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传统上的剩余价值理论,那当然是错的,它本质上是一种失败的经济周期理论,它的逻辑朴素一点说是这样的:
因为市场风险的缘故,企业不可能保证商品的销路
企业不可能保证所有商品的销路,那么如果工人的工资可以回购所有使用他们的劳动力生产出的商品,那么企业必然是普遍亏损的
但现实中企业没有普遍亏损
因此工人的工资无法回购所有使用他们的劳动生产出来的商品(生产过剩)
因此存在剩余的商品
因此存在剩余的劳动力
劳动力能产生价值
因此存在剩余价值
伴随着剩余价值的积累,工人的工资能够回购的商品越来越少,剩余的商品就会越来越多
剩余的商品越来越多,市场风险就会越来越大
因为市场风险越来越大,在没有普遍亏损的情况下,工人的工资只能越来越低,剩余价值越来越多
直到某天,工人的工资已经低到无可再低的地步,几乎所有生产出的商品都会变成剩余商品,市场上就会出现普遍亏损的现象,引发最终的总危机
这个思路其实有一部分是和现今比较主流的RBC理论重合的,但它即使刨去劳动价值论的部分也是错的……
其问题就和劳动价值论一样,是忽略了信贷体系的存在以及企业的决策能力……在上文的理论中,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市场上的商品总量增加了,但是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却没有增加——这是一种典型的通货紧缩经济……
而现实中,透支消费和举债投资都是广泛存在的现象……因为工人可以透支消费,工人的工资无法回购所有商品,并不意味着市场上有剩余商品(因为它可能被透支买下了)……同时,因为企业可以举债投资,可以缩减生产,因此市场上有剩余商品,也不意味着企业一定会进一步压低工人工资来避免亏损(企业可以自己把商品买下,也可以减少生产降低成本来避免剩余商品,这样市场上的剩余商品就被消除了)……这样,这一不断递进的循环就是天然不成立的……
虽然说看起来这些透支出去的东西需要以后还,但是我们只需要看看货币乘数,就知道其实一个人透支的钱,在社会上会增加十倍以上的钱数,因此利用透支来消灭剩余商品,然后再把钱还上,并不是什么难事……举例来说明其含义的话,如果市场上的剩余产品现价格90元,有一个人借贷了10元,因为货币流转的关系,市场上新增了货币总量100元,那么此时,这10元就能被还上,并且这些剩余产品也被消费掉了……
而现实中的危机,往往是从一个行业或者一个地区的产出低于预期开始,向着其他行业和地区蔓延出去的(此时,企业的决策系统来不及调整生产,因此才产生了剩余商品)……这种“逐渐蔓延”的属性,和剩余价值理论的预言是并不相符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现如今我们不会使用“剩余价值”这一概念,恰好相反,在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体系下,剩余价值的概念会更加清晰……
现在如果有任意一个商品,对于两个人的价值不同,那么这就意味着一次交易的可能……
从一个经典的以物易物开始,我在城里有个很小的房子,你在乡下有一大片地……相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乡下的那片地的价值比城里的房子更高,而你不这么认为,这个时候,我们之间就可能发生一次交易……
在这次交易中,我们交易的是什么?——可能很多人会简单地回答“所有权”……那么我们进一步考虑,因为国家政策原因,现在这片地只能用于耕种,并且产出只能由国家收购,不能私自卖出……当你觉得这片地直接给我太亏了,因此在合同里写了“当这片地上的作物卖给国家的时候,收入全部归你所有”……
那么这个时候,我还能做什么?……
我可以决定这片地上耕种的作物是什么,并且决定要不要将作物卖出,例如我可以不将作物卖出,而是用来酿酒,之后把酒卖出,这个时候卖酒的收入就归我所有了……
那么这个时候,我对这片土地的所有权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对于我,有一系列在合同以及国家政策的规定范围以外的价值,这正好是“剩余价值”……
相应的,你当然也对我的小房子享有剩余价值,这正是所有权的本质……
现在,回到经典的雇佣劳动中去,在这一次交易中,劳动者卖出了自身可以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力,而企业则卖出了可以用于购买商品的工资——此时,企业用这些劳动力做哪些合同没有禁止的事情,怎样生产这种商品,就成了企业具有选择权的事情,而怎么花费工资,也只有劳动者才说了算(而不是必须要购买企业生产的产品)——这说明了一件事情,企业确实获得了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相应的,工人也获得了工资的剩余价值……
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遭到反驳的。自然史理论触犯了神学的陈腐偏见,引起了并且直到现在还在引起最激烈的斗争。马克思的学说直接为教育和组织现代社会的先进阶级服务,指出这一阶级的任务,并且证明现代制度由于经济的发展必然要被新的制度所代替,因此这一学说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也就不足为奇了。
资本家老爷和统治阶级当然不相信剩余价值学说,因为这个是要他们命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没有诞生之前,工人阶级在怎么折腾也不过是闹罢工捣毁机器提高工资,折腾够了总有人会老老实实去干活。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理论武器,这个理论告诉工人们要想过上好日子非得推翻统治阶级不可,并且把这些吃人不吐骨头的资本家吊路灯,建立一个属于自己当家做主的时代。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序中强调“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内,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的敌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例如,英国高教会宁愿饶恕对它的三十九个信条中的三十八个信条展开的攻击,而不饶恕对它的现金收入的三十九分之一进行的攻击。”
坚定的基督教徒对于耶稣可以拯救人间深信不疑,但是对于安拉如何创造世界却毫不相信,同样资本家不会认为他赚的钱是一帮破履烂衫的人给他创造出来的,因为在资本家老爷的观念中员工就好好的干自己的活就行了,被管理者要认清自己的地位,即使你有一点反抗意识说出几句我要权利的口号时,马上就会有所谓的“很明白的人”来给你扣一个左壬的帽子,在这些“明白人”眼中但凡有一点不满意就是你自己不行怨不得别人。
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有人不相信也就更不足为奇了。
——————————————————
看评论区这么热闹就多说几句吧。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段话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每个人的物质生活条件不一样会造成意识形态的不同,让一个从小生活富裕的人去搞阶级斗争不太可能,同样现在社会条件下生活的人不可能感同身受的去体会19世纪初在工厂工作的工人,马克思主义同其他理论学说一样,不是突然之间产生的而是继承和发展着前人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同其他科学理论一样,是有体系的一门完整学说,想要完整的了解其基本内涵并不是很容易,但这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在实践过程中一个致命的弱点,对于大多数普通劳动工人来说是无法抽出闲暇时间来专门学习这一理论。
但是社会是在运动中发展,而理论本身却被限定在一定的历史框架之内,1917年二月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八个月后便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人类新纪元,这样的历史巨变在理论经验中是没有先例的,而能把握这样历史进程的人并不多见。而这些具有先见眼光的人之所以可以洞察历史进程,则是因为把具体的历史运动进程同自己所学的理论经验相结合得出的结论。
剩余价值理论作为资本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推翻了剩余价值理论也就等同推翻了资本论,最终的目的是把马克思主义扔进历史博物馆,之所以扼杀马克思主义从侧面说明这些人害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的时候,有人指责俄国共產党是杀人放火的强盗,共产主义就是共产共妻,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只不过现在又换了新的衣服。你讲马列观点便说你教条,你说革命便说你激进,但凡讲点跟马克思主义沾边的话那你就是马教,反正信马列的人就是只会光喊口号的激进左壬。
在“明白人”的眼中驳倒了他们口中的左壬理论也就等于驳倒了马克思主义,所以把信马克思主义的人定义为左壬是再好不过了。
看评论区依旧这么热闹就多说几句什么是剩余价值理论吧,看看这个“二百年前的二流学说”讲的是什么。
这部著作从1849年4月5日起以社论的形式陆续发表在《新莱茵报》[164]上。它的基础是1847年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协会[165]作的几次讲演。这部著作没有全文刊载;在第269号上的文章末尾曾刊有“待续”字样,但这一点并未实现,因为当时接连爆发的事变——俄国人开进了匈牙利,德累斯顿、伊瑟隆、埃尔伯费尔德、普法尔茨和巴登发生起义[166],——使报纸本身被查封了(1849年5月19日)。这部著作的续稿,在马克思的遗稿中始终没有发现[167]。
《雇佣劳动与资本》已经以小册子的形式出版过好几种单行本,最后一次于1884年在霍廷根—苏黎世由瑞士合作印书馆出版。所有以前发行的版本都是一字不动地按原稿印行的。可是,现在刊印的新版是宣传性质的小册子,销数至少应当是一万册,因此我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本人是否会同意不加任何修改地重印呢?
在40年代,马克思还没有完成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这个工作只是到50年代末才告完成。因此,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出版(1859年)以前发表的那些著作中,有个别地方与他在1859年以后写的著作中的论点不同,并且从较晚的著作来看,有些用语和整个语句是不妥当的,甚至是不正确的。因而不言而喻:在供一般读者阅读的普通版本中,作者的思想发展进程中所包含的这种比较早期的观点,也应该得到反映;作者和读者都有无可争议的权利要求不加任何修改地重印这些比较早期的著作。在这种情况下,重印这些比较早期的著作,我连想也不会想到要更改这些著作中的任何一个字。
但是,当新刊行的版本可以说是专为在工人中进行宣传工作用的时候,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在这种场合,马克思一定会使这个发表于1849年的旧的论述同他的新的观点一致起来。所以我相信,我在这个版本中为了在一切重要点上达到这种一致而作的一些必要的修改和补充,是完全符合他的心愿的。因此,我要预先告诉读者:这本小册子现在已经不是像马克思在1849年写成的那个样子,而大致有些像在1891年写成的。况且原本已经大量发行,在我将来有机会把它不加修改地编入全集重印以前,这已经够了。
我所作的全部修改,都归结于一点。在原稿上是,工人为取得工资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在现在这一版本中则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关于这点修改,我应当作一个解释。向工人们解释,是为了使他们知道,这里并不是单纯的咬文嚼字,而是牵涉到全部政治经济学中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向资产者们解释,是为了使他们确信,没有受过教育的工人要比我们那些高傲的“有教养的”人高明得多,因为前者对最难的经济论述也很容易理解,而后者对这种复杂的问题却终身也解决不了。
古典政治经济学从工业实践方面因袭了工厂主的流行的看法,仿佛工厂主所购买和偿付的是自己的工人的劳动。这一看法对于工厂主进行营业、记账和计算价格来说,是完全够用了。可是,把这个看法天真地搬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就在那里造成了不可思议的谬误和混乱。
经济学碰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一切商品的价格,包括被它称作“劳动”的那个商品的价格在内,不断地发生变动;它们由于那些往往与商品本身的生产毫不相关的各种各样的情况的影响,忽而上涨,忽而下降,因而使人觉得价格通常是由纯粹的偶然情况来决定的。当经济学作为科学出现的时候,它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找出隐藏在这种表面支配着商品价格的偶然情况后面,而实际上却自己支配着这种偶然情况本身的规律。在商品价格不断地时而上涨,时而下降的变动和波动中,它要找出这种变动和波动所围绕的稳定的轴心。一句话,它要从商品价格出发,找出作为调节价格的规律的商品价值,价格的一切变动都可以根据价值来加以说明,而且归根到底都以价值为依归。
于是古典经济学就发现了,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所包含的、为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来决定的。古典经济学满足于这样的解释。我们也可以暂且到此为止。不过为了避免误会起见,我认为需要提醒一下,这种解释在今天已经完全不够了。马克思曾经第一个彻底研究了劳动所具有的创造价值的特性,并且发现,并非任何仿佛是或者甚至真正是生产某一商品所必需的劳动,都会在任何条件下给这一商品追加一个与所消耗的劳动量相当的价值量。因此,如果我们现在还是同李嘉图这样的经济学家们一起简单地说,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劳动决定的,那么我们在这里总是以马克思所提出的那些附带条件为当然前提的。这里指出这一点就够了。其余的可以在马克思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和《资本论》第一卷里找到①。
可是只要经济学家将价值由劳动来决定这个观点应用到“劳动”这个商品上去的时候,他们马上就陷进一连串的矛盾之中。“劳动”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是由它所包含的必要劳动来决定的。但是,在一个工人一天、一星期、一个月、一年的劳动里面,包含有多少劳动呢?包含有一天、一星期、一个月、一年的劳动。假如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尺度,那么我们只能用劳动来表现“劳动的价值”。但是假如我们只知道一小时劳动的价值等于一小时劳动,那么我们对一小时劳动的价值就绝对地毫无所知。这样,我们丝毫也没有接近我们的目的,总是在一个圈子里打转。
于是古典经济学就企图另找出路,它说:商品的价值等于它的生产费用。但是劳动的生产费用又是什么呢?为了答复这个问题,经济学家们不得不对逻辑施加一些暴行。他们不去考察劳动本身的生产费用(遗憾得很,这是不能确定的),而去考察什么是工人的生产费用。而这种生产费用是可以确定的。它是随着时间和情况而改变的,可是在一定的社会状况下,在一定的地方,在一定的生产部门中,它同样是个特定的量,至少在相当狭小的范围内是个特定的量。我们现在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生产占统治的条件下,在这里,居民中的一个人数众多并且不断增长的阶级,只有为生产资料(工具、机器、原料)和生活资料占有者工作以挣得工资,才能生存。在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工人的生产费用就是为了使工人具有劳动能力,保持其劳动能力以及在他因年老、疾病或死亡而脱离生产时用新的工人来代替他,也就是为了使工人阶级能够以必要的数量繁殖下去所平均必需的生活资料数量,或者是这些生活资料的货币价格。现在我们假定,这些生活资料的货币价格是平均每天3马克。
这样,我们这个工人从雇他的资本家那里得到一天3马克的工资。资本家借此让他一天工作譬如说12小时。在这当中,资本家大致是这样盘算的:
假定我们的这个工人——一个钳工——应当做出他在一天里所能做成的一个机器零件。假定原料——加工制成必要样式的铁和铜——值20马克。又假定蒸汽机的耗煤量,以及这蒸汽机、旋床和这个工人所使用的一切其他工具的损耗,按一天时间和按他所占的份额计算,值1 马克。一天的工资,照我们的假定是3马克。总共算起来,我们所说的这个机器零件要耗费24马克。但是资本家却打算平均从零件购买者手上取得27马克的价格,即要比他所支出费用多3马克。
资本家装到自己腰包里去的这3马克是从哪里得来的呢?按照古典经济学的说法,商品是平均按照它的价值出卖的,也就是按照相当于这商品中所包含的必要劳动量的价格出卖的。于是,我们所说的这个机器零件的平均价格——27马克——就和它的价值相等,即和它里面所包含的劳动量相等。但是,在这27马克当中,有21马克是在我们所说的这个钳工开始工作以前就已经存在的价值;20马克包含在原料中,1马克包含在工作期间所燃去的煤中,或是包含在当时所使用,因而工作效能已经按这一价值额降低了的机器和工具中。剩下的6马克被加到原料的价值上去了。但是按照我们那些经济学家自己的假定,这6马克只能是从我们所说的这个工人加到原料上去的那个劳动中产生的。这样一来,他12小时的劳动创造了6马克的新价值。因此,他的12小时劳动的价值就等于6马克,这样我们就会终于发现什么是“劳动的价值”了。
“等一等”!——我们所说的这个钳工说,——“6马克吗?但是我只拿到3马克呀!我的资本家向天发誓说,我的12小时劳动的价值只等于3马克,假使我向他要6马克,就要被他嗤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说前面在谈到劳动价值问题的时候,我们曾经陷在一个圈子里走不出去,那么现在我们又完全陷进一个不能解决的矛盾之中。我们寻找劳动的价值,而我们所找到的却多于我们所需要的。对于工人说来,12小时劳动的价值是3马克;对于资本家说来却是6马克,资本家从这6马克中拿出3马克作为工资付给工人,而其余3马克则装进了自己的腰包。这样看来,劳动不是有一个价值,而是有两个价值,并且是两个极不相同的价值!
如果我们把货币所表现的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那么这个矛盾就显得更加荒谬了。在12小时劳动时间内创造了6马克的新价值。这就是说,在6小时内创造的是3马克,即工人劳动12小时所得到的那个数目。工人劳动了12小时,而他当作等价物得到的却是6小时劳动的产品。因此,或者是劳动有两个价值,其中一个比另一个大一倍,或者是12等于6!两种情况都是极端荒谬的。
不管我们怎样挣扎,只要我们还是讲劳动的买卖和劳动的价值,我们就不能够摆脱这种矛盾。经济学家的情况就是这样。古典经济学的最后一个分支——李嘉图学派,多半是由于不能解决这个矛盾而遭到了破产。古典经济学走入了绝境。从这种绝境中找到出路的那个人就是卡尔•马克思。
经济学家所看作“劳动”生产费用的,并不是劳动的生产费用,而是活的工人本身的生产费用。而这个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也不是他的劳动。马克思说:“当工人的劳动实际上开始了的时候,它就不再属于工人了,因而也就不再能被工人出卖了。”①因此,他最多只能出卖他自己的未来的劳动,也就是说,他只能承担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工作的义务。但是,这样他就不是出卖劳动(这劳动还待去完成),而是为了获得一定的报酬让资本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在计日工资下)或为完成一定的工作(在计件工资下)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他出租或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可是,这个劳动力是同工人本身长在一起而不可分割的。所以它的生产费用是和工人本身的生产费用一致的;那些被经济学家称为劳动生产费用的,恰恰就是工人的生产费用,因而也就是劳动力的生产费用。这样一来,我们就能从劳动力的生产费用进而谈到劳动力的价值,并确定为生产一定质量的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马克思在论劳动力买卖的那一节里也就是这样做的(《资本论》第1 卷第4章第3节)。
那么,在工人把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之后,就是说为了获得预先讲定的工资——计日工资或计件工资——而把自己的劳动力交给资本家去支配之后,情形又怎样了呢?资本家把这个工人带到自己的工场或工厂里去,在那里已经有了工作上所必需的各种东西:原料,辅助材料(煤、染料等等),工具,机器。于是工人就在这里开始工作起来。假定他一天的工资跟前面所假定的一样是3马克,——至于他是以计日工资还是计件工资获得这笔工资,那没有什么关系。这里我们还是照前面那样假定,工人在12小时内用自己的劳动在被使用的原料上追加了6马克的新价值,这个新价值是资本家在出卖成品的时候实现的。从这6马克中,他付给工人3马克,剩下的3马克则留给自己。但是,假定工人在12小时里生产6马克的价值,那么在6小时里他所创造的就是3马克的价值。这样,工人在替资本家工作了6小时之后,就已经把包含在工资中的3马克等量价值偿还给资本家了。在6小时劳动以后双方两讫,谁也不欠谁一文钱。
“等一等!”——现在是资本家叫起来了,——“我雇工人是雇的一整天,是12小时。6小时只有半天。快去把剩下的6小时做完,只有到那时我们才算是两讫!”于是这个工人实际上只得去履行他自己“自愿”签订的合同,根据那个合同,他为了值6小时的劳动产品,应该去工作整整12小时。
计件工资的情形也是如此。假定我们所说的这个工人在12小时内制成了12件商品。每件商品所用去的原料和机器的损耗共计2马克,而每件商品却卖2 1/2马克。这样,在上面所假设的同样条件下,资本家只付给工人每件商品25分尼。12件就是3马克;要得到这3马克,工人必须工作12小时。资本家从12件商品上得到30马克。扣除原料和机器损耗共24马克外,还剩下6马克,从这6马克中,他拿出3马克作为工资付给工人,而把其余3马克放进了自己的腰包。全部情形完全和上面一样。这里工人为自己工作6小时,即为偿还自己的工资而工作6小时(在12小时中,每小时为自己工作半小时),而为资本家工作6小时。
那些最优秀的经济学家从“劳动”价值出发而无法解决的困难,一到我们用“劳动力”价值来作出发点,就消失不见了。在我们当代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力是商品,是跟任何其他的商品一样的商品,但却是一种完全特殊的商品。这就是说,这个商品具有一种独特的特性:它是创造价值的力量,是价值的源泉,并且——在适当使用的时候——是比自己具有的价值更多的价值的源泉。在现代生产状况下,人的劳动力不仅仅在一天里能生产超过它本身具有的和消耗的价值;而且随着每一个新的科学发现,随着每一项新的技术发明,劳动力的一天产品超出其一天费用的那个余额也在不断增长,因而工作日中工人为偿还自己一天的工资而工作的那一部分时间就在缩短;另一方面,工人不得不为资本家白白工作而不取分文报酬的那部分时间却在延长。
这就是我们的全部当代社会的经济制度:工人阶级是生产全部价值的唯一的阶级。因为价值只是劳动的另一种表现,是我们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用以表示包含在一定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一种表现。但是,这些由工人所生产的价值不属于工人,而是属于那些占有原料、机器、工具和预付资金,因而有可能去购买工人阶级的劳动力的所有者。所以,工人阶级从他们所生产的全部产品中只取回一部分。另一部分,即资本家阶级保留在自己手里并至多也只需和土地所有者阶级瓜分的那一部分,如我们刚才所说的那样,随着每一项新的发明和发现而日益增大,而落到工人阶级手中的那一部分(按人口计算)或者增加得很慢和很少,或者是一点也不增加,并且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会缩减。
但是,这些日益加速互相排挤的发明和发现,这种每天空前大量增长的人类劳动的生产率,终于造成一种定会使当代资本主义经济陷于灭亡的冲突。一方面是不可计量的财富和购买者无法对付的产品过剩,另一方面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口无产阶级化,变成雇佣工人,因而无力获得这些过剩的产品。社会分裂为人数不多的过分富有的阶级和人数众多的无产的雇佣工人阶级,这就使得这个社会被自己的富有所窒息,而同时它的极大多数成员却几乎得不到或完全得不到保障去免除极度的贫困。社会的这种状况一天比一天显得越加荒谬和越加不需要了。它应当被消除,而且能够被消除。一个新的社会制度是可能实现的,在这个制度之下,当代的阶级差别将消失;而且在这个制度之下——也许在经过一个短暂的,有些艰苦的,但无论如何在道义上很有益的过渡时期以后,——通过有计划地利用和进一步发展一切社会成员的现有的巨大生产力,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至于工人们正日益充满决心地争取这个新的社会制度,那在大洋两岸都将由明天的5月1日和5月3日的星期日[168]来证明。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891年4月30日于伦敦
这是恩格斯为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所写的序言,对于没时间看资本论但是又想了解什么是剩余价值学说理论的人来说,读一下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会让你初步理解剩余价值怎么来的。
无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攻击多么激烈这些人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资本家离开了工人是无法进行资本增殖的,但是无产阶级拥有生产资料以后却可以用自己的劳动改造这个世界。
成百的野心勃勃的资产阶级辩护人土把在理论上战胜马克思当作他们毕生的使命,当作他们一生事业的跳板。他们达到了什么目的呢?他们成功地使虔诚的知识阶层确信马克思的“片面性”和“夸张”。但是连资产阶级思想家中比较严肃的人,如施塔姆勒,也已经认识到:“面对一种基础如此深厚的学说”,用“那种不彻底性、‘用大致差不多的东西’”来加以反对,是不可能达到任何目的的。但是,资产阶级科学能够用什么来同作为整体的马克思学说相对抗呢?
自从马克思使工人阶级的历史观在哲学、历史和经济领域中发生作用以后,资产阶级在这些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就中断了。经典意义上的自然哲学终结了,资产阶级历史哲学终结了,科学的国民经济学终结了。在历史研究中,不是不自觉的或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占据统治地位,就是五光十色的折中主义取代任何一种统一的理论的地位,就是说,放弃对历史过程作出统一的说明,也就是完全放弃历史哲学。经济学动摇于“历史派”各“主观派”这两个派别之间,它们之中的一派反对另一派,而两派都反对马克思。一派为了否定马克思而从原则上否定经济理论亦即从原则上否定对这一领域的认识,另一派则否定唯一的(客观的)研究方法,而只有这种研究方法才使国民经济学成为科学。
由此可见,资产阶级社会科学能够提出来同马克思的理论相对抗的在任何地方都是无理论状态,资产阶级社会科学能够提出来同马克思的认识相对抗的在任何地方都只是对认识的怀疑。马克思学说是资产阶级科学的产儿,但是这个孩子的诞生使母亲付出了生命。
……
当今的社会当然还剩一点安慰。当它徒劳地竭力去寻找一种战胜马克思学说的手段时,它没有发现对此唯一有效的手段酝藏在这一学说本身之中。这一学说完全是历史性的,它的效用在时间上仅仅是有限的。这一学说是彻底辩证的,它自身包含着自己灭亡的确凿无疑的萌芽。
1.首先是不能理解剩余价值理论的前提,即劳动价值理论。
很多人不能理解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认为承担风险也能创造价值。然而这是错误的,企业的破产并不是企业失去了剩余价值,它依旧在占有劳动者剩余价值,具体原因后面会讲。
2.将剩余价值理论复杂化,把理论论证和实践方案探讨混为一谈,同时思维能力不足以支撑庞大话题。
意思就是先搞明白理论,以后有机会再讲‘所以要。。做’
3.剩余价值理论不是讨逆檄文,是揭示生产分配的理论。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4.剩余价值理论是对整体资本主义生产的一种解释,它认为生产资料价值只转移不增值,只有劳动力才能价值增值。这是因为工人可以吃草挤奶,比如吃两个包子可以造一台车。在局部领域内可能有更好的解释,比如养殖场真正的吃草挤奶,也可以认为在剥削牛牛。但是整体来看,可以理解为只有人参与劳动才能增值价值。
5.剥削。资本家通过生产资料占有在分配上取得主导,明明造出一台车也只给两个包子。一辆车减两个包子的剩余价值就被占有了。这个是最经典的剩余价值理论。
6.企业亏损破产并不是剩余价值的失去,而是再生产的失败,也即生产各部门物质资料的补偿不顺利进行。常见的有生产不满足需要(产品落后,质量问题),渠道堵塞(销售失利)。这期间企业依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
7.大部分人学马原是阉割版的,抽掉了人的主体性,通过否定一个虚假的唯心主义来建立唯物主义。在这个体系中,人的主体性抽的越干净就越进步,从而唯物史观变成了自然地理环境,人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简单叠加,引出了经济决定论。人本该创造历史,而这套理论中历史发展却变成和人无关的客观进程,变成了受动的nl哲学。
这也是广为人知的剩余价值理论不被信任的客观原因。
因为这事本就无所谓对错,打个比方你是个猎人,山里的野猪说“猪肉是我自己的”你怎么想?这不是笑话嘛,谁打到野猪,猪肉就是谁的,别说资本家,马克思都不得不承认你是对的。问题是,如果你是猪呢?
现在诡异的是,有些人说猪肉归猎人的理论是“科学”的,是为了猪好,甚至很多猪都点头说猪肉应该属于猎人。拜托我只是拿猪做个比喻,现实中你们好歹还是灵长类吧?
仅揭示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剥削,马克思的价值概念完全是多余的。(马克思的价值概念:价值是异化的人类劳动。价值代表的含义,马克思用了"权力"一词来表达)
因而不需要马克思的"总价值=总生产价格,总利润=总剩余价值"的繁琐论证,就是能证明市场经济剥削。
严谨的讨论剥削,而非文宣快餐,剥削与否的核心在于证明"利润对于技术关系而言是否是外生变量",而马克思通过总量分析来排除利润与技术生产率相关。实物是与技术生产率相关的,这是包括马克思、西方经济学的学者等在内的所有有健全大脑的人的共识。
马克思用价值概念取代了马克思以外一切经济学用实物来解释货币的逻辑,即"价值是某种劳动本身",推导出金钱游戏是人支配人劳动的权力游戏,从而说明金钱根本不是具体实物代表的财富蛋糕,金钱实质代表了人支配人劳动时间的权力,而人支配人权力关系上的劳动时间是与技术生产率无关的,这与实物生产数量表达的人与物关系(技术关系)上的劳动时间完全不同,后者才与技术生产率相关。
这样利润总量上就与技术生产率无关了(当然技术生产率涉及资本家之间的利润分额争夺),而源自剩余劳动(剩余价值)剥削,这样商品制度被揭示成"时间奴隶制",同时两个总量相等是马克思在证明"价值是某种劳动本身。"转型问题论证是极繁锁的。
"马克思理论证明剥削的逻辑简单是争功主义者的直观错觉。"
劳动决不决定价格与剥削是无逻辑因果的,因为功劳、罪过等都是只是对相应对象的相应目的而言,文宣快餐上劳动争功逻辑是极不靠谱的。马克思的剥削逻辑根本就不是文宣快餐上劳动争功主义逻辑,争功主义者把问题简单化了。价格什么因素决定根本与剥削与否无因果关系。
这里有必要严肃讨论一下其它更直接的剥削逻辑。
如在斯拉法模型中,由于基本投入品只有劳动要素。商品的需求的增加,就增加该种产品(生产此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其它商品)的生产,使用的仍然是原来的生产流程和技术。无需选用别的线性生产技术,更改投入组成。
斯拉法继续引入了一种标准商品作为“不变尺度”。他成功证明了一个式子:r= R(1-w)
其中R代表(按照标准商品计量的)纯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比例,大致相当于不考虑劳动投入的社会总剩余率(净产出/总投入),独立于商品相对价格。w为纯产品中支付工资的份额,r代表利润率(在斯拉法的平均利润率假设下,也是产品的成本加成率。)因此,斯拉法体系的implication明确了:要素报酬(r,w)是外生变量,不受商品相对价格影响。反过来,商品相对价格则必须被利润率r,即成本加成率决定。
斯拉法证明资本家与工人的阶级斗争决定社会总剩余的分配,而分配结果则决定商品相对价格;这与新古典主张的消费者需求决定要素需求,从而决定要素报酬的模式相反。
因而仅证明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剥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完全是多余的!
并且从西方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出发一样可以推导出市场经济剥削。新古典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技术关系式的分析,可以推出新古典"资本"概念本身的错误,继而推出利润(或者说利率)对于技术关系外生,即剥削。这个"剑桥资本争论(资本概念争论)"就说明这一点。
当然马克思的剥削逻辑与其它剥削的区别是,马克思剩余劳动剥削证明市场经济是时间奴隶制,剥削的核心是"劳动权力支配",而其它剥削则是"分配"。马克思的理论推导出要消除商品制度剥削带来的"异化(异化,即自身劳动与自身意志对抗)",必然要根除商品生产,让社会制度非商品化(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核心就是非商品化)。
而现实中99%的左派事实上是不懂马克思的剩余劳动剥削逻辑是什么的。
「剩余价值」的定义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不是所有「剩余价值」都是「剥削」,以及是不是所有「剥削」都能被消除,这才是真正值得辩论的地方。
假设你有一百万,你用来买了个房子,然后作为房东出租了这个房子,每个月收两千。有一天你出了意外,大脑受伤,分裂出第二重人格来。你认为你还是你,那个价值一百万的房子也是你的,但因为你受伤了想要休息一段时间,所以不想去维护出租的房子了。你的第二重人格不这样想,他继续维护出租那个房子,每个月照样收两千。然而你的第二重人格直接把他赚到的房租花掉了,你从来得不到房租的任何一部分,你觉得这件事怎样?
你觉得不合理,因为这个一百万的房子放着不用也有折旧,你觉得你亏了,于是你要求你的第二重人格把折旧付给你。假设房子能有一百年寿命,每年折旧一万,你要求你的第二重人格在每面赚的两万四里面抽一万给你作为折旧。这时候不存在剩余价值,因为无论你亲自去维护出租还是你的第二重人格去做,这部分劳动创造的价值都是一样的。
有一天你看到别人打的广告,说请个人维护出租的房子每个月只需要五百。你留下一张纸条给你的第二重人格,告诉他你只愿意每个月给他五百,剩余的租金都应该是你的,否则就市场价找个外人来做。这时候剩余价值就出现了,维护出租房子的劳动没有这项劳动实际产出值钱,中间的差价就是剩余价值。原本扣除折旧后每个月的劳动创造 1166.67 元的价值,你现在只为劳动支付 500 元,你并没有进行任何劳动就获得了 666.67 元,所以这 666.67 元是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的定义是没问题的。
真正的问题是这 666.67 元是否应该归你。现在资本家是你,劳动者也是你,你可以同时从两重身份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但其实更底层的问题是,这 666.67 元到底从何而来。
这 666.67 元是从两个自由市场之间掉出来的。一个是房屋出租的市场,供求平衡后你的房子就是能租到两千。另一个是劳动力的市场,供求平衡后一个人负责维护出租一个房子只值五百。既然自由市场能自己平衡供求,为什么掉出来 666.67 元?
如果出租价格太高,那就会吸引来更多的供应,也就是吸引更多人通过劳动来维护出租的房子,这样出租价格就会下降。因为维护出租房子的劳动需求上升了,所以劳动的价格也会上升。最终维护出租房子的劳动价值和房屋出租价格(扣除折旧后)会无限趋向于相等,那 666.67 元就消失了,这时候供求就平衡了。
大家都可以轻易看出这当中的错误在哪里,那就是房屋的供应不是无限的,不是有人愿意通过劳动来维护出租房子就有对应的房子可以用于出租。推广开来,问题是资本不是无限的,有限的资本会割裂劳动和商品的自由市场,变成劳动是一个自由市场,商品是另一个自由市场。
如果市场是完全自由的,自由到每个人都能动用到用之不竭的资本(但这些资本不能直接当做钱用),以上现象就会消失掉。你留张纸条给你的第二重人格,告诉他你只愿意支付五百的劳动价格,他可以拒绝继续维护出租你的房子,从无限的资本中变出来第二个房子,然后通过他的劳动来维护出租这个房子,从而赚到更多钱。
资本家不劳动就能得到的「剩余价值」来源自有限资本给资本带来的议价权。如果你认为资本带来的议价权就是资本的价值,因此资本有权获得这部分价值,这部分价值的所有权跟随资本的所有权,那「剩余价值」就不是「剥削」,而是资本主义运作中正常的一部分,谁拥有资本谁就能拥有资本带来的价值。
反过来,如果你认为不劳动就是不创造价值,那就只能是不劳动没价值的马克思主义了。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资源也没有价值,资本也是类似的有限资源,但不需要劳动就没有没价值。把自然资源和资本这些有限资源看作没价值(但有价格),那它们的所有权只能是公有的了,这样它们产生的「剩余价值」也是公有的。在这种情况下「剩余价值」并不会消失,只是它不是私有的所以不存在「剥削」。(或者说是全民「剥削」全民,最终理论上扯平。)
不直接回答问题了。就评价一下本回答下一众原著党。
动辄劝人去读《资本论》原著的,有一个算一个,都是不具备现代科学思维,也不理解经济学为何物的。
我们评价牛顿力学是否正确,认为其正确的人会拿出它在宏观、低速世界里卓越的解释力来支持其有效性,质疑牛顿力学的人则会强调牛顿力学在微观世界、高速运动中的失效。不会有人掉书袋,告诉对方,“你先去读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再说吧。”
评价凯恩斯主义,支持的人会主张基于凯恩斯主义的罗斯福新政将美国带出了大萧条,反对的人会主张正是凯恩斯主义导致了70年代发达国家的滞涨。不会有人掉书袋,告诉对方:“你先去读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再说吧。“
都啥年代了,还以为社会科学还是哲学、文学这种纯人文学科啊?成天把读原著挂嘴边。
不管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好的理论必然具备几个特质:1、严谨;2、简洁;3、解释力强(暂时不说预测力,因为社会科学现在确实预测力远不如自然科学能打)。
这就决定了,我们评价一个社会科学理论是否正确,直接拿理论跑一遍现实,这个理论正确在哪,局限在哪,差不多就能有个正确的评价了。
咱不说太高级的,mankiw那本《经济学原理》一书开篇所列出来的10 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为什么mankiw敢用来作为开篇?因为这几个原则的解释力太牛逼了,你如果做好变量控制的话,拿来解释现实世界的经济问题,不管定性还是定量分析的结果,都支持这些理论。
所以,当一个社会科学的理论,其支持者在辩论的时候,都只会用“读原著”去堵别人嘴巴的时候。这个理论正不正确,还不是显而易见的么?
市场决定价值、这一点任何有常识的人都不会否定的,甚至老马也承认这个。但是“剩余价值”的理论存在一个悖论,那就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本身就是劳动力出售的商品,他有市场定价!那么在依照市场定价给劳动者支付过酬劳以后,商品就结算了劳动成本,与劳动者没有了所属权关系。商品的市场价值减去成本,就是所谓利润。既然商品的价值是按照市场价值计算,那么工人的劳动也必须按照市场价格计算。工人出卖劳动,劳动本身是一种商品。
农户收获了麦子,请劳工推磨将麦子磨成了面粉,结算过推磨钱后,赎买了对方的劳动,那么面粉还和推磨的劳工有没有关系?面粉如果卖的好,那么利润里有没有劳动的剩余价值?更有意思的是,如果卖的不好呢?如果供大于求这种情况很常见,价格很低,甚至比直接卖麦子差不了多少。计算了麦子和面粉的差价后,农户发现,差价还没雇佣劳工的费用高!这就离谱!“剩余价值”还能呈现负数形式!
如果那不喜欢西方经济学的那套,你不承认,你认为必须是按照老马这套才行,不提啥市场价值了,那我们按老马的方式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商品的价值的论述,(商品自身无法表现其价值,只有与其他商品交换,商品的价值才能由交换价值表现出来)。
所以你的劳动力本身没有价值,必须与雇佣者或者单位用货币,进行交易!交易以后才能表现出来!你劳动的价值就是人家赎买的价值!你觉得价格低可以不卖,资本家觉得价格高了可以不买,最终成交的价格,就是交换价值,也就是你劳动的价值!
总不能你主动卖东西,费劲挤走其他卖同类商品的,最终有人愿意买下来。结果你还觉得卖亏了,觉得顾客肯定是占你剩余价值的大便宜了,还琢磨着顾客应该吊路灯上,你觉得亏你还卖什么?
一个蕴含了你们劳动的商品,也就是你们所谓的包涵了剩余价值的商品,它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必须去市场与其他商品交换!根据交换的交易价值表现出它的价值。所以,当这个商品根本卖不出去,一再贬值,最后被以低于原料的价格回收之后,你们的剩余价值就呈现出了个负数!成了你们倒过来剥削老板!所以即使按照老马的理论来论述,剩余价值依旧错误百出!
劳动的赎买方式就是雇佣,你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只是雇佣,你出卖劳动他按约定给钱,清清爽爽、明明白白。商品好卖,他大赚一笔,不需要再给你一次钱,商品不好卖,他赔的血本无回,你也不用因为被榨取了个负剩余价值,倒退还他工资。
如果还有人想纠缠不清,那么你想想看,如果全是这种老马思维这世界会变得多有趣。当你给孩子找了个家教小姐姐,辅导完、钱给了。小姐姐越想越伤心,觉得你这市场价是剥削了她的剩余价值,于是大喊着你占了我便宜,你压迫了我,梨花带雨的冲出你家。你正在厨房做饭的老婆该咋想!!!更悲催的不是一个小姐姐,而是一个给你家刚干完保洁的老阿姨,钱一给,越想越伤心,喊着你占我便宜、你欺骗了我,梨花带雨的,从你家冲了出去。整个小区的听到后咋想!!!还有更悲催的,你买了房,请了几个装修工人,活干完、钱给了。这回不哭了,而是越想越生气!这狗贼只给了市场价,肯定还有剩余价值,他剥削了我们!而且打装修开始,就天天催我们干活,没人性的压榨我们,这事不能这么算了!我们要把他夺走我们的拿回来!于是暴打你一顿,把你身上的钱抢了个精光.........你看,很合理不是!
谁能计算一个真实案例?比如,小米的财务报表是公开的。小米有一类测试工程师的工资,大约是年收入三十万。现在你告诉我,雷军从他身上剥削了多少剩余价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有答案,不能算真实案例。个别生造理想状态下的公司,绝大多数不敢涉及定量分析。这点本事,凡学过算术的,都不服。
根据世卫组织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的平均寿命是78.5岁,是唯一平均寿命不足80岁的发达国家。比如德国平均寿命81岁,英国平均寿命81.43岁,韩国平均寿命82.66岁,加拿大平均寿命82.81岁,澳大利亚平均寿命82.9岁,法国平均寿命82.95岁,日本平均寿命84.17岁。为什么会这样呢?
1.垃圾食品摄入量大。
美国的垃圾食品大家都知道,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因此许多美国人就每天以汉堡薯条炸鸡作为一日三餐,餐后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这就是英文单词couch potato的由来。
当然有人问了,难道加拿大澳大利亚人不吃垃圾食品吗?可他们的平均寿命也比美国长好几岁啊?
那就要说到另一件事。
2.贫富差距大。
下图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美国的基尼系数是发达国家里最高的,意味着美国的贫富差距是发达国家里最大的。
这和之前的问题有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那些吃垃圾食品躺沙发上看电视的人主要都是低收入人群,中产阶级和富人是非常注意养生的。
美国的贫富差距远大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所以美国低收入人群占比远高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所以美国吃垃圾食品躺沙发上看电视的人群占比也远高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3.肥胖率高
由于前面提到的两个因素,美国的肥胖率高居世界第一。如下图所示。相信去过美国的人都能在街上看到许多胖子。
这些就是美国平均寿命比其他发达国家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