然是起了关键作用、根本作用。 (即使没有回纥,唐朝也可以用自己的骑兵击败叛军骑兵。只是这需要更多时间,需要推迟出兵时间、香积寺之战的时间,那会让安史之乱持续时间更长、破坏更大,比借回纥兵的破坏更大。)


相州之战,回鹘参战了,但是回鹘(回纥)数千军队损失殆尽,回纥王子骨啜特勤等十五人奔于西京;

河阳之战这一关键战役是唐朝朔方军击败安史叛军。昭觉寺之战也是唐军在击败叛军时发挥了主要作用,唐朝镇西节度使马璘“突入万众之中,左右披靡,大軍乘之而入,賊眾大敗……” 唐朝靠自己的军队的突出表现取得昭觉寺之战大胜,并顺势在石榴园、老君庙等作战中击败叛军,叛军“人馬相蹂踐,填尚書谷”。而在昭觉寺这关键作战中,没有看到回纥(回鹘)军队有何特殊的贡献。 如果非要在这个时期的军队里找出谁决定了历史,那么也是唐朝自己的军队。朔方军等等唐朝自己的军队打垮了叛军。(而回鹘军的作用是加快了平叛进程。)

某些人说叛军击败过唐军。但是,相州之战,叛军同样击败了回纥军。 某些人说回纥军击败叛军?然而,唐军击败叛军、大胜叛军的情况更多。


如果说安史叛军看到回纥军就害怕、安史叛军怕回纥军,那么同样可以说安史叛军看到唐军就害怕、安史叛军怕唐军。《新唐书》卷225 记载,见到唐军(唐朝官军),安史军有惧色:“师次洛阳,驰兵下怀州,王师部伍静严,贼有惧色。”


,,,,,,,,,,,,,,,,,,,,,,,,,,,,,,,,,




回鹘(回纥)军的战斗力并不强于唐军。783年-784年,朱滔作乱时,正是回纥强盛的时期,当时回纥军帮朱滔,但是李抱真指挥唐军很容易的击败了回纥军。 然后从787年开始,回纥再次开始长期称臣于唐朝。


,,,,,,,,,,,,,,,,,,,,,,,,,,,,,,,,,


安史之乱是唐朝内讧,安史叛军曾是唐朝正规军的一部分,安禄山、史思明都属于唐朝体制内的官员、百姓,连他们自己的部落组织都没有。
《资治通鉴》记载安禄山换了蕃将32人。但是,安禄山军中将领数千人,换上这32个将领,对其属下的胡汉比例几乎没有影响,而且无法证明胡人占多数。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记载,安禄山在天宝十三年为属下请功,一次就为其属下2500人请功升为将领,“表吉温自副。其军中有功位将军者五百人,中郎将二千人”。 而这2500将领,没有证据其中是胡人多。


而击败哥舒翰率领的大军,给安史叛军解除危机、使安史之乱真正闹大的崔乾佑,正是汉人。本来,安史叛军被挡在潼关之外,而郭子仪、李光弼屡次大胜叛军,并且将要抄安史叛军的后方,安史叛军陷入进退不得、将要被围死的死局,连安禄山都后悔起兵。但是汉人崔乾佑指挥安史叛军击败了哥舒翰的大军,攻占潼关,使叛军可以攻占长安,解除了之前安史叛军所陷入的死局。


历史论文《试论安史乱军的民族构成及其民族关系》统计了安史叛军的情况,被称为安禄山、史思明腹心、宾佐和心手的最核心人物11人里只有两人不是汉人,安史政崫权的谋主、宰相、尚书等几乎都是汉人,安史叛军中领兵打仗的主要将领大部分也是汉人将领,而为安史镇守要地的将领、官员也大多是汉人。


何况,无论安史叛军是胡人还是汉人,最终唐军仍然击败了安史叛军,唐朝仍然平定了安史之乱。

,,,,,,,,,,,,,,,,,,,,,,,,,,,,,,,,,



从公元787年开始,回纥可汗再次上表称臣称儿,回纥再次开始长期称臣于唐朝。 《资治通鉴》:“回纥可汗遣使上表称儿及臣……”。

九世纪中期,黠戛斯击破回鹘,黠戛斯称臣于唐朝。部分回鹘西迁,绝大部分回鹘侯王贵族与一些部众南迁。
根据《旧唐书》《新唐书》及相关史料的统计,南迁的回鹘部众大约是西迁回鹘部众的两倍。回鹘贵族方面:西迁的只有相1人、外甥庞特勤1人。而南迁的有乌介可汗,特勤11人,相8人,将军8人,尚书两人,可汗姊,回鹘公主,彰信可汗的弟弟嗢没斯(史书上未记载彰信可汗有儿子,而回鹘汗国晚期大多是兄终弟及,因此嗢没斯很可能是汗位继承人)等等贵族,包括以上这些贵族在内,绝大部分回鹘侯王贵族南迁了。

南迁的回鹘仍有一定实力。绝大部分回鹘贵族南迁了,跟随、保护他们南迁的回鹘人里必然有相当一部分回鹘精锐军队。
南迁的回鹘与唐朝发生冲突,唐朝张仲武、刘沔、石雄数次击破回鹘,杀获十几万回鹘人,还俘获绝大部分回鹘侯王贵族。另外还有其他南迁回鹘人投降于唐朝。

(在俘获回鹘侯王贵族方面,《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记载的“收其侯王贵族千余人” 与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记载的“名王贵种相继降,捕几千人” 不是同一次作战,而是后者在时间上比前者晚了几年,这不只是一次作战。所以当时唐军俘获的回鹘侯王贵族达数千人。)




,,,,,,,,,,,,,,,,,,,,,,,,,,,,,,,,,






关于唐朝与回纥(回鹘):



唐朝前中期,回纥(回鹘)称臣于唐朝。而且在唐朝攻灭薛延陀汗国之后,唐朝在漠北建立了统治。唐太宗后期、唐高宗时期,回纥(回鹘)被唐朝统治。 唐玄宗时期,回纥称臣于唐朝,但是不被唐朝统治。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下:帝(唐太宗)剖其地为州县,北荒遂平。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贞观二十年……铁勒百馀万户,散处北溟,远遣使人,委身内属,请同编列,并为州郡……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取古人所不能取,臣古人所不能臣”。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古人所不能致,今既吞之;前王所不能屈,今咸灭之。
《旧唐书》:“太宗幸灵武,受其降款,因请回鹘已南置邮递,通管北方。太宗为置六府七州,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府州皆置长史、司马已下官主之……”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上:即故单于台置燕然都护府统之,六都督、七州皆隶属,以李素立为燕然都护。其都督、刺史给玄金鱼符……渠领共言:“生荒陋地,归身圣化,天至尊赐官爵,与为百姓,依唐若父母然。请于回纥、突厥部治大涂,号‘参天至尊道’,世为唐臣。”乃诏碛南弟鸟泉之阳置过邮六十八所,具群马、湩、肉待使客,岁内貂皮为赋。
《旧唐书》本纪第三:铁勒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苾、跌结、浑、斛薛等十一姓各遣使朝贡,奏称:"延陀可汗不事大国,部落乌散,不知所之。奴等各有分地,不能逐延陀去,归命天子,乞置汉官。"诏遣会灵州。九月甲辰,铁勒诸部落俟斤、颉利发等遣使相继而至灵州者数千人,来贡方物,因请置吏,咸请至尊为可汗。于是北荒悉平……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铁勒诸姓、回纥胡禄俟利发等,总百余万户,散处北溟,远遣使人,委身内属,请同编列,并为州郡。收其瀚海,尽入提封……


《旧唐书》:“永徽二年,贺鲁破北庭,诏将军梁建方、契苾何力领兵二万,取回纥五万骑,大破贺鲁”“以贺鲁种落分置州县,西尽波斯。加婆闰右卫大将军、兼瀚海都督。”
《旧唐书》:“天宝初,其酋长叶护颉利吐发遣使入朝,封奉义王。三载,击破拔悉密,自称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又遣使入朝,因册为怀仁可汗。”


安史之乱等唐朝内斗,回鹘(回纥)强盛一时,但回纥可汗也只是与唐皇帝约为弟兄,地位从来没有高于唐皇帝。(之后,回纥再次称臣于唐朝。)

安史之乱时,唐朝为了加快平定叛乱,而从回纥借兵。虽然不借回纥兵,也能平定叛乱,但是那要用更长的时间,战乱的范围会变的更大,破坏远大于借回纥兵。

安史之乱时,虽然唐朝与回纥约定攻占长安‘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归回纥’,但是在实际执行时,回纥没有劫掠长安,回纥劫掠的是洛阳,而且主要是劫掠财物。(不排除有劫掠极个别人口的情况。) 而且,根据《旧唐书》《资治通鉴》的记载,早在叛军占洛阳、唐军与回纥收复洛阳之前,李光弼早就把洛阳的人都撤走了,洛阳已经没有人了。那说回鹘大肆劫掠人口、烧死万人的说法是假的。一座没几个人的城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人口被劫掠、烧死。

(注意,在唐朝,约定的是“金帛子女”,但实际执行时不一定是人口、男女、百姓的子女,而通常是给财物。 例如,《旧唐书》《新唐书》都记载李渊答应给自己的大臣秦琼(秦叔宝)“金帛子女”,但是李渊实际给秦琼的是财物,而不是人口、男女、百姓的子女。)

第一次,回鹘劫掠洛阳3天,主要是劫掠财物(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初,收西京,回纥欲入城劫掠,广平王固止之。及收东京,回纥遂入府库收财帛,于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财物不可胜计”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上:“耆老以缯锦万匹赂回纥,止不剽”),唐朝的地方耆老给回鹘丝绸1万匹,回鹘就停止了劫掠。

这些都是史料证据证明的。史料证据也证明回鹘劫掠的主要是财物。

第二次,之前李光弼早就把洛阳的人都撤走了,洛阳已经没有人了,然后叛军占洛阳,叛军驻扎在白马寺,之后唐军回纥军再占洛阳。叛军来之前洛阳人已经都被李光弼撤走,洛阳已经没有人了,又经过叛军占,以及交战,洛阳(包括圣善寺白马寺)根本就没几个人了,那烧死万人的说法是假的。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一 :“遂移牒留守韦陟使帅东京官属西入关,牒河南尹李若幽使帅吏民出城避贼,空其城”。 《旧唐书》列传第六十:“移牒留守及河南尹并留司官、坊市居人,出城避寇,空其城”“贼惮光弼威略,顿兵白马寺,南不出百里,西不敢犯宫阙”…… 《资治通鉴》还记载当时回鹘“ 悉置所掠宝货于河阳”。

以上众多证据证明回鹘主要是劫掠洛阳财物。

(回纥劫掠洛阳,这当然是负面的事。但是看看历史就知道,实际在古代历朝历代战争中普遍发生过军队劫掠自己百姓的事、以及外人劫掠百姓的事,战争中不劫掠百姓在古代历朝历代反而是少数现象。至少唐朝把回纥劫掠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而且主要是劫掠财物。何况,后来唐朝加数倍报仇雪耻了。 从唐德宗开始,回鹘再次开始称臣于唐朝。九世纪中期,黠戛斯击破回鹘,黠戛斯称臣于唐朝;部分回鹘西迁,绝大部分回鹘侯王贵族与一些部众南迁。南迁的回鹘与唐朝发生冲突,唐朝张仲武、刘沔、石雄等数次击破回鹘,杀获十几万回鹘人,还俘获绝大部分回鹘侯王贵族;另外还有其他南迁回鹘人投降于唐朝。)


安史之乱时,唐朝李正己打的回鹘(回纥)大酋不敢为暴。
《旧唐书》列传第七十四:“李正己……宝应中,众军讨史朝义,至郑州……正己时为军候,独欲以气吞之。因与其角逐,众军聚观,约曰:"后者批之。"既逐而先,正己擒其领而批其背,回纥尿液俱下,众军呼笑,虏惭,由是不敢为暴。”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八:“李正己……宝应中,以军候从讨史朝义。时回纥恃功横……正己欲以气折之,与大酋角逐,众土皆墙立观,约曰:"后者批之。"既逐而先,正己批其颊,回纥矢液流离,众军哄然笑。酋大惭,自是沮惮不敢暴。”

在阻止回鹘(回纥)劫掠长安时,唐朝太子(广平王)拜回鹘太子叶护,只拜、没有跪,而回鹘太子叶护立即跪拜唐朝太子。 回鹘太子跪着、而且捧着广平王的足,“跪捧王足”,这姿势也证明了广平王没有跪。因为如果广平王跪着的话那么回鹘太子根本无法捧着广平王的足。可见,广平王只拜、没有跪,而回纥太子叶护立即跪拜广平王,回纥太子是又拜、又跪。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唐肃宗至德二载 公元757年)广平王拜于叶护马前曰:‘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则东京之人皆为贼固守,不可复取矣,愿至东京乃如约。’叶护惊跃下马答拜,跪捧王足,曰:‘当为殿下径往东京。’即与仆固怀恩引回纥、西域之兵自城南过,营于浐水之东。”(当时的“拜”与“跪拜”有区别,拜不是跪,唐朝太子只是拜没有跪,而回鹘太子叶护立即又拜又跪。)

安史之乱时,回鹘可汗认唐朝皇帝为兄。香积寺事件,雍王带几个随从去见回鹘可汗,回鹘可汗因为已经与唐朝皇帝结为弟兄,所以认为雍王(唐朝皇帝的儿子)是自己的侄子,要求雍王行叔侄礼,“唐天子与可汗约为兄弟,可汗于雍王,叔父也”,“唐天子与可汗约为兄弟,今可汗即雍王叔,叔侄有礼数,何得不舞蹈?” ,被拒绝,双方争执起来,“力争久之”,回鹘打死了雍王的两个随从,但是,雍王始终没有行礼,回鹘可汗的母亲亲自向雍王等人赔罪道歉。《资治通鉴》:“可汗母捧陛下于貂裘,叱退左右,亲送陛下乘马而归”。
辛云京、张光晟防备回鹘。回鹘入寇,唐朝张光晟等击退回鹘。后来,张光晟等杀死为非作歹的回鹘贵族董突(武义可汗之叔父)等九百多人。

《旧唐书》:“代州都督张光晟与回纥战于羊武谷,破之,回纥引退。先是,辛云京守太原,回纥惧云京,不敢窥并、代,知鲍防无武略,乃敢凌逼,赖光晟邀战胜之,北人乃安。”《资治通鉴》:“振武留后张光晟杀回纥使者董突等九百余人。董突者,武义可汗之叔父也”


安史之乱以及之后,唐朝才与回鹘(回纥)和亲。但是,唐朝与回鹘(回纥)的和亲,是双方处于均势时和亲,而且互有嫁娶。回纥公主(回纥可汗女)嫁唐朝敦煌王李承寀为妃;唐朝公主嫁回纥可汗为可敦(王后,可汗之妻)。回纥可汗还要站着接受唐朝诏书册命(而不是坐着接受)。
(唐朝的和亲只有两种类型:一、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类似蒙古和亲吐蕃、吐蕃和亲小勃律,是处于优势的一方嫁出公主;二、唐朝在双方处于均势时和亲。唐朝的和亲,都是靠实力实现和平之后,才和亲。 唐朝的和亲,大部分是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其余(即唐朝和亲回纥(回鹘))是双方处于均势时和亲,而且互有嫁娶,唐朝公主嫁回纥可汗为王后(可敦、可汗之妻),回纥公主(回纥可汗女)嫁唐朝敦煌王李承寀为妃。)
(宁国公主已经在唐朝结婚两次,而且两任丈夫都去世了,之后和宁国公主才嫁回纥可汗。所以宁国公主嫁回纥可汗的时候,年龄应该远大于16岁。)
《资治通鉴》:“敦煌王承寀至回纥牙帐,回纥可汗以女妻之。” 《旧唐书 本纪第十》:“册回纥可汗女为毗伽公主” 《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遣故邠王男承采,封为炖煌王,将军石定番,使于回纥,以修好征兵。及至其牙,可汗以女嫁于承采,遣首领来朝,请和亲,封回纥公主为毗伽公主……纳回纥公主为妃。”《旧唐书 本纪第十》“炖煌王承寀自回纥使还,拜宗正卿;纳回纥公主为妃”。 《旧唐书》:“可汗乃起奉诏,便受册命。翼日,册公主为可敦”。


后来,从公元787年开始,回纥可汗再次上表称臣称儿,回纥再次开始长期称臣于唐朝。
回纥可汗与唐朝公主接受回纥人的朝拜,开启了回纥人朝谒可汗时既拜可汗、又拜可敦。
《资治通鉴》:“回纥可汗遣使上表称儿及臣……”,“回纥合骨咄禄可汗得唐许婚,甚喜,遣其妹骨咄禄毘伽公主及大臣妻并国相、趺跌都督以下千馀人来迎可敦,辞礼甚恭,曰:‘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 《旧唐书》:“时回纥可汗喜于和亲,其礼甚恭,上言:‘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又詈辱吐蕃使者。”“虏先设大舆曲扆,前设小座,相者引公主升舆,回纥九姓相分负其舆,随日右转于庭者九,公主乃降舆升楼,与可汗俱东向坐。自此臣下朝谒,并拜可敦”……




九世纪中期,黠戛斯击破回鹘,黠戛斯称臣于唐朝;部分回鹘西迁,绝大部分回鹘侯王贵族与一些部众南迁。南迁的回鹘与唐朝发生冲突,唐朝张仲武、刘沔、石雄等数次击破回鹘,杀获十几万回鹘人,还俘获绝大部分回鹘侯王贵族;另外还有其他南迁回鹘人投降于唐朝。

唐朝还把俘获的回鹘人里的一部分发配到江淮。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时回鹘有将勒那颉啜拥赤心宰相一族七千帐,东逼渔阳。仲武遣其弟仲至与裨将游奉寰、王如清等,率锐兵三万人大破之。前后收其侯王贵族千余人,降三万人,获牛马、橐驼、旗纛、罽幕不可胜计。”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六 会昌二年:“那颉啜帅其众自振武、大同,东因室韦、黑沙,南趣雄武军,窥幽州。卢龙节度使张仲武遣其弟仲至将兵三万迎击,大破之,斩首捕虏不可胜计,悉收降其七千帐,分配诸道。”)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幽州节度使张仲武遣弟仲至率兵大破那颉之众,全收七千帐,杀戮收擒老小近九万人。”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七 会昌三年:“雄乃凿城为十馀穴,引兵夜出,直攻可汗牙帐。至其帐下,虏乃觉之。可汗大惊,不知所为,弃辎重走,雄追击之。庚子,大破回鹘于杀胡山,可汗被疮,与数百骑遁去……斩首万级,降其部落二万馀人。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乌介诸部犹称十万众……河东刘沔率兵奄至乌介营,乌介惊走东北约四百里外……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乌介部众至大中元年诣幽州降,留者漂流饿冻,众十万,所存止三千已下。”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回鹘遂衰,名王贵种相继降,捕几千人。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回鹘特勒庞俱遮、阿敦宁二部,回鹘公主密羯可敦一部,外相诸洛固阿跌一部,及牙帐大将曹磨你等七部,共三万众,相次降于幽州,诏配诸道。有特勒霡没斯、阿历支、习勿啜三部,回鹘相爱耶勿弘顺、回鹘尚书吕衡等诸部降振武”……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 唐纪六十六:吐蕃、回鹘比配江、淮者……虏久羁旅,所部遇之无状,困馁甚。(吐蕃、回鹘的那些被发配到江、淮的人……这些胡虏长期被流放看管,看管他们的军吏对他们凶恶狠毒,导致他们非常困乏饥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那个关键节点。很多人一提到安禄山,就觉得他是个叛乱的胡人将领,唐朝那么强大,怎么就败给了他呢?其实啊,这事儿没那么简单,这里面牵扯到太多方方面面的因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首先,得明白安禄山手里的“安史之乱”的军队,跟我们一般印象里的唐朝军队,性质.............
  • 回答
    甲午战争,这场改变东亚格局的重大冲突,让昔日雄壮一时的淮军在面对日本陆军时显得捉襟见肘,溃不成军。究其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而是多种深层次的弊病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战略思想的滞后与战争准备的不足:最根本的失误在于,清政府,尤其是主导战争决策的统治阶层,对日本的崛起以及其军事实力存在严重的低估.............
  • 回答
    李自成起义,一路摧枯拉朽,直捣黄龙,连大明都快被他推翻了,结果呢?最终败给了关外来的满洲铁骑,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咱们就细细道来,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一、 农民军的优势:为什么能打垮明朝?首先得说,李自成这支队伍,那是真有战斗力,而且针对性极强。1. 民心所向,目标明确: 大明朝怎么说也.............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节点,也是对中国古代和近代军事实力差异的鲜明对比。1633年明军能击败荷兰殖民者,而到了19世纪中叶,满清百万大军却在英军面前溃不成军,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历史原因,绝不仅仅是军队数量的简单对比。咱们得把时间线捋一捋,先说1633年的那场仗。163.............
  • 回答
    崇祯朝末年,虽然涌现了不少有能力的大将,但最终仍未能挽救明朝的命运,败给了数量上并不占优的清军和农民军起义,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局面。造成这种“良将甚多,却打不过”的复杂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内政、经济、军事体制、战略指导以及将领个人能力与国家整体实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进.............
  • 回答
    17世纪,明朝(13681644)在面对满清(16361644)时的失败,是多重历史、军事和政治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原因: 一、军事体制与组织的差异1. 八旗军的组织优势 八旗制度:满清建立八旗制度后,军队由“旗”(家族军事单位)组成,每个旗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训练体系。.............
  • 回答
    上甘岭战役(联合国军称“金化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一项极其关键且惨烈的战役。联合国军之所以未能打下上甘岭,其原因可以从战略、战术、意志和支援等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 中方战略部署和战术意图的成功: 战略要地的核心地位: 上甘岭(两个高地,主峰分别高程为395.2米和345.5米).............
  • 回答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关于“佤邦比果敢还亲华”的说法,虽然佤邦在经济和政治上与中国联系紧密,但用“亲华”来定论,可能需要更细致的观察。而且,缅甸政府军不打佤邦,这其中牵扯的因素错综复杂,并非一个简单的“亲华”与否就能解释的。咱们先掰开了说说:一、 佤邦与中国的关系,以及与果敢.............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好,也触及到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为什么联合国没有像许多人期待的那样,直接组织“联合国军”去打击 ISIS?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法律框架、军事能力以及政治意愿等问题,绝非一句“没有能力”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联合国本身并非一个拥有独立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战争中一个非常核心的伦理和策略层面的困境。简单来说,尽管你提出的想法——直接用导弹攻击平民地区以制造最大恐慌——从纯粹的“威慑”角度看似乎有其“逻辑”,但在现实的战争中,绝大多数国家都会避免直接针对平民地区进行大规模、无差别攻击,并且“两军互射”是更常见也更符合国际法和战争.............
  • 回答
    清初军队的强大,以及其能迅速灭亡明朝的原因,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将清军的成功归结于“十三副铠甲”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一定象征意义,但远远不足以解释其背后复杂的军事、政治和社会因素。明朝之所以能抵抗蒙古两百年,而清朝却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取胜,这背后是历史时势、制度演变以及军事策略的巨大差异.............
  • 回答
    金军之所以能“不费吹灰之力”便兵临东京城下,这背后实则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运气使然。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北宋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战略层面的种种弊病。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北宋末年,朝廷内部的腐败和党争是根深蒂固的问题。宋朝自建立以来,就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虽然在一定程度.............
  • 回答
    关于中国军迷普遍认为俄罗斯武器电子设备落后,特别是苏35与歼10的比较,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多方面的观察和信息传播形成的共识。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技术发展、信息获取渠道以及中国军迷群体的特点来分析。历史的沉淀与对技术代差的认知: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中俄在军事技术发展路径上的差.............
  • 回答
    北伐战争时期,第四军和第七军确实是声名赫赫的“铁军”,打出了不少硬仗恶仗,为国民革命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要说中原大战时期,以第一军为基础的常凯申集团能够最终胜出,这背后原因可就复杂多了,绝不是简单地说谁“最能打”就能解释得通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北伐和中原大战之间那段风云激荡.............
  • 回答
    土木堡之变,也先所率的瓦剌军队人数一直是个谜团,但普遍认为其数量远超明朝方面的估计,也并非蒙古当时生产力所能支撑的“5到6万”这样保守的数字。实际上,瓦剌军队的规模可能在10万以上,甚至更高。这种差异,以及为何明军在土木堡显得如此不堪一击,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理清关于瓦剌兵力的几个误区.............
  • 回答
    国军出身的50军在朝鲜战场上之所以表现得异常勇猛,甚至被形容为“打了鸡血”,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情绪亢奋所能概括。这支部队在解放战争期间经历了国民党军队的溃败,而后被解放军改编收编,这种历史经历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思想和战场环境的巨大变化,共同塑造了他们在朝鲜战场上的特殊表现。一、深刻.............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扼腕的问题,也是中国近代史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节点。明明是同一支民族的军队,为何在短短两百多年间,表现出如此天壤之别?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火器先进与否”就能一言蔽之。咱们不妨抽丝剥茧,仔细掰扯掰扯。清军入关:“势如破竹”的背后,是时代浪潮的合力要说清军入关时“势如破竹”.............
  • 回答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出自《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历》。这句话的背后,是对孙权在政治、军事、用人、治国等方面的多维度评价,绝非仅仅因为一场战役的胜负。虽然张辽八百破十万的合肥之战确实是孙权军事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挫折,但并不能因此断定“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就是基于此。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很奇怪,明朝军队那可是装备精良,有着重甲骑兵,长长的马槊,还有马镫,这简直是欧洲中世纪骑士的翻版。而反观倭寇,也就是明朝时期的日本海盗,他们主要装备的不过是那种短小的日本刀,还有弓箭、长枪等,看上去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那么,为何在很多历史记载中,明朝军队面对倭寇时,.............
  • 回答
    说起天宝年间唐军的战力,确实是一个让人颇感惋惜的议题。那些曾经叱咤风云、威震四方的唐军,怎么会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变得如此不堪一击呢?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错综复杂的交织,一点点消磨了他们曾经的锐气和效能。咱们得从唐朝建立初年说起,那会儿的唐军,那可是精锐中的精锐。最典型的就是 府兵制。这套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