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坦克等装甲车辆发展至今,是否存在着逐渐趋同的倾向?

回答
坦克和装甲车辆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围绕着几个核心需求不断演进的:防护、火力、机动性,以及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率。乍一看,现代主战坦克似乎都长得差不多,都有一个粗大的主炮,一个炮塔,履带,以及厚重的装甲。但这背后,其实是各国基于自身军事理论、技术水平、经济实力以及未来战场预期的不同考量所做出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着殊途同归的趋势。

“趋同”的表象与实质

这种趋同,更多体现在对某些关键性能指标的共同追求上,而非设计理念上的完全一致。

强大的火力是硬道理: 无论是苏联的T72系列,还是美国的M1艾布拉姆斯,亦或是德国的豹2,它们都装备了口径在120毫米或125毫米的主炮。炮弹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从最初的穿甲弹,到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再到破甲弹(HEAT)、高爆破片弹(HEFRAG),甚至如今很多新型弹药还具备编程功能,可以根据目标类型和距离进行引爆,增加对付步兵和软目标的效率。这种对更高穿透力、更远射程和更多样化弹药的需求,使得坦克主炮的口径和性能都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坦克的火控系统也越来越复杂和先进,集成了激光测距仪、热成像仪、弹道计算机,甚至能够实现“猎歼”模式(车长先发现目标,炮长随后接敌),大大提升了首发命中率和反应速度。可以说,在火力的压制和毁伤能力上,现代坦克都在努力达到一个更高的“标杆”。

防护的层层叠加与智能化: 坦克的装甲防护,一直是其设计的重中之重。从最初的均质钢装甲,到复合装甲(包含陶瓷、特种合金等),再到爆炸反应装甲(ERA),防护能力不断提升。近些年,各国都在积极探索主动防御系统(APS),例如俄罗斯的“阿列金卡”、以色列的“战利品”、美国的“Trophy”等。这些系统通过雷达或传感器探测来袭的反坦克导弹或火箭弹,然后发射拦截弹将其摧毁在空中。这种主动防御系统的普遍化,标志着坦克防护理念的一次重大革新,即从被动挨打转向主动规避伤害。虽然具体技术实现方式有所不同,但核心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在现代反坦克武器饱和攻击下的生存能力,这是个非常明显的趋同方向。此外,对付顶部攻击和底部攻击的防护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现代反坦克武器的攻击角度更加多样化。

机动性的平衡艺术: 虽然人们可能觉得坦克都是“笨重”的,但其机动性同样至关重要。无论是为了快速部署,还是在战场上进行战术机动,良好的速度、越野能力和转向能力都是必须的。现代坦克普遍采用大功率柴油发动机或燃气轮机的组合,输出功率动辄上千马力,配合先进的传动系统,能够让数十吨重的坦克在复杂地形上保持较快的速度。对悬挂系统和履带技术的优化,也在不断提高其通过性和稳定性。各国坦克在追求高机动性的过程中,虽然可能在发动机类型、传动方式等细节上有所偏重,但“轻便”和“快速”始终是研发的重要考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趋同。

战场感知与信息化的融合: 现代战争越来越依赖信息,坦克作为战场上的重要单元,也必须融入这个信息化的大潮。现代主战坦克普遍具备战场态势感知能力,能够接收来自其他单位(包括侦察无人机、友邻坦克、指挥中心)的信息,并将其整合显示在车内的屏幕上。车组人员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单位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实现“战场视野共享”。这使得坦克能够更有效地协同作战,避免“单打独斗”,更好地完成任务。这种对信息网络化和战场态势感知的重视,是所有现代化陆军都在努力的方向,坦克自然也不例外。

趋同背后的差异化——“国家特色”的烙印

尽管存在上述趋同的趋势,但各国的坦克设计依然保留着鲜明的“国家特色”,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们不同的战争哲学、地形条件、工业基础和经济能力。

苏联/俄罗斯的“重火力、强防护、低成本”传统: 俄罗斯的坦克,比如T90系列,在设计上依然可以看到其前身T72、T80的一些影子。它们通常追求较小的车体尺寸、较低的整体高度(以便于隐蔽和降低被击中概率),以及相对较小的乘员(常采用自动装弹机,将成员减至三人)。这种设计思路往往伴随着对正面防护的极致追求,以及相对较低的成本和易于大规模生产的特点。它们在发动机选择上,倾向于可靠的柴油机,但也在探索更强劲的动力。

美国的“高技术、重防护、舒适性”取向: 美国M1系列坦克,如M1A2艾布拉姆斯,则代表了另一种思路。它们通常车体较大,乘员四人(有装弹手,但采用自动装弹机技术相对较晚),更注重车内乘员的舒适性和作战效率,并且装备了最先进的技术,例如强大的燃气轮机(提供了优异的动力,但油耗较高),顶级的火控系统和复合装甲。它们的设计理念更侧重于在技术上压倒对手,并具备优异的战场生存能力,但成本也相对更高。

德国的“均衡性、高精度、可靠性”哲学: 德国的豹2系列坦克,一直以其“德系工艺”闻名。它们追求火、力、机动性、防护的全面均衡,而不是某一方面做到极致。豹2的发动机可靠性极高,火控系统精度世界领先,装甲防护也经过了反复验证和升级。其设计更注重人机工程学,乘员的操作压力相对较小,易于维护。它是一种“全能型”坦克,能够适应各种作战环境。

以色列的“生存至上、模块化、高适应性”特点: 以色列的梅卡瓦(Merkava)坦克,堪称特立独行。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将发动机和传动装置前置,为乘员提供额外的正面防护,甚至可以在必要时将乘员舱变为载具搭载步兵。这种设计思路是基于以色列长期在中东地区作战,面对大量反坦克导弹和火箭弹的经验教训,将乘员的生存放在了首位。梅卡瓦的模块化设计也非常灵活,能够根据任务需求快速更换不同的模块,适应性极强。

总结:趋同是发展规律,差异化是国家意志

总而言之,坦克和装甲车辆的发展,在核心性能指标上确实存在着日益明显的趋同现象。这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战争对陆战平台提出的共同要求。各国都在努力让自己的坦克更强大、更智能、更具生存力。

然而,这种趋同并非意味着所有坦克的“换皮”。各国基于自身独特的军事战略、战场环境、技术积累和经济实力,在实现这些共同目标的路径上,依然保留着各自的差异化设计理念和技术选择。这种差异,正是坦克家族如此丰富多彩的根源所在。它们共同塑造了现代坦克的基本轮廓,却又在细节之处展现出各自的“国家特色”,就像是全球各国在回答同一个哲学命题时,给出的精彩纷呈的答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楼主的问题问得非常具体,那些泛泛而谈的答案只是在自顾自强行抖机灵(可以把我也算进去)。

1,楼主很清楚坦克发展史上群魔乱舞的时代:

在一战坦克刚开始使用的时候,马克系列、惠比特犬、圣沙蒙与 A7V 之间的差别显而易见。即便到二战时,坦克也大多能通过一些极其明显的特征或者是传承性大概判断其国属。

2,楼主也很清楚地观察到了战后坦克设计趋同的现象:

战后时期的坦克便已经出现了很大的趋同性,而到了现代的各国坦克身上,除去个别特殊案例外,其外貌特征大多比较相似,或者说,相似度相较于前辈们而言,是十分高的。

3,楼主很明确地问了,具体是什么技术、理论、需求导致了这些趋同现象(我猜,楼主礼貌地问一句“那么,这种趋同性是否是存在的?”,不过是因为知乎抖机灵歪风下大家喜欢复制某一句无需智商就能复制的话(先问xxx再问xxx)):

那么,这种趋同性是否是存在的?如果是的话,又是由于哪些技术、理论或实战需求而产生了这种趋同性呢?


所以,要么答具体的,要么别答。我先来抛砖引玉:


A1,反坦克技术决定了装甲需求,反坦克技术水平趋于相近,因而防御需求趋于相同

  • 由于冷战前东西方是同盟,难免有金属材料和相关力学、物理学的科学理论与技术扩散,几十年冷战又不算长,冷战中也有情报活动甚至有具备价值的公开情报可资利用,所以东西方阵营在军备竞赛中,反坦克技术的最高水平基本没有代差(你要冷战上一千年,除非间谍特别给力,否则代差好几代也不奇怪吧),所以双方穿破甲能力就不分彼此了

(注:反坦克技术主要的无非穿和破,穿身破深基本就那么大几百毫米,我就不贴数字了。)

A2,在相同的防御需求下,装甲等防御技术的发展水平,是决定坦克重量级的第一个因素

  • 装甲及相关技术的东西方同步现象同上
  • 主动防御很晚才出现,直到现在都还不能包打天下,因此大家都要依赖装甲防御

(注:基本上,各家前期都堆过钢板厚度,中间都用了复合装甲,后期也都用了NERA装甲(其实也是一种复合装甲)作主力。同步率400%有没有)

(推荐知乎专栏: 小毛研究所 )

A3,相近的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是决定坦克重量级的第二个因素,最终使得坦克重量级相近

首先,相近的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使得坦克的尺寸极限趋同

在宽度上:

  1. 战场不能远离公路铁路:我们总觉得这个国家水网稻田,那个国家千里平原,实际上,都是地球,差不多的,为什么呢——因为你总不能去 middle of nowhere 去打 nobody 吧,那里没有有价值的目标,你身后也没有公路铁路可供输运补给。
  2. 公路铁路都差不多宽,只要大家都是地球人:大家的铁路虽然有至少三种轮距,但其实都差不多宽。就算你非要做得更宽,考虑到钻山洞,太宽也不好打洞。最后你打了洞,用上了超宽铁路,从而能把坦克设计得八米宽,然后打到敌国领土,发现敌国铁路是米轨,你还是得瞎嘛。

——这个“宽度极限”,容我大略地说,大约在三米半左右浮动

在长度上:

  • 履带式车辆要保证转向性能,长宽比也会趋同(我们先略过“为什么都选择了履带”这个问题)—— 这个长宽比中的“长”肯定是履带接地长,姑且认为它和车体长度之间有变动不大的比例关系并且大小接近吧,这样就近似认为 履带接地长=车体长 ——这样就有了“长度极限
  • 但(我个人怀疑,)这个长宽比中的“宽”应该是履带中心距,这就导致:
  1. 在“宽度极限”的限制下,履带接地面积要加大,要么拉长车体(直到达到“长度极限”),
  2. 要么加宽履带(同时并不增加车体宽,也就是说,两个履带之间的底盘可用部分,体积变小了),而加宽履带会导致“履带中心距”减小,相应地车体长也得减小,进一步恶化了底盘可用部分的体积。
  3. 在1和2两种方向中,显然1能增加底盘可用部分的体积,所以大家都选择了1作为提高坦克重量上限的同时,不让它陷进地里去的手段


最后,趋同的防御需求下,为了提高坦克的重量,最后坦克都发展成了上述 宽度极限x长度极限 的样子,大约三米半宽六米多长,履带宽也互相差不太多


——这个“战场上单个车辆体积限制相近”现象,主要根源于两点:

  1. 人这种生物的尺寸
  2. 全球交往比我们想象得更紧密。

——发动机技术也是各有千秋,并没有天差地别,这点对上述现象的形成也有贡献


B,相似的作战需求决定了(一部分)结构设计的趋同

首先,坦克的首要任务是反坦克(*),这是因为

*:“坦克的首要任务是反坦克”的“任务”是从设计的角度讲的,而不是从战术或战役。从设计的角度讲,坦克主武器是以反坦克为最大设计目标的,主装甲是以防御对方坦克炮为最大设计目标的,坦克的火控是以射击对方坦克为最大设计目标的,坦克的其它部分的设计则要服务于坦克主武器和主装甲。
  1. 双方反对方坦克的最好手段都是滑膛炮
  2. 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滑膛炮用装甲保护起来,而这个装甲的防御对象是对方的坦克火力
  3. 同时还要让这带着装甲的滑膛炮能铁路运输公路运输,野地机动也(尽量)不陷地,而且还得跑得快
  4. 这样一个能打能扛能跑的东西,对付敌人的碉堡、掩护步兵也不在话下啊,扫荡纵深目标也不在话下啊,行了,我(/敌)方纵深突破就用它了,强攻固守也都要用它支援
  5. 所以敌(/我)方有了很大的反坦克压力,回到1

这几条关系不是单向的,所以如果从空白开始推演,这个循环就没法启动。但现实中它不是空白,而是有一个“初始值”,比如以IV号坦克为初始值,或者以T-34和谢尔曼等为初始值。更早是怎么循环的,先不讨论,但跟这个循环肯定也差不多。

*注:炮是后来才统一为滑膛炮的,懒得说了,不影响原理也不影响结论


其次,为了完成这个首要任务,双方会发现只有选择传统炮塔

  • 滑膛炮,要么固定,像瑞典S型坦克,要么“半固定”(我瞎说的不知道有没有这个术语)像二战一票无炮塔的坦克歼击车一样,要么不固定;
  • 不固定的滑膛炮,要有高低机和方向机,和多数火炮一样。那么,要么摇摆炮塔,要么无炮塔(像Stryker底盘那个AGS),要么传统炮塔;
  1. 先判断要不要固定。除了步兵有APC和IFV来伴随坦克,坦克战在排的层面和二战时没啥本质区别,所以,仍然需要在运动中与各个角度的敌人交火,或者说(更重要的是)二战选择了“不固定”那么现在显然也只能选择“不固定” ——OK,不要固定
  2. 再判断哪种炮塔。
    1. 自动装弹机、态势感知能力判了无炮塔的死刑:前者,Stryker底盘那个AGS在火炮后随动了一个小弹药舱,补充弹药要爬到外面,不行;后者,长期以来,传感器和VR技术似乎不足以在坦克上廉价地取代车长的脑袋,也不行(马上这个情况就要变了)
    2. 摇摆炮塔到底是为什么?难道说摇摆炮塔的诀窍是刚性后坐?那样就很好理解它的死刑了:主炮大了,后坐力就大了,刚性不行了,要后坐,而且要后坐就要复进,那么来来回回又增加了重量,并不划算。另外,摇摆炮塔可能是有先天防御弱点的,可惜我没找到讲它的很好的文章(注意帆布并不是摇摆炮塔的弱点,不要笑死人,帆布后面有装甲的)
    3. 所以答案只剩传统炮塔

这里没啥特别的原因,无非是可行的方案屈指可数,其中可用的只有传统炮塔一个


最后,防御能力分配也一样:

  • 由于坦克战在排的层面和二战时没啥本质区别,大家都一样,所以大家都认同以正面约60°扇面为主、侧面次之、后面最弱的防御需求分配


  • 顶甲威胁不大,所以即便重视顶甲,和不重视的也没太大区别。(你要改成哪一国想要顶甲等效厚度800,你再看看,它坦克设计肯定马上就不一样了。)
——这点仔细想想很有意思,我起初是这么理解的:
这最早是由于攻顶手段较不普及,后来美军标枪满地跑,西方自己不需要防御,而俄国就靠主动防御或者干脆管不过来不管了
——然后我又想,这更有可能是因为。。。想来想去没想通。。。只能说个一定错不了的结论了:这一定是地面发射的攻顶ATGM还不够给力——
如果它给力,真的哪场战争不是爆出很多tank击爆视频,而是发现atgm使得坦克无法支撑起各种坦克当主角的战术了,比如向纵深发展的时候派出去的坦克被敌人全民atgm来了个见面死,ok那要么没人玩大纵深、战役纵深了,要么用别的载台比如小型车辆啦直升机啦来玩,那这时候tank设计可能就要大变了,因为它任务变了——
1他可能消亡了
2他可能变成有防护的直瞄火力机动载台了,到时候把反坦克的任务交给atgm载台,而它伴随步兵,弥补atgm飞行速度慢的缺陷,提供快速响应的灵活的直瞄火力——那么那时候坦克的设计自然就不一样了
当然,这也可能是个思维惯性的问题。
注1:航空兵发射的atgm对飞行速度在战术运用上不敏感,但它可以攻破坦克正面,所以不影响顶部防护。
注1之注:航空兵的打击,不是坦克防护的目标。因为航空兵少呀,而且可以用己方防空兵和航空兵反呀,如果全都做不到,那就投降,那不是坦克设计能解决的问题。
注2:atgm还不够不给力的一个可能原因,时ATGM地面发射者自身缺乏防护,导致ATGM的地面发射者面对炮兵、步兵甚至航空兵时比较脆弱,使得它威胁坦克时很受各种条件限制,而坦克的使用者就可以因应这些条件,给atgm的使用制造障碍,比如火力准备。
注3:制导炮弹可能还没解决好目标分配、响应速度的问题,也可能已经准备好了。也可能像注2说的,它的使用还有很多限制,导致坦克仍然能够担纲一些重要战术的主角



  • 底甲同理。不赘述了


A+B=

最后,大家一样重一样长一样宽,一样的炮塔和一杆大主炮,一样的装甲分配,就趋同了

注:五十吨到六十多吨,差别不大,可以近似视作一样


C,导致炮塔形状趋同的原因包括装甲厚度和空心盒子

车体正面和炮塔正面围绕着三四块的厚重装甲块设计而成,【它们总是多层结构,因此】很难做成千奇百怪的形状了

  • 形状的“完整性”:

按照前面说的,现代坦克要几乎达到允许的重量上限,才能保证正面防御达标,同时牺牲其它方向的防御。而这个达标的正面主装甲,总是要用“一整块”装甲来做。

由于复合装甲、NERA装甲先后成为主流,而这种多层结构显然必须做成尽量“完整”的一整块,否则就不能保证在尽可能大的面积、尽可能广的角度范围内的弹芯与射流尽可能按顺序地穿过尽可能多的层。

而且多层结构常常要求装甲块近乎横平竖直的方形。(苏式坦克炮塔虽然最外层是铸钢,形状也比较圆润,但铸钢中间也是夹了一大块装甲块的,所以T-80炮塔正面也有平直线条。)

那么,围绕着大方块的装甲块而设计出来的车体正面、炮塔正面,形状也就很难有太大的“突破”了。

  • 正面装甲沉重,传统炮塔构型的坦克就必须缩小车体和炮塔的正面投影面积,因此形状趋同:

一炮塔一车体的坦克,要缩小正面投影面积,没办法只缩一个,而必须车塔同缩。这是因为两者都已经趋近于缩小到极限了。车体,驾驶员已经半躺着了,再小不要说驾驶员,连发动机都遮挡不住了;炮塔则受火炮俯仰角限制。

  • 综合来讲:

举个例子:谢尔曼面包形的车体正面,会很难安排这种厚大的装甲块,或者会要求一个巨大的首上装甲,同时又有着圆咕隆咚的巨大首下装甲,后者因为其形状而难以使用最新的复合装甲或NERA装甲。


现代武器很喜欢搞“工业设计”,坦克炮塔流行的的空心装甲盒与外置工具箱设计,有很大 破坏外形的作用

现代武器很喜欢搞“工业设计”,大概是出于争取经费的考虑吧。举个例子胜千言:勒克莱尔。

它的工具箱能提前引爆ATGM的第一级战斗部,但整体作用不大,而最关键的是:这套工具箱的外形非常具有整体感,这种设计并没有什么防弹的好处。

但如果扒掉盒子,它里面的炮塔形状还算是蛮有个性的。

豹二也是典型,虽然它的盒子是装甲盒。还有梅卡瓦。

但最最典型的还是T-14,它扒掉盒子会露出无人炮塔的真容(跟外置火炮或者说无炮塔方案长得特别像),就真的颠覆了现代坦克的外貌,树新风了。但是它戴着盒子,无非就是一个大炮塔的现代坦克。这已经超出了本答案探讨的传统构型炮塔范畴,但很能说明盒子对破坏外形的作用:



后记和补充

我这说得肯定很不够 比如为什么不能做成BV什么206全地形车那种,超宽履带+分体式?光凭上面这些恐怕还不足以解释 抛砖引玉


我写这些,主要是因为看见文不对题的强答,还抖机灵自以为很美,还真有人捧,我就气不打一处来。以后不费劲写这长的破帖子了。


补充,关于标枪为什么没有导致顶甲设计发生变化,尤其是这是否因为标枪太贵:

美军现役的标枪发射器数量比美军现役的120滑膛炮的数量不少吧 导弹的数量更多 其在美军中的地位则已经超过了TOW 而一直以来坦克正面防破的目标都不是火箭筒而是TOW这样的atgm(所以原因不是“美军装备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更多”) “标枪不普及”是个迷思,它在美军中已经很普及了,只不过美军没能把它当无后坐力炮用(随便炸人炸碉堡)罢了 这地方我总是没法清晰完整地理解,我一度怀疑这是所有可能的原因综合所致:思维惯性;大规模战争可能性不大;攻顶弹在美军之外普及得不够…

最后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若干年前主动防御技术已初见曙光,坦克设计者需要防攻顶的话宁可等待它,也不会靠顶甲了。 本答案是回答冷战后至今的状况,所以不考虑刚开始实用化的主动防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坦克和装甲车辆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围绕着几个核心需求不断演进的:防护、火力、机动性,以及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率。乍一看,现代主战坦克似乎都长得差不多,都有一个粗大的主炮,一个炮塔,履带,以及厚重的装甲。但这背后,其实是各国基于自身军事理论、技术水平、经济实力以及未来战场预期的不同考.............
  • 回答
    坦克装甲的未来:主动防护技术的飞跃与挑战坦克,作为陆地战场上的钢铁巨兽,其生存能力的关键在于其装甲防护。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反坦克武器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被动装甲(如均质钢装甲、复合装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面对着动能穿甲弹、破甲弹(如串联式破甲弹)以及更先进的攻顶武器,坦克的装甲厚度似乎永远无法.............
  • 回答
    主动防御系统的崛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写着未来战场的格局,也让我们不禁开始审视一个颇具颠覆性的问题:在未来,坦克是否还有必要披挂那厚重笨拙的传统装甲?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可以肯定的是,主动防御系统(APS)的出现,为坦克的设计理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赋予了坦克前所未有的规避和拦截能力,.............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能有一种“万能”底盘,就像乐高积木一样,可以变身成各种陆地作战平台,从披着厚甲的主战坦克,到灵活迅捷的步兵战车,再到呼啸而来的自行火炮,甚至是隐藏在后方的导弹发射器,这该是多么令人激动的设计。确实,从工程和后勤的角度来看,这种“车族化”的思路并非遥不可及,而是现代军事装备发展的一个重要.............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小牛(AGM65 Maverick)这类小型反坦克导弹对上M1A2 Abrams主战坦克正面主装甲会发生什么情况。这其实是一个很实际但也相当复杂的问题,不是简单的一击必杀或完全无效这么二元对立的答案。首先,我们要明白,虽然被称为“小型”反坦克导弹,但像小牛这样的导弹在设计上是为了对.............
  • 回答
    在战场上,装备损伤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像主战坦克(MBT)和步兵战车(IFV)这样承担着最前线冲击任务的重型载具。当它们的主装甲遭受攻击并出现局部创伤时,是否就此报废,还是有修复的可能,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重要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主装甲的局部受创,并不等同于装备的完全报废。 现代主战坦克和步.............
  • 回答
    给坦克装甲车辆加装空调,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背后涉及的学问和挑战可不少,绝非在车顶上敲敲打打就能搞定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坦克和装甲车辆的工作环境和普通汽车完全不同。它们要在极端条件下作战,这意味着内部空间狭小,而且要面对着巨大的内部热源。首先是发动机,那可是个不折不扣的“大火炉”,再加上车组成员.............
  • 回答
    在我们谈论那些在装甲史册上占据一席之地,却未被大众熟知的独特车型时,总会有一种发现“遗珠”的惊喜。这些坦克和装甲车辆或许没有像“虎”式或者“谢尔曼”那样脍炙人口的名号,但它们在设计理念、技术创新或是战场适应性上,都有着各自令人着迷的特殊之处,如同隐藏在角落里却闪烁着别样光彩的宝石。1. T44 中型.............
  • 回答
    历史上和现代的坦克及装甲车辆中,确实存在一些造型独特、设计奇特或具有特殊功能的车辆,它们或因技术探索而诞生,或因特殊需求而设计,甚至有些因“失败”而成为传奇。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涵盖不同时期和国家: 一、历史上的奇葩坦克与装甲车辆 1. 德国“鼠式”坦克(Jagdpanzer 42) 国家/.............
  • 回答
    在坦克/装甲车里上厕所确实是一个非常棘手且充满挑战的问题,因为它们的设计初衷是为了作战和防护,而非舒适的长期居住。在执行任务期间,坦克/装甲车通常是封闭的,内部空间极其有限,而且排泄物处理需要特殊考虑。下面我会详细解释坦克/装甲车里上厕所的几种情况和方式:核心的挑战: 空间极度有限: 坦克内部的.............
  • 回答
    好,咱就来掰扯掰扯这些大家伙们,它们虽然都是披着铁甲的陆地霸王,但骨子里头可有不少讲究。这不像AI写东西那样死板教条,咱就拿大白话,把它们的老底都抖出来。坦克 (Tank)这可以说是陆战之王,名副其实的“铁皮疙瘩”。 本质区别: 坦克最核心的特点就是火力、防护和机动性的完美结合,而且这三者都很突.............
  • 回答
    在城市这个充满挑战的战场上,面对敌人如钢铁洪流般的坦克和步兵装甲车,单靠传统的热兵器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然而,历史和现代的战例都告诉我们,智谋和因地制宜的战术,能够让相对弱小的力量发挥出惊人的威力。以下,我们来聊聊在城市环境下,如何有效地针对这些装甲目标进行打击。首先,我们得认清一点:城市作战的本质.............
  • 回答
    坦克和装甲车上站着一个人,露出脑袋,这可不是件轻松活儿,也不是什么炫技表演。在战场上,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着一套非常实用的战术考量和对士兵生存的极端考验。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明白,坦克和装甲车虽然披着厚实的装甲,像个移动的钢铁堡垒,但它们也有自己的“盲区”,而且这个盲区很大。.............
  • 回答
    关于坦克装甲的形状,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里面学问大着呢!它可不是随随便便设计的,而是为了应对各种威胁,特别是来自敌方炮火。咱们不妨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聊聊,尽量说得透彻点,让你也能明白其中门道。一、为什么要有各种奇怪的形状?——防弹,还是防弹!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让敌方的炮弹打不进来,或.............
  • 回答
    现代坦克装甲是否还有必要?这是一个在军事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在非对称作战和无人化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必要,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里的“必要”并非指装甲在任何情况下都无可替代,或者说它的形式无需变化。而是说,在可预见的未来,坦克作为.............
  • 回答
    战场上的硝烟升腾,炮塔旋转,火光迸射,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些在严酷训练中磨砺出的坦克炮手。而他们的训练,绝非是简单地将炮口对准目标便了事,其背后蕴含着极其精深的学问,尤其是在面对不同战区、不同假想敌时,训练的侧重点会发生微妙而重大的变化。这其中,对敌方坦克装甲分布的研究,以及根据此制定的瞄准训练,便是核.............
  • 回答
    坦克装甲被炮弹击中,即使没有被击穿,但打出了坑(即跳弹或穿透力不足的炮弹在装甲表面留下的凹陷、磨损、或碎裂),这依然会对装甲的结构完整性和防护能力造成影响,需要进行修复。修复的复杂程度和具体方法取决于坑的深度、大小、位置以及装甲的材料和结构。下面我将详细讲述没有被击穿的坦克装甲打出坑的修复过程:一、.............
  • 回答
    坦克倾斜装甲的意义,绝不是减重那么简单,它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直接关系到坦克的生存能力和战场效能。你觉得它不能减重,这个想法是对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倾斜装甲的实际厚度反而会增加。那么,它的真正价值在哪里呢?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细说道说道。1. 跳弹原理:化被动为主动的“.............
  • 回答
    关于苏联坦克的装甲是否“神奇”,这个问题需要辩证地来看。在不同历史时期,苏联坦克装甲确实展现出了一些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实战效果,让它们在某些方面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可以说在特定条件下显得“神奇”。但这并非是完全脱离现实的魔术,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技术、战术和资源考量之上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这个.............
  • 回答
    59式坦克的装甲防护: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却也掩不住历史的脚步在上世纪中叶,冷战的阴影笼罩着世界,军事技术的发展如火如荼。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59式坦克,以其扎实的装甲防护,在那个年代算得上是相当出色的存在,尤其是在与同时期苏系和西方的一些主力坦克相比时,更是能够占据一席之地。不过,任何技术都有其历史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