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吴王夫差为什么在占有绝对优势下不一举消灭越国?

回答
夫差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几乎就要将越国这个宿敌彻底埋葬在历史的尘埃中时,却选择放过了勾践,这背后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多重因素盘根错节,共同促成了这个在后世看来“可惜”的决定。要把这个问题讲透,咱得一步步捋清楚。

首先,夫差当时的目标和战略重心,根本就不是“灭越”这件小事。

夫差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他的野心早已超越了区区一个南方小国。自从父王阖闾因越国而亡,越国就成了吴国的心头大患,也是夫差上位后刻骨铭心的仇恨。但夫差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中原诸侯。

争霸中原,才是夫差的终极目标。 他希望继承乃父的遗志,成为天下共主,让吴国成为令所有诸侯闻风丧胆的存在。灭掉越国虽然能解一时之恨,但如果因此耽误了在中原争霸的时机,那才是得不偿失。
夫差急于证明自己。 他的父亲阖闾就是在与越国的战争中丧命的,这给夫差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需要一场辉煌的胜利来洗刷耻辱,更需要一场足以证明自己是“霸主”的战争来巩固其在中原的地位。而与越国这场“报仇雪耻”的战争,无论输赢,都是他政治生涯中必须打的一仗。

其次,灭越非易事,且风险巨大。

虽然夫差在檇李之战大败越军,俘虏了勾践,看似“优势绝对”,但别忘了,越国并非等闲之辈。

越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越国位于太湖流域,地形复杂,水网密布,多沼泽山林。对于以步战为主的吴国军队来说,这片土地是他们的“不毛之地”,容易陷入泥潭,发挥不出骑兵和战车的优势。即使是占领,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来维持统治,而且越国人熟悉地形,极易进行游击战,让吴国疲于应付。
越国的韧性和民族性。 越国人天生崇尚勇武,尤其是在面对生死存亡之际,他们的抵抗意志会异常顽强。即使勾践被俘,越国也并非没有能人异士来领导抵抗。夫差要的是彻底的征服,而不是一个被占领但充满不稳定因素的土地。
“骄兵必败”的教训。 夫差是一个聪明人,他也深知“骄兵必败”的道理。在檇李之战中,吴军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将士们也疲惫不堪。如果继续深入穷追猛打,一旦越国人狗急跳墙,或者吴军内部出现不稳,都有可能功亏一篑。

再次,夫差对勾践的“处理”是有政治考量的。

夫差并没有真的放过勾践,而是将他带回吴国,成为了一个“战俘”,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利用了勾践。

羞辱与威慑。 将勾践带回吴国,作为战俘示众,是对越国的最大羞辱,也是对其他诸侯最直接的威慑。夫差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吴国是不可战胜的,越国已经是他的囊中之物。
“驯服”的可能。 夫差可能也抱着将勾践“驯服”的想法。如果勾践能屈膝投降,真心臣服于吴国,那么他可以成为吴国统治越国的代理人,反而比直接占领更容易管理。这是一种“怀柔”政策的延伸,只不过是以一种极度傲慢的方式呈现。
为“南征”做铺垫。 夫差在军事上的成功,让他对自己的军事能力极度自信。他急于将这份胜利转化为征服中原的资本。越国在他眼中,已经不是一个需要急于消灭的威胁,而是一个被他踩在脚下的“陪衬”。他更看重的是,利用这场胜利,去收拾那些在中原比越国更具威胁的对手。

最关键的一点:夫差的“骄傲”和“自负”是致命的。

夫差的胜利冲昏了他的头脑,让他过分相信了自己的能力和吴国的强大。

“小国”越国的威胁被严重低估。 夫差可能真的认为,一个勾践被俘的越国,已经不足为惧,甚至可以像玩弄一个宠物一样,随时可以捏死。他没有想到勾践那种卧薪尝胆、坚韧不拔的精神,更低估了越国人对亡国的恐惧和复仇的决心。
对勾践的“好”是陷阱。 夫差对勾践的“优待”,比如让他牵马,让他为自己洗马,甚至允许他与勾践的儿子在吴国一起生活,这都源于他内心深处的傲慢。他认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甚至可以“收服”勾践,让他感恩戴德。他不知道,这一切在他眼中“卑微”的举动,在勾践那里,都是屈辱,都是复仇的动力。
战略眼光出现偏差。 夫差太沉迷于眼前的辉煌,太急于在中原证明自己,以至于忽视了对身后威胁的根基性消除。他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了与晋国、齐国等中原大国的较量中,而留给越国的,则是一个喘息和积蓄力量的机会。

总结一下,夫差不一举消灭越国,不是因为他傻,也不是因为他“仁慈”,而是因为:

1. 中原争霸是他的首要目标,他不想被灭越这件事牵绊。
2. 灭越非易事,且会消耗大量国力,而夫差更想把这些力量用在中原。
3. 他有政治上的考量,想利用勾践来羞辱越国,并作为战利品展示。
4. 最致命的是,他的骄傲和自负,让他严重低估了勾践和越国的韧性,没有看到将越国斩草除根的重要性。

最终,夫差的“不作为”,为勾践提供了宝贵的东山再起的机会。当夫差在中原征战得精疲力竭,疲于奔命时,勾践已经厉兵秣马,养精蓄锐,最终在吴国最虚弱的时候,发起了致命的反击,灭亡了吴国。这可以说是夫差人生中最大的战略失误,也成为了千古的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点负能量。

有志者,也不都能事竟成。

苦心人,也不都是天不负。

其实勾践也没有啊。

在第一次兵围苏州的时候,夫差派人向勾践求和,请求勾践退兵,勾践想了想,也答应了。

现在我们总以为夫差错过了机会,勾践不肯接受夫差投降,而是赶尽杀绝。

其实,也不是这样。试想最后夫差如果反扑打赢了,勾践是不是更大的笑话,卧薪尝胆二十年最后一场空。

user avatar

就说两点:

第一,夫差没能力灭越

第二,勾践没能力不灭吴

春秋时期的吴越本身只是二等国家,并无压倒对方的体量和实力,会稽之围三年前,越国还一度打到吴都姑苏城下,吴王阖闾率军出战,结果兵败而亡。吴国能够压倒越国,靠的其实是晋援,申公巫为吴国带去了大量的军队和技术,这才有了吴国的崛起。当然,晋援不是白拿的,晋国的目的是让吴国从南方牵制楚国,如果夫差执意灭越,那么晋军一撤,吴国立马傻眼。

巫臣请使于吴,晋侯许之。吴子寿梦说之。乃通吴于晋。以两之一卒适吴,舍偏两之一焉。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置其子狐庸焉,使为行人于吴。吴始伐楚,伐巢、伐徐。子重奔命。马陵之会,吴入州来。子重自郑奔命。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上国。

春秋时期,晋楚是宿敌,吴国崛起靠的是晋国,那越国的崛起靠自然是楚国。越国不但高层人才全部来自于楚国,就连灭吴之战的主力,也是楚国派来的志愿军。按《吴越春秋》里的话就是,“籍楚之前锋,以摧吴王之戈”。如果有可能,勾践也是想与夫差议和的,奈何楚灭吴的决心是很大的,勾践刚想议和,范蠡就跳出来文问勾践,你还记得自己是干什么的吗?

勾践只能咬着牙打下了苏州,日后瓜分吴国遗产的时候还能多分一点。

越国很快衰落的原因也很简单,随着晋国解体,吴国灭亡,楚国不在需要越国这个小弟了。楚援全部撤回不说,双方还为了吴国遗产大打出手,越国自然是干不过楚国的,国家很快被打散,撤入闽越的群山之中了。

user avatar

因为吴国当时的战略是争霸中原。

吴国当时打服了南方霸主楚国,顺道摩擦了的齐国,至于越国更是老早的手下败将,然后夫差就兴致冲冲的想要称霸中原,完成大业了。

他最大的问题就是战略上过于激进,忽略实力扩张而过于追求霸主的虚名——我估计是夫差过于心急,想要在自己这代完成前所未有的霸业。

对比西北的秦国,老老实实搞改革,一心一意吞土地,远交近攻,一点点从身边吃起。蜀,巴,义渠,河西,只要吃到肚子里面的地盘就安心消化了。就算如此秦国还是奋六世之余烈,才在嬴政这一代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奇迹——中间也不是一帆风顺,有若干次可能被翻盘的危机。

总结:就吴王夫差这种激进的战略,和昭和参谋有的一拼,翻车才是大概率事件。不被越国背刺没准也会被楚国或者齐国背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夫差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几乎就要将越国这个宿敌彻底埋葬在历史的尘埃中时,却选择放过了勾践,这背后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多重因素盘根错节,共同促成了这个在后世看来“可惜”的决定。要把这个问题讲透,咱得一步步捋清楚。首先,夫差当时的目标和战略重心,根本就不是“灭越”这件小事。夫差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
  • 回答
    吴王夫差在黄池之会后,虽然实现了称霸中原的宏愿,但并没有趁势一举反攻越国,将这个宿敌彻底消灭,反而将大量精力耗费在更北的征伐和内部的建设上。这背后有多重因素,使得他错失了主动出击的最佳时机,也为日后越国的反扑埋下了伏笔。首先,黄池之会并非夫差军事生涯的巅峰,更像是他政治野心的顶点,且带有巨大的战略透.............
  • 回答
    要说吴亦凡和EXO的Kris是不是同一个人,那答案是肯定的,他们当然是同一个人。你之所以觉得他们“差这么多”,其实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他不同的人生阶段,以及他作为公众人物在不同时期所展现出来的不同面貌和经历。这中间的“差这么多”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下:1. 身份的转变:从偶像组合成员到个人发展 .............
  • 回答
    除了中国古代的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世界上确实存在一些被确认留存了上千年的武器。这些武器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它们的年代久远,更在于它们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工艺技术以及在战争和文化中的地位。以下是一些国外被确认留存上千年的武器,并尽量详细介绍:1. 斯堪的纳维亚的维京时代战斧和剑 (Viking Age.............
  • 回答
    北洋军阀,提起这个词,人们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些负面的印象:乱世枭雄、军阀割据、民不聊生。而在北洋派系中,段祺瑞和吴佩孚是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有趣的是,抛开政治立场不谈,许多史料都显示,这两人在个人品德方面,相较于同时代的许多军阀,确实算得上是“洁身自好”的。段祺瑞,字芝泉,是皖系的领袖。他一生戎马,.............
  • 回答
    关于越王勾践是否真的吃了吴王夫差的屎,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广为流传的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然而,根据历史学家的普遍观点和对史料的严谨分析,勾践“尝粪”夫差是一种带有象征意义的记载,很可能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吃屎”行为,而是一种极端的屈辱和忍耐的象征,也可能是一种带有夸张色彩的民间传说.............
  • 回答
    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称霸,这事儿听起来是挺玄乎的,特别是考虑到当时吴王夫差那庞大的家底。你说得对,夫差北上争霸,带走了13万精兵,这要是勾践真这个时候去骚扰吴国,万一夫差回援,那勾践岂不是要“玩完”?但事情没那么简单,勾践能翻盘,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有着极其缜密的战略布局和对时机的精准把握。咱们得.............
  • 回答
    吴亦凡的演技和唱功,哪个更差,这个问题确实是个让人难以直接下定论的“两难”选择,因为它们各自都有其突出(或者说,被广泛讨论)的“弱点”。如果要细致地剖析,得从几个方面来看。先说演技:吴亦凡的演技,给人的普遍感受是“模式化”和“用力过猛”。他似乎总是游离在角色之外,很难让观众真正感受到角色的情绪和内心.............
  • 回答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就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关于其剧情和吴京的表演,更是褒贬不一。要评价是否“差”,其实这是一个很主观的问题,但我可以尽我所能,从多个角度来为你详细剖析,尽量还原当时大家的一些普遍看法,也加入一些我自己的理解,让你感觉像是和一位影迷在聊这部电影。先聊聊《流浪地球》的剧情《流浪.............
  • 回答
    关于吴恩达(Andrew Ng)是否公开支持乌克兰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和相关背景的详细解读: 1. 吴恩达的公开表态吴恩达是全球知名的AI专家,曾担任谷歌、斯坦福大学等机构的高管。他曾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发表过公开言论,支持乌克兰。例如: 社交媒体表态:他在推特(.............
  • 回答
    吴三桂的历史决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涉及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权力博弈。关于他是否“想过”投靠大顺或投降清朝的利弊,可以从历史背景、选择可能性以及实际后果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景与时间线的澄清1. 大顺政权的灭亡 李自成在1644年攻入北京后建立大顺政权,但他在山海关战.............
  • 回答
    吴京在《流浪地球 2》片场再次晒出“上班照”,并配文“我自闭了”,这番略带调侃的“自闭”背后,透露着的是他对工作的投入和对电影的深厚情感。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领军之作,《流浪地球》系列无疑承载了无数观众的期待,《流浪地球 2》更是万众瞩目,它的上映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和讨论,我当然非常期待!为什么如此期待.............
  • 回答
    吴亦凡因涉嫌强奸罪被警方刑事拘留一事,无疑给整个中国乃至全球华人娱乐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深刻的警示。这起事件的蝴蝶效应不仅仅局限于吴亦凡个人,更触及了明星的法律意识、道德约束、粉丝文化、平台责任以及整个行业的规范化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这次事件带来的警示:一、 对明星个人而言:法律.............
  • 回答
    吴亦凡事件无疑给中国的娱乐产业和青少年群体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它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偶像”这个概念,以及在追星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爱豆偶像。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好”与“坏”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价值观引导、社会责任、粉丝文化以及家长教育的复杂议题。一、吴亦凡事件引发的思考:为何.............
  • 回答
    吴虹飞,这位备受瞩目的当代中国作家、音乐人、纪录片导演,如果置身于国外,她的经历、创作和个人发展,很可能会呈现出与在国内截然不同的图景,但也可能在某些核心特质上保持一致。这取决于她选择的国家、融入的文化环境、她自身的适应能力以及她所追求的目标。为了更详细地探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一、 创.............
  • 回答
    吴亦凡因涉嫌强奸罪被警方刑事拘留,其法律责任将是多方面的,并且需要经过严格的司法程序来确定。以下是对他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详细分析:一、刑事责任这是吴亦凡可能面临的最严重的法律后果。在中国法律体系下,如果最终被判决有罪,他将承担以下刑事责任: 强奸罪(刑事拘留是初步措施,不代表最终定罪): .............
  • 回答
    吴晓波先生的这句论断:“今天的知识青年良心,一半存在于律师界,一半存在于传媒界”,是一个极具争议性但又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这句话并非一个绝对的统计学结论,而是一种带有个人观察和判断的修辞性表达,它触及了当代社会中知识青年群体面临的挑战、价值取向以及他们扮演的角色。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拆解其中的几个.............
  • 回答
    吴谢宇的杀人动机是一个复杂且令人费解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完全令人信服或被广泛接受的单一解释。围绕他的动机,存在着多种猜测和分析,涉及他个人经历、心理状态以及与受害人之间的关系。目前主流的猜测和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个人心理极度扭曲与病态: “神化”自我,妄想掌控一切: 这是最被广泛提.............
  • 回答
    吴谢宇案的上诉情况以及二审可能出现的变数,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牵动人心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1. 案件的基本情况回顾: 一审判决: 吴谢宇因犯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死刑。法院认为其犯罪动机极其卑劣,手段残忍,社会危害性极大,情节和后果特别严重,依法应当判.............
  • 回答
    吴谢宇的自我剖析,特别是将母亲比作“死前的林黛玉”以及声称杀她是“想让她解脱”,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这其中牵涉到他的认知模式、情感状态、防御机制、甚至可能存在的病理心理。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的心理学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认知偏差与扭曲的现实感知 认知失调(Cognitive.............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