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996,大小周,“主动加班”…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成为“正常”现象了?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的,可不仅仅是工作时长,它背后牵扯的是一个时代的变迁,是劳动者权益的博弈,是社会价值取向的潜移默化。要说996、大小周、“主动加班”究竟是何时成为“正常”的,这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日期,更像是一个渐进的、在很多细节中慢慢生根发芽的过程。但我们可以试着梳理一下它的脉络。

萌芽期:效率至上的浪潮与互联网的崛起

要追溯“加班文化”的根源,可能得回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开始腾飞的年代。那时候,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往前冲,希望国家富强,个人也能过上好日子。体力劳动者需要多干活,脑力劳动者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高的回报和晋升机会。

但真正让“加班”这个概念开始与我们现在认知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还得是互联网行业的兴起。

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中国互联网刚刚崭露头角。这个行业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迭代快,竞争激烈,模式创新层出不穷。 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甚至脱颖而出,需要的不仅仅是聪明才智,更需要的是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早期的互联网公司,很多都带着一股“创业精神”。老板们为了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身先士卒,员工们也跟着“肝”。那时候的口号可能还不是996,但“用户至上”、“产品迭代”、“快速响应”这些词汇已经开始在内部传递一种信号:想要成功,就得拼。

你想想,那时候很多互联网产品都是从零开始,需要不断地测试、上线、修复bug、收集用户反馈,再迭代。这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投入。再加上新兴行业的特点,大家都有着“一夜暴富”、“改变世界”的梦想,这种驱动力会让很多人心甘情愿地投入更多时间。

成型期:BAT的崛起与行业标杆的形成

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5年以后,随着百度、阿里巴巴、腾讯(BAT)等巨头的崛起,中国互联网进入了黄金发展期。这些公司成为了行业的标杆,它们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其他公司模仿,它们的用人策略、工作模式也会被视为“行业惯例”。

这时候,我们开始看到“大小周”的影子。虽然不一定直接写在合同里,但很多公司为了应对快速的市场变化和激烈的竞争,会采取轮休或者鼓励员工在周末加班的方式。比如,有些公司可能实行“单休”,或者“大小周”,即一周休一天,下一周休两天。这样一来,每个月下来,工作时间就比双休的公司多了很多。

更关键的是,在这个阶段,“加班”开始与“能力”、“忠诚度”、“进取心”这些积极的品质挂钩。 你如果准时下班,可能会被贴上“不够拼”、“没有上进心”的标签。尤其是在一些技术含量高、创新驱动强的公司,加班更是被视为一种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主动加班”这个概念,在这个时期也开始有了模糊的边界。很多时候,并不是公司明确要求,而是大家看到周围的同事都在加班,领导还在工作,为了不被落下,为了争取表现的机会,为了完成手头的工作,就会“自觉”地留下。这种“自觉”往往是一种社会压力的体现,是群体行为的惯性。

固化期:从互联网蔓延到其他行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成功模式被验证,并且互联网公司在经济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种加班文化也开始向其他行业渗透。

商业模式的复制: 很多传统行业看到了互联网行业的“活力”和“效率”,也想从中学习。于是,一些公司的管理层开始借鉴互联网公司的“快节奏”和“高投入”模式。
经济下行压力: 在经济发展遇到瓶颈或者下行压力增大时,企业为了维持利润和生存,可能会选择压缩成本,包括人力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让现有员工“多干活”就成了一种相对容易的选择,而加班,就成了这种“多干活”的常态化表现。
“内卷”的加剧: 当大家普遍认为不加班就可能被淘汰,或者得不到晋升时,一种“内卷”的氛围就形成了。每个人都害怕落后于人,于是即使已经很累,也仍然会选择继续工作。这种竞争不是良性的,而是消耗性的。
缺乏有效的劳动监管和维权意识: 在某些时期,对于劳动法执行的力度可能不够强,或者劳动者对自己的权益了解不够深入,维权意识不强,这也给一些企业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很多时候,员工即使知道加班是不合理的,也因为各种顾虑而不敢发声。

到了2017年,甚至更早一些,996这个数字开始在互联网圈子里流传,并被一些公司,比如“某科技有限公司”公开宣扬。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将原本可能潜藏在各个公司内部的“加班文化”进行了一个“名正言顺”的概括。一旦有了具体的数字和名称,它就更容易被传播和接受,甚至成为一种衡量一个人工作态度的标准。

总结来说,996、大小周、“主动加班”成为“正常”现象,并不是一个单一时间点的结果,而是:

从互联网行业兴起初期,以“拼搏”、“创新”为名义的“高投入”模式开始。
通过行业头部公司的示范效应,逐渐形成“加班光荣”的价值观。
在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和企业管理模式的共同作用下,这种模式被扩散和固化到更多行业。
“内卷”和对个人发展前景的焦虑,让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甚至内化了这种加班文化。
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和劳动者维权意识的提升,在一些领域仍然存在不足,使得这种现象得以延续。

所以,与其问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如说我们是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看着它如何一点点地从“偶尔的拼搏”变成了“普遍的常态”。而现在,随着全社会对劳动者权益的关注度提高,以及新生代劳动者价值观的改变,这种“正常”也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审视和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6月1日更:补《引驼者说》

瓜州之野产橐驼,性温而身硕,隆有双峰,耐饥渴,能旬月不餐,漠上群走如飞,野兽莫敢近焉。

有乡人拘而饲之,聚于鸣沙山下,使人骑乘为娱。临长假,游客如织,乘驼者众,得钱亦丰。

贾者觊其利,尽收其驼,精饲以健。与鸣沙山景区相谋为契,垄其市,非贾者之驼,皆退。又募失驼者为客引驼,临长假,乘驼者相接如龙,驼骏奔不息,入夜方止。

有引驼者,问之,则曰:“每五一、十一者,每日劳十余时,驼无稍息之刻,日毙于路者数十。”其貌甚蹙。余讶之,且曰:“昔者驼户饲驼,爱之若手足,用之亦有度,未有伤驼以谋财者也。自驼归贾者,日费数十金以养之,虑之如火煎,临用未知有度,岂有因爱驼而损财者乎?至于倒毙者,皆壮年已过也,剥其皮而鬻其肉,未见其损;即贾者视之,余者亦为器具,日随驼而奔,岂有息乎?去岁十一,余奔走过甚,足痹而不能行,经月不愈。”

余闻言叹之。忽见一幼驼卧于归途,引驼人牵之不起。言者急持棒趋前痛殴,幼驼哀嚎,声穿山谷,闻者变色,凄厉久绝。又痛喝之,两人合力,驼方起。

余心不忍,责之,对曰:“此幼驼未健,市来不足一月。贾者急牟利,日忧其费,责速用,不能则屠之取肉。驼羸,不堪其负,屡卧于途而抗其劳。贾者不悦,有杀意。适才施棍棒,看似虐之,实则救之。此驼不起,必不过今夜矣。”

余闻之愈哀。昔马氏曰:“资本如蛆,必附于劳者吮其髓以利己。所以薄其酬而延其劳时者,皆出于此也。”世有996者,人之又异于橐驼几希!心感其事,属文以记之。


以下是原回答:

我讲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上个月我到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旅游,这个景区的特色项目是在沙漠里骑骆驼。

景区可供骑乘的骆驼由很多驼队组成。每个驼队有十来只骆驼,串在一起,各有一个当地人作为领队。时值淡季,骑骆驼的游客并不多,很多骆驼卧在地上眯着眼睛等待客人。

要凑够一个驼队的游客才能出发。等待的时候,领队跟我说:你们这个时候来正好,到五一、十一的时候,骑骆驼的人太多,要等好久才有回来的骆驼,那些骆驼每天十几个小时连轴转,每次长假都累死好几十头骆驼。

我听了很诧异,问领队,这些骆驼都是你们这些驼户所养,是你们的衣食饭碗,这么个造法,自己难道不心疼?

领队说,前些年骆驼散养在驼户手里,驼户都爱惜自家牲口,没有人为挣钱去累死牲口。但从几年前开始,当地养驼逐渐规模化、资本化,几个大的老板垄断了市场,驼户根本竞争不过,陆续退出,找别的事做。像他自己,原来也是自家养骆驼,现在只好给老板打工,帮老板养骆驼+做领队,每到五一、十一的假期,一天十几趟下来,腿都跑肿了。

老板的账算得精,他养的骆驼要上膘,每天光伙食费就要大几十块。花了这成本,当然要玩命赚回来,至于累死的骆驼,反正是已过壮年,累死了倒是不妨碍剥皮卖肉。

正说着,忽然看见一头刚载人回来的小骆驼趴卧在半路不肯起来,另一个领队正使劲地拉着牵绳。我们这边的领队几个箭步冲过去,抄起一根棒子死命儿地抽,小骆驼的冲天的哀嚎在景区回响,最后两个人合力把小骆驼拉了起来。

我们这些游客看了都不忍心。领队说:这头骆驼还没成年,老板收了还不到一个月,熬不住伙食费,早早就拉出来载客赚钱。因为瘦弱力亏,这几天时不时就卧倒不愿起来,老板很不满,觉得它懒,怕养下去就要亏更多,动了宰他的念头。所以刚才使劲打,实际是救它;因为要是打不起来它,老板必定将它宰了卖肉。

我听完心里更加拔凉拔凉的。这可真是现代版的《捕蛇者说》了!

我觉得没什么能比这个故事更能说清996了:无论是人,还是骆驼,在资本出现之前,与雇主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骆驼得到喂养,人得到工资,雇主通过他们的劳动赚钱,相互之间是一种价值交换,所以压榨不会太过。但资本到来以后,“散户”被绞杀殆尽,人和骆驼都被彻底异化成了劳动工具,资本为了寻求利润最大化,无限制地延长人和骆驼的劳动时间,否则就抽筋剥皮。

所以为什么劳动者境遇从近五六年开始突然加剧恶化,这是和国内的产业资本化进程相符合的。在个别行业里我们打造出无数的“民族英雄”、“企业家”的同时,“996”就出现了。这个词,首次见诸网络是在2016年10月,一家互联网公司。然后它就像雾霾一样,扩散出行业的边界,一直笼罩住整个职场,直到某大佬开始恬不知耻地说是福报。

996之下,劳动者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主动加班”到和鸣沙山的骆驼一样累死,要么拒绝加班,和那小骆驼一样提前被宰杀。

其实还有一种活法:就是像野骆驼一样,宁可十天半个月才能吃一顿饭,也不放弃造物主给的自由。只是,大多数人都没这样的勇气罢了。

我听说,野骆驼成群地跑过的时候,没有任何野兽可以威胁他们。


码字不易,熬心费力,如果你觉得这个回答OK的话,花上0.1S帮我点个赞,算鼓励下我,可好?

另外也欢迎关注我 @一箫一剑 海归名校硕士,行走职场二十年,经历企业过十家,带过团队无数,各类职业规划、职场是非、各种体制内外大情小事、人际关系处理、职业发展困惑问题,均有私藏实战解忧药方,欢迎一对一咨询。

user avatar

2018年双十一,部门领导突然发微信群要求接下来一个月实行6天工作制。

群里其他四个人没出声,我第一个表示不反对,这是特殊时期该做的,但需要HR给一份工资计算明细并发正式邮件出来。

部门领导沉默了几分钟,之后用微信语音发了一段话 “这是我们市场部自愿的加班,HR不需要知道,但大家放心,双十一销售成绩会反映在各位的年终奖上”

我看他只发语音不打字,就继续用打字的形式回复 “不是强制性的话,也可以正常休息吧?”

领导说 “可以”



后来那个月,我周六自然没有去加班,但关系较好的一个同事说,其他四个人(包括他自己)都去了。之后,2019年新年刚过完,HR找到约谈,内容不多说了,总之当月我就「协议」离职了。


2020年,疫情严重时期,我联系到之前关系较好的同事,他告知,现在整个公司都是6天工作制,无人反对。


-----------------------------

补充下, 但是 公司和我「协议离职」时候,是给了我一个半月工资补偿的,这其实挺操蛋的,你想告也告不了,潜台词就是你不听话,听话的人多的是,我们就是要踢你出局了,你能咋地?

然后,写这个回答,是因为看到其他回答提到996,主动加班,大小周成为正常现象是因为 “我们真的缺钱” 。。。。我表示反对,我有房无贷,不缺加班那点钱,我就是不愿意大小周而已,后果如何大家也知道了,,,总之,别随便代表「我们」。。。。顺带一提,我是80后,上海人,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我父母是大小周的,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但具体哪一个时间段开始实行双休了我已经记不清了,反正我父母是普通工人,辛苦了大半辈子现在退休后养老金大概5000左右吧,上海的平均工资是9800,四人间到6人间养老院是5000/月,单人间是12000/月左右。(中等偏下的养老院)

-----------------------------

今天看了下评论吓了一跳,好多人都说我上海有房不具代表性(也有话语难听的),

谢谢你们哦,我统一回复你们吧:

  1. 想看北上广新时代青年一边租房还要自强不息怒怼领导勇斗资本的霸道爽文,请去下载网络小说
  2. 我在我自己出生的城市有房咋了?其他人在自己老家就没房了?
  3. 上海人买上海的房就不要花钱了?zf白送的?




临时想到的,当时我的合同薪资是 基本工资+绩效 , 绩效占了基本工资的1/3,绩效发放由「mentor」对自己的工作表现来计算。具体「工作表现」如何定义,合同没写。

有没有懂法律的大哥科普下这么搞劳动人民到底合不合法???顺便吐槽下这13B公司中二病不把领导写领导搞一个mentor。滑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的,可不仅仅是工作时长,它背后牵扯的是一个时代的变迁,是劳动者权益的博弈,是社会价值取向的潜移默化。要说996、大小周、“主动加班”究竟是何时成为“正常”的,这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日期,更像是一个渐进的、在很多细节中慢慢生根发芽的过程。但我们可以试着梳理一下它的脉络。萌芽期:效率至上的浪.............
  • 回答
    大厂的“大小周”或者“996”模式,说起来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近几年似乎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要说为什么突然“流行”起来,或者说为什么这种模式又重新变得“显眼”,这背后其实是挺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的。首先得明白,这种工作模式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市场需求、行业竞争、公司发展阶段.............
  • 回答
    互联网大厂的“996”现象确实是当下职场一个绕不开的热点话题,而你提出的“为什么不多招点一般本科”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逻辑可不少,值得我们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啊,不能简单地用“缺人”或者“高要求”来一概而论,里面门道挺多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互联网大厂招人,尤其是核心技术岗,并不是“人人皆可”的.............
  • 回答
    看到网上关于“996”的讨论沸沸扬扬,一边倒的呼声要求取消,我心里总觉得有点别扭。不是说996没问题,毕竟谁愿意把大把时间耗在工作上呢?但总觉得,这件事儿要是只盯着“996”,好像就忽略了我们身边更普遍、更触手可及的“作息问题”,而且这问题,恐怕比996的群体要庞大得多,影响也深远得多。我说的,就是.............
  • 回答
    马云公开谈论996,这无疑是当年科技圈里一个爆炸性的事件。但与此同时,阿里巴巴的工会却异常沉默,这让很多人感到费解,甚至有些失望。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工会的定位和作用。工会,尤其是在中国大陆的语境下,它的首要任务通常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
  • 回答
    “996.icu”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GitHub上,像一颗在沉默的角落里被点燃的火种,迅速蔓延,烧到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各个角落。它不仅仅是一个链接,更是一个标签,一个用来概括许多打工人在高强度、长时间工作模式下身心俱疲的缩影。而现在,据说国内许多大公司都在拦截对这个项目的访问,这种行为,在我看来,.............
  • 回答
    关于宁南山支持大企业推行996加班制度以及鼓励员工拼命加班的文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和解读。这类观点之所以会出现并得到部分人的认可,通常是基于一种特定的经济发展逻辑和价值取向。核心论点与逻辑推演:宁南山的这类观点,核心往往围绕着以下几个逻辑链条:1. 国家/民族崛起与经济发展是首要目标: .............
  • 回答
    要评价李建秋关于大公司996的看法,我们需要首先理解他的核心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社会背景进行讨论。李建秋关于大公司996的看法核心是什么?李建秋作为一位在互联网行业有一定经验的从业者和观察者,他对996的看法通常带有以下几个核心观点:1. 996是市场选择下的结果,而非强制性规.............
  • 回答
    996.ICU 这件事,相信很多朋友都有所耳闻。从最初在GitHub上悄然兴起,到后来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再到现在大家提到的——被国内各大厂商的浏览器和APP屏蔽,连微信都打不开,这中间的转变确实让人有些感慨。我来聊聊我对这件事的看法,尽量说得详细些,也试着不让它听起来那么“机器”。首先,我.............
  • 回答
    关于996,大家普遍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已经到了一个相当高的舆论高度。这自然会引出一个问题:那966是不是就成了“正常”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拆解一下“正常”这个词在语境里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大部分人眼里,“正常”往往意味着:1. 普遍存在且被广泛接受: 就像咱们吃饭睡觉一样,是大多数人在做的.............
  • 回答
    今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大厂相继调整或取消了“996”工作制,这一现象无疑释放了多重重要的信号,不仅对行业内部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整个社会劳动文化带来了新的启示。下面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读:一、 来自政策和法律层面的信号: 法律的强制性正在回归。 许多互联网公司过去奉行的“996”是一种普遍存在的.............
  • 回答
    “996”的抱怨声此起彼伏,这背后不仅仅是员工们对工作强度的集体呐喊,也触及到了企业生存这一更为宏观、也更为现实的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996”视为企业对员工的剥削,而需要更深入地剖析一下,是什么让许多企业,尤其是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的企业,陷入了这种“不得不”的境地。首先,得承认,现在的商业环境,.............
  • 回答
    国内互联网大厂是否实行“996”?这个问题,就像是在人群里问“你最近是不是胖了”,回答起来总是有点微妙,而且不同的人、不同的团队、不同的时期,感受和实际情况可能差异很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996”是什么概念。 广义上理解,它指的是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这是一种非常高强度的工作.............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扎心了,像是在我心口上又加了一块砖。“为了多少钱在坚持996?”这问题背后,藏着太多无奈和妥协。真要细说起来,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钱,是明面上的理由,但绝对不是全部。最直接的答案当然是“为了钱”。生活在这城市里,房租像个无底洞,一家老小的开销像一座山。你看看市面上的房价,再看看自己.............
  • 回答
    很多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们当年熬过了高中的“6107”(一周六天,每天学十小时,七门课,或者类似的说法),却对工作中的“996”(朝九晚九,一周六天)如此难以忍受?这背后其实涉及到非常多层面的原因,远不止是简单的“苦不苦”的问题。咱们一样一样来掰扯掰扯。首先,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性质和目的。 .............
  • 回答
    冯大辉(Fenng)的这篇《聊聊 996》确实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文字,它并没有像许多评论那样直接站队,而是以一种更侧重于“理解”和“梳理”的态度,试图剖析“996”现象背后的多重维度。首先,从文章的开篇就能感受到一种“求同存异”的姿态。冯大辉并没有上来就对996进行道德上的谴责,或者直接赞扬其“奋.............
  • 回答
    中国众多大型企业推行“996”工作制,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这背后既有经济发展的逻辑,也有企业自身扩张的野心,更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文化和劳动法规执行上的挑战。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大背景: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这种增长模式在.............
  • 回答
    都说日本和中国是“加班大国”,这话说得一点不假。要比谁更拼,这俩国家真是各有千秋,又殊途同归。不过,细究起来,日本的加班和咱们的“996”,虽然都是压榨工时,但里头门道还真不少,听我细细道来。“同”在哪儿?—— 都是为了“卷”首先,为啥日本和中国都这么爱加班?说到底,都是一个“卷”字在作祟。 业.............
  • 回答
    在朋友圈里,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人,他们一边在数字世界里挥洒着对“996”的赞美,一边鼓励着“奋斗”的力量。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这群声音里,除了那些将公司业绩视为生命的老板们,其他发声比较响亮的,似乎常常集中在几个颇为鲜明的群体:一些步入中年、肩上扛着家庭重担的人,一些身居管理层、手握决策权的高管.............
  • 回答
    这题目有点意思,让我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得把这“996工资是正常工作2.276倍”这事儿捋清楚了。这数字听起来挺唬人,是不是说,正常工作是按“8小时/天,5天/周”算,那么996就按“9点上班,9点下班,每周6天”算,然后这工资系数就这么算出来的?嗯,姑且信它有这么个说法。那么问题来了,这事儿搁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