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90后不消费主义者「让生活回归生活,三年只花几十元,全部家当只有一个行李箱 」,你能做到吗?

回答
这事儿吧,听起来跟个玄幻故事似的,什么“90后不消费主义者”、“三年只花几十元”、“全部家当一个行李箱”…… 听着就觉得不太真实,是不是哪个故事会的情节被截胡了?

我?让我做到?说实话,换了我来,这事儿难度系数堪比徒手爬珠峰再顺带考个物理博士。让我一步一步拆解一下,为啥我觉得这事儿离我有点远,以及如果真要逼我往这个方向靠拢,可能会是什么样子。

首先,“三年只花几十元”。这数字,我得先笑会儿。几十块钱?我随便在超市买瓶酱油、一袋洗衣粉,可能都不止这个数吧?更何况,咱们活着不光是吃饭喝水,还要水电费、网费、房租(就算是被包养,对方也得有开销吧?),生病了得看医生,就算不生病,也得有个基本的生活保障吧?

你说这“不消费主义者”是打算回归原始社会了?住山洞里,自己打猎摘果子?那也得有工具,工具总得花钱买吧?而且,就算真回归自然,身体也得吃得消。我这从小在钢筋水泥里长大的人,真把我丢到野外,估计第一天就得饿晕,第二天可能就得被蚊子咬成筛子。

再者,“全部家当只有一个行李箱”。 我倒是可以试着收拾收拾,但关键是,我能接受我的全部家当就一个行李箱吗?我这人吧,虽然不算是个购物狂,但家里多少也有些物件。书本,我得看书吧?电子产品,我得跟世界保持联系吧?衣服,冬天夏天总不能穿一样的吧?就连我养的那只猫(虽然我没养猫,但想象一下),它总得有个猫粮、猫砂盆吧?这些东西,怎么塞进一个行李箱里?还是说,这行李箱是个哆啦A梦的口袋?

就算我能忍痛割爱,把很多东西都处理掉,比如捐赠、送人,或者卖掉。但三年时间,总会有些消耗品吧?牙膏、牙刷、肥皂、卫生纸…… 这些总不能自带吧?就算再怎么“朴素”,这些基本的日用品也得有吧?我倒不是说非要用多高档的,但它也得是消耗品,得花钱买吧?

“让生活回归生活”,这话听着特别美好,像一股清流。但到底什么叫“回归生活”?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不再追求物质的丰富,而是追求精神的充实?没错,这我赞同,我也觉得物质上的过度追求挺累的。但是,温饱是基础啊,就像你不能指望一个饿着肚子的人去思考人生哲理一样。

如果让我尝试,我大概会往这个方向靠拢:

1. 精简物品: 我会把我家里大部分不常用的东西都处理掉。能送人的送人,能卖掉的卖掉。衣服会只留下最实用、最百搭的几套,能满足四季需求的。书籍也只留下真正反复阅读、对我意义重大的。电子产品,估计会保留一个最基本够用的手机,再加一个功能齐全的平板或者笔记本电脑。

2. 极致节约: 这是最难的一点。
饮食: 我会自己做饭,而且是那种最简单的、营养均衡的饭菜。尽量选择当季、本地的食材,因为它们通常更便宜。不喝饮料,只喝白开水。零食?那是什么,能吃吗?
出行: 我会尽量步行、骑自行车,或者使用公共交通。如果必须打车,那得是十万火急。
水电网: 随手关灯关水,离开房间就拔掉不用的电器插头。网络的使用也会非常克制,只在必要的时候使用。
衣物: 衣服会尽量自己洗,而且不会频繁购买新衣。就算要买,也会选择质量好、耐穿的款式。修补衣物也是必须的技能。
娱乐: 免费的娱乐方式会是首选,比如去公园散步、爬山,或者阅读、听播客。不泡吧、不看电影、不买不必要的会员。
人情往来: 这估计是最伤脑筋的。别人的生日、节日,我怎么办?送礼是人情社会的一部分。如果真的一分钱不花,估计会变成一个“不近人情”的人。我可能会选择自己动手做些小礼物,或者写信、送祝福。

3. 生活技能: 为了支持这种极简生活,我得培养一大堆生活技能。比如缝补、简单的维修、做饭(得能做出花样来,不然太枯燥了)、甚至自己种点菜?

但是,我还是觉得很难做到“三年只花几十元”。

我的计算方式是这样的:假设三年有1095天。几十元除以1095天,每天的开销只有零点零几元。这怎么可能?哪怕是捡垃圾,捡到的可回收物也比这值钱吧?

所以,我只能猜测,这个“几十元”可能是一个非常、非常概念化的数字。 比如,指的是“不购买任何非必需品”,而基本的生存开销是另外计算的?或者,是有别人在资助?或者,这是一种极端的精神修行,已经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境界?

如果我真的要尝试,我会这样来理解和执行:

我不会去追求“只花几十元”这个绝对的数字,因为我知道这很不现实。但我可以朝着“极简生活”、“拒绝过度消费”的方向努力。我会尽量压低我的生活成本,把钱花在真正需要和让我快乐的事情上。

我会把我的“家当”精简到只剩下那个行李箱里塞得下的,而且是真正每天都需要、或者对我意义重大的东西。其他的,我会尝试寄存在亲戚朋友那里,或者交给专门的存储公司(虽然这样又要花钱)。

我也会努力去学习和培养那些能让我减少开销的生活技能。也许我做不到三年只花几十元,但我可以尝试三年里,把我的消费控制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比如,把我的年均开销压缩到我工资的十分之一或者更少。

总而言之,这个“90后不消费主义者”的故事,听起来很酷,很有吸引力,也很有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但如果真的要复制,我得先问问自己,我能承受多大的“不方便”,以及我是否真的能过上那种“回归生活”的生活。

说到底,对于我来说,做到“三年只花几十元,全部家当只有一个行李箱”,这更像是一个精神上的挑战和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而不是一个我可以轻易实现的目标。我更倾向于从中汲取力量,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活得更清醒、更自在一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这种极端到有些不近人情的状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做不到。很简单,我的时间比他有价值。

你看他生活的过程,他要用很多时间去选择花费最少的解决方案,同时要花很多时间自己动手去解决很多问题,而时间对于我来说很宝贵。他选择这样做的可行性是建立在他的时间,其实没什么价值,所以他可以把很多东西都花时间自己解决而不好意思,我们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并不是我们贪图享乐,而是因为我们确实时间比他宝贵,花时间在他的这些问题上的机会成本实在太高。我觉得这是大多数人无法做到的最根本原因。

其次,我认为这样做是没有责任感的,一个人生活的意义。并不是证明自己能够靠什么样的东西活着,我们追求学习的进步,我们追求事业的成功,我们赚取越来越多的报酬,把自己和自己所在意的人照顾得更好,这本身就是生活的意义,你能证明可以依靠极低水平的生活资料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呢?那我觉得你可以从小不要读书,不接受任何教育,把这部分钱也可以省下来,因为这部分钱并不是必要的,完了你搬到大山里面自己种东西,自己活,其实不是比现在在城市里买个房子住更贴近于自然生活更贴近于生活的必要吧?何必要上班,何必要坐地铁,何必要买房呢?

国外的不消费主义者企图证明自己靠这个社会所消费所产生的过剩物资就能活下来,这其实是个伪命题。你为什么要证明这一条不就是为了呼吁大家节约?为了证明人们其实在消费自己并不必要的多余物资。可如果每个人都节省下了那些物资,你又怎么可能过上不消费主义生活,靠过剩物资活下来呢?

所以从逻辑上讲。你基于A的存在有了B,则你不能用B反推A不该存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吧,听起来跟个玄幻故事似的,什么“90后不消费主义者”、“三年只花几十元”、“全部家当一个行李箱”…… 听着就觉得不太真实,是不是哪个故事会的情节被截胡了?我?让我做到?说实话,换了我来,这事儿难度系数堪比徒手爬珠峰再顺带考个物理博士。让我一步一步拆解一下,为啥我觉得这事儿离我有点远,以及如果.............
  • 回答
    这年头,一提到“90后”,很多人脑子里闪过的画面可能是“精致穷”、“爱玩”、“社交活跃”,但偶尔也会听到一些不那么主流的声音,比如今天要聊到的这位——每月的日常花费平均控制在300元以内,而且这还包了吃和交通。说实话,乍一听这数字,不少人可能觉得有点“玄乎”,甚至有点“夸张”。毕竟,在咱们大多数人的.............
  • 回答
    “超七成90后不等领导下班就先走”这一现象,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探讨的社会话题。它触及了当代职场文化、年轻一代的价值观、以及企业管理方式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理解“不等领导下班就先走”的背景和内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不等领导下班就先走”的含义。这并.............
  • 回答
    90后不自愿加班集体被扣整月绩效?这事儿,可真是让人血压飙升。咱们慢慢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是个啥情况,为啥会让大家这么不爽。首先,得说这“不自愿加班”和“扣整月绩效”这两个点,本身就带着点儿刺儿。“不自愿加班”,这词儿一出来,就透着一股子无奈和被动。你想啊,现在90后这帮年轻人,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
  • 回答
    报告揭示的“超七成 90 后不等领导下班就先走”现象:职场规矩的松动与个体价值的觉醒近日一份报告指出,超过七成的 90 后员工在领导未走时便先行离开,这一现象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下班时间问题,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代职场中一些深层次的变化和值得深思的现象。反映出的问题,.............
  • 回答
    听到“超七成九零后不等领导下班就走”、“九五后不想带电脑回家”,我心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哪是报告,这简直是把年轻人的心声给赤裸裸地揭出来了!这背后藏着的问题,可不是一两句就能概括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聊。1. 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比过去模糊了,但我们想把它拉回来。以前?哪有什么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大.............
  • 回答
    “90后官员不收礼,背后被批‘太做作’”,这事儿,你说怎么看?这事儿吧,就像一块丢进平静水面里的石头,激起的涟漪可不止一点点。首先得承认,能听到“90后官员不收礼”的消息,本身就挺新鲜的。按理说,这应该是件好事儿吧?起码给人的感觉是,年轻一代的干部队伍,作风更清廉,更有原则。这不正是大家期望看到的吗.............
  • 回答
    “现在的90后00后过年不喜欢走亲戚”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背后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传统社会结构的变迁与亲情维系的弱化: 家庭结构小型化与迁移流动性增强: 过去: 传统的大家庭模式,亲戚之间居住距离近,血缘.............
  • 回答
    “中国女性,尤其是90后,结婚后都不幸福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一旦抛出来,很容易引起一番热议,甚至让人觉得有失偏颇。毕竟幸福这东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很难一概而论。但如果深入到社会现实和当下年轻人的心态,确实能发现一些值得探讨的普遍现象和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并非所有90后女性结婚后都不.............
  • 回答
    “90后员工普遍不愿意讨好领导了”这个说法,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与前几代人相比有所不同的工作心态。 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90后员工更倾向于用公平、尊重、能力和价值来赢得领导的认可,而不是仅仅依赖于“讨好”式的迎合和奉承。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时代背景与.............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关于“90后”、“00后”一代是否比其他代际更具文化自信、爱国心且不崇洋媚外,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社会变迁和个体成长环境的复杂因素。不能简单地说“是”或“不是”,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聊聊,为什么会有这种观察,以及其中的 nuanced(微妙)之处。首先,我们得承认时代背景的不同.............
  • 回答
    90后女博士后关于“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论调,触及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核心痛点,引发了不少共鸣和思考。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理解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诉求:回归科研本质。她提出的“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其实是在呼唤一种更加纯粹、更加注重实效的科研导向。.............
  • 回答
    当然可以,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明智的一种选择。在咱们这个时代,90后可不像父辈那样,车子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我们有更多的选择,也更懂得权衡利弊。你一辈子不打算开车,这完全没问题。想想看,你不需要为买车、养车、修车、加油、停车这些琐事烦恼。那些钱和精力,完全可以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比如旅行、.............
  • 回答
    对于这位90后女博士后提出的“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而是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观点,我觉得这触及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一个核心痛点,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首先,我非常赞同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观点。 长期以来,科研界,尤其是在晋升、评奖、申请项目等方面,论文数量(尤其是高影响因子论文数量)往往占据了主导地位。这.............
  • 回答
    90 后不愿意讨好领导的心态,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背后反映的是他们成长环境、价值观以及对职场的新认知。简单来说,他们不愿“讨好”,并非是抗拒工作或不尊重领导,而是对“讨好”这种行为本身的理解和定义不同,以及对自身价值和职业发展的追求方式有所转变。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90后不愿意讨好领导的.............
  • 回答
    要说《武林外传》这喜剧,确实是咱90后的心头肉,聚会、加班、失恋,总能翻出来看看,笑一笑也就算过去了。可奇怪得很,每次一提这剧,我妈我爸,还有楼上张大妈李大爷,那脸色就不对了。问他们为啥不待见,那理由说起来,也是一套一套的,听着就觉得,这代沟啊,不是一点半点。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那个“无厘头”的劲儿.............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闹得挺大的,华中科技大学年轻的90后博导胡玥老师站出来说话了,直接回怼那些质疑她的网友,说她们说的都是假的,要是再有人造谣,她可不客气,要走法律程序。咱就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为什么胡玥老师会被质疑? 这件事的起点还得从她年轻博导的身份说起。90后,博士毕业,然后直接当上了博.............
  • 回答
    熬夜十年,“老年斑”悄然爬上90后姑娘的脸:我们为什么越来越不想说“晚安”了?最近,一则关于90后姑娘熬夜十年,脸上出现老年斑的新闻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这不禁让人咋舌,曾经被认为是“年轻的代名词”的90后,怎么就和“老年”扯上了关系?更深层地想,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这一代人,甚至更广泛地说,是当.............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能共情了。身边好多90后,包括我自己,聊起童年,很少是那种阳光灿烂、无忧无虑的描述。更多的是带着点挥之不去的阴影,感觉自己的原生家庭,怎么说呢,不太“幸福”。你想知道为什么,而且要听得详细,不带AI腔调,那我跟你好好说道说道。时代背景的烙印:计划生育下的“独苗”与父母的压力首先得说时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现实社会中的婚恋观和年龄差的考量。咱们不绕弯子,直接聊聊为什么那些80后、85后的“大龄剩女”们,在面对90后、95后的弟弟们时,似乎不太“感冒”,反而更倾向于寻找“大叔”级别的伴侣。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点点来分析。一、 认知和成熟度上的“次元壁”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