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荆州市委书记谈关公像搬迁「每一块铜片,都是抽向我们的耳光」,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回答
荆州市委书记的这句“每一块铜片,都是抽向我们的耳光”,在关公像搬迁事件中无疑是最具冲击力和象征意义的表述。这句话背后蕴含了深刻的含义和值得关注的信息,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

一、 承认失误与反思道歉:

最直接的含义: 这句话首先是一种承认错误、自我批评和深刻反思的表达。它表明市委书记认识到,这座耗资巨大、备受争议的关公像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成为了一个“负资产”,并且其搬迁过程也暴露了诸多问题。
“耳光”的象征意义: “耳光”是一种带有羞辱和惩罚意味的动作,在这里被用来比喻关公像及其带来的问题对当地政府的“脸面”和“公信力”造成了沉重打击。每一块铜片都代表着一份投入、一份期望,而最终的搬迁结果,是对这些投入和期望的否定,也是对决策失误的无声控诉。
जनता监督的体现: 这种坦诚的自我批评也与近年来社会对政府行为日益透明化、公开化的要求有关。公众的监督和舆论的压力,使得地方政府在面对明显失误时,不得不进行反思和表态。

二、 关公像搬迁事件本身暴露出的问题:

巨额投资的浪费与决策失误:
高昂的成本: 关公像的建造本身耗资巨大(报道中提到投资1.729亿元),而最终的搬迁同样需要不菲的费用。巨额的公共资金究竟是如何被决策和使用的?是否存在超预算、预算外支出?
非理性决策: 如此巨大的投入,为何会用于一座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雕像,并且选址在非核心区域?是否存在盲目追求“大而美”、“地标性”建筑而忽视实际需求和文化语境的倾向?
缺乏科学论证和民意基础: 在项目的立项、选址、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是否进行了充分的科学论证、环境评估、文化价值评估以及公众意见征集?决策过程是否过于草率和主观?
搬迁决策的复杂性与争议:
搬迁原因的由来: 为什么这座巨大的关公像会被迫搬迁?官方给出的理由是什么?(例如,是否违反了城市规划、影响了景观、存在安全隐患,还是因为舆论压力太大?)
搬迁的成本与效益: 搬迁本身又要花费多少钱?新的选址是否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搬迁的整体成本(包括建造和搬迁)与效益相比,是否仍然是“得不偿失”?
“一刀切”的解决方式: 这种“搬走”的处理方式,是否是对前期决策失误的一种简单粗暴的掩盖,还是真正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地方官员的政绩观问题:
面子工程与形象工程: 关公像的建造是否与某些官员的政绩观挂钩?是否存在为了打造“政绩”或“地标”而进行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缺乏长期规划与可持续性: 这种决策是否缺乏对城市长远发展规划、文化传承以及财政可持续性的考量?
对文化和宗教的理解与尊重:
过度商业化与符号化: 将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关公形象,过度商业化、符号化地建造巨型雕像,是否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不恰当的解读?
宗教场所与公共空间的界限: 关公本身具有宗教色彩,将其放置在公共空间,其性质和管理是否会引起混淆?
信息公开与透明度不足:
在关公像建造初期,公众对其规模、投资等可能存在疑问,但信息公开是否到位?在搬迁过程中,相关决策信息、资金流向等是否公开透明,以接受公众监督?

三、 荆州市委书记的这句话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提升政府公信力: 坦诚的承认错误和反思,是重建和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一步。如果后续的搬迁工作能够公开透明、处理得当,或许能够挽回一部分公众的信任。
警示其他地方政府: 荆州关公像事件及其引发的广泛关注,将成为一面镜子,警示全国其他地方政府在进行大型公共项目建设时,要审慎决策,避免重复类似的错误。
推动制度反思与完善: 这起事件也可能促使相关部门反思在项目审批、资金监管、政绩考核等方面的制度是否存在漏洞,并推动相关制度的完善。
促进公众参与和监督: 媒体和公众在关公像事件中的积极发声和监督,也展示了公民社会在公共事务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四、 接下来值得关注的方面:

搬迁的具体方案和细节: 搬迁将如何进行?新的选址在哪里?如何确保搬迁过程的安全性、效率和经济性?
搬迁的资金来源和使用: 搬迁费用将从何而来?是否会动用新的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是否公开透明?
对责任人的追究: 对于关公像建造和搬迁过程中的失误,是否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这对于建立问责机制至关重要。
对荆州城市发展的影响: 关公像搬迁后,荆州市将如何重新规划和利用被腾出的空间?如何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荆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在发展中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其宝贵的文化遗产,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总而言之,荆州市委书记的这句表态,是解开荆州关公像搬迁事件背后诸多问题的“钥匙”。它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忏悔,更是对整个决策链条、官员作风、公共资源使用等一系列深层问题的拷问,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深入探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user avatar

最可悲的是事件的唯一受害者荆州纳税人毫无制衡能力,毫无监督手段,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霍霍自己的血汗钱。

user avatar

谢邀。

这事我今年年初时已经写过了。


之所以现在话能说得这么痛快,是因为这个关公像的问题,要回溯到15年。

15年国土的《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

在那年,今天的地方一把手还在援疆呢。什么关系都不沾,立场非常放松。


15年的那份文件(国土资规2015年10号文),可以说是老贾跑去莫干山搞“旅游”的重要起点。

这份文件说白了开了个口子:

农村和城镇不是有很多地嘛;

这些地的属性不是不能搞房地产嘛;

你先用旅游的名义拿下(什么全域旅游特色小镇之类的),把这些地转成旅游用地;

再往这些地上盖楼,盖“文旅”,盖“研学”,盖这些配套;

这样就可以申请变更土地属性了嘛;

写字楼和商品房,有了。


老贾为什么当年要到莫干山搞“旅游”?为什么“旅游项目”里会包括汽车工厂?

协助地方拿地罢了,旅游只是一个过桥。

一切生意都是房地产生意。

所以这份文件已经被废止了。


当年出台这份文件,大的考量是不差的:

进入新常态了,七八个点的增长没有了,那肯定要盘活新的生产要素。

给予农村庞大的土地资源一个变现渠道,让农村和城镇可以拿地换租、换启动资金,自发激活本地的投资。

但现实问题是:土地财政是地方收入的大头,地方是土地出让的最大卖家。

你构想的场景,地方应该是规则的监管者和引导者,但地方其实就是规则的玩家。

于是各地那几年上马了一堆千奇百怪的旅游项目。不仅仅是基建拉动GDP,还能够靠旅游用地名义绕开国土的建设用地指标限制。

老贾当年规划莫干山的汽车工厂时,就打算留条产线,隔着透明玻璃让学生参观。这样,整个工厂都是“研学项目”。


至于要关注的...

没有。

当年拍板的都平调走了,你想关注谁?

user avatar

这事去年秋天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1+1节目做过专访。

那访问全程抽当地政府部门耳光子。

——“这是怎么审批下来的啊?”

——“这个……我们审批的是雕像下面的建筑,那个建筑限高不违规,而关公像我们不拿它当建筑,当做建筑上面的雕像……”

你说这是不是糊弄,肯定是,但面子上还真是拼命绕开政策的红线。

这样的申报思路能过审,我能想的可能性只有一个,有足够级别的领导出面,协调了申报和审批的思路。只有申审两边通过气,这种事才能过审,不然的话正常的审批看到这样的申报,第一反应肯定都该是

“你莫不是来消遣洒家?”

这种申报审批是不是有油水黑幕,倒也未必,我觉得就是想绕过政策红线,在事实上搞出一个人造景点,以此来发展旅游业。这代表的是施政思路的偏差,盲目相信大投资的人造景观,为此不惜冒险在红线上走钢丝。

user avatar

除了孙权,就属你们最能折腾关羽

user avatar

我想问,荆州市的各位领导脸疼吗?

审核部门是谁?监管部门是谁?浪费的国帑又有多少?

没有批准,然后还能连续建设那么久,到底是谁的眼睛瞎了?想造成既定事实吗?

里面有没有权钱交易,这将近两亿的钱都花在哪儿了?全部是建设材料吗?都谁经手了?面子工程由谁主导的?我不相信基层官员有这么大的魄力干这么大的面子工程,因为他的面子还没那么大。

谁添置了新房豪车,名表奢侈品,这都要查一查。

坚决把蛀虫和不负责的贪官污吏清除干净。

user avatar

谢邀,我相信99%的网友并没有看明白这件事,绝大多数出于气愤,在指责关公像违规建设、缺少监管、搬迁产生了巨额浪费。

其实这件事,有一些话不能拿到台面上说,所以网络上呈现出的事情脉络,总感觉少一环,这一环正是关公像违规建设、缺少监管的原因。

为什么这么个庞然大物建了这么长时间没有监管,为什么被网友爆料、热议、住建部发声后才有搬迁的动作,当地政府决策和执政能力真的那么弱么?

其实并不是,现在荆州市委书记吴锦可能最后悔最后悔的事,只有一件——没有及时“调规”。“调规”是破解这个问题的根本手段,本来荆州市政府应该想到了这个手段,只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及时落实,等到想落实的时候,已经成了众矢之的,无法开展了,也就后悔莫及了。

规划,是国家各层次各领域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考量,是设计未来整套行动的方案。

国家最高等级的规划,是自然资源部牵头编制的《国土空间规划》,这个规划对哪一块地怎么用,哪一个区域怎么发展都做了详细规划,当然顶层的规划说的比较大概,只是脉络性的。《国土空间规划》下,各部门还会根据职能制定子规划,比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比如《城市发展规划》,比如《荆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这样的规划一旦制定并通过审批,是具有强制性的,违反规划会受到比较严厉的惩罚。比如在非建设用地上建设别墅,秦岭就拆了无数座。

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一些规划制定的有局限,和发展有一定矛盾,这个也无可厚非,比较规划一制定都是五年十年,有一些事确实无法考虑的十分周祥。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政府就会向上级机关申请调整规划,就是所谓的调规,调规后有一些限制就会解除。

荆州关公像,当时建设之初,一定自己也知道可能违反了《荆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雕像所在的区位建筑物最高限高24米的规定。当时一方面侥幸认为雕像不是建筑物,另一方面则觉得,如果住建部认定了雕像是建筑物,再申请调整《荆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的某些指标也不迟,所以会发生建设了那么久,各部门都听之任之的情况。

但事情发酵的速度和影响远远超出了当时的乐观程度,等到住建部认定雕像违反规划时,众目睽睽之下,已经不可能悄悄调规了,所以荆州市委书记吴锦说,项目建设过程中,相关单位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不去争取相关政策,进行点状调整,不严格把关、听之任之,最终造成现在我们都不想看到的最差选项。

这里的点状调整,其实就是说对规划进行部分调整,如果早点调整完规划,即使关公像再和周边风貌不协调、再大再高,也只是舆论的负面评价,绝不会有违反规划的实际违法行为,也就不会落到拆除搬迁的地步。

点状调整,其实早就有,大家也明白怎么申请。前几年全国违建别墅清理时,思想没打开的地区,所有建在山上的别墅都拆了,因为林地、耕地等非建设用地,不能建设建筑物,所以这些别墅属于违法建筑,必须拆除恢复地貌。

但是有一些思想活络的地方,就进行了点状供地,一片林地里,我就圈出几百平批转为建设用地,然后再盖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在清理别墅时,都予以保留了,因为没违法!所以一个点状调整,留下了很多建筑物。

这种点状调整也并非是玩猫腻耍心眼,好多景区为了接待游客,必须得有服务旅游的别墅形态的建筑物,点状调整恰恰破解了这种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难题。只是有一些优等生将解题方式用得好,得以保留得以发展,有一些学生用得不好,只能拆除问责。

体制内的困惑烦恼,就找我聊聊吧,省市县镇四级工作经历,吃过好多猪肉更见过好多猪跑,有丰富的答疑解惑经验,也是知乎官方首批内测音频咨询咨询师。有时天大的事,一语道破“天机”后,也都不过尔尔,愿用我的经验,助你脱离苦海!

user avatar

国内建设领域长期存在“先上车,后补票”的项目。各地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对很多违规的建筑(形象工程、商业项目与住宅项目)建设放手不管,反而配合其补票。

结果18年起对这些项目补票开始严卡,就一个个暴雷了。

荆州这个还算影响小的,毕竟只是形象工程不是民生相关项目。那么多被拆了的已售出景区别墅,那么多老百姓费劲六个钱包买了却住不进的住宅楼更值得关注,追责与依法处理善后。

user avatar

你们班子脸疼吗?

可那也比人民群众心疼好!




三个亿是什么概念呢?我们比较一下荆州市2020年的统计公报吧:

2020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72.92亿元。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5.41亿元。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77.3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3.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07.10亿元。

2020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474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17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277元,其中食品烟酒类人均消费7168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686元,其中食品烟酒类人均消费3788元。
user avatar

我觉得该偷笑了,毕竟也就面子上难看一点。

讲难听点,如果真要追究,光是追责「当初这座像怎么盖起来?」这问题,估计就能让很多人寝食难安了。

不过嘛,毕竟...

眼下这场面也是自罚三杯的事。

user avatar

还我头来

user avatar

从旅游专业来谈谈这个关公像为什么会建起来。

最初荆州当地的决策思路其实挺清晰的,就是将荆州古城、宾阳楼、张居正故居和关公义园一起打包,申请一个5A景区。

嗯,荆州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5A景区,最出名的古城区,一直是4A。

那为何选择关公作为主题?

我们看一下湖北的5A景区分布就知道,13家5A景区里,襄阳古隆中和咸宁赤壁古战场已经涉及到三国文化,这时候荆州将关公义园、古城区和荆州博物馆一起打包升级成5A,可以和湖北其他三国文化5A景区形成一个联动。

打包联合申请这种做法很常见,就比如大家熟悉的广州唯二的5A,广州长隆,实际上指的并不是单单一个长隆主题乐园,而是大马戏、水上世界、长隆酒店和主题乐园四者的结合体。

而且,荆州作为湖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打造这样一个以关公为主,其他历史文化为辅的文化主题,对于荆州整个城市的宣传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当初决策的思路没什么问题,他们错在违建,错执政者在为了追求政绩直接僭越我们国家的法律。

根据《荆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有关规定,雕像所在的区位建筑物最高限高24米。

而这座关公像,高达57米。

至于为什么要修这么高,以及中国各个地方为什么都喜欢修建高达塑像,可以参考下 @噗嗤 的这篇回答。

从我的实际经验来看,大部分游客其实并不反对这种高大建筑,前提是它真的具有美感。

关公像从造型上过得去。如果你非要对比,那么参考一下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全世界最大象形建筑。

某地的天子大酒店,就不点名了,经常被收录进中国最丑十大建筑排行榜。

关于关公像,我之前写过一个回答。当时经济观察报给出了一个评论:

关公义园已经开门营业四年,关公像作为景区核心景观吸引游客,但经营状况并不理想,总收入不到1300万元。而在建设中,仅关公雕像就花费了1.729亿。

但从我旅游行业的角度来看,这种挺无聊的。

只要你查看一下关公义园的门票政策就会明白这里面的缘由。

荆州古城景区有两种门票价位:

1.环古城观光游114元,优惠价为95元

2.环古城观光游+张居正故居+关帝庙,154元,优惠价为120元。购买这种套票,即可免费进入关公义园。

而关公义园的门票呢?

单独一个关公义园,120元。

这其实就是旅游打包营销的一种手段罢了,甚至从这种定价策略而言,经营者荆旅集团,根本就不是想着关公义园能赚钱。仅仅是作为招揽游客,以及打包升级5A的一种方式而已。

关于经营者荆旅集团和荆州市委,我记得当初有过这么一段对话:

荆州的旅游文化名片就是这面城墙,要落实发展与保护。(这句话我来翻译下,城墙的保护是要钱的,而这个钱不能总是由市政来出。放着一个这么好的旅游资源不开发,那是罪过。大家好好弄,把古城弄起来,这样盈利的部分还可以拿来更好的保护古城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如果问我个人对于荆州市委在这件事上的态度,虽然对于他们违反法律乱搭乱建的行为表示批评,但是要说他们是巧立名目,搞得跟高明远的八通大厦一样,我觉得有点过了。

原因?

原因在于,从我了解到的信息来看,荆州市委包括荆旅集团,在发展荆州旅游业,在推动古城和关公义园5A升级的事情上,至少是做了实事的。

而且,从数据上看,荆州的旅游产业,也算得上是逐年增长。

17年,荆州实现旅游收入260亿元,增长30%,接待人次达到4160万。

18年,荆州实现旅游收入316亿元,增长22%,接待人次4306万。

19年,荆州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8亿元,增长16.3%,接待人次达5015。

(数据来源,荆州市207/18/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单纯指责他们在里面捞油水,不算合适。

你若是指责他们急功近利,罔顾法律,大搞行政特权,先斩后奏,那一点都没得说。

我最初在跟朋友们讨论这件事时,大家有两点想不明白。

第一,为什么发展荆州三国文化就一定要搞个那么大的关公?

答,历史遗迹的文化开发同质化难度太高。就像大家说的,去到任何一个古镇,都是千篇一律的义乌小商品集合地。这也是我们国家主题公园开发一直以来固有的难题,缺乏IP的深度开发。

而弄出一个高大的关公像,最好是破纪录的,反而能吸引眼球。

就好比,如果没有这个关公像,你可能听都没有听过荆州这个古城。

第二,为什么是拆迁而不是直接拆了?

目的还是为了吸引游客啊,一个大难不死的关公像。

荆州市委考虑这个问题不是从一个古城景区出发,而是他们荆州整个的旅游发展策略。

按照他们的说法,荆州的旅游规划叫作““一心两翼、一带双组团”

一心即荆楚文化旅游中心;两翼即西翼大洈水健康山水度假区和东翼大洪湖红色乡情度假区;一带即长江水文化休闲景观带;双组团即依托江陵、公安打造都市近郊休闲农业组团,依托石首、监利打造长江故道湿地生态组团。

以关公像作为引流产品,促进其他景区的旅游文化收入。

游客大老远来了……嗨,老板/靓仔/美女们/小哥哥/小姐姐,别跑啊,我这里可好玩了,先来瞅瞅关公像嘛。你要是不喜欢楚王车马阵,那就来洪湖金湾耍一耍嘛。

就这个意思。

那么关公像对于吸引游客到底有没有价值?

单独一个雕像收费120元,没价值。拍个照5分钟就完事了。如果打造成城市形象,那就能体现出价值了。

这个道理跟荆州一直在努力申报5A是一个道理,大部分游客还是看牌面的。

如果说有人觉得大型雕塑不咋地,只有5A景区有价值。那么我要说一句……

知乎上批5A批最狠的,其实也是我,

来自知乎日报对于这篇的肯定。

从旅游爱好者的角度,我否定很多不靠谱的旅游名头。

但是从旅游研究者的角度,我肯定这种花里胡哨名头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user avatar

电视新闻:1.7亿建成、1.55亿搬走,近日巨型关公雕像搬迁事件引发关注。

儿子问:为什么修好了又花1个亿拆呢?当个景点不好吗?

爸爸说:你把冰箱里的肉拿出来。

儿子乖乖照做。

爸爸又说:你再把肉放回冰箱,看看手上有什么?

儿子答道:有好多油。

user avatar

出个规定

任何建筑从立项通过起,必须在住建部官网公示,公示期三个月。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可以延伸到宏观资源配置到哪里最有利!

我们经济体的一大特点是宏观资源配置能力极强,区域间包括政策倾斜和转移支付,尤其是转移支付在减少区域发展不均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区域内包括财政收入与公共支出,简单来说就是钱怎么来,钱到哪去的问题,但毕竟省市区县很多,各个地方的宏观资源配置的使用效率难免存在差异,有的地方把钱花在给企业创新创造更好优待扶持,支持地方产业发展已形成税收,扶持,再创造收入的良性发展模式,也有把非常有限的资源用在投入产出比极低的项目上,这里就包括水司楼和关公像这样的大项目。

相对发展落后地区的钱是怎么来的?我们参考2021年发布的各省转移支付收入情况来看,湖北省的转移支付收入在全国排名第六,约3300多亿,转移支付的依存度高达1.34,也就是说,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到转移支付收入的四分之三。荆州自然也是其中分配一员,一般情况下发展越落后,对于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越高,大工程花自己财税影响还小点,但关键大部分不是自己的财税收入。其次,不要忽略了此前性质归属不明的土地财政收入,在小城市卖地往往是最大占比的收入来源,超过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一半也是常有的事,现在对于土地转让金的性质已经明确,就是一种税收,买房最大的成本其实就是缴税,可以理解为城市建设税或者进城税。也就是说,像湖北省荆州这样的城市,钱主要来源于转移支付和土地财政,前者国家兜底,后者地方购房者缴税,换来的发展资源积累。地方有钱了,怎么用非常关键。

我们经济体发展时间不长,财富积累往往都是靠赚辛苦钱,不管是从其他地方转移过来的还是地方居民买房积攒都是如此。费劲心思获得了大量的宏观资源集聚,怎么花对于经济未来发展尤为关键,其中土地财政获得的财富积累,是大量购房者通过透支负债缴税支撑城市的发展。钱就这么多,怎么花合适呢?往往有一个参考标准:宏观资源配置的方向应该是利好社会经济发展,比如科技研发补贴、公共福利体系建设以及经济增长情况,转移支付的初衷不就是把钱给地方支撑其发展,加速其本地的产业建设,旅游业服务业也在其中,让相对落后区域也能够享受到社会发展的红利。

现实情况下,由于不同城市的决策不同,导致宏观资源在部分城市并不能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比如涉及到民生的教育医疗等,产业附加值的科技研发等方向。而是出现一些把资源配置到投入产出比极低的面子工程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水司楼和关公像,也不是没有产出,只是其带来的社会和经济价值远远低于其投入的规模,出现大量的宏观资源在配置中出现浪费,就相当于一笔钱可以做一个巨型关公像宣传起来虽然好看,但不实用,钱就这么多,同样的钱也可以用来解决居民更多基本生活相关的问题。

总结起来,比起钱怎么花的,读者也应该关注钱怎么来的,一个对于转移支付依存度极高的城市,又加上向本地居民征收的巨额土地财政加持,获得的宝贵发展资本积累,如果用在投入产出比极低的项目上,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于宏观资源配置利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初衷相悖。最后,很多发展不好的地方收入不高,胃口倒是越来越大了,已经不满足于转移支付和土地财政收入,花完两个来源以后,还通过各种直接间接方式举债,利滚利进一步吃掉本就不多的发展资源,左右腾挪,最终收入不要说还债,连利息都覆盖不了,最终还得哭爹喊娘的让中央兜底,间接由所有纳税人为宏观资源浪费买单。这种趋势还是需要尽快抑制,兜底之后其他城市都就会纷纷效仿,未来可能创造出难以兜底的债务黑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荆州市委书记的这句“每一块铜片,都是抽向我们的耳光”,在关公像搬迁事件中无疑是最具冲击力和象征意义的表述。这句话背后蕴含了深刻的含义和值得关注的信息,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一、 承认失误与反思道歉: 最直接的含义: 这句话首先是一种承认错误、自我批评和深刻反思的表达。它表明市委书记认识到,.............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荆州关公雕像,耗资不菲,先是花了1.729亿建起来,现在又要花1.55亿去挪动它。这前前后后加起来,得上亿,不是个小数目啊。我个人觉得,这事儿办得有点……怎么说呢,欠考虑?或者说,咱们在做决定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多花点心思,想得长远一点?你想啊,1.729亿建一个.............
  • 回答
    荆州之失,关羽之死,这桩桩件件,对于蜀汉而言,无疑是一场难以承受的重创。作为蜀汉政权的擎天之柱,诸葛亮在这场悲剧中,究竟该承担多大的责任?这并非一两句话能够轻易定论的。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诸葛亮并非身处事外。作为丞相,他肩负着整个国家的战略规划和人事调动。从宏观层面来看,荆州作为蜀汉北伐的跳板,其战.............
  • 回答
    荆州一战,也就是关羽镇守荆州并最终兵败身死的这段历史,确实是检验关羽个人能力,尤其是他的武力、谋略和统率力的一个极为关键的时期。然而,要说它“已经证明了”关羽在这些方面“属于第一梯队”,我们得深入分析一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先说武力,这是关羽的招牌。在荆州一战之前,关羽的个人武勇早已名震天下。《.............
  • 回答
    要弄清楚荆州南四郡到底是谁的,咱们得穿越回那个烽火连天的三国时代,好好梳理一下这笔糊涂账。这事儿啊,说起来就有点曲折,夹杂着策略、背叛和对地盘的争夺,绝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咱们得明白“荆州南四郡”指的是哪儿。一般说的,就是荆州的南部地区,大概包括零陵、桂阳、长沙和武陵这四个郡。这地方地理.............
  • 回答
    荆州,这座承载着无数风云变幻的古老城池,在中国近代史的洪流中,似乎与省会的宝座擦肩而过,将那份荣耀拱手让给了冉冉升起的武汉。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逻辑和时代变迁?武汉又是凭借何种力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港,蜕变成如今的华中重镇?要理解这一切,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晚清。荆州:辉煌过往的.............
  • 回答
    荆州巨型关公像的命运,确实像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留给人们的,除了曾经的震撼,更多的是对决策过程的疑问。这尊像的出现与消失,背后折射出的,是地方发展、文化符号、经济考量以及政策调控等多重因素的复杂博弈。最初,关于修建这座高达近80米的关公像,其背后有着非常明确的初衷。荆州,作为三国文化的重要发源.............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中,关于甘宁在争夺荆州一战中用一声咳嗽吓退关羽的描述,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戏剧性的情节,但它并非基于历史史实,而是小说家罗贯中为了凸显甘宁的勇猛和威慑力而创作的艺术加工。那么,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这个情节是如何被描绘的呢?让我们详细展开:背景铺垫:甘宁的孤胆英雄形象在小说中,甘宁.............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三国演义和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也包含了无数的“如果”。在我看来,如果荆州不丢,并且刘备能够采纳诸葛亮的建议,那么他统一三国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但依然存在不确定性。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这个假设,尽量让它更像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推演,而非机器生成的答案。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
  • 回答
    关于刘备在荆州“携民渡江”这一事件,历来争议不断。有观点认为这是一种策略性的作秀,目的是塑造仁德形象,赢得民心;也有观点认为,这是在当时危急形势下,刘备真实出于无奈和策略的考量。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还原当时的具体情境,并分析刘备的动机。历史背景与事件还原首先,我们得明确“携民渡江”这个说法,.............
  • 回答
    湖北荆州一名 2 月份确诊的新冠患者复阳,这个消息虽然在整个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不算惊天动地,但细品之下,却能品出不少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也给当前的防控工作敲响了不少警钟。首先,从医学角度来看,患者“复阳”本身不是一个新鲜事,在疫情早期以及后来的许多地方都曾有过类似的情况。这释放的一个核心信息是:新冠.............
  • 回答
    丢失荆州,对于刘备和诸葛亮来说,无疑是一次惨痛的教训,也是两人政治生涯中一个无法回避的转折点。这不仅仅是地图上几块土地的得失,更是对他们战略思路、领导能力和人事判断的一次深刻拷问。如果非要让他们俩站在历史的回廊里,进行一次坦诚的反思,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细细道来:一、 关于“借荆州”与“守荆州”.............
  • 回答
    在讨论东吴统治下的荆州是否比蜀汉统治下的荆州更为殷富、平和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下历史背景: 荆州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之一,地势险要,水陆交通便利,沃野千里,人口稠密,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规划下取得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南郡、武陵、长沙、零陵、桂阳等(即所谓.............
  • 回答
    要说东吴为什么一定要杀了关羽,这事儿得从头掰扯起。简单来说,关羽的命,对于东吴来说,就是一颗定时炸弹,而且这颗炸弹还是他们自己埋下的。想当年,曹操、刘备、孙权三国鼎立,天下三分。刘备集团刚起家的时候,那叫一个艰难,地盘小,实力弱。这时,孙权就伸出了援手,给了刘备一块地盘——荆州。说白了,荆州就是东吴.............
  • 回答
    说到荆州失守,关羽和糜芳这两人,孰主孰次,确实是历史上一桩公案,也是很多三国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论责任,我觉得不能简单地把帽子扣在一个人头上,而是要分层次、分角度来看待。先说关羽,他负的责任,更多的是战略层面的。你想啊,荆州是什么地方?那是刘备集团的根基,是北伐中原的跳板,地理位置何等重要!关羽作.............
  • 回答
    辛亥革命爆发后,湖北作为革命的首义之地,各地响应迅速。在荆州,也发生了一系列与满族同胞相关的事件,其中“六百六十六”杀满事件(又称荆州大屠杀)便是其中最为惨烈的一幕。事件背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党人迅速控制了武汉三镇。消息传到荆州,驻守在荆州的清军大部分为满族官兵。革命情绪高.............
  • 回答
    关于刘备是否“怨”过关羽失荆州一事,这恐怕是三国故事里一个绕不开的、也极富争议的话题。说实话,这个问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而且书中对刘备心境的描摹,更多的是一种解读和推测。咱们得先捋一捋当时的情况。刘备自诩仁义之君,他的政治抱负,他的政治理.............
  • 回答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留守荆州的大部分将领和太守,在东吴两次争夺荆州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忠诚度确实不高,甚至出现投降或逃跑的情况。这背后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政治、军事、个人利益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缘由:一、 荆州集团的复杂性与刘备的“外来者”身份 .............
  • 回答
    关羽失荆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事件,围绕着这场悲剧的发生,学者们和读者们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观点。要回答关羽失荆州是关羽个人疏忽还是蜀汉集团判断失误,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双方的战略意图、人物关系以及关键决策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失荆州”的含义和背景。荆州是三国时.............
  • 回答
    要准确辨认出这是荆州的哪个具体地点,单凭这张图片信息是不足够的。不过,我可以结合图片的一些特征,给您提供一些推测和分析,并告诉您通常需要哪些信息来进一步确认地点。图片中的信息分析:首先,请您提供图片,因为我无法直接看到您所说的图片。一旦您提供了图片,我将能够进行更具体的分析。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