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媒体把已成年女嫌疑人称为「女孩」「姑娘」的行为?

回答
媒体在报道涉及已成年女性嫌疑人的新闻时,倾向于使用“女孩”或“姑娘”这样的称谓,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用词并非全然无意识,它背后可能折射出一些复杂的社会认知和媒体惯性。

首先,我们得承认,“女孩”和“姑娘”这些词语本身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文化语境。它们通常与青春、纯真、未经世事等概念关联,容易引发读者的同情或保护欲。当媒体使用这些词汇来形容一个成年女性嫌疑人时,即便她已年满十八,甚至步入社会更久,这种用词似乎在有意无意地将她的形象柔化,降低人们对她的警惕性,甚至可能是在暗示她的行为是受到欺骗、胁迫,或者是因为“年轻不懂事”而犯下的错误。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标签化确实会影响公众的认知。成年人与“女孩”在人们心中的认知权重和责任划分是不同的。我们对成年人的要求更高,对其行为的评判也更严格。而称呼一个成年人为“女孩”,可能潜移默化地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她作为独立个体的行为和责任上,转移到她的“年轻”或者“易受影响”的潜在身份上。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成年人行为的“低龄化”解读。

其次,这种用法也可能源于一种“尊老爱幼”的文化惯性,或者是一种刻板印象的延续。在一些传统的观念里,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总被视为需要呵护的对象,即使她们已经具备了独立的意识和行为能力。媒体作为公众舆论的塑造者,在选择词汇时,有时候也会受到这种潜意识的影响,难以完全摆脱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更有甚者,一些媒体出于博取眼球、制造话题的目的,也可能故意采用这种带有争议性的称谓。一个被贴上“女孩”标签的成年嫌疑人,其报道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好奇和讨论,也更容易制造出戏剧性效果。毕竟,“年少无知犯大错”的故事,往往比一个单纯的成年人犯罪事件更具传播力。

然而,这种行为并非没有争议,并且常常会引发不小的批评。批评者认为,这种用词是对已成年女性的不尊重,模糊了她们的法律主体身份,也可能对她们的未来造成不公平的影响。一旦被媒体冠以“女孩”之名,即使案件侦破,即使她已承担了法律责任,这个标签也可能长期附着,影响她的社会接纳度,甚至是再就业、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这对于一个已经成年,本应承担自己行为后果的个体来说,是一种不小的伤害。

更深层次来看,这种用词也可能暴露了媒体在性别认知上的不成熟,以及在报道中的职业素养缺失。一个合格的媒体应该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呈现事实,而不是用带有感情色彩或性别刻板印象的词汇来左右公众的判断。将已成年人“降格”为“女孩”,实际上是对其成年身份和法律责任的剥夺,这与法治精神是相悖的。

当然,我们也需要区分不同的情况。有些时候,如果当事人确实是刚刚成年不久,比如十七八岁,其心理和社会成熟度与成年人存在一定差距,媒体在报道中稍作引导性描述也未尝不可。但关键在于把握一个“度”,并且要清晰地说明其年龄和法律上的成年身份。一旦超出了这个界限,或者完全忽略其成年身份而一味使用“女孩”等词汇,就可能走向了另一种极端。

总而言之,媒体在报道中将已成年女性嫌疑人称为“女孩”或“姑娘”的行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既可能源于文化惯性、心理暗示,也可能掺杂着媒体的商业考量。但无论如何,这种做法都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不公,影响公众的客观认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媒体应有的客观与尊重的原则。因此,媒体在用词上应更加审慎,尊重事实,尊重个体,避免不必要的标签化和刻板化。这不仅是对个体的负责,也是对媒体自身公信力的维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噫,有些男杀人犯还会被报道为亲友嘴里的老实人呢。

女孩男孩姑娘小伙指的是某年龄的某性别。

老实人可就有人品指向性啦。

user avatar

原作者:末世前的宁静(原女权的天敌)

越是寄生的群体,越会高喊社会欠了自己的血债

爱哭的孩子有奶吃,在头条热点上看到的所谓弱势群体基本上都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真正的弱势群体最害怕让人知道自己弱势,否则等于在向外界暗示:我好欺负。而伪弱势群体无时无刻不在哭诉社会欠了自己的血债,因为可以趁机索取高额补偿和优待。新闻传媒是喉舌,是用来操纵舆论的。大众媒体上不会有太多真相,相反,充斥着过滤后的信息,甚至完全黑白颠倒。

自古以来从事舆论宣传的都不是什么善类,必需具备“脸厚心黑”的厚黑学特质。而当今时代新闻和出版的核心从业人员记者和编辑都是一群原教旨女拳主义者,它们将厚黑学推向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女拳主义者极善舆论宣传,知道如何通过“语言艺术”来引导社会价值观。比如女拳将通奸淫乱美化成“出轨”,将“淫乱视频”美化为“不雅视频”,将抨击抵制淫乱风气的保守主义者丑化为“封建余孽,伪君子”。

女拳女表都知道该如何美化妇女,该如何丑化男人。女拳最憎恨被称作“妇女”,因为会让自己一点都不“性感”。而唯有维持自身的性吸引力,让男人产生性幻想,才能获得更多的特权和优待。因此女拳都坚决跟毫无性吸引力的劳动妇女彻底划清界限,无时无刻不在引导舆论:“我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知识女性,知性独立。能力超强,靠自己养活自己。而‘妇女’靠男人养活,是男拳的同路人。”

真相显然完全相反。劳动妇女要承担一定的劳动量,为自己的丈夫减轻负担。因此旧时代的妇女虽然依附于男人生存,但绝对不是寄生虫。然而标榜自身独立知性的“新时代女性”(即现代知识女性)却是真正的社会寄生虫,她们只会吸血。她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装扮成一副“人畜无害的萌妹”样子,自称“女孩,女生,妹纸,姑娘”来装嫩装纯装善良。她们吸的血越多,就越有力气来控诉编造所谓“万恶万恶的封建男拳旧社会”如何如何迫害自己。当无权无势的弱势男人在埋头苦干的时侯,那些吸饱了血的女拳主义者正在空调办公室里琢磨着怎样编造一个新的故事来苦大仇深地向男人索取天价补偿。

媒体有阶级属性,是既得利益阶级的喉舌。在女拳社会里,语言腐败达到了极至。一切都黑白颠倒,黑暗得伸手不见五指。正直的人应该隐居避世,未来必将洪水滔天。


相关内容:

怎么看待女强奸男?
zhihu.com/question/2170

妇女的「妇」字是歧视女性吗?
zhihu.com/question/2658

一线城市是否已存在“重女轻男”的观念?
zhihu.com/question/6168

变性里为什么男变女比女变男的基数要多?
zhihu.com/question/3783

为什么不讲道理的人会更理直气壮呢?该怎么应对?
zhihu.com/question/3450

user avatar

应该有个镜像问题:如何看待媒体把男嫌疑人称“进城务工人员”“来沪打拼”博取公众同情心的行为?

user avatar

媒体的性别不中立,是当代非常严重的问题。

我们这个时代,媒体,公权力机关,每天最大的追求就是女性利益的最大化。

社会对女性伤害男性是非常宽容的,只有男性才会因为“不尊重女性”这种事情被贴标签,被强迫道歉。

不光如此 犯了同样的罪,男性也要被女权司法判决更严重。

而媒体通过用词和报道手段,刻意想方设法给女性脱罪,让司法进一步倾斜女性。法院逐步成了女权教的宗教裁判所。

明明是因为司法不公,很多女性却反过来得意洋洋的贬低男性 说男性罪犯更多,是因为男性天生爱犯罪 所以男性劣等。

我希望她们敢对blm这么说。

这个社会对男性的歧视和压迫无处不在。

什么叫女权社会呢?

这就是女权社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