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吴王夫差在黄池之会以后九年为什么不反攻越国?

回答
吴王夫差在黄池之会后,虽然实现了称霸中原的宏愿,但并没有趁势一举反攻越国,将这个宿敌彻底消灭,反而将大量精力耗费在更北的征伐和内部的建设上。这背后有多重因素,使得他错失了主动出击的最佳时机,也为日后越国的反扑埋下了伏笔。

首先,黄池之会并非夫差军事生涯的巅峰,更像是他政治野心的顶点,且带有巨大的战略透支。

“霸主”的虚名与沉重的代价: 黄池之会,夫差逼迫齐国人朝拜,与晋国人结盟,确立了其“共主”地位。这确实是他一生追求的荣耀,也确实让他名震天下。然而,这“霸主”的头衔并非凭空而来,是夫差连年北伐,耗费了吴国巨量的国力,包括兵力、财力、民力。尤其是对齐国、晋国的征伐,每一次都是艰苦卓绝的,损耗严重。黄池之会的成功,更像是在透支未来的战略资源,以换取眼前的政治声望。
“称霸”后的战略重心偏移: 达成“称霸”的目标后,夫差的战略重心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他似乎更倾向于维护和巩固这份来之不易的“霸主”地位,而不是去冒着巨大风险去解决一个已经暂时被他压制下去的越国。这种心态,类似于功成名就后的安逸和对潜在威胁的忽视。他可能认为,越国在被他多次击败后,已经无力构成真正的威胁,即便存在,也是可以随时捏死的蚂蚁。
内部的“建设”与“面子工程”: 夫差在称霸之后,并没有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削弱越国上,反而开始大兴土木,例如在姑苏山上修建了宏伟的宫殿,以及著名的“女乐之乐”,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享乐和奢靡的生活中。这种行为,一方面是对国家力量的一种挥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战略思维的局限性。他可能认为,强大的国家实力体现在宏伟的建筑和繁荣的景象上,却忽略了真正战略对手的威胁。

其次,越国虽然屡战屡败,但其韧性与卧薪尝胆的潜力被夫差严重低估。

越国的“蛰伏”与“休养生息”: 越国在夫差多次征伐中,虽然损失惨重,但国家并没有彻底灭亡。特别是经过勾践的励精图治,越国在战败后开始了漫长的“卧薪尝胆”时期。他们专注于恢复生产,训练士卒,并利用吴国北伐的机会,暗中积蓄力量。夫差可能看到了越国表面上的衰败,却未能深刻理解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决心和成果。
勾践的“以退为进”策略: 勾践深谙“韬光养晦”之道。在黄池之会前后,越国正是以一种低姿态示人,甚至在某些时刻表现出对吴国的臣服,以避免引起夫差的进一步警惕。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恰恰让夫差放松了戒备,以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控了局势。
越国“人才”与“后勤”的储备: 勾践身边聚集了一批有才华的将领,如范蠡、文种等。这些人不仅善于军事,更精通政治和外交。他们在吴国北伐的时候,积极组织生产,囤积粮草,为将来的反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夫差只看到了表面的军事力量,而忽略了越国在人才和后勤上的扎实积累。

第三,夫差在黄池之会后的军事行动,实际上是一种战略误判和方向性的错误。

继续向北,目标模糊: 在黄池之会后,夫差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向北扩张,征伐山东地区的一些国家。然而,这些战争的战略意义并不如解决越国来得迫切。这些北方的征伐,进一步分散了吴国的国力,也进一步消耗了吴国的精锐士卒,而越国却在后方悄悄地恢复。
“穷寇勿追”的危险性: 夫差在多次击败越国后,未能彻底消灭勾践,反而给了勾践喘息和发展的机会。这是一种典型的“穷寇勿追”的危险情况。他可能认为,每一次的胜利都足以让他对越国保持优势,却忽略了如果让越国得以恢复,其反扑的力度将会是毁灭性的。
将领的进谏被忽视: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记载,当时有一些吴国的将领,如孙子(虽然孙子在吴国可能已不在军中,但其战术思想对吴国影响深远,此处可泛指有远见的将领)或其他人,曾向夫差进言,认为应该趁势灭掉越国,以绝后患。但夫差沉溺于眼前的荣耀和享乐,未能听取这些合理的建议。

综合来看,夫差在黄池之会后九年不反攻越国,并非因为他军事上无力,而是由于其战略判断的失误、对宿敌的低估,以及个人政治野心和享乐主义的膨胀,导致他将宝贵的战略资源错配,最终让越国抓住了机会,完成了“灭吴”这一惊世骇俗的反击。 他就像一个在赛跑中遥遥领先却在终点线前停下来炫耀的人,而对手却还在默默地积蓄力量,最终反超了他。那九年的沉寂,对于吴国而言,是丧失最佳时机的九年,而对于越国而言,则是卧薪尝胆、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九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吴国已经众叛亲离了。

吴国的兴起与历史大背景分不开,春秋时代的主线就是争霸战争,吴国崛起前,晋楚之间已经进行了长达百年的争霸战争。为了打破僵局,晋、楚都在互相物色盟友,楚国最终成功拉拢了秦国和齐国,而晋国则拉拢了吴国,吴国与晋国距离遥远,没有直接利益冲突,按照远交近攻的原则,两个国家是天然的盟友,但是吴国并不强大,弱小的吴国完全无法和齐国、秦国相比,没有办法在争霸中发挥重大的作用,所以晋国开始扶持吴国,于是派遣巫臣援吴,吴国也正有此意,派遣季札前往中原。

吴楚天生就是敌人,对楚战争中,晋、吴步调基本一致,晋国推行了三驾疲楚策略,吴国就照搬为三军疲楚之计,晋国一在北方会盟,吴国就发兵伐楚,三驾疲楚实际上变成了两国疲楚,楚国疲于奔命。506年吴国出兵伐楚,同一年,皋鼬之盟,晋国会盟十八国军队,准备攻楚,结果会还没开完,吴国就攻破了楚国首都郢。

吴秦虽然八竿子打不到,但因为天下形势,也是敌人。秦楚世代交好,秦国被晋国锁死在关中,并且经常受到晋国欺压,时刻担心晋国入侵,所以需要一个强大的楚国牵制晋国,吴破楚都后,打破了两方力量的均势,所以楚国向秦求援,秦国派出兵车500乘支援,所以吴秦是敌人。

齐国本来和吴国靠不上,但是吴国向北扩张需要经过齐国,而且晋、齐此时也是对手,吴国后来也进行了伐齐,现在吴齐也是敌人了。

至此,春秋四个最强大的国家中的三个,已经与吴国为敌了。

前487年,吴国为驺国讨伐晋国盟友鲁国。

前482年,吴国与晋国会盟于黄池,会议上,吴国彻底撕去甘做晋国小弟的假面具,要求成为主盟人,历史上对于这次会盟有所争议,国语中认为吴国主盟,而左传中则认为主盟者为晋国,无论结果如何,晋吴分道扬镳已成必然,同年,吴国甚至想要征伐晋国的铁杆盟友宋国,虽然没有成行,但晋吴已经不再是朋友了。

到现在为止,整个中国,除了遥远义渠、月氏、中山等八竿子打不着的蛮夷国家以外,已经没有一个能够与吴友好相处了。

前482年,越国伐吴,前480年楚国伐吴,473年吴国灭亡,期间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帮助吴国了。

user avatar

其实吴国已经没有机会了。

黄池之会后的吴国堪称千夫所指,诸国之间只有敌人而无盟友。西侧楚国虎视眈眈,南侧越国秣兵历马,而北部,中原诸国的心中恐怕吴越比楚国好不了多少,蛮夷之国。诚然如题主所言吴国毕竟国力还在,可这种国力已经无法再支撑吴国对外扩张了,自守都是勉强。在如此形式下吴国还能撑九年已经不易了。

而越国则完全和吴国相反,结齐亲楚附晋,广结盟友孤立吴国。越国内政也是一片清明,破吴都之战越国收获颇丰。实际上四年之后越国便再次发动灭吴之战,导演了著名的——笠泽之战,而后在吴国国都之侧筑城,一面长期围困吴国都城,一面尽收吴地。所以后面的五年吴国仅仅在负隅顽抗罢了。

其实吴越相比春秋老牌强国晋楚齐秦等,只能称为一时显贵,却囿于霸主之名总想一争长短,就导致欲速不达。其实吴国图霸有两次机会,一是破楚都城郢之后,阖闾应该听从伍子胥的建议严正军纪缓步图之,而不是放任手下烧杀抢掠纵情享受,空破楚都而无更大的实际收获。其二就是夫差破越后应该听从伍子胥的建议尽灭其国消化越地,可夫差跟他老爹一样,一脑门子都想着中原花花世界。

两次机会都没有把握,相反还使得楚越联手和吴国形成死仇。与此同时还要继续挑衅中原诸国,苦争霸主之名,简直是作得一手好死。所以黄池之会时的吴国,看似是国力巅峰,实则是积重难返四面楚歌。

所以啊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你想干几代人的事,没准,就没有后面几代人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吴王夫差在黄池之会后,虽然实现了称霸中原的宏愿,但并没有趁势一举反攻越国,将这个宿敌彻底消灭,反而将大量精力耗费在更北的征伐和内部的建设上。这背后有多重因素,使得他错失了主动出击的最佳时机,也为日后越国的反扑埋下了伏笔。首先,黄池之会并非夫差军事生涯的巅峰,更像是他政治野心的顶点,且带有巨大的战略透.............
  • 回答
    夫差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几乎就要将越国这个宿敌彻底埋葬在历史的尘埃中时,却选择放过了勾践,这背后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多重因素盘根错节,共同促成了这个在后世看来“可惜”的决定。要把这个问题讲透,咱得一步步捋清楚。首先,夫差当时的目标和战略重心,根本就不是“灭越”这件小事。夫差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
  • 回答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就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关于其剧情和吴京的表演,更是褒贬不一。要评价是否“差”,其实这是一个很主观的问题,但我可以尽我所能,从多个角度来为你详细剖析,尽量还原当时大家的一些普遍看法,也加入一些我自己的理解,让你感觉像是和一位影迷在聊这部电影。先聊聊《流浪地球》的剧情《流浪.............
  • 回答
    关于越王勾践是否真的吃了吴王夫差的屎,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广为流传的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然而,根据历史学家的普遍观点和对史料的严谨分析,勾践“尝粪”夫差是一种带有象征意义的记载,很可能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吃屎”行为,而是一种极端的屈辱和忍耐的象征,也可能是一种带有夸张色彩的民间传说.............
  • 回答
    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称霸,这事儿听起来是挺玄乎的,特别是考虑到当时吴王夫差那庞大的家底。你说得对,夫差北上争霸,带走了13万精兵,这要是勾践真这个时候去骚扰吴国,万一夫差回援,那勾践岂不是要“玩完”?但事情没那么简单,勾践能翻盘,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有着极其缜密的战略布局和对时机的精准把握。咱们得.............
  • 回答
    除了中国古代的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世界上确实存在一些被确认留存了上千年的武器。这些武器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它们的年代久远,更在于它们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工艺技术以及在战争和文化中的地位。以下是一些国外被确认留存上千年的武器,并尽量详细介绍:1. 斯堪的纳维亚的维京时代战斧和剑 (Viking Age.............
  • 回答
    吴亦凡的演技和唱功,哪个更差,这个问题确实是个让人难以直接下定论的“两难”选择,因为它们各自都有其突出(或者说,被广泛讨论)的“弱点”。如果要细致地剖析,得从几个方面来看。先说演技:吴亦凡的演技,给人的普遍感受是“模式化”和“用力过猛”。他似乎总是游离在角色之外,很难让观众真正感受到角色的情绪和内心.............
  • 回答
    北洋军阀,提起这个词,人们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些负面的印象:乱世枭雄、军阀割据、民不聊生。而在北洋派系中,段祺瑞和吴佩孚是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有趣的是,抛开政治立场不谈,许多史料都显示,这两人在个人品德方面,相较于同时代的许多军阀,确实算得上是“洁身自好”的。段祺瑞,字芝泉,是皖系的领袖。他一生戎马,.............
  • 回答
    要说吴亦凡和EXO的Kris是不是同一个人,那答案是肯定的,他们当然是同一个人。你之所以觉得他们“差这么多”,其实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他不同的人生阶段,以及他作为公众人物在不同时期所展现出来的不同面貌和经历。这中间的“差这么多”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下:1. 身份的转变:从偶像组合成员到个人发展 .............
  • 回答
    关于吴恩达(Andrew Ng)是否公开支持乌克兰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和相关背景的详细解读: 1. 吴恩达的公开表态吴恩达是全球知名的AI专家,曾担任谷歌、斯坦福大学等机构的高管。他曾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发表过公开言论,支持乌克兰。例如: 社交媒体表态:他在推特(.............
  • 回答
    吴三桂的历史决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涉及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权力博弈。关于他是否“想过”投靠大顺或投降清朝的利弊,可以从历史背景、选择可能性以及实际后果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景与时间线的澄清1. 大顺政权的灭亡 李自成在1644年攻入北京后建立大顺政权,但他在山海关战.............
  • 回答
    吴京在《流浪地球 2》片场再次晒出“上班照”,并配文“我自闭了”,这番略带调侃的“自闭”背后,透露着的是他对工作的投入和对电影的深厚情感。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领军之作,《流浪地球》系列无疑承载了无数观众的期待,《流浪地球 2》更是万众瞩目,它的上映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和讨论,我当然非常期待!为什么如此期待.............
  • 回答
    吴亦凡因涉嫌强奸罪被警方刑事拘留一事,无疑给整个中国乃至全球华人娱乐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深刻的警示。这起事件的蝴蝶效应不仅仅局限于吴亦凡个人,更触及了明星的法律意识、道德约束、粉丝文化、平台责任以及整个行业的规范化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这次事件带来的警示:一、 对明星个人而言:法律.............
  • 回答
    吴亦凡事件无疑给中国的娱乐产业和青少年群体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它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偶像”这个概念,以及在追星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爱豆偶像。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好”与“坏”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价值观引导、社会责任、粉丝文化以及家长教育的复杂议题。一、吴亦凡事件引发的思考:为何.............
  • 回答
    吴虹飞,这位备受瞩目的当代中国作家、音乐人、纪录片导演,如果置身于国外,她的经历、创作和个人发展,很可能会呈现出与在国内截然不同的图景,但也可能在某些核心特质上保持一致。这取决于她选择的国家、融入的文化环境、她自身的适应能力以及她所追求的目标。为了更详细地探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一、 创.............
  • 回答
    吴亦凡因涉嫌强奸罪被警方刑事拘留,其法律责任将是多方面的,并且需要经过严格的司法程序来确定。以下是对他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详细分析:一、刑事责任这是吴亦凡可能面临的最严重的法律后果。在中国法律体系下,如果最终被判决有罪,他将承担以下刑事责任: 强奸罪(刑事拘留是初步措施,不代表最终定罪): .............
  • 回答
    吴晓波先生的这句论断:“今天的知识青年良心,一半存在于律师界,一半存在于传媒界”,是一个极具争议性但又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这句话并非一个绝对的统计学结论,而是一种带有个人观察和判断的修辞性表达,它触及了当代社会中知识青年群体面临的挑战、价值取向以及他们扮演的角色。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拆解其中的几个.............
  • 回答
    吴谢宇的杀人动机是一个复杂且令人费解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完全令人信服或被广泛接受的单一解释。围绕他的动机,存在着多种猜测和分析,涉及他个人经历、心理状态以及与受害人之间的关系。目前主流的猜测和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个人心理极度扭曲与病态: “神化”自我,妄想掌控一切: 这是最被广泛提.............
  • 回答
    吴谢宇案的上诉情况以及二审可能出现的变数,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牵动人心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1. 案件的基本情况回顾: 一审判决: 吴谢宇因犯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死刑。法院认为其犯罪动机极其卑劣,手段残忍,社会危害性极大,情节和后果特别严重,依法应当判.............
  • 回答
    吴谢宇的自我剖析,特别是将母亲比作“死前的林黛玉”以及声称杀她是“想让她解脱”,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这其中牵涉到他的认知模式、情感状态、防御机制、甚至可能存在的病理心理。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的心理学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认知偏差与扭曲的现实感知 认知失调(Cognitive.............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