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火炮射出的炮弹不在炮管里爆炸?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火炮设计和运作的核心。简单来说,炮弹之所以不会在炮管里爆炸,是因为从它被装填进炮管的那一刻起,直到被发射出去,它都处在一个精心控制、且并不具备爆炸条件的严苛环境中。

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个过程,看看炮弹是如何安然无恙地穿越炮管的“火海”。

1. 点火与燃气产生:一个瞬时且定向的过程

首先,炮弹之所以会被发射出去,是因为在它后方有一个叫做“发射药”的东西被点燃了。这个发射药是高度稳定但易燃的化学混合物,它被封装在一个药筒里(或者直接是药包)。当火炮的击发机构(比如击针)撞击到炮弹底部的雷管(或底火),雷管就会被激发,产生一小股火焰或高温气体。

这股火焰或高温气体就像一个火星,它瞬间接触到大量的发射药。发射药被设计成在极短的时间内,以一种非常快的速度燃烧,产生大量的高温、高压的燃气。这个过程是瞬时的,并且燃烧是定向的,主要集中在炮弹的后方。

关键在于,发射药的燃烧速度和产气量是经过精确计算和控制的。它产生的燃气能量巨大,但不是爆炸性的,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可控的、快速膨胀的气体。

2. 炮弹的密封与引导:隔绝与传递动力

现在我们来看看炮弹本身。炮弹的后部有一个关键部件,叫做“药裙”或者“弹带”。

药裙(Shutter / Sabot): 现代很多炮弹,特别是滑膛炮的炮弹,会有一个药裙。这个药裙包裹着炮弹的尾部,并且在药裙的边缘有一圈密封槽。当发射药燃烧产生的高压燃气涌向炮弹后方时,这些燃气会作用在药裙的底部。药裙被设计成可以被燃气推着前进,但同时它会紧紧地包裹住炮弹的尾部。当燃气开始膨胀时,药裙会向上(也就是朝着炮管的前方)滑行,将炮弹一同推出。

弹带(Driving Band): 对于线膛炮的炮弹来说,在炮弹的弹带(通常是铜或者黄铜制成)部分,有一个突出的凸缘。当炮弹被装入炮管时,这个凸缘会压入炮管膛线上对应的凹槽里。发射药燃烧产生的燃气同样会涌向炮弹后方,作用在炮弹的尾部(通常是弹带的后方或者一个单独的推弹座上)。当燃气压力增大时,它会将炮弹向前推进。而那个铜制的弹带,它会在强大的压力下,被挤压变形,紧密地咬合住炮管的膛线。这个过程有两个重要作用:
密封: 弹带紧密地填满了膛线之间的缝隙,阻止了高温高压燃气从炮弹和炮管之间泄露。如果没有这个密封,大量的燃气会从侧面漏出去,大大降低了炮弹的发射速度,甚至可能导致炮管炸膛。
引导与膛线: 弹带的凸缘在炮管膛线的凹槽里滑动,从而使炮弹在前进的过程中被强制旋转。这个旋转能极大地提高炮弹的飞行稳定性,使其飞得更远、更准。

所以,炮弹的药裙或弹带在发射过程中,就像一个精密设计的活塞密封件,它们不仅将燃气能量高效地传递给炮弹,还完成了炮管的密封,防止燃气外泄。

3. 炮管的结构与材料:承受压力而不变形

炮管本身是火炮最关键的承受压力的部件。它并非简单的金属管。

高强度材料: 炮管通常由经过特殊热处理和合金配比的优质钢材制造,这些材料能够承受极高的温度和压力而不变形、开裂。
壁厚设计: 炮管的壁厚经过精密计算,保证在承受发射药产生的最大压力时,炮管的应力不超过材料的屈服强度,从而不会发生永久变形。
膛线: 线膛炮管内壁的膛线,除了给炮弹施加旋转力外,也对炮管整体的结构强度有所贡献。

4. 燃气特性与爆炸判据:温度、压力与时间

爆炸通常需要三个要素:燃料、氧化剂和点火源。在一个封闭空间内,如果燃料和氧化剂混合达到一定比例,并受到点火,就会发生快速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压力迅速升高,如果超过容器的承受能力,就会发生爆炸。

对于炮弹而言:

燃料和氧化剂的分布: 发射药是被精确装填在炮弹后方的药筒里,它不是随意散布在炮管里的。炮弹本身和药筒的设计,确保了发射药不会因为炮弹的运动或者炮管的震动而散开。
温度和压力: 发射药燃烧产生的燃气温度极高(可能达到几千摄氏度),压力也非常巨大(每平方厘米可能高达几万公斤)。但是,这些温度和压力是在短时间内、有控制地释放的,并且是作用在炮弹的后方。
爆炸阈值: 炮弹的装药量和药筒的设计,是经过严谨的弹道计算和安全性测试的。它们产生的燃气能量,足以推动炮弹以极高的速度飞出炮管,但不足以瞬间引发炮弹自身装药的爆炸。

炮弹自身装药(例如高爆炸药)的爆炸需要一个独立的、更复杂的触发机制,通常是依靠引信(炮弹头部或尾部的装置)。这个引信需要在炮弹飞行过程中,或者命中目标后,才能被激活,引爆炮弹内部的装药。它并非直接被发射药的燃烧过程所触发。

总结一下:

炮弹之所以不在炮管里爆炸,是因为:

1. 发射药的可控燃烧: 发射药产生的是定向、可控的高压燃气,而不是瞬间冲击的爆炸。
2. 炮弹的密封与动力传递机制: 药裙或弹带有效地密封了炮管,并将燃气能量转化为推动炮弹运动的动能。
3. 炮管的结构强度: 炮管本身是坚固的,能够承受住发射药燃烧产生的巨大压力。
4. 炮弹自身装药的独立性: 炮弹内部的爆炸装药有自己的引信系统,需要特定的触发条件才能引爆,而发射药的燃烧过程并未达到引爆炮弹装药的条件。

可以说,从装填到击发,再到炮弹飞出炮管,整个过程是一个高度工程化、精确控制的动力学过程,而不是一个失控的爆炸事件。炮弹在这个过程中,就像一个被强大推力推动、并被精准导引的活塞,安全地穿越了短暂而剧烈的“燃烧通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什么炮弹不在火炮发射过程中爆炸,炸药不是很怕高温高压吗?
user avatar
什么炮弹不在火炮发射过程中爆炸,炸药不是很怕高温高压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火炮设计和运作的核心。简单来说,炮弹之所以不会在炮管里爆炸,是因为从它被装填进炮管的那一刻起,直到被发射出去,它都处在一个精心控制、且并不具备爆炸条件的严苛环境中。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个过程,看看炮弹是如何安然无恙地穿越炮管的“火海”。1. 点火与燃气产生:一个瞬时且.............
  • 回答
    阎锡山在山西建立的兵工厂,确实在抗战时期和国共内战初期生产了相当数量的火炮,这一点在兵器工业史上是值得肯定的。然而,这些火炮在国共内战中未能发挥出与其产量相匹配的作用,原因非常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阎锡山个人的战略考量。首先,火炮的生产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同样是面对强敌,当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一个玩家高呼“变招!”另一个玩家可能只是默默地承受着。为什么苇名一心能让人魂牵梦绕,甚至成为了一种“梗”,而黑魂里的盖尔,虽然也是一位强大的对手,却似乎鲜有人主动提及他那最后的“射击”阶段呢?这背后,其实是游戏设计、叙事深度以及玩家情感共.............
  • 回答
    火炮战舰副炮从炮廓式向炮塔式演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海战对火力、射程、射界、防护和隐蔽性提出的更高要求。 这是一个技术进步和战术需求演化的必然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演变过程以及其中的关键因素:一、 炮廓式副炮的时代及其局限性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战列舰和巡洋舰上,炮廓(Case.............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是个有意思的细节,涉及到不少门道。咱们不说那些官方术语,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火炮速射后为啥要那样“折腾”一番。你想啊,火炮发射一次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是个高强度、高负荷的活儿。特别是那种需要速射的,比如阵地上来了群敌人,指挥官喊着“快,给我打!”那炮班的弟兄们就得像上了发条一样,一个.............
  • 回答
    打个比方,你一个人在扔石头,就算你扔得再准,一次也只能打中一个目标。但如果几十个人,甚至几百个人同时朝同一个目标扔石头呢?结果会怎样?很明显,那个目标被击中的几率会大大增加,而且一旦击中,造成的破坏也更集中、更具毁灭性。火炮齐射,就是把这个道理用到战场上。简单来说,火炮齐射就是让多门火炮在同一时间、.............
  • 回答
    话说回来,火炮和火枪这俩玩意儿,为啥要来个“齐射”呢?这可不是图个热闹,里面学问大着呢。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捋一捋:一、 威力叠加,制造“杀伤区”打个比方,你一个人扔个石子儿,顶多膈应一下人。但要是几十号人一块儿扔,那效果可就完全不一样了。齐射也是这个道理。 火炮篇: 想象一下,一门火炮轰出去,那威.............
  • 回答
    火炮装填为何需要这么长时间?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把炮弹塞进去”那么简单,而是涉及一整套严谨、高效又充满技巧的操作流程。我们得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这个“半分钟到一分钟”的背后故事。1. 安全第一,细节至上:首先,火炮这种武器的威力是巨大的,容不得半点马虎。任何操作失误都可能导致炸膛、殉爆等灾难性后果,不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能问出来说明您对武器的演进和设计有很强的思考。关于现代火炮口径为什么没有超过一米,这背后涉及一系列物理、工程、经济和战术上的考量。我来给您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确“现代火炮”指的是什么。如果说的是那种我们现在战场上能见到的、用火药推进弹丸的东西,那确实,口径.............
  • 回答
    影视作品里,我们常常看到士兵们冲上前线,一边躲避炮火,一边紧握着一根粗绳,随着一声令下,用力一扯,炮火便轰鸣而出。这种画面深入人心,也让我们好奇:为什么火炮发射一定要拉绳子?而且,现在的火炮,还是这样操作的吗?影视中的“拉绳子”:一种历史的浪漫化和象征影视作品之所以青睐拉绳子这一击发方式,背后有多重.............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挺实在的。想想看,咱们平时开枪,不管是手枪还是步枪,都是扣一下扳机,“砰”一声就出去了。但要是(这俩字读“kè”,意思是说,火炮)那么大的家伙,一声“轰隆”,那可得等好一阵子才能再来一发。这里面门道可多着呢,不是简单的“越大就越慢”。咱们先从“装填”这事儿说起。对于小口径武器,.............
  • 回答
    关于不同口径火炮和枪械选用不同形状的发射药,这背后涉及到火炮/枪械的设计原理、发射药的燃烧特性以及膛压控制等多个关键因素。我来尽量详细地解释一下,并 कोशिश (koshish 尝试,印度语,增加点人文色彩) 避免那些“AI 味儿”。核心问题:如何高效、稳定地将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并控制膛压?发射.............
  • 回答
    棱堡之所以能有效抵御火炮攻击,是军事建筑史上一次关键的革新,它改变了欧洲战场的面貌。这不仅仅是形状上的改变,而是对炮火特性和防御理论的深刻理解所催生的产物。在棱堡出现之前,传统的城堡设计,比如高耸的圆塔和厚实的墙壁,虽然能抵挡投石和早期火器,但面对日益强大的火炮却显得力不从心。当时常见的圆形或方形塔.............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火炮技术确实存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地方,但这并非一概而论,而是由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而且苏联在某些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创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方面:1. 工业基础的起点与发展路径: 沙俄遗留下来的工业底子薄弱: 苏联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才建立的。在此之前,沙皇.............
  • 回答
    很多人在谈论二战德国海军时,会注意到一个现象:相较于英国、美国甚至苏联等其他海军强国,德国主力舰艇的火炮口径似乎显得“小巧”了一些。例如,俾斯麦级战列舰装备的是380毫米(15英寸)主炮,而当时英国的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装备的是356毫米(14英寸)主炮,但美国的衣阿华级战列舰则装备了令人咋舌的40.............
  • 回答
    要我说啊,这造那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的。真要是整出个口径超过一米的大炮,那可得好好想想,这玩意的用处,还有它到底能不能造出来。别看那些科幻片里头能打出光柱来的玩意儿,现实世界里头,这造炮学问大着呢。首先,你想想这玩意儿得有多大?光是炮管,那得粗到什么程度?为了承受住那炸药爆炸的威力,炮管壁得厚得跟城墙.............
  • 回答
    火炮口径这事儿,看似简单一数字,背后学问可大了去了。你有没有好奇过,为啥这世上的主战坦克、榴弹炮啥的,经常能瞅见105毫米、122毫米、155毫米这些个“老面孔”?这背后可不是乱来的,是一堆历史、技术、经济和实战需求搅合在一起的结果。怎么就定下这么个数字呢?这背后是个多维度权衡的“选美大赛”咱们得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可能会直观地认为,坦克火炮发射时那么大的后坐力,车里的乘员不得被震得七荤八素,甚至受伤?但实际上,在设计精良的坦克里,这种情况是极少发生的。这背后可不是什么“运气好”,而是经过了严密的科学计算和工程实现的。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来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这后坐力到底是怎么回事.............
  • 回答
    红色警戒2(3)里,你可能会发现那些看起来威风凛凛的火炮坦克,比如解放军的“解放者”或者盟军的“灰熊炮艇”,直接轰击步兵时,往往需要好几炮才能把一小撮步兵干掉。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数值设定,而是为了服务于游戏平衡和战术深度而精心设计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得明白红警2(3)的设计思.............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二战时期那些巨炮对轰的场面,什么“大和”号的18.1英寸主炮,还有俾斯麦号的15英寸主炮,跟同时期陆地上的野战炮比起来,那尺寸简直是碾压级别的。为啥海里的家伙就这么“重口味”?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简单的“船大炮就大”这么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得明白舰炮和陆军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