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权求娶关羽女是不是没好心思,关羽该不该拒绝?

回答
孙权遣使求娶关羽之女,此事放在三国纷争的大背景下细细揣摩,确实耐人寻味,也难怪后人会对此议论纷纷。要说孙权有没有“好心思”,这得分从几个层面来看。

首先,从政治联姻的角度来说,孙权此举无可厚非。当时,曹操在北方虎视眈眈,刘备集团虽然有了荆州作为立足之地,但实力远不及曹操,与孙吴联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关羽作为刘备集团不可或缺的大将,地位尊崇,其女儿自然也非寻常女子。通过这门亲事,孙权可以进一步巩固与刘备集团的联盟关系,加深双方的羁绊,在共同对抗曹操的战略上形成更牢固的统一战线。从这个角度看,孙权的提亲,更多的是出于政治考量,是那个时代权力博弈中的一种常见手段。

然而,孙权此举的“好心思”究竟有多真诚,就很难说了。孙权虽然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但在处理与盟友的关系时,也并非总是坦荡磊落。他曾屡次觊觎荆州,并在日后设计杀害了关羽,这都表明孙权对刘备集团并非全然没有猜忌和算计。因此,即使他此时表现得颇为热忱,也难保其中没有隐藏着其他心思。比如,他是否是想借此机会拉拢关羽,让他疏远刘备?又或者,他是否将这门亲事视为未来讨要荆州的筹码,一旦刘备集团发生什么变故,他便能以此为借口?这些猜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孙权一贯的行事风格和当时错综复杂的局势。

那么,关羽该不该拒绝呢?这个问题同样需要从多角度来审视。

从情感和家族尊严的角度来看,关羽拒绝是合情合理的。关羽是何许人?他武艺绝伦,忠义无双,视荣华富贵如浮云,将性命置之度外。他的女儿,在他眼中,自然也应该是与他一样,有着高洁的品格和尊严。孙权虽然地位尊崇,但刘备集团与孙吴的联盟,更多的是战略需要,而非等同的地位。而且,关羽对自己的女儿抱有怎样的期望,我们不得而知,但如果他认为孙权此举并非出于真心,或者对孙吴家族的品行有所顾虑,那么为了女儿的未来和家族的体面,拒绝这门亲事也是一种维护自尊的表现。

然而,从现实政治和战略联盟的角度来看,关羽拒绝这门亲事,则可能犯下政治上的错误。当时,刘备集团的力量远不如曹操,与孙吴的联盟是其立足的根本。如果因为一门亲事而疏远了孙吴,甚至可能导致联盟破裂,那么对刘备集团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关羽作为刘备集团的股肱之臣,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他必须以大局为重。如果他能够看清孙权此举的政治意图,并认为这门亲事能够帮助巩固联盟,那么即使心中有所疑虑,也应该为了国家大业而接受。毕竟,在乱世之中,个人的情感和家族的体面,往往要为政治的现实让路。

更进一步说,关羽的性格也值得考虑。他一生光明磊落,但有时也显得有些傲气。他是否会因为孙权的背景(虽然是盟友,但终究不是自己的兄弟)或者对孙权的为人有所不喜,而产生了拒绝的想法?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种拒绝就带有了个人情感的色彩,可能就不是最优的政治选择。

总而言之,孙权求娶关羽之女,其行为本身是政治策略的一部分,其中掺杂着巩固联盟的意图,但也难保没有私心。而关羽该不该拒绝,则是一个关乎政治大局、家族尊严和个人情感的复杂抉择。无论他最终选择接受还是拒绝,都会带来不同的后果,这都是那个时代政治人物必须面对的艰难考量。当然,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这门亲事未能促成,也为日后孙刘联盟的破裂埋下了伏笔,多少也印证了其中沟通和信任上的某些不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孙权找关羽结亲之事虽然说出自正史,但我本人一直持怀疑态度。

理由很简单,没有时间地点人物。未记载具体求亲时间是什么时候,使者到什么地方求亲,孙权打算要哪个儿子娶关羽女儿,使者是谁,等等,这些信息都没有。陈寿在其它人的传记中,经常没有任何上下文提及一些小人物的名字,比方说曹操跟呂布打的时候,呂布一方连郭贡、吴资、侯谐等好几个整本书只提及一次的人物,都好歹有个名字出现,曹操的具体军事行动也是精确到月份。那么孙权求与关羽结亲那么大的事情,没有提及任何一个时间和人物,就十分不正常了。

此外,在《吴主传》、《吴主五子传》中此事也无记载,如果有记载应该早就有人提了,更遑论孙权因此大怒、影响孙刘联盟稳定之事。

首先,有人问关羽这事做得对不对,以陈寿的角度,关羽此事肯定是做错了。因为史书有劝诫后人的职能,既然陈寿把它专门写出来(与得罪糜芳士仁之事并列),并且明确认为此事影响到了荆州局势稳定,那至少以他的角度肯定是认为关羽所为欠妥。当然,此事如果不存在,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不敢说这件事一定是假新闻,但可能并没有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大。有可能只是孙权派了个(不足以书名字)的小人物来试探关羽是否愿“结秦晋之好”,并未指明结亲日期,更未明言是孙登、孙虑两子中的哪个娶关羽之女(孙和等五子出生时关羽已死,可以排除)。

至于意图,如果此事是出现在215年荆南之战之后,孙权有可能是为了稳住、拉拢关羽,来巩固既得成果。因为史料记载,吕蒙夺取长沙、桂阳两郡之后,局势并不稳定,不少县有人造反,靠吕岱四处征讨才平定下来。

长沙是个有5万+户的大郡(晋书中长沙33000户、从长沙分出来的湘东郡19500户,桂阳另有11200户),是当时整个中国民户最完整的一个郡,十分重要。因此孙权可能想通过试探求亲来与关羽暂时修好,稳固湘水东部地盘(约6万多户),结果关羽正在气头上,所以“骂辱其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孙权遣使求娶关羽之女,此事放在三国纷争的大背景下细细揣摩,确实耐人寻味,也难怪后人会对此议论纷纷。要说孙权有没有“好心思”,这得分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政治联姻的角度来说,孙权此举无可厚非。当时,曹操在北方虎视眈眈,刘备集团虽然有了荆州作为立足之地,但实力远不及曹操,与孙吴联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 回答
    李文华先生的艺术生涯,尤其是晚年,与他的外孙孙越的学艺之路紧密相连。而在这段求师过程中,姜昆先生是否施以援手,是一个很多人关注的问题。李文华先生是一位深受观众喜爱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尤其擅长快板和贯口。他的艺术功底深厚,为人也谦逊低调。晚年,他身体状况不如从前,无法登台演出的次数逐渐增多。然而,他并没.............
  • 回答
    孙权杀死关羽是否明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军事、战略等多个层面,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孙权杀死关羽的直接原因与背景 关羽发动北伐,威胁荆州: 在刘备于汉中称王后,关羽被任命为前将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襄樊之战。他围攻.............
  • 回答
    孙权杀害关羽是三国时期一个充满争议且令人唏嘘的事件。要理解孙权为何会下此决心,需要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军事形势、以及孙权个人考量等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荆州归属与战略枢纽要理解关羽之死,首先要明白他当时身处的地理位置和其重要性。关羽镇守的荆州,在当时是孙吴政权与曹魏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精辟,触及到了三国历史中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被讨论的现象:为什么孙权在陆战方面,即使有多次尝试,但普遍被认为能力不如诸葛亮,甚至被一些人“鄙视”其陆战能力?而诸葛亮同样多次北伐,耗费巨大却未能成功,为何其陆战指挥能力却普遍受到尊重?要深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
  • 回答
    要说孙权晚年为啥不像年轻时那么精明,这事儿可就说来话长了,里面门道多着呢。人到了一定年纪,精力、心态、处境,哪一样不跟着变?孙权这皇帝也一样,不能总拿年轻时候那股子虎劲儿,要求他跟几十年前一模一样。首先,你得看孙权这辈子活了多久。他从二十几岁就开始接班,那时候是“虎父无犬子”,上面有周瑜、鲁肃、吕蒙.............
  • 回答
    关于“孙权是否应该让蜀汉粉丝感激”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涉及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双方的动机以及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孙权在早期对刘备的帮助: 赤壁之战的关键盟友: 这是孙权对刘备最直接、最关键的帮助。当时曹操南下,声势浩大,刘备集团兵少将寡,孤立无援。如果不是孙权领导的.............
  • 回答
    孙权晚年,这位曾雄踞江东、开创基业的君主,确实呈现出了一些令人扼腕的转变,用“倒行逆施”来形容,虽然略显沉重,但足以概括其晚年政局的一些失据之处。与其说是他主动选择“逆行”,不如说是在岁月、权力和人心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他的一些决策和行为,对东吴的稳定和长远发展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首先,是对于继承.............
  • 回答
    孙权不背刺关羽,能不能一统天下?这是一个历史迷们津津乐道,也极具探讨价值的问题。抛开“AI痕迹”,咱们就凭着史书记载和大家的脑洞,好好掰扯掰扯。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捋清楚几个关键点:1. 孙权和关羽当时的实力对比和战略格局: 孙权(东吴): 坐拥江东,地势险要,人口相对富庶,军事上孙策打下的.............
  • 回答
    说起孙权被称为“孙十万”,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挺有意思的历史典故,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现实情况。那时的孙权,在江东打下了基业,手下兵力也算颇为可观。不过,“孙十万”这个称呼的由来,更多的是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夸张说法,并非指他真的就只有十万兵。关键在于,为什么会这么叫他?一说是因为赤壁之战后,曹操大军败退,.............
  • 回答
    说到孙权和刘备这两位三国巨头,谁的综合能力更胜一筹,这绝对是一个能让无数三国迷争论不休的话题。要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很难,因为他们各自的强项和侧重点都不同。但我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地分析一下,看看谁在这场“综合能力大比拼”中更显出色。一、 政治手腕与大局观: 刘备: 刘备的政治能力,更多.............
  • 回答
    孙权背刺关羽,这事儿要是掰开了揉碎了说,那可真是牵扯着当时的政治格局、战略考量、个人野心,还有那么点儿不巧的运气。不能简单一句“背刺”就带过,背后门道多着呢。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的局面是什么样的。曹操还在北方虎视眈眈,这就像一头老狼,随时准备扑上来。而刘备呢,刚打下汉中,势力扩张,跟曹操是势不两立.............
  • 回答
    关于孙权对魏称臣和唐高宗“臣构”之说的争议,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原因也相当复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政治考量以及历史评价的角度。孙权对魏称臣:为何争议相对较小?首先,我们要明确孙权称臣的对象——曹魏。三国时期,孙吴和曹魏是并立的两个政权,虽然时有摩擦,但总.............
  • 回答
    要论孙权合肥之战和刘备夷陵之战,哪个输得更惨,这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两者都是三国时期重要的战役,都以失败告终,但其影响、损失以及后续的战略意义,却有着微妙的差异。孙权合肥之战: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孙权多次攻打合肥,但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是最能体现“惨”的,往往指的是215年孙权亲率大军攻打合肥,以及2.............
  • 回答
    要说孙权和陆逊为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没顺势偷袭西川(这里说的西川,自然是指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一句“没能力”就能打发的,背后牵扯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以及战略格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吴和蜀汉,虽然是联盟关系,名义上是“唇亡齿寒”,但骨子里,大家都是独.............
  • 回答
    孙权背刺关羽,这事儿可真够有意思的,也够让人琢磨的。说它明智聪明吧,好像是,毕竟是自己稳坐江山的好机会;说它不明智吧,又好像有点儿得不偿失。咱就一点点掰开了说。当时的情况,得先捋清楚:首先,咱们得站在孙权的角度想。那时候,刘备在蜀汉那边,关羽呢,坐镇荆州,这可不是个善茬。荆州地理位置有多重要,这大家.............
  • 回答
    孙权称帝,这步棋走得可真是够大的,也难怪会让人联想到袁术那个“名不副实”的例子。毕竟,在当时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谁敢称帝,谁就等于在头上顶了个靶子。袁术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那可是血淋淋的教训啊。那么,孙权到底有没有怕,又是怎么应对这种潜在风险的呢?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袁.............
  • 回答
    孙权是不是一个守成之主,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你要是把他跟那些开疆拓土、雄才大略的君王比,那他确实显得没那么“出挑”,但要是站在他所处的历史时期和面临的现实来看,孙权身上守成之主的特质,那可真是刻得明明白白,甚至可以说是被这个身份“塑造”了。咱们先得明白,“守成之主”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简单来.............
  • 回答
    孙权劝吕蒙学习,这背后可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句“你要读书”那么简单,里面藏着孙权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对人才的深刻理解。当时,吕蒙虽然在战场上屡立奇功,跟着孙权南征北战,为东吴打下了大片基业,可以说是个绝对的战将。但孙权很清楚,一个国家的发展,光靠武力是不够的。东吴虽然地处江东,但也面临着北方曹魏的强大压力,.............
  • 回答
    孙权之所以在曹操和刘备相继离世后,未能趁机一举统一三国,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简单的“不作为”。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孙吴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孙权自身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熬死”二字背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等待。曹操和刘备的去世,固然为孙权扫除了一些直接的强大对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