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伪军这么怕死伪满洲国的警察这么卖命?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历史的复杂性。笼统地说,“伪军”和“伪满警察”是两个不同的群体,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导致了他们对待“卖命”这件事的态度自然也不同。咱们一点一点捋清楚。

首先,得明确一点,“伪军”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多负面的历史色彩,指的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由日本侵略者扶植起来的、为日本人服务的中国军队。而“伪满洲国警察”,顾名思义,是日伪政权“满洲国”下的警察力量。虽然都服务于日本侵略者,但他们在构成、目的、训练和待遇上都有差异。

为什么“伪军”普遍给人“怕死”的印象?

咱们得从“伪军”的来源和性质说起。

拉壮丁和收编是主因: 大部分的“伪军”并非是真心实意要为日本人卖命。他们很多是被抓壮丁、被胁迫加入的,或者是原先国民党或共产党军队的散兵游勇、被俘虏后改编的。你想,一个被强行拉上战场,家人生计无着落的人,他心里会怎么想?很可能就是想活着,能不打仗就不打仗,有机会就跑,甚至反水。
训练和装备的劣势: 日军对这些“伪军”的训练并不投入多少,装备更是差了一大截。他们很多时候被当成炮灰,或者用来做一些风险高但又没什么油水的工作。这种情况下,谁愿意拼命?
缺乏政治动员和思想认同: “伪军”没有一个统一的、让他们信服的政治目标。他们是为日本人的“满洲国”服务的,而不是为自己的国家或民族。这种缺乏认同感,自然也就没有“为主子卖命”的觉悟。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构成“伪军”的人员成分非常复杂,有投降的,有被裹挟的,也有少数是真心想在日伪政权里捞取好处的。但总的来说,能够形成一股有战斗力的、不怕死的“精锐”力量,是很难的。
“卖命”的动机: 对很多“伪军”来说,“卖命”的成本太高,收益却很低。一旦被打散、被俘,下场可能比继续当“伪军”更惨。所以,他们更倾向于保存自己,而不是为主子搏命。

那么,“伪满洲国警察”为什么有些会表现得“卖命”呢?

这就要从他们的具体情况来看了。

“职业化”的倾向: 警察,无论是在哪个政权下,都比一般的士兵更倾向于“职业化”。这意味着他们有一定的训练、组织和规章制度。他们是“政府”的执法者,扮演的是维护治安、打击异己的角色。
利益驱动与升迁机会: 伪满洲国的警察,虽然也是为日伪政权服务,但他们通常能比“伪军”士兵获得更好的待遇,包括薪水、服装、伙食,甚至在某些层级上,还有一定的升迁机会。日本人为了维持其统治,也需要一些本地人来充当“骨干”,这些警察就成了他们拉拢的对象。
“稳定”的诱惑: 在混乱的年代,一个稳定的“职业”和相对可靠的收入,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尤其是在伪满洲国初建时期,一些人可能认为这是“新秩序”,能够提供稳定的生活。
意识形态的灌输和筛选: 相比于“伪军”,伪满警察在招募和训练过程中,可能会更注重对他们进行“忠诚”的教育,灌输日伪政权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思想,以及对“反满抗日”活动的敌视。同时,他们在招募时也会进行一定的政治背景筛选,倾向于招募那些对日本人有好感或对日本人没有敌意的人。
维护自身在当地的“权威”: 作为警察,他们在当地有一定的执法权,可以欺压普通百姓。这种“小权力”的拥有,可能也促使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威,而去“卖命”为日本人做事,以换取日本人对他们权力的保障。
“表忠心”的需要: 尤其是在日本人严密监控下的环境,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避免被怀疑和清除,一些警察可能会表现得比日本人要求的更积极,甚至过度。

举个例子来说明: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被拉壮丁的“伪军”士兵,穿着破旧的衣服,拿一把老旧的步枪,被命令去攻击抗日根据地。他的想法可能是:打不过就跑,或者找机会投降,反正跟着日本人也没好日子过。

而一个伪满警察,穿着整洁的制服,腰间别着手枪,可能是某个警察署的警长。他负责抓捕抗日分子,巡逻街道。他可能觉得自己是在“维持治安”,并且这份工作能让他和家人过得比一般人好。如果遇到抗日活动,他可能会因为害怕失去这份“好工作”和“小权力”,或者被日本人当作“典型”来奖励,而表现得异常“卖命”,去镇压抗日分子。

当然,这里也要注意“一概而论”的风险:

并非所有“伪军”都怕死,也有少数顽固分子;也并非所有伪满警察都卖命,也有一些消极抵抗或者暗中同情抗日的人。历史总是复杂多样的,但从整体的倾向和构成来看,上述的分析是能够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印象的。

总的来说,这种区别主要源于他们被纳入日伪体制的方式、所获得的利益、接受的教育以及他们自身对这个政权的态度。一个是更偏向于被利用的军事力量,另一个则是在日伪统治下被构建的“公共服务”体系,后者在利益驱动和职业认同上,更容易出现“卖命”的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说伪满洲国警察卖命,日本人可不认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历史的复杂性。笼统地说,“伪军”和“伪满警察”是两个不同的群体,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导致了他们对待“卖命”这件事的态度自然也不同。咱们一点一点捋清楚。首先,得明确一点,“伪军”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多负面的历史色彩,指的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由日本侵略者扶.............
  • 回答
    最近几年,“伪娘”这个词的出现频率确实高了不少,很多场合都能看到这个概念被提及。要说为什么“伪娘”好像变多了,这事儿背后牵扯的因素可不止一两个,更像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集合,从个人到宏观层面都有影响。首先,得从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变说起。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兴起,彻底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方.............
  • 回答
    西方伪史论在国内拥有相当一批信众,其原因错综复杂,是多种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剖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对“中国中心论”的心理投射与文化自豪感的维持:首先,这与一部分国人内心深处对中华文明的极端自豪感,以及希望其历史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有”承认的愿望息息相关.............
  • 回答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漫长岁月中,伪军的出现是一个复杂而令人痛心的历史现象。要判断其数量是否“多”,需要放到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而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产生的原因,这背后牵扯着民族存亡的危机、政治的博弈以及人性的复杂。伪军数量的“多”与少:历史的客观衡量要说中国二战期间伪军的数量究竟算不算多,其实很难.............
  • 回答
    伪球迷现象是体育圈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其成因复杂,涉及经济、文化、心理、社交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 一、经济利益驱动:商业化的“粉丝经济”1. 球员与球队的高收入 现代职业体育的商业价值巨大,顶级球员和球队的收入远超普通人的收入水平。例如,2022年美国.............
  • 回答
    “西方伪史论”这个说法,近些年确实在一些圈子里被炒得挺热。简单来说,它试图论证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西方历史,包括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甚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等,都是后人编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构建某种话语权或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目的。“西方伪史论”的主要论点,我为你梳理一下,它们通常围绕着几个核心: 考古.............
  • 回答
    关于“西方古代文明不真实”(即所谓的“伪史论”)在网络上流行的现象,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学术、社会和文化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历史研究中的争议与不确定性1. 史料的碎片化与断代难题 西方古代文明(如古希腊、罗马)的历史记录主要依赖于考古发现、文献残卷和后来的编年史。.............
  • 回答
    “西方伪史论”:西方历史是捏造的?“西方伪史论”并非一个严谨的历史学概念,而更像是一种边缘化的、非主流的观点集合。它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我们目前所熟知的、被广泛接受的西方古代文明(尤其是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人,特别是17、18世纪的欧洲人,为了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需要而捏造或.............
  • 回答
    西方伪史论之所以能够流行,并非仅仅是因为它“多读两本书就能反驳”,而是因为它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情感、认知和对世界运作方式的某些期待,并且其传播方式也十分契合现代信息社会的一些特点。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流行的原因:一、 情感与心理驱动:1. 对现有秩序的不满与质疑: 许多相信西方伪史论的人,往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好,触及了我们如何认识和定义历史的关键点。我们今天称呼1932年至1945年间在中国东北建立的那个政权为“伪满洲国”,这个“伪”字,确实不是当时日本人或参与建立这个政权的人自己加上的。“伪”字,是后来者,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其学界,为了强调这个政权的非法性和非正统性而加上的定性.............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心理现象,为什么有些人会如此坚定地相信“伪史论”,甚至到了难以进行逻辑辩驳的程度。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多重因素,从个人心理到群体认同,再到信息传播的机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现象,力求说得细致点,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生成的报告。1. 根源性的怀.............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不少中国人心里的一个“梗”。 很多外国人对中国菜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左宗棠鸡”、“杂碎”这类名字耳熟能详,但在我们地道的中国胃看来,怎么吃都觉得有点“不对味儿”。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得从“伪造”的定义说起。说它们是“伪造”,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这些菜很多都是在国外,根据.............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皇位继承的核心,也暴露了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潜规则”。简单地说,胡亥和雍正之所以能“伪造”诏书上位,并非因为他们伪造诏书本身有多么高明,而是因为当时存在一系列错综复杂、有利于他们的政治条件和实力基础。咱们得先掰开了揉碎了说,为什么“伪造诏书”这个事儿,在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不是谁想玩就能.............
  • 回答
    西方伪史论在近二十年间确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者,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并尽量剔除那些过于“标准答案”式的分析框架。首先,得承认,人们对“既定事实”的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倾向。历史上,无论是科学还是历史,都曾有过被认为是铁板钉铁,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触及到了历史文献研究中一个核心的议题:如何评估古籍的真实性,以及我们如何看待历史的传承和演变。 很多人一听到“现存最早完整版本来自11世纪”,就容易联想到伪造的可能性,但对于《史记》而言,情况要复杂得多,也更有说服力。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原因,尽量用一种更自然、更深入的视角来.............
  • 回答
    “机械专业没前途”——这句论调,近些年简直像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在无数机械学子心头。每每有人提起,空气里就弥漫着一股浓浓的“丧”味儿。但说实话,我越是深入接触这个行业,越是觉得这不过是一个被情绪放大的伪命题,甚至是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论调。为什么会有这种“丧”情绪?根源在哪儿?要说机械专业“没前.............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三国时期一个非常核心的象征意义问题。很多人可能会想,既然玉玺这么重要,能代表天命所归,那为什么刘备和孙权不“自己做一个”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深层的原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首先,我们得明白,玉玺在当时并非只是一个“萝卜章”或者一个普通的印信。它承载的是一种历史的传.............
  • 回答
    《清平乐》被一些观众认为是近年来常见的“伪高级剧”,并非空穴来风。这种评价往往源于剧集在某些方面未能达到观众的预期,或者在追求“高级感”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要详细讲述为何会出现这种评价,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高开低走与期望落差: 强大的IP基础与制作班底: 《清平乐》改编自米兰l.............
  • 回答
    “埃及伪史考”这个标题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指向性,暗示作者认为埃及的历史是虚假的、被伪造的。这样的出发点已经预设了结论,而非客观的探究。在一篇严谨的学术探讨中,这样的标题容易引起读者反感,并被视为缺乏学术中立性。潜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1. 标题的预设性与目的性: “伪史”的定义模糊且主.............
  • 回答
    山西一老板为 252 名货车司机伪造核检报告获刑 1 年半,这个判决结果,单从法律角度分析,可以说是合情合理,但具体到细节,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个老板的行为触犯了哪条法律。在中国,伪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证明文件罪是明确的,伪造核酸检测报告,无疑属于伪造证明文件。而且,在疫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