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72疑冢是否确有其事?

回答
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实际上是历史悠久但缺乏确凿考古证据的传说。这个说法究竟从何而来,又为何流传至今,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要理解曹操所处的时代背景。曹操是东汉末年一位极具争议但又不可否认的军事和政治天才。他的一生充满了权谋、征伐,但也留下了许多关于他个人生活和身后事的谜团。在古代,帝王将相的陵墓往往是他们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是国家重要的财富储存之地。因此,保护好自己的陵墓,防止被盗掘,是历代统治者都会考虑的问题。

曹操本人就曾发出过“设丘陵,无封殖,时近世俗,简而不烦”的遗嘱,大意是希望自己的墓葬能够简朴,不封不坟,不要过于讲究形式,以便于管理,也能避免被世人知晓,以免招致盗掘。这一点,很多史书都有记载,比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就有“临崩,命曰:‘有盗发冢者,因埋胀。’”以及“制曰:‘天下识我者,唯张季鹰耳。若季鹰闻吾丧,必至。是吾身后之忧也。’……”等内容,都体现了曹操本人对身后事的谨慎和对盗墓贼的防范。

也正是曹操这种“不封不坟”的遗嘱,以及他生前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使得后世的人们对他的墓葬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和猜测。人们很难想象,如此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其归宿会是如此的“简陋”。于是,为了彰显曹操的“神秘”和“高明”,或者为了解释为何至今未能发现其确切陵墓,关于“七十二疑冢”的说法便应运而生了。

“七十二”这个数字本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着特殊的含义,常用来表示“多”、“无数”的意思。比如“七十二般变化”,就表示变化多端。因此,“七十二疑冢”并非指精确的七十二个墓穴,更像是一种象征,意在说明曹操的墓葬遍布各地,难以寻找。这种说法,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对曹操智慧的认可,认为他会用这种方式来迷惑敌人,保护自己。

虽然“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流传甚广,但我们也要看到,至今为止,考古学界并没有发现任何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一说法的真实性。很多所谓的“疑冢”都被证明是其他朝代墓葬,或者根本就没有进行过发掘。即便有一些墓葬被初步认定为曹操墓,其证据也往往存在争议,未能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

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曹操墓”是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安阳曹操高陵。2009年,安阳市政府公布了这一考古发现,并称该墓葬的形制、出土遗物等特征与曹操的墓葬特征相符。但是,这一发现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有学者从墓葬的规模、墓室的结构、出土的“魏武王”铭文青砖等方面进行了论证,认为其可能性很大;但也有不少学者,特别是对东汉末年墓葬习俗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对此表示质疑,他们认为该墓葬的年代、规模等方面仍存在疑问,并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可能性。

总而言之,“七十二疑冢”更像是一种民间传说和历史想象的产物。它很好地迎合了人们对曹操这位历史人物神秘感和智慧的想象,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我们至今未能找到他确切的墓葬。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考古证据能够证实“七十二疑冢”的存在。关于曹操墓的探索,依然是历史和考古领域一个未解之谜,也是人们不断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说捕风捉影也算的话,我觉得不如猜测是相州韩家把高陵盗了还有点传奇色彩。毕竟所谓七十二疑冢本身就是捕风捉影。学者早就发现这只是很多人把北朝贵族墓葬群当成疑冢了。还拿这事儿出来说话的,摆明了就是民科嘛。

曹操高陵在唐代还是明确可查的。唐太宗在远征高句丽之前,就专门写了祭文给曹操。有人说光凭祭文不能证明唐太宗亲自去,所以就是唐代就找不到了。那要是按照这个说法,唐太宗是不是得手里拿着张纸、写上“李世民到高陵一游”、亲自和高陵合个影才行?而且后来宋太祖的时候专门下诏,给高陵安排了守陵户,每年杀猪牛羊祭祀。

乾德初,诏:"历代帝王,国有常享,著于甲令,可举而行。自五代乱离,百司废坠,匮神乏祀,阙孰甚焉。按《祠令》,先代帝王,每三年一享,以仲春之月,牲用太牢,祀官以本州长官,有故则上佐行事。官造祭器,送诸陵庙。"又诏:"先代帝王,载在祀典,或庙貌犹在,久废牲牢,或陵墓虽存,不禁樵采。其太昊、炎帝、黄帝、高辛、唐尧、虞舜、夏禹、成汤、周文王武王、汉高帝光武、唐高祖太宗,各置守陵五户,岁春秋祠以太牢;商中宗太戊高宗武丁、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宣帝、魏太祖、晋武帝、后周太祖、隋高祖,各置三户,岁一享以太牢;秦始皇帝、汉景帝武帝明帝章帝、魏文帝、后魏孝文帝、唐玄宗宪宗肃宗宣宗、梁太祖、后唐庄宗明宗、晋高祖,各置守陵两户,三年一祭以太牢;周桓王景王威烈王、汉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献帝、魏明帝高贵乡公陈留王、晋惠帝怀帝愍帝、西魏文帝、东魏孝静帝、唐高宗中宗睿宗德宗顺宗穆宗代宗敬宗文宗武宗懿宗僖宗昭宗、梁少帝、后唐末帝诸陵,常禁樵采。"寻又禁河南府民耕晋、汉庙壖地。凡诸陵有经开发者,有司造衮冕服、常服各一袭,具棺椁以葬,掩坎日,所在长吏致祭。(《宋史 卷一百五 志第五十八 礼八》)

按照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宋太祖这可亏大了。他祭祀那么多帝王,安排那么多守陵户,上了那么多祭品,还没魏武帝一个人安排的人多。他祭祀的帝王总数好像还没七十二呢!

那么后来是怎么变成七十二疑冢的呢?

至少得是北宋中叶以后的事情了。

所以说啊,这事儿与其硬要猜测是曹操设置疑冢,还不如猜测说相州韩家盗了墓。反正都是胡猜,时间对得上的肯定是北宋时代兴起的相州韩家,而不是死了上千年的曹操啊。虽然这也是胡猜罢了。相州韩家除了时间地点比较接近,跟这事儿啥关系都没有。要是时间地点接近的都算嫌疑人,那人家岳飞还是北宋的呢,也是相州人,你说是吧?这就没边了。

可是如果他们都不算嫌疑人,那死了一千年的曹操是怎么成嫌疑人的呢?

差一千年都能算嫌疑人,这样算你怎么不说唐太宗建的疑冢的呢?

所以在充分证据面前还在扯七十二疑冢的人,就当脑子进水看待就好了,理都不要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实际上是历史悠久但缺乏确凿考古证据的传说。这个说法究竟从何而来,又为何流传至今,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要理解曹操所处的时代背景。曹操是东汉末年一位极具争议但又不可否认的军事和政治天才。他的一生充满了权谋、征伐,但也留下了许多关于他个人生活和身后事的谜团.............
  • 回答
    曹操的姓氏非常明确,他姓 曹。这似乎是一个简单到不值一提的问题,但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我们如此确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 历史文献的记载: 正史:《三国志》 这是关于三国时期最权威的历史记载,由陈寿所著。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开篇就明确记载:“武皇帝,讳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也。汉相.............
  • 回答
    曹操一生确实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和挫折,但他之所以被后世称为“一代枭雄”、“乱世奸雄”,被广泛认为是一个极具智慧和能力的政治家、军事家,原因在于他能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并且在宏观战略上取得巨大的成功,最终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曹操的失败体现在哪些方面?1. 早期创业的艰难与挫.............
  • 回答
    曹操在政治和军事上留下的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不少制度在他之后得以延续,并在南北朝时期继续发挥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曹操留下的主要政治和军事制度及其在南北朝的沿用情况: 曹操留下的政治制度及其在南北朝的沿用: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中央集权式微。他崛起后,为了巩固统治,重建秩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曹操遇到汉武帝,会篡汉吗?”,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人的性格、时代背景、政治手腕以及他们所处的权力结构。答案并非简单的“会”或“不会”,而是需要探讨其可能性和复杂性。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两位人物的特质和所处的环境:曹操: 性格特点: 曹操是一个极具野心.............
  • 回答
    曹操对儿子们的喜爱程度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们的才能、性格、政治地位,以及曹操自身的考量。要详细说明曹操为何在不同时期对曹冲、曹植、曹丕有不同的态度,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曹冲:年少时的惊才绝艳与“孝道”的绝佳体现曹冲在曹操所有儿子中,.............
  • 回答
    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盒子,这个事件在《三国演义》中有所提及,但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因此,我们讨论其含义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曹操和荀彧关系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的推断。关于曹操送空盒子给荀彧的意图,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解读一:意在让荀彧“闭嘴”——暗示不满,逼其放权这是更普遍被接受的一种解.............
  • 回答
    “曹操究竟是好是坏?”这个问题,恐怕是中国人心头萦绕千年的一个大大的问号。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因为这位乱世枭雄,他的手上沾满了鲜血,但他又确实在那个黑暗时代点燃了文明的火种。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聊。咱们先说说他“坏”的地方,这部分很多人都能想起来。1. .............
  • 回答
    说到统一江山后的“卸磨杀驴”,这可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一个屡试不鲜的戏码。在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汉末枭雄里,要论谁最可能在功成名就后对功臣下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他们的性格、政治理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好好捋一捋。曹操:政治家的精明与权术的极致曹操这个人,打心眼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家,而且是.............
  • 回答
    曹操(155年-220年)和毛泽东(1893年-1976年)分别是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但他们的时代背景、文学传统和创作目的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对两人的诗词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文学传统1. 曹操 时代背景:东汉末年,建安文学兴起,曹操作为"三曹"(曹操、曹.............
  • 回答
    曹操与田畴之间的关系及田畴拒绝封爵的事件,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博弈。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动机、政治博弈三个层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东汉末年的权力格局1. 曹操的崛起与政治需求 东汉末年,曹操作为北方军阀,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逐步统一北方。他需要拉拢士人、巩固政权,但同时面临.............
  • 回答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以其杰出的才能和雄才大略,统一了中国北方,奠定了魏国的基业。在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方面,曹操也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魄力和远见。他发布的“求贤令”以及“唯才是举”的政策,在当时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为寒门和普通平民提供了更多施展才华的舞台。曹操的“求贤令”与“.............
  • 回答
    曹操和诸葛亮,两位都是三国时期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他们在文学、影视作品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要说谁“更难演”,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演员对角色理解的深度、表演技巧的广度,以及观众对角色的固有印象和期待。从多个维度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更详细的观点:一、角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触及了历史人物评价中一个非常微妙且常常被争论的焦点。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曹操是真小人,刘备是伪君子”这种说法以及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真小人”和“伪君子”这两个概念在语境中的含义: 真小人: 指的是那些行为不端,品德低下,但他们并不掩饰自己的这些缺点,甚.............
  • 回答
    在汉末三国时期,曹操并非唯一实行过屠城的将领。事实上,战争的残酷性在那个时代是普遍存在的,屠城作为一种威慑、报复或者巩固统治的手段,在不同的势力和将领那里都有出现。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曹操的“屠城”事件及其背景:曹操的“屠城”行为,最为人熟知和引发争议的是在官渡之战前后.............
  • 回答
    曹操是否屠城,以及具体屠城事件的记载,是历史学界长期以来讨论和争议的焦点。对此,我们需要结合史书记载、考古发现以及历史评价来全面分析。一、 曹操是否真的屠城?从史书记载来看,曹操确实有过屠城的行为。一些正史(如《三国志》)和野史(如《汉晋春秋》)中都有相关的记载。然而,需要区分的是,“屠城”在古代战.............
  • 回答
    曹操的屠城行为和南京大屠杀,在表面上都涉及大规模的杀戮,都给人类历史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然而,从更深层次的动机、性质、组织方式以及历史影响来看,它们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要详细论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动机与目的 曹操的屠城: 军事战略与巩固统治的手段: 曹.............
  • 回答
    曹操当年不杀刘备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背后交织着政治考量、军事战略、个人恩怨以及历史的偶然性。虽然曹操在很多时候视刘备为心腹大患,并曾有过将其除之而后快的时候,但最终他没有下手,而是采取了容忍甚至拉拢的态度。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曹操为何不杀刘备:一、政治考量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这.............
  • 回答
    “曹操为什么不留着吕布配种?”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社会对“优秀基因”和“战力传承”的一些思考。虽然我们现在看来这是一个非常规甚至有些猎奇的角度,但从历史和当时社会的一些观念出发,我们可以尝试进行详细的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在古代中国,即便有对优秀基因的模糊认知,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
  • 回答
    要评价谁的“仁”和对异性的观念超脱了那个时代,我们得把曹操和刘备两位历史人物放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细细品味他们的一些行为,尤其是那些在今天看来可能颇具争议的“表现”。曹操的“分香卖履”与那个时代下的“仁”首先,我们来看看曹操在临终前让小妾“分香卖履”这件事。这事儿在史书中记载得比较简略,原文大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