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坦克的装甲盒主动防护技术发展到什么水平了?

回答
坦克装甲的未来:主动防护技术的飞跃与挑战

坦克,作为陆地战场上的钢铁巨兽,其生存能力的关键在于其装甲防护。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反坦克武器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被动装甲(如均质钢装甲、复合装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面对着动能穿甲弹、破甲弹(如串联式破甲弹)以及更先进的攻顶武器,坦克的装甲厚度似乎永远无法跟上进攻的步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主动防护系统(Active Protection System,简称APS) 应运而生,并成为坦克装甲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APS的“激活”:不止是“硬碰硬”的对抗

与依靠自身厚度和强度来抵御威胁的被动装甲不同,APS的核心在于“主动”,它并非被动地等待弹丸的撞击,而是要在弹丸接触坦克装甲前将其拦截或干扰。这是一种“先发制人”的防御策略,旨在显著提升坦克的生存能力,尤其是在应对高威胁的现代反坦克武器时。

APS的工作原理通常可以分解为几个关键环节:

1. 探测(Detection): 这是APS的“眼睛”。一套精密的传感器系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传感器往往包括:
雷达(Radar): 用于探测来袭弹丸的弹道、速度和方向。一些先进的APS还会采用多普勒雷达,能够更精确地识别来袭弹丸的特性。
红外探测器(Infrared Detectors): 用于识别来袭弹丸的尾焰(例如火箭弹)或弹体本身的红外信号,特别是在夜间或低能见度条件下。
激光探测器(Laser Detectors): 用于探测来袭弹丸携带的激光测距仪或目标指示器发出的激光束,这表明坦克可能已被锁定。
光学传感器(Optical Sensors): 有些APS还会集成高分辨率摄像头,用于近距离识别来袭目标,甚至能与雷达信号进行交叉验证。

2. 识别与跟踪(Identification & Tracking): 传感器探测到威胁后,信息会被传输到中央处理器。这里的关键在于区分真正的威胁(如反坦克导弹或炮弹)与战场上的其他干扰物(如鸟类、炮弹碎片等)。处理器会根据弹丸的飞行轨迹、速度、大小和红外特征等信息进行实时分析和分类。一旦确定是威胁,系统就会持续跟踪其弹道。

3. 对抗(Countermeasure): 这是APS的“拳头”。一旦系统锁定了来袭威胁,它会迅速启动相应的对抗措施。目前主流的APS主要分为两大类:
硬杀伤(HardKill)APS: 这种方式是通过物理手段直接摧毁来袭弹丸。最常见的是使用拦截弹(Interceptor Projectiles)。这些拦截弹通常安装在坦克的外部弹仓中,当探测到威胁时,拦截弹会被快速发射出去,在距离坦克一定距离时爆炸,通过高能碎片或冲击波来摧毁来袭的弹丸。例如,俄罗斯的“竞技场”(Arena)和“窗帘”(Shtora)系统(后者早期更多偏向软杀伤,但其升级型也开始涉及硬杀伤能力),以及以色列的“战利品”(Trophy)系统都属于硬杀伤范畴。
软杀伤(SoftKill)APS: 这种方式是通过干扰来袭弹丸的制导系统或飞行控制来使其失效,而不是直接摧毁弹丸。常见的软杀伤技术包括:
烟幕弹(Smoke Grenades): 施放浓密的烟幕,阻碍来袭导弹的红外导引头和激光导引头对目标的锁定。
激光干扰器(Laser Jammers): 发射特定的激光束干扰来袭导弹的激光导引头,使其误判目标位置或无法锁定。
红外干扰器(Infrared Decoys): 释放诱饵,模拟坦克的红外特征,吸引来袭导弹的红外导引头。
主动电磁干扰(Active Electronic Jamming): 干扰来袭导弹的雷达导引头或通信链路(如部分反坦克导弹需要操作员的指令)。

发展现状:从试验到实装,从单一到融合

坦克的装甲主动防护技术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漫长的研发、试验和改进过程。

早期探索与概念验证: 上世纪中叶,前苏联就曾对类似的概念进行过研究,但受限于当时的电子技术和武器系统水平,并未形成成熟的装备。
以色列的“战利品”: 以色列的“战利品”系统可以说是现代APS的标杆性成就。该系统在实战中(如在加沙地带的冲突中)多次成功拦截了RPG和反坦克导弹,证明了APS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有效性。它以其可靠性和实战经验赢得了广泛认可,并被美国等国家引进和改进。
俄罗斯的“竞技场”与“阿富汗石”: 俄罗斯也在积极发展APS,如“竞技场”系统,旨在应对各种反坦克武器。俄罗斯的APS通常倾向于一体化设计,将探测、跟踪和拦截能力集成到坦克的设计之中。
美国的“战利品”引进与本土化研发: 美国在经历了“艾布拉姆斯坦克”在伊拉克战场上被RPG和简易爆炸装置(IED)的攻击后,深刻认识到主动防护的重要性。他们引进了以色列的“战利品”系统,并在自己的坦克上进行测试和改装,例如在M1A2艾布拉姆斯坦克上安装“战利品”系统。同时,美国也在进行本土化的APS研发,如“铁拳”(Iron Fist)等项目,并致力于将APS集成到更多的平台中。
欧洲的多元化探索: 欧洲各国也在积极研发和部署APS。例如,德国的“先进坦克车体防御系统”(APSMBT),法国的“阿塔朗特”(Atlantis)等,都展现了不同国家在APS领域的独特思路和技术积累。许多欧洲的车辆制造商也在积极将APS作为一种选配或标准配置集成到其新一代装甲车辆上。

技术焦点与未来趋势:更智能、更全能、更隐蔽

当前APS的发展正朝着几个主要方向迈进:

1. 多光谱、全方位探测与识别: 仅仅依靠单一传感器已经不足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威胁。未来的APS将集成更多样化的传感器,形成多模态融合探测系统,能够全方位、360度无死角地覆盖坦克周围的区域,并能在更远的距离、更复杂的战场环境下准确识别和分类威胁。这包括对来袭炮弹的动能穿甲弹进行更有效的探测,这是目前APS面临的一大挑战。
2. 增强的硬杀伤能力与拦截效率: 硬杀伤APS的发展重点在于提高拦截弹的效率和杀伤半径,同时减小其对友军和周边环境的附带伤害。新的拦截弹设计可能包含更灵活的破片分布模式,甚至发展出能够“精确杀伤”,即在不破坏弹丸主要弹体的情况下,使其偏离弹道、失效的拦截方式。
3. AI与机器学习的应用: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来提升APS的智能水平是未来的重要趋势。AI可以帮助系统更快地学习和识别新的威胁模式,优化拦截策略,甚至能够自主学习和适应战场环境的变化,进一步提高反应速度和准确性。
4. 集成化与模块化设计: APS不再是简单地挂载在坦克外部的“附加物”,而是越来越倾向于集成化设计,与坦克的火控系统、车体结构融为一体,实现更紧密的协同。同时,模块化设计也便于根据不同的战场需求和威胁等级来配置不同类型的APS组件。
5. 低截获概率与隐蔽性: 为了避免被敌方干扰或摧毁,APS自身的探测和对抗信号需要具备低截获概率(Low Probability of Intercept, LPI) 和低可探测性(Low Probability of Detection, LPD)。这涉及到对雷达发射、红外信号、甚至拦截弹发射的声光信号进行优化。
6. 应对“攻顶”和“串联式破甲弹”的挑战: 坦克的顶部是其相对薄弱的环节,许多先进的反坦克导弹都采用了“攻顶”模式。同时,串联式破甲弹的设计是为了克服爆炸反应装甲(ERA)的防护。未来的APS必须能够有效应对这些更具威胁性的攻击方式,特别是要发展出能够拦截来自上方和能够穿透多层装甲的攻击的拦截技术。
7. 软杀伤与硬杀伤的融合: 将软杀伤和硬杀伤技术进行有效融合是提高防护效能的重要途径。例如,先使用软杀伤手段干扰来袭导弹的导引头,迫使其进入自主模式或提前引爆,再由硬杀伤系统进行最终拦截,可以显著提高拦截的成功率并降低误伤的风险。

挑战与思考:并非万能的“护身符”

尽管APS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它并非万能的“护身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对动能穿甲弹的防护难度: 目前的大多数APS在应对高速、高能量的动能穿甲弹(APFSDS)方面仍然存在技术瓶颈。这些弹丸的速度极高,惯性巨大,要在弹丸接触装甲前将其有效拦截非常困难。
误伤风险: 硬杀伤APS在拦截弹药时,其产生的破片或爆炸冲击波可能会对友军步兵、坦克乘员自身(如果距离过近)以及周边环境造成附带伤害。如何精确控制拦截范围和杀伤力是关键。
对抗干扰与欺骗: 随着APS技术的发展,敌方也会开发出更先进的干扰和欺骗技术,例如复杂的诱饵、电子干扰手段,甚至能够针对性地破坏APS的传感器和处理器。
成本与复杂性: 高性能的APS系统集成了大量先进的传感器、处理器和执行机构,其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都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大规模装备的速度。
对坦克整体设计的影响: APS的集成需要考虑坦克的重量、体积、功耗以及与火控系统的协同,这会对坦克的整体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

总而言之,坦克的装甲主动防护技术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和迭代的时期。从最初的试验性概念,到如今以色列“战利品”等系统的实战验证,再到各国不断涌现的新型APS,这项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现代陆地作战的格局。未来的坦克将不再仅仅依靠厚重的装甲来抵御威胁,更将依靠先进的“智能之眼”和“主动之拳”,以更强的生存能力和战场适应性,继续扮演陆地战场上的重要角色。这项技术的不断演进,是军事科技进步的一个缩影,也预示着未来战争形态的某些端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些玄学,外行闲扯一波:

如果以等效均质钢装甲衡量

1、陶瓷复合夹层装甲,或者一些采用新材料的大厚度NERA装甲对抗脱穿防护效果普遍稍低于实际LOS值。对抗破甲弹则高于LOS值20~30%,或者更高一些。

假如说M1坦克炮塔装甲水平LOS为1000毫米,那么对抗脱穿以等效均质钢衡量要低于1000毫米。可能在800~900左右。而对抗破甲弹的估值在1300~1800左右。

外观上美军进一步的加强措施就是在炮塔前面再增加装甲,具体原理思路不清楚,可能是增加装甲层数,进一步切割穿甲体。

2、厚度有限,材料也比较基础的NERA装甲不具备单独抵御三代坦克以后脱穿的能力。对二代坦克以前的主流穿甲弹有一定的防护能力。以M1侧面装甲为例。侧面为一层LOS为220左右的间隙结构NERA。预计抵御40毫米以下机炮弹脱穿等效为150~200毫米均质钢。但其对三代坦克以来的长钨杆穿甲弹没有效果,海湾战争中M1炮塔侧面NERA装甲就有被M829A1打对穿的例子。

从各类实战情况分析,这层NERA对抗破甲弹等效为500毫米以下均质钢装甲。其面对常见的RPG-7没问题。但面对竞赛等反坦克导弹就比较吃力了。被RPG-29、短号等武器打穿无悬念。


比较例外的是梅卡瓦,它是把早期NERA当主装甲的坦克,其在面对现代穿甲弹以及短号等反坦克导弹时已经不够看了。

2、ERA对穿甲弹的防护效果堪称玄学。从苏联的K5开始,很多重型爆反都宣传对穿甲弹有防护效果,也就是所谓双防爆反,但是实际情况难以量化。很多估计其对穿甲弹的削弱效果相当于100~200毫米均质钢装甲。乌克兰的利刃和俄罗斯的化石应该会强于K5。但是面对美军专门针对爆反进行改良的M829穿甲弹,这些都很难量化预测。

新重型爆反对抗破甲弹的效果普遍在等效550毫米均质钢装甲以上。像乌克兰那样多层叠加的爆反,对穿甲弹和破甲弹的防御效果肯定会进一步提高,但也不好量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坦克装甲的未来:主动防护技术的飞跃与挑战坦克,作为陆地战场上的钢铁巨兽,其生存能力的关键在于其装甲防护。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反坦克武器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被动装甲(如均质钢装甲、复合装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面对着动能穿甲弹、破甲弹(如串联式破甲弹)以及更先进的攻顶武器,坦克的装甲厚度似乎永远无法.............
  • 回答
    主动防御系统的崛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写着未来战场的格局,也让我们不禁开始审视一个颇具颠覆性的问题:在未来,坦克是否还有必要披挂那厚重笨拙的传统装甲?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可以肯定的是,主动防御系统(APS)的出现,为坦克的设计理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赋予了坦克前所未有的规避和拦截能力,.............
  • 回答
    瑞典1993年西方主战坦克装甲测试的评价:一次深入的装甲性能评估瑞典在1993年对当时西方主战坦克的装甲进行了一系列测试,这次测试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旨在深入了解西方坦克在面对现代反坦克武器时的防护能力,并为瑞典自身坦克研发提供宝贵经验。 这次测试在军事装备评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火.............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小牛(AGM65 Maverick)这类小型反坦克导弹对上M1A2 Abrams主战坦克正面主装甲会发生什么情况。这其实是一个很实际但也相当复杂的问题,不是简单的一击必杀或完全无效这么二元对立的答案。首先,我们要明白,虽然被称为“小型”反坦克导弹,但像小牛这样的导弹在设计上是为了对.............
  • 回答
    现代主战坦克(MBT)不再像早期坦克那样使用大角度倾斜装甲,这并非因为倾斜装甲“无用”,而是由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的综合作用,其中复合装甲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是导致这一趋势的最主要因素,但其他因素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下面将详细阐述: 倾斜装甲的原理与早期优势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倾斜装甲的原理及其在早期坦克设计.............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装甲车辆设计中的一个核心悖论:在重量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如何实现远超前辈的防护能力。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加厚装甲”那样直观,而是现代科技在材料科学、结构设计、火控系统以及战术理念上的全面革新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如果仅仅比较物理厚度,现代主战坦克(MBT)的装甲确实比许多二.............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能有一种“万能”底盘,就像乐高积木一样,可以变身成各种陆地作战平台,从披着厚甲的主战坦克,到灵活迅捷的步兵战车,再到呼啸而来的自行火炮,甚至是隐藏在后方的导弹发射器,这该是多么令人激动的设计。确实,从工程和后勤的角度来看,这种“车族化”的思路并非遥不可及,而是现代军事装备发展的一个重要.............
  • 回答
    在战场上,装备损伤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像主战坦克(MBT)和步兵战车(IFV)这样承担着最前线冲击任务的重型载具。当它们的主装甲遭受攻击并出现局部创伤时,是否就此报废,还是有修复的可能,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重要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主装甲的局部受创,并不等同于装备的完全报废。 现代主战坦克和步.............
  • 回答
    现代主战坦克作战与传统意义上的“装甲战争”打法,虽然核心目标都是依靠装甲力量摧毁敌方有生力量和装甲目标,但两者在实际操作、战术理念和技术支撑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简单来说,现代主战坦克作战已经从“铁甲洪流的正面冲撞”演变成了“高度信息化、协同化、精确化的立体战争的一部分”,其打法不再是孤立的。.............
  • 回答
    关于苏联坦克的装甲是否“神奇”,这个问题需要辩证地来看。在不同历史时期,苏联坦克装甲确实展现出了一些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实战效果,让它们在某些方面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可以说在特定条件下显得“神奇”。但这并非是完全脱离现实的魔术,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技术、战术和资源考量之上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这个.............
  • 回答
    59式坦克的装甲防护: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却也掩不住历史的脚步在上世纪中叶,冷战的阴影笼罩着世界,军事技术的发展如火如荼。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59式坦克,以其扎实的装甲防护,在那个年代算得上是相当出色的存在,尤其是在与同时期苏系和西方的一些主力坦克相比时,更是能够占据一席之地。不过,任何技术都有其历史局.............
  • 回答
    坦克设计中的一些妥协,让它的尾部成为相对薄弱的环节。当然,也有一些原因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个问题。为什么坦克的尾部弱点显而易见? 发动机和传动系统: 坦克的尾部通常是其动力心脏——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所在地。这些关键部件需要大量的散热空间,而且它们的结构也相对复杂,无法像正面那样堆叠厚实的均质.............
  • 回答
    关于二战前及二战时期德国坦克装甲为何多采用近乎垂直设计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当时的技术水平、战术思想、设计理念以及经济成本等多方面的权衡与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一、 早期的装甲设计理念与技术局限:在坦克发展的早期,装甲技术的重点在于如何“有”装甲,而不是如何“优化”装甲。当时的钢铁.............
  • 回答
    坦克装甲被炮弹击中,即使没有被击穿,但打出了坑(即跳弹或穿透力不足的炮弹在装甲表面留下的凹陷、磨损、或碎裂),这依然会对装甲的结构完整性和防护能力造成影响,需要进行修复。修复的复杂程度和具体方法取决于坑的深度、大小、位置以及装甲的材料和结构。下面我将详细讲述没有被击穿的坦克装甲打出坑的修复过程:一、.............
  • 回答
    坦克倾斜装甲的意义,绝不是减重那么简单,它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直接关系到坦克的生存能力和战场效能。你觉得它不能减重,这个想法是对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倾斜装甲的实际厚度反而会增加。那么,它的真正价值在哪里呢?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细说道说道。1. 跳弹原理:化被动为主动的“.............
  • 回答
    如果两辆坦克在战场上相遇,但双方的炮弹都无法有效击穿对方的装甲,这确实会演变成一场非常特殊且充满博弈的局面。下面我将详细描述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尽量用更贴近人话的方式来呈现:想象一下,战场上,尘土飞扬,炮声隆隆,两辆现代主战坦克,就好似两只披着厚重铠甲的巨兽,在对峙。它们都拥有最先进的火炮.............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坦克确实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火力与装甲的设计理念上,一度走在了盟军的前面,这让许多亲历过战场的人印象深刻。但要说“远超美军”,这其实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因为双方的坦克设计思路、生产能力以及战场定位都有所不同。不过,德国坦克确实有不少技术亮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它们是如何在战场上展现出.............
  • 回答
    德国在二战中以其强大的装甲部队和灵活的“闪电战”闻名,但当他们转入防守时,其最引以为傲的装甲矛头战术却显得力不从心。而陆军元帅埃里希·莫德尔在防守战中将装甲集群拆分,赋予防步兵部队更多支援,却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战术理念、战场实际以及指挥官的权变能力几个方面来剖析。为何二战德军的装甲.............
  • 回答
    关于坦克装甲的形状,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里面学问大着呢!它可不是随随便便设计的,而是为了应对各种威胁,特别是来自敌方炮火。咱们不妨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聊聊,尽量说得透彻点,让你也能明白其中门道。一、为什么要有各种奇怪的形状?——防弹,还是防弹!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让敌方的炮弹打不进来,或.............
  • 回答
    战场上的硝烟升腾,炮塔旋转,火光迸射,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些在严酷训练中磨砺出的坦克炮手。而他们的训练,绝非是简单地将炮口对准目标便了事,其背后蕴含着极其精深的学问,尤其是在面对不同战区、不同假想敌时,训练的侧重点会发生微妙而重大的变化。这其中,对敌方坦克装甲分布的研究,以及根据此制定的瞄准训练,便是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