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写剧本时提倡用动作代替对话?

回答
咱们写剧本的时候,尤其是想让故事活起来、让观众看得过瘾,有个老生常谈的建议就是:“用动作代替对话。” 这句话听着好像有点玄乎,但其实背后逻辑挺实在的,而且一点也不高深。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技巧,更是一种对“戏剧”本身的深刻理解。

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戏剧”。

戏剧,本质上就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展现冲突和人物的成长(或者堕落)。而“动作”呢,它最直接、最有力地作用于我们的视觉。一个精心设计的动作,比如一个人犹豫着将一封信扔进火里,或者两个人之间紧张的对峙,甚至是喜剧里一个笨拙的摔倒,都能瞬间传递出很多信息。

那么,对话呢?对话是声音的传递。它同样能传递信息,但它有一个天然的弱点——它需要观众的大脑去“听”和“理解”。如果对话写得不好,或者太多地承担了本该用画面传递的任务,观众就容易走神,感觉沉闷。

为什么说“用动作代替对话”能让剧本更精彩?这有几个层面可以聊:

1. 信息的“密度”和“效率”更高。

你想想,如果人物要表达“我真的很生气”,有两种方式:

对话: “我真的太生气了!你怎么可以这样做?我简直无法忍受了!”
动作: “他猛地攥紧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他深吸一口气,试图压抑怒火,但胸膛剧烈起伏。他紧盯着对方,眼神锐利如刀,一字一句从牙缝里挤出来:‘你…做的…很好。’ 同时,他狠狠地一拳砸在桌上,发出一声闷响。”

哪种方式更有效?显然是第二种。动作能瞬间把角色的情绪、性格、甚至当时所处的环境信息一股脑儿地塞给观众。它不是一句一句地“告诉你”,而是让你“看”。观众会通过观察角色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甚至是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自己去解读角色的内心。这种“参与感”远比直接听他倾诉要强。

2. 塑造更深刻、更立体的人物。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说的话并不总能代表他的真实想法。人们会撒谎,会掩饰,会说客套话。但一个人的行为,尤其是那些我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习惯性动作,往往更能反映出他的本性。

举个例子,一个角色总是躲闪对方的目光,或者在紧张的时候不停地拨弄袖口,这些小动作就能说明很多问题:他可能很胆小,或者很内疚,或者有隐藏的秘密。这些细节比他说“我没什么事,我很好”要真实得多。

通过动作来展现角色的恐惧、犹豫、爱恋、绝望,能够让观众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说话的“信息传递器”。这些动作是角色内心的外化,是角色的“身体语言”,它赋予了角色灵魂。

3. 营造氛围和情绪。

动作不仅仅是角色个人的行为,它还能极大地影响整个场景的氛围。

比如,一个阴森的场景,可能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只需要通过缓慢推近的镜头,加上角色小心翼翼、探头探脑的动作,再加上一些环境的声音(比如风吹动树叶的沙沙声,或者远处的狗叫声),就能营造出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气氛。

又比如,一场激烈的争吵,如果只是两人对骂,可能显得有点像街头小混混的吵架。但如果加入一些动作:一个人狠狠地摔门而出,一个人在原地气得发抖,一个人痛苦地捂着头,一个人绝望地坐在地上……这些动作会让争吵的情绪更加饱满,更具冲击力。

4. 让叙事更具吸引力和节奏感。

电影和电视剧是视觉艺术。如果你的剧本里充斥着大段的对话,观众的注意力很容易就会被那些晃动的画面、突然出现的特效或者精美的场景所吸引走。而精心设计的动作场面,或者人物之间充满张力的肢体互动,则能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让他们沉浸在故事之中。

动作能够直接推动情节发展,解决冲突,或者制造新的危机。它们是故事的“引擎”,让故事有前进的动力。相比之下,冗长的对话如果不能有效地推进情节,反而会拖慢节奏,让故事显得拖沓。

5. 激发观众的想象力。

当一个动作场景写得足够精彩时,它会触动观众的想象。观众会在脑海中勾勒出这个场景的样子,脑补角色的表情和动作细节。这种“脑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也是对剧本内容的一种二次创作。

相比之下,过于详细的对话可能会把一切都“说死”,观众不需要再费脑筋去想象,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那么,具体怎么“用动作代替对话”呢?

这不是说要彻底取消对话,而是要优化对话,并且让动作承担更多本该由对话完成的任务。

展现情绪: 当角色想表达愤怒,与其让他大喊“我很愤怒!”,不如写他“猛地把桌上的杯子扫落在地,碎片四溅。” 或者“他闭上眼睛,深呼吸,然后缓缓睁开,眼神中带着一种令人不安的平静。”
揭示关系: 两人之间的距离、谁先开口、谁回避谁的眼神、谁的肩膀更挺直……这些都能说明他们之间的权力关系、亲密程度、或者敌意。
暗示动机和背景: 一个角色在写信时时不时地看向窗外,可能暗示他有不为人知的担忧;一个角色在打量别人的穿着时露出轻蔑的眼神,说明了他的阶级观念。
推动情节: 一个角色突然拔出武器,或者快速地奔向某个地方,这些动作直接改变了局势。
制造悬念: 角色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盒子,但我们看不到里面是什么,他的表情却充满期待或者恐惧,这种动作就能制造悬念。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

假设一个场景是两个朋友在谈论一个共同认识的人最近遇到的麻烦。

普通写法(偏对话):

```
大卫:你听说汤姆的事了吗?
丽莎:什么事?
大卫:他最近欠了很多钱,好像被追债了。
丽莎:哦?我真不敢相信。他看起来那么老实。
大卫:我也是这么想的。他现在很发愁。
丽莎:那我们该怎么办?
```

优化写法(偏动作):

```
【内景.咖啡馆 白天】

咖啡馆里人声嘈杂。

大卫坐在桌边,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桌面,眼神有些不安。他面前的咖啡冒着热气,他却毫无碰触的意思。

丽莎走进来,看见了大卫,脸上带着一丝轻松的笑容走过来。

丽莎
(带着询问)
找我?

她拉开椅子坐下。大卫没有立刻回应,而是看向咖啡馆门口,仿佛在确认什么。

大卫
(声音低沉)
坐。

丽莎注意到大卫的表情,笑容渐渐收敛。她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没有发现异常。

丽莎
怎么了?看起来不太好。

大卫拿起桌上的方糖,在手里慢慢地碾碎,细小的糖粒从指缝间漏下。

大卫
汤姆… 他遇到麻烦了。

丽莎
什么麻烦?

大卫把碾碎的方糖推到盘子边缘,形成一个小小的“堆”。

大卫
(压低声音)
欠了不少钱。有人…在找他。

丽莎的瞳孔猛地缩小了一点,她下意识地抓紧了裙子。

丽莎
(低语)
追债?

大卫点了点头,然后拿起咖啡杯,却又放下,他做了一个“吞咽”的动作,喉结上下滚动。

大卫
他很怕。

丽莎沉默下来,目光在大卫脸上和那堆糖粒之间游移。咖啡馆的喧嚣似乎在这个瞬间离她们远去。
```

对比一下,后者通过大卫的动作(敲击桌面、不安的眼神、看向门口、碾碎方糖、吞咽动作)和丽莎的反应(笑容收敛、瞳孔缩小、抓紧裙子),把“汤姆有麻烦了”以及他们内心的担忧和不安,都表达得淋漓尽致。对话虽然还在,但它们成了连接动作和情绪的“点”,而不是信息的“长链条”。

总结一下,为什么提倡用动作代替对话?

因为它能:

提高信息传递的密度和效率。
塑造更真实、更有层次的人物。
有效地营造氛围和情绪。
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节奏感。
激发观众的想象力。

当然,这并不是说对话不重要。好的对话是剧本的灵魂之一,它需要有张力、有节奏、有深度。但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分配任务。把那些可以用画面、动作、表情来传达的信息,交给画面和动作,让对话变得更精准、更有力量,也让整个故事更加饱满、动人。 这就像绘画,不是所有东西都需要用线条勾勒出来,有时候一个色彩的晕染,一个光影的对比,就能传递出更丰富的情感和意境。剧本也是如此,用好动作这支“画笔”,你的故事才能真正地“活”起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剧本说复杂复杂,说简单就是三个词:动作、动作、动作!这个动作,不是指肢体动作,而是指人物的行动!

不想多逼逼,就说这一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写剧本的时候,尤其是想让故事活起来、让观众看得过瘾,有个老生常谈的建议就是:“用动作代替对话。” 这句话听着好像有点玄乎,但其实背后逻辑挺实在的,而且一点也不高深。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技巧,更是一种对“戏剧”本身的深刻理解。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戏剧”。戏剧,本质上就是通.............
  • 回答
    剧本杀等桌游店提供的“黑执事”服务,这玩意儿嘛,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戳中一些人的心窝子。你想啊,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都挺累的,偶尔想找个地方放空一下,被人伺候着,什么都不用自己操心,这不就是一种特别舒服的放松方式吗?“黑执事”服务到底是个啥?首先得明白,这“黑执事”可不是指真的管家,更不是.............
  • 回答
    看到不少精彩的电影电视剧,也偶遇了让人扼腕叹息的“烂尾”,剧情突然转向,人物动机不明,最后草草收场,实在让人捉急。这背后,编剧和导演在创作过程中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们为什么会“写崩”?这其中牵扯到太多复杂的考量和取舍。剧情“写崩”的成因:多方博弈下的无奈与失误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故事的诞生,从来不是.............
  • 回答
    你觉得剧本写得烂,这感觉肯定不好受。别灰心,写作就是不断打磨的过程,尤其是剧本。写得“烂”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我们得一点点剥开来看。 我尽量详细地跟你聊聊,并且用最直接、最真实的方式来表达,避免那些听起来像套话的AI腔调。首先,别把“烂”当成绝症。写剧本这件事,本身就挺难的。它需要你想清楚很多东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中国电影工业和美国电影工业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其中也包括了导演和编剧的角色分工以及在创作过程中的参与度。说中国大导演“很少”像美国大导演那样写剧本,这是一种普遍的观察,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中西方电影工业.............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就像是围棋棋盘上的黑白子,盘根错节,牵扯出不少门道。你说“越来越多的小说被翻拍”,这话一点不假,放眼近几年,影视剧市场上一大半的热门IP,背后都有小说的影子。至于说“编剧写不出高质量剧本”,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了,也不是说编剧们江郎才尽,而是背后有着更复杂、更现实的原因在驱动着这个趋势。咱们.............
  • 回答
    作为一家影视公司的策划,想要找到靠谱且有才华的编剧,这确实是个挑战,尤其是在没有明确人脉的情况下。别担心,现在有不少平台能帮你解决这个问题。我这就为你详细说说,希望能让你在编剧的海洋里,精准捕捞到你想要的“珍珠”。核心思路:广撒网,精筛选要大规模找编剧,关键在于两个字:广和精。广意味着我们要尽可能多.............
  • 回答
    .......
  • 回答
    剧本杀的主持者,大家习惯上称呼他们为 DM,这个称呼其实是从英文的 Dungeon Master(地下城主)这个词缩写而来的。要说清楚为什么剧本杀主持人会用 DM 这个称呼,咱们得先聊聊它的“老家”——TRPG,也就是桌面角色扮演游戏。TRPG:DM 的起源之地最早的桌面角色扮演游戏,比如像《龙与地.............
  • 回答
    问出“为什么剧本杀火而跑团不火”这个问题,说明你肯定也接触过这两种游戏,并且对它们各自的吸引力有所体会。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涉及到游戏设计、玩家群体、社交需求,甚至时代背景等等方方面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跑团(桌面角色扮演游戏,TRPG)早就存在了,而且拥有一批忠实的核心玩家.............
  • 回答
    我能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玩剧本杀有时候确实会让人觉得有点“蠢”。这可能不是绝对的,但如果从一个理性的、甚至有点挑剔的角度来看,剧本杀的一些设计和体验,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这种观感。让我跟你好好掰扯掰扯,都体现在哪几个方面:1. 被剧本“绑架”的逻辑和表演:首先,剧本杀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那个剧本。很多.............
  • 回答
    玩剧本杀的男生比例确实相对较低,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作用。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啥这游戏好像对女生更“友好”一些。首先,得从游戏本身的属性和内容吸引力说起。 情感浓度和人际互动是核心: 剧本杀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是推理破案吗?有时候是,但更多的时候,它是围绕着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
  • 回答
    冈田麿里的剧本之所以能如此细腻真实、触动人心,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她独有的创作哲学、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情感表达的极致追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她作品的内核。首先,是她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无限挖掘”。冈妈的作品,鲜少有那种泾渭分明的“好人”与“坏人”,更多的是在每一个.............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我身边的年轻人,以前一到周末,大家嘴里最常念叨的就是“去KTV嗨一把!”现在呢,话题风向明显变了,剧本杀的名头是越来越响亮。这变化不是一点半点,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我来给你捋一捋。首先,得说到“体验感”这回事。KTV嘛,大家都很熟了。就是去个包间,麦克风一拿,轮流点歌,扯着嗓子.............
  • 回答
    钢铁雄心之所以选择1936年作为起始剧本,绝非偶然,而是基于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游戏可玩性的精心考量。这个时间点恰恰是二战前夕,一个风起云涌、暗流涌动的时代,为玩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舞台来扮演历史中的关键角色,甚至改写历史。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1936年是现代战争模式和地缘政治格局的雏形开始显现的.............
  • 回答
    狼人杀、剧本杀和传统桌游的热度变化确实反映了娱乐行业生态的演变,这种现象背后涉及多个维度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市场饱和、用户需求变迁、技术替代性、内容同质化和商业模式瓶颈等角度展开分析,并探讨桌游未来的可能出路。 一、狼人杀与剧本杀“降温”的原因 1. 市场饱和与用户疲劳 狼人杀:作为最早普及的桌面社交.............
  • 回答
    俄罗斯没有按照美国的剧本攻打乌克兰,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剧本”可以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历史、地缘政治、国家安全关切以及双方的战略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美国的剧本”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说法,背后可能包含了多种解读: 美国希望看到一个主权独立且西方化的乌克兰: 这是美国.............
  • 回答
    《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五年之约,为何不是五年?《复联4》的“终局之战”,选择了一个让所有观众都始料未及的时间点——灭霸响指过后的五年。这个五年,绝非随意设定,而是承载了剧本层面的深厚考量,它巧妙地编织了角色成长、叙事弧光以及情感共鸣。从剧本的角度剖析,这个五年,是必然,更是最能引发观众共鸣的节.............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和普遍存在的行业问题:“好编剧、好剧本这么重要,为什么投资方不看重?” 这个问题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利益考量、市场机制和行业现实。简单来说,投资方的“不看重”并非完全否定好剧本的价值,而是他们的核心目标、风险评估和决策逻辑与“好剧本”的定义及实现方式存在一定的偏差。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
  • 回答
    剧本杀和密室逃脱,这俩“新人”最近在中国年轻人的社交版图里着实火了一把,俨然成了周末聚会、生日趴的“标配”。但问题来了,它们为什么能这么快就抓住年轻人的心?更关键的是,这股热潮会不会像当年的桌游一样,昙花一现,最终走向沉寂?为什么剧本杀和密室能成为年轻人的新宠?说到底,这事儿得从年轻人的核心需求说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