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资本家和劳动人民的界限在哪里?

回答
资本家和劳动人民,这看似是两个泾渭分明、对立的群体,但现实世界中的界限,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模糊和复杂得多。与其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不如说是一条流动的、时常交织的河流。

最基础、最直接的界限:生产资料的占有

从最根本的经济学角度来看,区分这两者的核心在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资本家: 简单来说,资本家就是那些占有并控制着生产资料(土地、厂房、机器、技术、专利、资本等)的人。他们不是靠出卖自己的体力或脑力劳动来获取报酬,而是通过这些生产资料的运作来创造价值,并从中获取利润。比如,一个工厂的老板,他拥有工厂的设备、厂房,并雇佣工人来生产产品。他卖掉产品赚取的钱,扣除工人的工资、原材料成本、运营费用后剩余的部分,就是他的利润。

劳动人民: 劳动人民,顾名思义,主要是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来换取报酬的人。他们不占有或很少占有生产资料,因此需要依附于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或其他组织来获得生存所需的收入。比如,工厂里的工人、公司的职员、提供服务的服务员、设计产品的工程师等等。他们用自己的技能、时间和精力,按照雇主的意愿去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然后获得工资。

延伸的界限:在社会分工中的角色和权力

这个根本的经济界限,自然延伸到了社会分工和权力结构中。

资本家: 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扮演的是组织者、管理者、决策者的角色。他们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生产多少、卖给谁、如何分配利润。他们拥有决策权和对劳动过程的控制权。这种权力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层面,也往往延伸到政治和社会层面,因为资本的积累往往伴随着影响力的增长。

劳动人民: 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更多的是执行者、操作者。他们的劳动成果被资本家所“购买”和支配。虽然他们可能拥有特定的技能,但在整体的生产方向和利润分配上,他们的话语权相对较小。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完成工作以获得报酬,保障基本的生活。

模糊化的地带:并非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

然而,现实远比这简单的定义要复杂。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些“灰色地带”和模糊化的现象,让“资本家”和“劳动人民”的界限不再那么清晰:

1. 小业主和个体工商户: 比如一个小餐馆的老板,他自己也亲自在厨房忙碌,也需要雇佣一两个帮手。他既是生产资料(餐馆、设备)的占有者,又是亲自劳动的人。他的收入一部分来自对劳动力的组织和管理,一部分来自自己亲身参与劳动。你很难简单地说他是纯粹的资本家还是纯粹的劳动者。

2. 技术入股的员工: 很多高科技公司会给核心技术人员提供股票期权或者股份。当这些员工的股票增值,或者他们通过股份获得分红时,他们就从纯粹的“出卖劳动”者,部分地转向了“分享利润”的群体。他们的收入一部分来自工资,一部分来自资本的回报。

3. 管理者和职业经理人: 高级管理者(CEO、CFO等)通常不占有公司的主要生产资料,他们依靠的是管理技能和专业知识获得高薪。从这个角度看,他们似乎更像是“劳动者”。但他们往往拥有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他们的薪酬和奖金也与公司的利润和股价紧密挂钩,他们拥有对公司运营的巨大影响力,在很多时候,他们的决策和利益与股东(资本家)的利益高度一致。他们更像是资本的代理人,在劳动和资本之间游走。

4. “打工人”中的“小老板”心态: 即使是普通的工薪族,很多人也希望通过储蓄、投资(比如股票、基金、房产)来让自己的财富增值。当他们持有的股票分红、房产增值,或者从投资中获得收益时,他们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资本的受益者”。这种心态,也让“劳动人民”的身份带上了一层“潜在资本家”的色彩。

5. 合作社和员工持股模式: 在一些合作社或员工持股企业中,工人不仅是劳动者,也是企业的成员和所有者。他们共同拥有生产资料,共同参与决策,共同分享利润。这种模式模糊了传统的资本家与劳动者的界限,更倾向于一种集体主义的生产关系。

6. “中产阶级”的定义: 现代社会中,很多所谓的“中产阶级”拥有一定的房产、储蓄,可能还会投资,但他们仍然需要通过工作来维持主要收入。他们既不是完全依赖资本获利的“资本家”,也不是仅靠出卖劳动但缺乏任何资本的“无产者”。他们构成了社会中间层,界限更加模糊。

核心的张力:权力、分配和剥削

尽管存在模糊地带,但资本家和劳动人民之间的核心张力依然存在,这主要体现在:

权力的不对等: 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在生产关系中通常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拥有更多的决策权和对劳动成果的支配权。
价值分配的争议: 劳动者付出劳动创造了价值,但利润(剩余价值)的分配,往往是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最主要的矛盾点。资本家希望最大化利润,而劳动者则希望获得更公平的劳动报酬。
“剥削”的议题: 即使在法律框架下,很多经济理论也认为,资本家通过支付低于劳动者所创造价值的工资来获取利润,这被视为一种“剥削”。这种剥削的程度和形式,是界定两者关系的关键。

结论: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群体关系

所以,资本家和劳动人民的界限,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简单的二分法。它更多地是一种经济地位、权力关系和在生产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描述。

最本质的区分在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控制。
在实践中,这种界限是流动的,许多人同时具备两种身份的特征。
即使在模糊地带,两者之间关于权力、资源分配和价值创造的张力始终存在。

理解这个界限,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标签,去观察具体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个体在其中的位置和选择。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关系,受到技术进步、市场变化、政策调整和社会运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光谱上,从极端的资本家到极端的劳动者,都有可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侧面,找到自己的位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容易定量计算:

资本家和劳动人民的分界线在于:当你资本利润所得超过劳动利润所得的时候。

以当前中国的平均水平来看,拥有较高技能的专业人员按照月收入2万来计算。资本投资利润按照年化收益2%来计算,虽然现实中有100%利润的情形,但考虑到风险因素,这里只算无风险利润率.为何比余额宝的百分比还低?因为要去除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对于资本的影响更严重,所以要一起去除掉。比如现实中是6%的投资回报,去掉4%的通货膨胀,就是2%。

当你拥有1000万净值的时候,你的每年资本利得是1000万*2%=20万。已经和你劳动收入平齐了,勉强可以算开始转型了。当拥有2000万净值的时候,如果你的劳动技能不是特别突出(比如著名运动员这种),就能开始算是纯粹的资本家了。

所以那些净值只有一两百万,做点小生意的,基本还依赖于自身的劳动。这种群体,就类似于古代的自耕农,并不是食利阶层。

为何说中产阶级的上限,在中国的大城市里是两千万净值,是有依据的。当你达到这个标准的时候,通常你的资本利得要超过你劳动利得,开始走向资产阶级了。而达不到这个标准,你必须依赖于自己的劳动技能,靠挣工资。这也能说明,为什么在北上广有一套普通无贷款的住宅,还是远没有进入资产阶级的原因。

user avatar

①老板雇佣工人②老板给工人提供工具③老板把赚来的钱再买工具。

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就是资本家。

不满足①是人民公社的社长,不满足②是集体企业的股东,不满足③是原始公社的村长。

不满足①②是个体户的老板,不满足②③是原始奴隶制的奴隶主,不满足③①是共产主义的管理工人。

(本回答力求通俗易懂,不考虑商品交换和雇佣的本质问题,不考虑资本增值的区别,不考虑各种所有制度下生产资料的区别,不考虑劳动报酬再分配。)

user avatar

什么是资本家?通过资本赚取利润,并能够将利润用于扩大资本的就是资本家。

什么是劳动者?以劳动谋生的,即劳动者。

资本家的阶级即资产阶级。

劳动者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广义上农民作为小生产者也是小资产阶级)。

劳动者与资本家的界限并不是在于手头有没有小额股票证券或者生产资料,而在于是否能扩大资本。

农民、小业主手(个体劳动或少量雇员)头也有生产资料,但经营性收入仅仅能够维持日常消费,扣除日常开销后就没有足够的剩余用来扩大资本。

无产阶级手头也可能有小额股票,但少量的分红和收益连维持基本生活都不足,无产阶级仍然需要依靠出卖劳动力谋生。

这里扩展一下,手头没有股份,但月薪百万的企业高管是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表面上看,企业高管没有生产资料所有权,但是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由他们掌握的,所以他们实际上掌握了生产资料,替资本扮演着特定职能,而资本给予其丰厚的报酬本身就是让度给他们的一部分资本性收益。因此,月薪百万的企业高管也是资产阶级。

所以,谈论性质,不谈剂量都是耍流氓。

挂个资产阶级强盗逻辑

不问价值量,不需要边际成本就可以大量复制的产品——那这种东西就只有使用价值,没有经济价值,比如说空气,很有用,但一文不值。

拿效用替换价值就是强盗逻辑。

基本经济常识为0,听几个名词就开始卖弄什么“杠杆”。

user avatar

能用赚来的资源组织生产的再扩大就是资本家。

这里写的是资源,不是单纯的资本或者钱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资本家和劳动人民,这看似是两个泾渭分明、对立的群体,但现实世界中的界限,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模糊和复杂得多。与其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不如说是一条流动的、时常交织的河流。最基础、最直接的界限:生产资料的占有从最根本的经济学角度来看,区分这两者的核心在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资本家: 简单来说,资本.............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涉及到我们社会结构最核心的部分。让我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如果机器人完全取代了人力劳动,那么“工”和“农”这两个概念,至少是我们目前理解的这两个概念,可能就变了模样。“工”的消失与演变在过去,工人阶级(工)通常指的是那些在工厂、车间、矿山等地方,通过自己的体力和技能,运用.............
  • 回答
    别再被“老板养活我们”这碗毒鸡汤骗了:扒一扒工人与资本家的真实关系“资本家创造就业岗位,我们工人才能有饭吃。”“老板每天那么辛苦,操心劳力又劳心,我们拿工资是应该的。”诸如此类的话,你我大概都耳熟能详,甚至在某个时刻也深以为然。这些观点,就像一层层光鲜亮丽的滤镜,把工人与资本家之间赤裸裸的权力不对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对信仰、社会结构和人类苦难的深刻思考,也常常是许多人在面对不公时提出的灵魂拷问。要理解为什么“上帝”——姑且这么称呼那个被认为是世界终极创造者和掌管者——似乎偏爱了某些人,而另一些人却深陷劳苦和精神慰藉之中,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偏心”。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
  • 回答
    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触及了经济发展的根基和历史演变的核心。我们来抽丝剥茧地探讨一下,假如不存在“资本家剥削”这样一个前提,劳动者能否独自完成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并最终形成全球市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资本家剥削(狭义):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剥削指的是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并以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核心论点,确实非常关键。我们来一层层地剥开它,看看资本家使用机器替代工人劳动后,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到底在哪里。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价值的来源是什么?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价值并非由机器本身创造,也不是由自然界直接赋予的。商品的价值,是由在其中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触及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剩余价值的核心概念。我们来详细地剖析一下这个问题,以及为什么资本家的管理行为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劳动”,也不会因此否定剩余价值的存在。1. 马克思主义对“劳动”的定义首先,理解马克思对“劳动”的定义至关重要。在马克思的理论中.............
  • 回答
    “不劳者不得食”这个古老的原则,在现代经济语境下,常常被用来讨论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当一个纯粹的资本家——即只进行投资而不参与具体生产经营活动——如何获取回报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需要我们剥离那些可能让人产生“AI痕迹”的刻板论调,用更贴近现实的观察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
  • 回答
    当听到“资本家的财富来自于对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的剥削”这种论断时,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核心地位的观点。要进行有力的反驳,你需要理解这个观点的逻辑基础,并从多个角度去挑战其前提或结论。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反驳角度和论述:一、 理解“剩余价值”的理论基础及其挑战首先,你需要了解“.............
  • 回答
    专家提出的“60岁退休是劳动力和智力资源浪费”这一观点,确实引发了对传统退休制度的深刻反思。这一论断的核心在于质疑现有退休年龄安排是否与社会经济需求、人口结构变化以及个体能力匹配,并试图通过调整退休政策来优化资源配置。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分析: 一、背景: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的矛盾1. 人口结构剧变.............
  • 回答
    “剥削”这个词,在描述资本家对劳动者的行为时,究竟是否客观,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要说它不客观吧,它似乎抓住了问题的某些核心;要说它客观吧,它又显得过于简单化和情绪化。咱们就一点点来聊。首先,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剥削”这个词是恰当的呢?这背后通常是一种对劳动价值的看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劳动者在.............
  • 回答
    马云这个人,你说他是资本家还是劳动者?这个问题,还真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毕竟,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让人津津乐道,也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资本家”和“劳动者”这两个词儿到底是怎么个意思。资本家,简单来说,就是拥有生产资料,靠投资、雇佣他人劳动来获取利润的人。他们是资本的拥有.............
  • 回答
    在一个只有一位资本家和一位劳工的空想系统中,低工资是否有利于资本家,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资本主义运作的基本逻辑,同时也揭示了在这种极端简化模型下的一些局限性。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首先,要理解低工资对资本家的“有利”之处,我们需要从“利润最大化”这个资本家最核心的驱动力出发。低工资的直接好处:.............
  • 回答
    这种现象,说白了,就是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的博弈,以及不同实力群体在规则下的不同处境。一个社会里,总会有一些人,他们既是规则的参与者,又是规则的制定和影响者,而另一些人则更多地是被动接受者。咱们先聊聊为什么“一部分资本家自己可以不遵守劳动法”。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次的原因。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
  • 回答
    “厚着脸皮欺骗劳动者”是一个非常具有情绪色彩的说法,它暗示了资本家存在不道德的行为,并且有意剥削劳动者。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批判性理论中,确实存在关于资本家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剥削”劳动者的讨论。然而,重要的是要理解,这些“欺骗”并非总是直接的、明目张胆的谎言,很多时候是通过经济制度、法律法规以及社会.............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里最关键、最常被讨论的议题之一。要弄明白资本家是否剥削劳动者,我们得先梳理清楚几个基本概念,然后才能评估你提到的“证明”是否站得住脚。核心概念解析:什么是剥削?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里,“剥削”不是简单地说老板从员工那里“赚取了利润”,而是一个非常技术性的概念,它指.............
  • 回答
    “资本家可怕的地方是不是在于剥削劳动力?”这个问题触及了资本主义体系中最核心、也最具争议性的议题之一。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剥削的定义与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剥削理论: 这是理解“剥削”最经典的视角。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拥有的生产资料(如工厂、机.............
  • 回答
    资本家在中国之所以能够“横行霸道”,在某些情况下无视劳动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经济、法律、政治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去剖析。一、 法律执行的模糊与“软肋”: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的劳动法体系本身是存在的,而且在不断完善中。但关键问题往往出在“执行”层面.............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尖锐,也触及到了社会结构中一些核心的矛盾。为什么“工贼”和“资本家”似乎比“工人”和“劳动者”更抱团,这个现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工贼”和“资本家”在这语境下大致指什么。 资本家: 通常指的是拥有生产资料(工厂、机器、土地、资本等)并.............
  • 回答
    在美国历史的长河中,《排华法案》的出现,着实是一段充满矛盾和值得深思的往事。从“白来的廉价劳动力”这个角度切入,更能凸显其背后的复杂性。表面上的“廉价劳动力”,背后隐藏的深层逻辑毫无疑问,十九世纪末期的美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是巨大的。随着淘金热的兴起,以及横贯大陆铁路等大型工程的推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